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侯景之乱 十七、兄弟阋墙

王僧辩等人攻入建康后不久,就向远在江陵的萧绎上表劝进。萧绎推辞:“今淮海长鲸,虽云授首;襄阳短狐,未全革面。太平玉烛,尔乃议之。”

“淮海长鲸”是指自淮南寿阳造反的侯景,侯景虽死,“襄阳短狐”,也就是盘踞襄阳、投靠西魏的萧詧还没投降,所以关于即位的事情,尚需再议。

其实,挡在萧绎称帝道路上的障碍不只是一个萧詧。首先说建康城里那位被侯景关起来的废帝萧栋,就是个麻烦。

王僧辩从江陵发兵的时候,曾经问萧绎:“平定了侯景之后,该如何对待嗣君(简文帝)?”

萧绎指示:“六门之内,自极兵威。”台城一共六大城门,萧绎明目张胆地叫王僧辩宣示军威,对任何于己不利的人,格杀勿论,何其狠毒!

王僧辩狡猾,听出了萧绎的弦外之音,回道:“讨伐侯景,自是臣的任务,至于成济干的事,请让别人去做。”像成济那样弑君的黑锅,他不背。

萧绎没法,就密令宣猛将军朱买臣,命他负责这个“脏活”。梁军到建康时,简文帝已死,萧栋和他的两个弟弟萧桥、萧樛还一直活着。三个人相互搀扶着出了密室,有人为他们去了枷锁。萧桥和萧樛都说:“今天可以免于横死了!”萧栋一脸愁容:“福祸难料,怕是不妙。”

果然,重获“自由”的萧栋兄弟路遇朱买臣。朱买臣招呼他们上船饮酒,酒席未尽便把三人统统沉入江底。萧栋没死在侯景之手,却等到亲叔祖(萧栋兄弟的父亲萧欢,是萧绎的侄子)将自己了帐,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痛哭。

萧绎先前在长沙杀了侄子萧誉;然后驱逐六哥萧纶,间接导致了萧纶被西魏大军击杀;眼下又一口气杀了三个侄孙,屠戮至亲,血债累累。但萧绎觉得不够,还得杀,因为就在侯景被灭的同时,他的八弟、武陵王萧纪已经自称皇帝,改元天正了。

萧纪在益州经营了十七年,内政外交搞得有声有色。益州包括今天四川和重庆的大部,自古号称天府之国,又地处长江上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于经济政治重心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两岸的梁国至关重要。梁武帝把这块战略要地交给最小的儿子来防御,可谓委以重任。萧纪眼见东边大乱,无人有暇顾及巴蜀,便按捺不住勃勃野心,急不可待地在成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萧绎的大臣们见萧纪称帝了,再度劝进,萧绎不从。

萧绎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时机不对。萧纪在西面划地称帝,自己现在称帝,岂不跟弟弟形成了类似东、西魏的对立局面?时间一长,谁是正统还弄得清?萧绎不想跟老八分家产,他要通吃。

作为益州的萧纪,自立为帝本身并无不妥,但生存是第一要务,只有立足于自身的安全,才谈得上发展壮大。益州的北面是梁州汉中,此乃益州的屏障,得汉中则蜀安,失汉中则蜀危。可是一年前萧绎与侯景争斗时,为了得到北方强敌的支持,遣使西魏,许诺割让汉中之地。宇文泰派大将军达奚武与王雄分别领兵进取汉中。尽管守卫梁州的宜丰侯萧循不甘心将国土拱手让人,并向萧纪求援,但梁军士气低落,难以抵挡西魏军淋漓的进攻,几个回合下来,兵力丧失殆尽。达奚武派人劝降,萧循没有别的出路,汉中归了西魏。

这样一来,益州的处境就非常尴尬了,北隔剑阁与西魏为邻,东沿巴东(今重庆奉节东)与萧绎为界,两头被敌人封堵。萧纪是个能文不善武的家伙(梁国贵族的通病),并未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反倒认为固守没有前途。由于他还不知道侯景之乱已平,便任命永丰侯萧撝为益州刺史,留守成都,自己率领蜀地精锐,挥师东进,以讨侯景为名,去抄萧绎的老家。

萧纪空国来战,萧绎不悲反喜。一方面,他在这一年十一月撕下了虚伪的面纱,接受了群臣的意见,在江陵登基称帝,改元承圣,是为梁世祖孝元帝,简称梁元帝;另一方面,他再次派人给宇文泰送信,说萧纪东下,希望西魏能够助他讨蜀。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萧绎身为政治家,是失败的,身为皇帝,是不合格,甚至值得唾骂的。他的想法是,萧纪倾巢出动,就相当于摊了底牌,此时称帝是最佳的反制手段,可以名正言顺地一举将其消灭。然而,既然你之前接连拒绝称帝,口口声声说要先廓清本土,再君临天下,那现在选择这么个不上不下的时间称帝,就等于是自己打了自己一个耳光,至少,也说明战略思想的混乱。至于向西魏报信,则完全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卖国嘴脸,直接产生了极恶劣的后果。

宇文泰收到情报,心情大悦。宇文泰识人,通过与萧绎使者的多次往来,他断定萧家这帮兄弟都是坑害自家人的好手,却不懂得算计外人。“取蜀制梁,在此一举。”他派出自己的外甥、大将军尉迟迥出兵伐蜀。

承圣二年(公元553年)五月,萧纪到达巴东,得知侯景死了都快一年了。他埋怨隐瞒消息的太子萧圆照,萧圆照辩解说:“侯景虽平,江陵未服。”提出应乘势攻灭萧绎。

萧纪进退两难,西魏军已经攻破剑阁,包围了后方老巢成都,前方又是翻脸不认兄弟的萧绎。一国不容二君,权衡利弊的萧纪不听将士们的劝谏,决定继续进军,先吃掉江陵。

萧纪统帅的部下多是益州人,成都朝不保夕,打侯景的旗号名不副实,这些人个个思乡心切,哪里还有战斗力。益州军在江上与萧绎的护军陆法和交战,屡战屡败。萧纪这才想到退兵,写信向萧绎求和。萧绎的各路平乱军队基本扫灭了东南州郡的零星叛乱,解决了后顾之忧,处于全面优势。他不答应弟弟的哀求,更派遣侯景的降将任约、谢答仁增援陆法和。

七月,任约等人发起总攻,益州军一触即败,乃至全溃。萧纪退路被断,带着少数亲信顺江东下,又被游击将军樊猛包围在江上。

萧绎给樊猛下密令:“放萧纪生还,就是失败!”他要死的萧纪,不要活的弟弟。

萧纪爱财,把府库的金银做成一斤重的饼状,总共一万斤黄金,五万斤白银,随身携带。每逢作战,他把金银挂在营前炫耀,声称赏赐给有功的将士,却始终没有履行诺言,将士们因此也不拼死作战。如今命悬一线,萧纪忽地想起了这批金银,樊猛跳上萧纪的大船,砍杀过来,萧纪赶紧扔给樊猛一袋金饼,说:“请收下这袋金子,烦劳送我去见老七!”

樊猛冷笑:“天子凭什么让你轻易得见?杀了足下,所有的金子不全是我的吗?”说着,樊猛亲手斩杀了萧纪和他的五子萧圆满。(可笑天下富贵权势,被钱财堵塞了大脑,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又何止一个萧纪?)

萧纪死讯到成都,萧撝便向尉迟迥举城投降,西魏又以最小的代价吃了个饱。宇文泰这样级别的人物,才称得上博弈场的高手。

梁元帝萧绎取消萧纪的皇族身份,改姓“饕餮氏”,把萧纪的太子萧圆照及其兄弟关进大牢,不送饮食。萧圆照等人苦熬十三天,活活饿死,死前还在啃咬手臂上的肉。

萧家的内讧算是接近了尾声(说内讧是在抬举,萧家这些王爷有哪个将自家叔侄兄弟当自家人看待的?),梁元帝把姓萧的消灭得差不多了,认为自己总算是功德圆满,笑到了最后。

他忘记了强弱势转的道理,梁国目前处在了三国竞争中最薄弱的一环。北齐和西魏虽然也受到侯景之乱的影响,但始终未曾动摇国本,相反,北齐尽得淮南,与建康一江之隔;西魏更赚,几次趁虚而入,得了汉水以北、汉中、益州等地,受了萧詧之降。梁元帝拼出全力所得的地盘,还不足梁武帝时代的三分之二。站在天下的角度来看,梁国的损失无疑是最大的。

即使这三分之二的江山,梁元帝也难以守住了。他本想还都建康,大臣们认为建康遭受侯景的洗劫,一片萧条,已经没有国都的样子,何况建康的江北就是北齐,不利防守,而且他手下的士族大多久居江陵,也反对东迁。梁元帝接受意见,定都江陵。

这是致命的决策,萧绎不仅政治不及格,军事也得补考。建康濒临长江,毕竟在江南,有天险可守,且上游还有多处据点;江陵位于江北,离萧詧的襄阳非常近,上游的益州又被西魏占领,若敌军水陆并进,逃跑都来不及。

承圣三年(公元554年)三月,北齐、西魏的使臣同时来到江陵。梁元帝对西魏使臣不如对北齐使臣友好,还向西魏要求退还土地,令宇文泰大为不满。西魏连年拓展疆土,兵强马壮,又刚刚解决了内部问题,梁元帝的无理之举,给了宇文泰一个兴兵灭梁的好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