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20年,周朝的王位更迭,周平王去世,太子狐还在郑国做人质。于是辅政的周公黑肩就派人把郑庄公的太子忽送回郑国,换回太子狐,回国继位。
这位太子狐,可是拥有一项彪炳史册的殊荣:他是大周朝历史上第一个到诸侯国做人质的太子。赶上了这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情,太子狐的心情一定是非常复杂的。想来在郑国的日子里,没少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看见没?这就是天下的储君,这回可见着活的啦!现在,得知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噩梦般的鬼地方,结束这丢人的人质经历,太子狐心情之激动可想而知。可是激动过度了容易脑溢血,这个真理在太子狐身上得到了印证。他刚踏上周王室的土地,还没来得及登基,就找他爹报到去了。于是,太子狐的儿子姬林,就接了他爷爷平王的班,这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因为父亲太子狐的死,对郑国十分怨恨。这位周天子也是年轻气盛,一想到自己的父亲当年到郑国去当人质,回来后还没来得及登基就死了,他的气就不打一处来。要不是郑庄公的嚣张跋扈,贵为天下储君的太子狐,怎么会到一个诸侯国去当人质呢?
所以,周桓王每次看到给他辅政的郑庄公在他面前吆五喝六的时候,心里就是一阵阵的腻味。这个老东西,真想好好收拾他一顿。先王也是软弱,怎么就对付不了这个家伙呢?我一定得给他点颜色看看。
另一个辅政大臣周公黑肩看出点苗头,赶紧劝桓王:“郑伯这个人确实不是什么好鸟,可是当年王室东迁,都是依靠晋国和郑国的帮助。现在要剥夺郑伯的职务,我怕这事情不那么好办,郑伯不好惹啊!”
周桓王的血气上来了:“当年先王就想让虢公忌父代替寤生,结果没能成功,我不能再软弱下去了!我还不信了,他寤生还敢把我杀了不成?”
于是,周桓王就一副关心的样子对郑庄公说:“爱卿啊,你为我们大周的天下辛苦了这么久,也该回家享清福了吧?我听说先王那会儿你就想辞职,这样吧,朝中的事情你就先不要管了,我允许你回家种地看孩子,怎么样?”
郑庄公忍住怒气,不动声色地说:“大王这么体恤微臣,微臣谢过大王。我这就卷铺盖走人。”周桓王一看,郑伯还是很知趣的嘛,这就好办了。以礼相送,一路走好啊,朝政你不用担心,我按照先王遗愿,就用虢公忌父代替你啦。
郑庄公驾车回国,太子忽率众迎接,庄公就把被周桓王辞退的事情说了一遍。郑庄公气愤不过,对大臣们说:“这个忘恩负义的坏小子,我又没拦着他爸爸太子狐回国,可是太子狐命薄,那能怨我吗?再说,要不是我给他撑腰,他能那么顺利地当上天子吗?”
祭足说:“主公不要生气,咱们不妨教训一下这个不懂事的天子。我带兵到天子的地盘上去走一遭,顺便也试试天子的态度。”郑庄公批准了。
公元前720年4月,祭足带着一支部队,来到周边境的温地(大概在今天的河南温县),向温地大夫要求支应粮草。温地大夫当然不会同意,心想你算干吗的?祭足也不和他废话,看见田野中的麦子已经熟了,直接就命令士兵拿起镰刀,把温地的麦子收割了一个干净。温地的大夫看到郑国士兵强悍,哪敢出来阻止!
祭足带着一大堆麦子回国,郑庄公给他记上了大功一件。周天子那边也没有什么反应,也许是消息还没传到洛邑吧。祭足就建议郑庄公再试一次。于是这一年秋天,祭足又带着军队到成周(东周国都洛邑以东地区),收割了那里的谷子。
虽然那个时候没有手机电话什么的,也没有互联网,可是郑国的田鼠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到王室的地盘上抢庄稼,周桓王就算消息再闭塞,也都知道了。要不是周公黑肩一个劲儿地劝解,桓王早就发兵讨伐郑国了。周公黑肩压住桓王的火气,说:“咱们辞退了郑伯,他心怀不满也是正常的。郑伯就是一头老虎,和他斗是没有好果子吃的。现在要紧的是好好安抚他,不就是一点粮食吗?给他算了,咱们还能缺了吃的?何况这事是郑国底下的人干的,郑伯不一定知情。要是不把郑国安稳住,江山社稷可就危险了。”桓王没办法,只好强忍住怒火。
可惜粮食是战略资源,郑庄公这么一抢,王室还真的缺粮食了。不得已,周桓王只好拉下脸来,通过鲁国,向诸侯们借粮食吃。这个周桓王也是够命苦的。
郑庄公一看桓王没有责怪的意思,心里倒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了,就想再去王室朝觐,修补一下和桓王之间的关系。恰恰在这个时候,齐国的使臣到了,提出要和郑国结成同盟关系。
齐国和鲁国是邻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北部和中部,河北东部也有一小部分,都城临淄(今天的山东淄博附近)。齐国是东方大国,那祖先是大周鼎鼎有名的传奇人物姜子牙,据说会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参见《封神演义》)。要搁在平时,郑国想巴结还不一定巴结得上呢,现在上赶着来结盟了,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
其实,齐僖公是看中了郑庄公一直在周王室担任卿士,这些年十分活跃,所以想趁机跟着郑庄公捞点好处。齐国因为100多年前的一个突发事件,和周王室的关系弄得很僵(具体是什么事,咱们后文介绍),也正想找个机会改善一下。而且太子狐又在郑国待过些日子,他儿子肯定多少对郑国有点倾向性的感情吧?其实齐侯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我们总是感慨抗战的时候我堂堂中华怎么出了那么多亲日派,看看抗战前日本接纳了多少中国留学生,不就明白了吗?
但是齐僖公显然没有预料到郑国会这么快就和天子闹僵了,何况郑庄公在周王室也是几起几落了,还在乎这一次?君不见郑国收了王室的庄稼,天子不是也没有说什么吗?
于是,公元前720年冬,齐僖公和郑庄公在石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举行双边会谈。会议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之下进行,双方领导人亲切握手并互赠礼物。双方经过磋商,决定建立面向新时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本着睦邻友好的原则,希望双方的合作,能够在今后的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齐僖公还表示,希望郑伯能在方便的时候向周天子引荐,恢复齐国对周天子的朝贡关系,郑庄公对此表示支持。郑庄公也亲切邀请齐僖公在方便的时候访问郑国,齐僖公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在随后的宴会上,双方领导人及随行人员开怀痛饮,展示了两国之间的亲密关系。当然,宴会之后郑庄公因为酒后驾车,车翻到路旁的沟里去了这点小事,也就是一个小插曲罢了(这一条是史书上记载的,我也不知道史官为什么要特意把这件事记载下来,难道有什么特殊寓意)。
和齐国结盟,让郑庄公心里好受了许多。先前和周天子闹的那些不愉快,也就暂时放下了。可是,天子还是要去朝见的,毕竟割了人家的庄稼,这事要是不给个说法,双方面子上都挂不住。郑庄公可不想当偷庄稼的田鼠。
但是有些事情往往是这样,你越不急着办,就越是没机会办。郑伯朝见周天子这个事,也是一样。眼见着与齐国达成盟约了,好像有工夫去天子那赔罪了,卫国又出事了。按照规定,诸侯国的国君去世,都要向其他国家发布讣告。当卫国的讣告使者来告知卫桓公暴病身亡、公子州吁继位为君的消息后,郑庄公就知道,郑国的祸事又来了。
大臣们不解,卫国死了国君跟咱们有什么关系?郑庄公说:“卫侯一向身体强健,说他暴病身亡,这里边哪能没点猫腻?州吁这个小子,向来好战,又觊觎君位很久了,这次一旦当上国君,肯定要通过战争树立自己的威望。咱们郑国和他接壤,而且之前还闹过一点不愉快,他不来打咱们,还能打谁呢?”大家都觉得庄公说得有理。于是,郑庄公也不急着去天子那朝觐了,专心准备与卫国的战争。
周天子那边也一直等着郑庄公过来赔罪呢。周桓王经过周公黑肩的劝说,也觉得自己辞退郑庄公这事实在是有点草率,那偷粮食的事就别和郑伯计较了。还好辞退郑伯的时候,没有正式下达免职文件,那就还有挽回的余地。如果郑庄公亲自来国都赔罪,那就做个顺水人情,还可以缓和一下双方的关系。结果,等来等去,不仅郑庄公不来朝见,郑国方面连个人影都见不到。桓王那股无名火又“腾”的一下烧起来了。这个郑寤生,还蹬鼻子上脸了!
其实郑庄公也真不是不想来,可是国家战乱在即,实在也脱不开身。就这么一耽搁,郑国和周天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那么卫国到底是怎么回事,让郑庄公如此放心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