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讲慈禧和她的团队之前,让我们暂且回到咸丰时代,因为有一些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事件是必须交代的。
“辛酉政变”的十年前,即咸丰继位一年后,也就是1851年,发生了一件毁灭清朝根基的大事。
在大事件的男主角洪秀全出场之前,请大家先欣赏一下此人出品的三首诗。
先来一首旨在表明吸毒有害健康并劝告人们远离鸦片的公益诗:
烟枪即炮枪,
自打自受伤。
多少英雄汉,
弹死在高床。
再来一首咏志诗:
鸟向晓兮必如我,
太平天子事事可;
身照金鸟灾尽消,
龙虎将军都辅佐。
还有首写给他众老婆的:
尔对夫主心常真,
金砖金屋住尔身。
尔对夫主心常假,
难上高天难脱打。
他积极参与编撰的太平天国《幼学诗》,有一句叫做“有割与无割,谁非上帝生”,意思是说不管你包皮割没割,反正都是上帝他妈生的。比起同为造反派的黄巢写的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洪秀全同学连写山歌的水平都不一定够得上。
提前让大家了解到洪秀全的真实文学水准,是为了让大家看见下面这份洪秀全同学的求学史和落榜史的时候不至于太吃惊——
1814年,洪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一个客家自耕农家庭,小名火秀,大名洪仁坤。
1820年,洪秀全7岁,入村私塾读书。
1828年,第一次参加院试。县、府试通过,院试落榜,这一年,他15岁,称童生。
1829年,辍学。为了解决饿肚子问题,靠做山村老师(塾师)获取微薄的报酬糊口。
1836年,第二次参加院试,第二次落榜,这一年,他23岁,称为童生。
1837年,第三次参加院试,第三次落榜。这一年,他24岁,仍称童生。
1843年,第四次参加院试,第四次落榜。这一年,他30岁,还称童生。
然而洪秀全二十三年寒窗、十五年不辞辛苦地与最低级别的院试进行战斗的过程还是挺痛苦的。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洪秀全的痛苦,也为了给后面发生的故事做一个铺垫,特在此简单介绍一下科举制度。
隋朝以前,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无论其品行、才能是优是劣,这些官N代、富N代都可以做官。
后来到了隋炀帝杨广这里,他觉得这么下去不是个办法,于是研发出来一个选拔人才的好办法——读书取士,也就是后来流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
从此,想做官的人纷纷以读书为业,即使挤破了头也没有人在意。
虽然科举制度自隋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清朝基本与明朝保持一致。
有清一代,考试共分四级。
第一级,院试。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参加院试的,要想参加院试,必须参加前期的选拔考试获得考试资格。选拔考试的范围是县(县试)和市(府试),通过县试和府试的人统称为童生。
虽然称做童生,但童生可不都是小孩儿,三四十岁的大叔、七八十岁的老大爷也是有的。
在院试中考试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秀才。
当上秀才后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还有些特权,比如国家免征除秀才自己之外一到两个家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用下跪、骂大街不会被打屁股等。但秀才并不是官,若想当官,那还得继续奋斗!
第二级,乡试。
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在省城举行的省一级的统考,一般三年一次,只有秀才或者拥有同等学历者如监生才有资格参加。考试通过,晋级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如大名人唐伯虎。
举人学历已经很不错了,是有资格做官的,但国家不保证你一定能当官,类似于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
第三级,会试。
在京城举行,考上举人的各省精英才有资格参加。第一名,称会元。通过会试的精英们将面对最后一道考验,或者说是将迎来科举的最高荣誉——殿试。
第四级,殿试。
殿试,即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始于武则天,完备于赵匡胤,算是此二人的联合发明。具体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最后根据表现给考生排名。
殿试共设三等奖:
一等奖:即一甲,获奖人数为三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等奖:即二甲,若干,每年数目不等,称进士出身。
三等奖:即三甲,若干,每年数目不等,称同进士出身。
恭喜,熬过这一关的考试精英们,当官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