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其不同的管理作风,显示着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而宋代作为中国历史漫漫长河中极为夺目的一个朝代,其历时三百余年的统治也显示出独有的特点,即:倡文偃武。而这一统治特点也在两宋十八朝中被延续。
在心腹诸将的协助之下走上了皇位的赵匡胤,深刻地认识到五代以来乱世形成的原因正是由于武将专权。而在五代后期又凸显出一个特点,那便是在中央典领禁军的宿将比那些拥有重兵驻扎在外的藩镇节度使更有机会推翻统治,赵匡胤本人即从这条路走来。因此,在平定了李筠、李重进等人之后,赵匡胤便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如何在国家刚刚建立,天下尚四分五裂而需要统兵征战的时候,有效地控制武将,避免自己建立的功业葬送在他们手中,成为一等的难题。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赵匡胤决定对在禁军中握有重权的宿将们进行一番调整。
对军队将领的调整首先从自己最亲信的人开始,赵匡胤将禁军中拥有很高声望的慕容延钊与韩令坤都外派,让他们领兵在外而无法有所作为;又让自己的义社兄弟石守信和妹夫高怀德担任了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最高长官;同时让王审琦担任殿前都指挥使,而让自己的弟弟接任了王审琦之前的职位——殿前都虞侯。所有这些职位都是禁军两司中最为关键的,让自己的亲朋来担任,这让赵匡胤舒了一口气。
眼看着自己可以完全将禁军操控在手中,赵匡胤得意地对赵普说:“天下从唐末以来,在数十年间帝王的姓氏改变过八九次,长久以来的战乱让生灵涂炭。现在大宋接管天下,赵家成为天子,一切归到我的掌控之中,天下才得太平啊!”
赵普说:“天下太平是大家都期待的事情,现在百姓可以不遭受战火的袭击,每个人都在感念陛下的功德。”
赵匡胤说:“我只求可以让这样的平静长久地继续下去,让百姓可以永久地享受太平。”
赵普却忽然说:“陛下这样的期冀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想建立长久的国泰民安,需要费一番心思才可以做到。”
赵匡胤说:“以前之所以天下易乱,是因为军权外落,导致藩镇、节度使、武将都有能力推翻王权。现在我已经吸取了教训,让亲近的人来担任重要的军职,关键将领都是我的亲信,难道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吗?”
赵普说:“要想平息天下之兵,建设国家的长久安定,撇除了五代以来的弊病固然重要,但仅这些还是不够的。”
赵匡胤忙问:“那还有什么?”
赵普说:“君弱而臣强,是不安定的根本因素,所以要想让天下安定,就必须要做到臣弱而君强。”
赵匡胤说:“依你之见,要如何才能做到君强?”
赵普说:“无外乎三条: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此言一出,赵匡胤大惊,忙将身边的人都遣退下去,对赵普说:“现在刚刚安定下来,对武将们削权力度过猛恐怕会引起他们的反抗。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不用再说了,免得别人听到引起君臣猜忌。”
赵普说:“当年陛下是如何黄袍加身的,相信您都记得。我只是怕这一幕会重演而已。”
想起当年众将拥立自己的情形,赵匡胤对于赵普所言非常清楚,联想到这些,不由得不寒而栗。这种情况相信任何一个在位者都不愿意看到,赵匡胤自然也不例外,他不希望历史重演,自己会扮演那个被取代的角色。
从“推己及人”的角度,为了保证自己的所为不会被效仿,更为了可以紧握手中的权力,赵匡胤精心地设置了一场酒宴。公元961年七月的一个夜晚,邀请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马步军都虞侯张令铎、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五人,和自己一同饮酒。
酒席上的君臣之间,因“战斗友谊”而显得比朝堂之上要轻松很多,推杯换盏也不拘谨,酒过三巡之后大家和乐融融,丝毫没有君臣之间的距离感。赵匡胤遣退了左右的侍从,举起酒杯说:“我能有天下,都是因为你们在帮我,所以我一定要敬你们这一杯!”说着,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诸将也举杯饮干后,赵匡胤忽然显出一副忧愁的样子说:“你们的功德,我一直都铭记在心,但有时候也不免有一些埋怨。”
众人一听,非常疑惑,石守信问:“陛下现在是天下之主,又有何埋怨?”
赵匡胤说:“现在虽然我做了皇帝,可是却每每夜不能眠,倒不如只去做一个节度使,也可以夜夜笙歌来得轻松痛快呢!”
石守信又问:“陛下为何会夜不能眠呢?”
赵匡胤一边抚摸着自己的龙椅,一边对众人说:“我现在坐在这把椅子上,试问有谁不羡慕?又有谁不愿意坐呢?”
众将听到赵匡胤忽然这么说,心里都一惊:难道陛下是怀疑谁要谋反?都匆忙放下手中酒盏,跪倒在赵匡胤座前问:“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下太平,谁敢有异心呢!”
赵匡胤依旧苦闷地说:“我不是不放心你们,我深知诸位对我都是忠心耿耿,只是担心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说不定什么时候也将一袭黄袍强披在你们身上,到那时你们不想做皇帝也难啊!”
作为跟随赵匡胤多年的将领,石守信、王审琦深知赵匡胤不是一个随便什么话都会出口的人,这也表示一旦他开口说了什么,必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现在这一席话,众人才明白赵匡胤是担心自己当年的作为会有人效仿,现在虽口口声声不怀疑大家,但既然此话出口就表示众人都在他担忧的范围之内,这样的猜忌可不是做臣子的人可以承受得起的。王审琦忙说:“臣等愚钝,都没有想到这一步,但是又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还请陛下给臣等指出一条明路。”
赵匡胤将杯中酒晃一晃,从容不迫地对众人说:“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你等随我四方征战所为何事?还不就是富贵金帛?还不是为了让子孙们都能过上好日子!既然是这样,你们倒不如不要再为了带兵而费神,去选个好地方,广置良田美宅,以娱自己的晚年,也算是为子孙立下了永久之业。这样一来,你我君臣之间也可以少了很多猜忌,大家相安无事,岂不是美事?”
众人忙道:“陛下想得周到!臣等谢陛下大恩!”
席间的一番剖析看似简单,甚至沦于庸俗,以安享晚年为由作为劝诫的出发点,似乎不符合这些人要建立功勋的心态。但这其实正是赵匡胤和他们长期相处,经过深思后所设计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出发点迎合了这些武将的心思,配合赵匡胤的皇权压力,才让他们迅速接受了这一提议。石守信等人出生入死在战场上所求的,不外乎荣华富贵和老来荣光,至于做皇帝的美梦也许他们也都想过,但也深知这个可能性非常之小。既然能够有荣华保障,又何必为了这个小小的可能性而继续厮杀呢?所以赵匡胤才以“人生短促,不如及时行乐”为由打动他们。这些人都是从五代战乱之中走来,深知君臣猜忌的严重性,因为很多流血战争即因为猜忌而引发。赵匡胤提出的双赢计划所依靠的并非他的狡猾,而是他的明智。
石守信等人第二天便以年老多病为由,向赵匡胤提出了辞职的请求。赵匡胤自然一一照准,以养老为名又赐给他们不少钱财,这一“杯酒释兵权”的任务最终圆满完成。
对于此事,历来众说纷纭,而赞赏者居多。皆因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家天下”的统治形式,导致皇帝将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因此对于所有具备威胁条件的人都不会手下留情,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对曾经协助过自己的功臣们斩尽杀绝是惯用手法。不管他们是否有野心造反,都要以防患于未然的心态杀之。古来不杀功臣的也不过两三君,赵匡胤就算一位,因此他的这种做法赢得了很多赞誉。
从赵匡胤释武将兵权开始,宋王朝便确立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对于武将的任命慎之又慎,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的,要不然便是文官,要不然便是根基不深的年轻将领。但不管是文或是武,都是国之大器,要想让一个国家得到长治久安就必须要二者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终宋一朝,军事上一直都相对孱弱,自始至终都被周边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所威胁。整个赵宋基业虽然三百多年来都屹立不倒,但同时也飘摇不定,摇摇欲坠,给后世留下了积贫积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