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即位。武王在位时,甘茂和樗里疾分别为左右丞相辅佐秦武王。秦武王常常对左右说,如果能让寡人的人马、战车、商车在三川内畅通无阻,灭掉周朝,就算让寡人死去,寡人也满足了。
甘茂听说后,便向武王献计道:“大王如果想把周朝灭了,韩国便是我们首先要打的国家。但是以目前我秦国的实力去攻打韩国并非十拿九稳,我们可以联盟魏国,结合两国的力量去攻打韩国,韩国必败无疑。”
秦武王说道:“丞相说得句句都很有道理,不知道派谁去魏国说服魏王联合伐韩呢?”
甘茂拱手说道:“我可以前去一试,可叫向寿与我一同前去。”
秦武王非常高兴,赐了甘茂几车珠宝和上百名随从,送其上路。
甘茂一行人到了魏国后,甘茂突然改变主意对向寿说道:“你马上回去告诉大王,魏国已经同意和秦国结盟并攻打韩国,但是韩国还是不能打,其中的原因等我回去再告诉大王。”
向寿回到秦国把话原封不动地讲给了秦武王,秦武王不解,便问向寿甘茂这样做的用意,向寿说道:“丞相说,他从魏国回来后亲自跟大王讲。”
秦武王在朝中坐不住,便来到息壤等候甘茂。
几日后,甘茂从魏国回来,和秦武王相遇在息壤。
秦武王第一句话便是问甘茂,为什么突然又改变了主意,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阻拦,或者是韩国又和别的国家结盟了。
甘茂说道:“大王考虑的多了,其实原因不在这里。我在魏国说通魏王联盟后,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觉得有必要和您谈一谈,然后再做伐不伐韩的决定。”
秦武王疑惑地问道:“丞相有什么问题?”
甘茂说道:“宜阳是个大县,名为县,其实都能叫做郡了。宜阳地处天险,易守难攻,我秦军行千里的路程,加上对环境不熟悉等种种因素,攻打起来就太难了。”
秦武王说道:“丞相的意思是想放弃攻打韩国?”
甘茂摇头说道:“没有,这其实不是我最担心的问题。攻打韩国耗费的时间一定会很长,在这期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实在没法预料。”
秦武王疑惑地问道:“丞相的意思是指?”
甘茂说道:“大王先听我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有个和他一样名字的人杀了人。有人便告诉他母亲说,你孩子杀人了。知子莫如母,他母亲当然不相信。接着又有一个人告诉她说,你孩子真的杀人了。她依然不相信,孩子是自己一手抚养长大的,他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眼里,怎么会去杀人呢。后来又有一个人告诉她说,你孩子确实杀人了。她的心就动摇了,觉得即使自己再了解自己的孩子,但也猜不透他的心。她感到害怕,便丢掉了家务,逃走了。”
秦武王说道:“故事讲得很精彩,却不知道这和丞相所担心的事有什么联系。”
甘茂说道:“我只是用这个故事做个比喻,如果去攻打宜阳肯定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这段时间大王身边肯定会出现一些诽谤我的人,说我拿不下宜阳,或者说我没有本事之类的话。一个人这样说,大王可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很多人都这样说,大王的信心肯定就会动摇了,臣害怕大王做出那个错误决定。”
秦武王便问道:“怕寡人做出哪个决定?”
甘茂说道:“如果我猜得不错,在我长时间没有攻取宜阳后,樗里疾、公孙爽肯定会觐见大王,诽谤于臣,大王一定会信了他们的话,命令臣撤兵。”
秦武王说道:“寡人不听他们的便是了,这样丞相应该放心去了吧。”
甘茂见自己已经说服了秦武王,便带了军队,去攻打宜阳。
结果甘茂所料的没有错,因为水土不服,加上宜阳占地易守难攻,五个多月下来,竟然没有攻破宜阳。
而此时,樗里疾、公孙爽果真去觐见了秦武王。
樗里疾说道:“大王,甘茂去攻打韩国的一个小县,竟然耗费了如此长的时间还没有攻破,证明他真的没有作战指挥能力,如果再这样长时间地耗下去,必败无疑!”
公孙爽也附和着说道:“丞相说得对,趁现在还没有到料想的那个地步,还是撤兵回秦比较好,一来减少了不必要的损伤;二来我们可以聚集实力,找机会再讨伐韩。”
秦武王觉得他们的话也不无道理,便传令下去说道:“速速派人去通知甘茂,告诉他取消和韩的交战,马上撤兵回秦。”
传令官把消息报告给了甘茂,甘茂心想,大王果真这样做了。思忖再三,他便提笔写了一封信给传令官,让他亲手把信函交到秦武王手里。
甘茂在信上说:大王可曾记得咱们在息壤时的约定么,我就是担心大王会这样做,才苦费心机地跟大王说了那么多话。宜阳这边的情况大王虽然没有亲眼目睹,也应该在心里有个了解。宜阳易守难攻,再加上将士们水土不服,作战能力大大降低,这才加长了作战的时间。我希望大王遵守当时在息壤的诺言,不要听取别人的话,再给我些时间,拿下宜阳是迟早的事。
秦武王看到信,心里泛起一阵波澜,自己确实答应了甘茂。想到这里,他把心一横提笔又给甘茂写了一封回信。
信上说道:寡人把息壤之约给忘记了,看了丞相的回信,寡人觉得好生惭愧。正如丞相所料想的那样,在如今没有攻取宜阳的时候,朝中有不少人前来觐见寡人,劝谏撤兵回秦。当时寡人觉得,他们所说的也不无道理,所以决定撤兵。你回信中提到的宜阳之约,又让我改变了初衷,想想当时的情景,丞相正是担心如今日所变那样,才处心积虑地说了那些话。在此,寡人收回前信中撤兵回秦的话,支持你攻取宜阳。并且再给你增兵二十万,助你伐韩。
把信交给了传令官,秦武王马上又下了一道旨意说:如今宜阳之事,寡人不想再听到什么退兵的劝谏。寡人斟酌再三,决定继续支持甘茂伐韩,并且调遣二十万军队,前去支援。如果仍有执迷不悟者前来劝谏,寡人定严惩不怠!
这旨意果真起到了作用,有不少准备劝谏的大臣又都打消了念头,心里却都疑惑大王的决定怎么变得这么快,他们哪里知道秦武王和甘茂的息壤之约呢。
随后秦武王调了一名武将带领二十万军队支援甘茂去了。
甘茂看到秦武王的回信,心中的感动溢于言表。大王这么做,在别人看来却是孤注一掷,那就更能证明大王相信我,没有忘记息壤之约。大王如此信任于臣,我要是再拿不下宜阳,就是在大王脸上抹黑,大王必定会受到诸多大臣们背后的耻笑。
甘茂考虑道:宜阳守城军队,依仗地理优势顽强抵抗,便是自己现如今仍没有取胜的真正原因。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大小之战,我秦军对水土以及作战模式已经适应,只不过是军队人数偏少才降低了作战进程,如今大王派遣二十万部队前来支援,就正好解决了自己的当务之急,攻克宜阳指日可待了。
宜阳守城将领本来听到甘茂准备要撤兵的消息,心里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可刚刚把这口气松完不久,探子又回报消息说:秦武王改变了决定,不但没有命令甘茂撤兵,反而又从秦国调取了二十万兵力,前来支援甘茂!
守城将领大惊失色,刚平静下来的心又悬了起来。
“一定要给我守住,马上派人向大王求援!”他命令道。
只可惜他知道的太晚了,宜阳距离韩国都城有千里之遥,折合时间,没有半月的时间,援军根本赶不过来。可支援甘茂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快到宜阳了。
至此甘茂没有发动对宜阳城的进攻,而是趁援军未到之前整顿军队。
三日后,援军终于赶来,两军一会合,士气顿时大增。甘茂乘此时机向宜阳发起了进攻。
韩国的援军还在半路上,宜阳这边就已经支持不住了,顽强地抵抗了五日后,宜阳城终于被攻破,秦军斩首六万,大获全胜。
甘茂最终取得了胜利,其重要原因在于他的深思熟虑,在他回秦后,秦武王拿出一个装满诽谤信的箩筐给甘茂看。甘茂当时就说:这次的功劳不是臣的,而是大王的,如果不是大王坚持自己的想法,恐怕早就命臣撤兵了,而秦武王心里却是非常佩服甘茂的先见之明。
甘茂的谋略在于,他预知到了秦武王可能会受到左右的干扰,而不能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因此提前给他打了预防针,订立了君臣间的盟约。事实证明,甘茂所采取的计策是正确的,秦武王也因此给予了他大力的支持,最终取宜阳才获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