第七章 元昊南侵 第五节 兵端又起

在给宋朝的国书中,李元昊究竟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这封信会令范仲淹如此惊讶?看过国书之后,范仲淹又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李元昊这封信一共二十六页,当中骂人就骂了二十页,侮辱宋朝,狂妄无礼。信中自称帝号的地方也有二十页。范仲淹一看,如果把这封信呈给天子,皇上非恼羞成怒不可,皇上一怒,不顾一切兴全国之兵讨伐李元昊,那就兵连祸结,无有止期了。

范仲淹思之再三,把李元昊信中求和的话誊写了下来,造了一个删节本。比如,李元昊说我大夏愿与宋和,这不行,就把“愿与宋和”抄下来,“我大夏”不能抄。把李元昊求和信的删节本誊录下来后,范仲淹当着夏国来使的面,烧了李元昊的信。此信侮辱我大宋朝廷,大逆不道,我身为大宋臣子,不能让我们皇帝看到这封信,你看着,我把这封信烧了。然后,范仲淹把李元昊求和信的删节本交给了朝廷。

消息传到宋朝的国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臣无外交,范仲淹怎么敢跟李元昊私自通信?而且居然把李元昊的来书烧毁,这还了得?有大臣说范仲淹罪无可赦,依律当斩,这不是通敌卖国行为吗?范仲淹赶紧为自己辩护,我不是卖国,是因为李元昊太不像话,我气愤不过,所以才把信给烧了。当然斩范仲淹是根本不可能的,祖宗家法,不杀士大夫,范仲淹进士出身,怎么能杀呢?所以朝廷将他降为耀州知州。

降了韩琦、范仲淹,西北就剩一个夏竦了。夏竦又耸不起来,朝廷只好再给他派了个副手,这副手来了之后却整天跟夏竦干仗,宋廷痛感西北不能无人,借此机会把夏竦调进了内地。你不是本来也不想干吗?你不是数度上表请解兵柄吗?这回朝廷让你满意了,你回到中原内地做官吧。陕西由一路分成了四路,韩琦、王沿、范仲淹、庞籍各领一路,负责对夏的和战。

四路当中,韩琦、范仲淹和庞籍三路,山川险要,兵精粮足,尤其是韩琦和范仲淹,夏国不敢惹。那么能惹谁呢?只能惹王沿。

王沿品级虽高,但既不知兵,又是新任的官员。庞籍虽然也是新任的官员,但庞籍镇守延州,范仲淹在这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惹庞籍不如惹王沿。张元又一再跟元昊讲,如果我们从王沿镇守的渭州长驱直入的话,就可以进入关中地区。一旦进入关中地区,“东阻潼关,隔绝两川贡赋,则长安在掌中矣”(《西夏书事》卷十六)。元昊特别欣欣然:长安是什么地方?周秦汉唐十一朝故都,如果我能占领长安的话,那就是响当当的中国之主。元昊立刻点集十万大军杀向镇戎军。王沿一看敌军来攻,马上派马步军副总管葛怀敏率诸寨兵出御夏军。

葛怀敏是太宗朝名将葛霸之后,范仲淹评价他猾懦不知兵,就会溜须拍马,纸上谈兵,而且史籍上说葛怀敏“通时事,善候人情,故多以才荐之。及用为将,而轻率昧于应变,遂至覆军”(《宋史葛怀敏传》)。这小子人精一个,很会来事,但不会打仗,轻敌冒进,如果用他打仗就会全军覆没。

葛怀敏出兵迎敌的时候,王沿也是再三叮嘱,不要轻敌冒进,要修筑堡寨,以守代攻,待敌军退兵之时再出击,才能够建功立业。葛怀敏不听,认为夏军没什么了不起的,大军一出发,就把王沿的嘱咐扔到了九霄云外。文官看不起武将,武将也看不起文官,武将心里早就憋着一股火,你们凭什么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是我的上级,作战计划你还比比画画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大军出发后,葛怀敏的部将规劝,咱们别着急,李元昊喜欢速战速决,夏军以骑兵为主,而且我军所过之处,几百里见不着一滴水,必须得稳扎稳打,否则又会中了李元昊的埋伏。三川口、好水川之战教训深刻,可一可二不可三,咱们别老记吃不记打。葛怀敏不听,你胆小是吧?你愿意守你守,将来不要分我功劳。部将一听,既然这样,得,硬着头皮上,一块儿送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