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匡胤雄心勃勃的设想中,南北方的收复平定都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情,他也深信自己可以一统天下。在将南方诸国收入囊中之后,北方政权成为他的新目标。
在十国之中,北汉是唯一处于北方的一个政权,它原本是由刘知远所建立的后汉延续而来。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之后,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盘踞在山西中北部,于公元951年,以十二州为自己的地盘称帝,建立北汉。
北汉地处偏僻而且土地贫瘠,虽然太原城走出来数位皇帝,但因国力衰微,刘崇也不得不向北方的辽国求援,与辽组成战略联盟。严格来说是以辽为自己的上国,效仿石敬瑭的行为,刘崇将辽帝称为叔皇帝,而他的继任者刘钧更是将其称为父皇帝,这么做的原因无外乎希望获得辽国的军事支援。
郭威在推翻后汉隐帝之后,曾经将刘崇的儿子刘赟立为皇帝,后又杀之。因为刘崇与后周有不共戴天之仇,在郭威时期和柴荣时期都发动过气势汹汹的战争,但分别在晋州和高平大败而归,严重地挫伤了北汉的元气,这两次战争都是借助了辽军的支援才得以进行。而失败之后的北汉也更为辽所不重视,只能在自己国内强征壮丁入伍,十七岁以上的男子统统被征兵,严重地妨碍了生产。繁重的兵役加上税赋,以及每年向辽的进贡,让百姓不堪重负。
代周建宋之后,赵匡胤对于北汉的态度曾经非常明朗,那就是不需要投入任何兵力。北汉向来都是依托在辽的翅膀荫蔽之下,作为北方除宋之外的政权存在着。而辽国的实力又强于宋,与其和北汉为敌导致辽国来袭,不如积聚实力,和辽国来一次彻底的战斗。如果能够击败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北汉也会轻松收复。
这种想法赵匡胤一直都在实践中,并且通过和辽国交好的策略,一度获得了北方边境的安稳。但是随着宋军在南方的长驱直入,志得意满的诸将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个角落,希望可以一举踏平太原。
作为南征的功臣,曹彬、潘美等人对于征服北汉充满了信心,石守信、王审琦这些老将认为自己老当益壮,而王全斌、尹崇珂等等后起之秀也不甘落后,在诸将眼中,北汉成为一试高下的试金石,大家都希望可以在这里显示一番自己的实力,于是纷纷找到赵匡胤请求北伐。
对于这种现象,赵普对赵匡胤说:“目前国内安定,南方又收复了大片的土地,国力增强了不少。不过对于大宋来说,还远远不到和辽国为敌的时候。”
赵匡胤说:“为了能够安心地南征,我和辽国交好,送给他们不少金银财宝、丝绢金帛。这些东西是为了换取安宁,不过肯定不能是长期的。辽国人贪得无厌,终究有一天他们会不满足,挥兵向我大宋的财富,这一仗是不可避免的。”
正是因为认为和辽国的大战不可避免,所以赵匡胤长期以来都在为此做着筹划,但是在他的内心,非常不希望发生战争。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宋的经济得到恢复,每年的财政都会有一定结余。赵匡胤便颁布法令,将每年的财政结余都保存起来,等到积累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就用这些钱去向辽国购买被占领的燕云十六州。这一国库被命名为“封桩库”,他希望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而非战争来解决这些问题。
赵普说:“陛下一直都不愿意看到战争,现在封桩库中的银两也在一天天增多,只要到了足够的数量,我们就可以和辽国和谈。所以到那个时候,北汉的收复也就不在话下。”
但是,晋王赵光义对此却不屑一顾地说:“我大宋国力鼎盛,用银钱来购买十六州,虽然可以使百姓免受战火之灾,可是难免灭了自己的威风。现在朝中的大臣都觉得这种手段有辱国威,倒不如打一仗来得痛快。”
赵匡胤说:“打仗固然来得痛快,但投入其中的军费开支不比封桩库中的要少。而且辽兵向来勇悍,和南方诸国不同,所以胜算在哪一方也说不定的。辽人需要的只是大宋的金银,与其这样冒险,不如用银钱来买简单。也可以让战火不至于践踏现在刚刚种下的庄稼,这个道理难道你还不懂吗?”
赵光义说:“非是我不明白陛下的心意,只是现在诸将都充满了信心可以和辽国一战。如果陛下觉得实在不是时候,那么我看,倒是可以和北汉一试高下。”
赵普说:“近日来,不断有奏章提到希望和北汉一战,潘美、曹彬等人也在朝堂上提议过。看来确实有很多人在想这个问题,不知道陛下是什么打算?”
赵匡胤说:“北汉向来跟我大宋不和,希望他们主动归降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动它,势必引来辽军。”
赵光义说:“北汉一直盘踞在山西,这些年来国力衰弱,靠的不过是辽的支持,现在这么贫瘠,我想辽国也搜刮不到什么了,就算我们北伐,辽主也不会派多少兵力相救。这样一来可以试试辽的实力,二来还可以壮我军威,让他们知道一下大宋的军队有多神勇!”
赵匡胤问赵普:“你对此事怎么看呢?”
赵普说:“北汉自从国主刘钧去世之后,一直都在争夺皇位,现在国内也很混乱,乘乱征伐确实也是一个办法。”
一番劝说之下,赵匡胤也动了心,北汉在北方边境存在一天,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挑战。更何况他们还不断骚扰大宋,掠夺财物,既然这样倒不如发兵北伐,将其收服,也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在众人的力请之下,公元968年,赵匡胤钦点卢怀中等人率领禁军直奔潞州,在那里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侍卫步军指挥使党进、怀州防御使康延沼等与他会合,又命曹彬为都监,挥兵直奔太原而去。
风闻宋军来伐,北汉朝廷一片惶恐。刘钧死后,其养子刘继恩继位,但却不能服北汉朝臣,内部一片混乱,被刘继元杀死夺位。新王登基之后急忙向辽国求救,辽主虽然收受了宋所进献的财宝,不打算参与到与宋的任何战争中,但碍于和北汉的联盟关系,又考虑到北汉是自己和宋之间的一道屏障,便发兵援助。
刘继元派刘继业率兵在柏谷阻拦宋军,军心不稳的汉军遭遇士气如虹的宋军,不堪一击。卢怀中、曹彬等大获全胜,消息传到开封,赵匡胤一听大喜,遣使去太原命刘继元速速投降。使者盛气凌人地对刘继元说:“如果现在投降,大宋皇帝可以封你为平卢节度使,封北汉统帅郭无为做邢州节度使。这些总胜过你等负隅顽抗,不得全尸吧?”
郭无为听后非常愤怒,对刘继元说:“柏谷之战失利,是因为宋军刚到,气势还在,而辽国的援军还没有来,所以才让他们钻了空子。只要辽国援军一到,宋军一定不是我们的对手。”
刘继元还在犹豫,郭无为说:“南方诸国被平定之后,他们的国主没有一个有好下场,难道陛下也想步他们的后尘吗?”
想到李煜、孟昶等人,刘继元只能拉着郭无为说:“大汉与我的存亡,都交给元帅了!”
在卢怀中、李继勋、党进等人大开庆功宴,准备立即挥戈向太原,将刘继元擒获之时,辽国的援军已经来到太原。这支以骑兵为主的队伍虽然不是辽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但作战依旧非常勇猛,与宋军交战几个回合,便将骄气盈天的宋军打得落花流水。曹彬看事态不能控制,便忙建议卢怀中撤兵。
宋军一路逃窜,而辽兵却在郭无为、刘继业等人的带领下一路追赶。不仅没能攻进太原,反而失去了晋州和绛州两座城池。原本想要立功的卢怀中、曹彬等人,只能灰溜溜地回到开封请罪。
原本一片大好的形势,在如此贫弱的北汉却吃了败仗,赵匡胤咽不下这口气,决意要拿下北汉,一雪前耻。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又于第二年(公元969年)御驾亲征,企图将北汉消灭。然而这一次的结果和一年前一模一样,并没有因为赵匡胤亲征而有所好转。在辽军的支持下,北汉又将宋军赶回了开封。
这两次北伐的失败,是宋军军心骄奢的必然结果,也是宋和辽的侧面交锋。志得意满的赵匡胤开始逐渐清醒,明白自己和辽的差距并没有因为宋收复了南方诸国而缩小多少,宋的实力也并不足以和辽国相对抗。从此赵匡胤又回到了自己最初时候的想法,不再对北汉投入兵力,一门心思将辽国作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在封桩库中努力存钱,希望可以通过非军事手段来获得北方的和平。
在整个太祖时代,北汉虽然一直岌岌可危,但却一直没被征服。直至宋太宗赵光义时,公元979年才将北汉彻底灭亡,但赵光义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北汉的覆亡代表着宋终于实现了除辽之外的一统,柴荣、赵匡胤等人毕生的梦想,终于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