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幕僚吴永回忆说:甲午战争后,李鸿章闲居在贤良寺西三跨院,“早间六七点钟起,稍进餐点,即检阅公事,或随意看《通鉴》数页,临王《圣教》一纸。午间饭量颇佳,饭后,更进浓粥一碗、鸡汁一杯。少停,更服铁水一盅。即脱去长袍,短衣负手,出廊下散步,非严寒冰雪不御长衣。予即于屋内伺之,看其沿廊下从彼端到此端,往复约数十次。一家人伺门外,大声报曰:‘够矣!’即牵帘而入,瞑坐皮椅上,更进铁酒一盅,一伺者为之扑捏两腿。凡历数十百日,皆一无变更。”
⊙20世纪30年代,北大教授所受礼遇极高。钱穆回忆说:“在北大任教,有与燕京一特异之点。各学系有一休息室,系主任即在此办公。一助教常驻室中。系中各教师,上堂前后,得在此休息。初到,即有一校役捧上热毛巾擦脸,又泡热茶一杯。上堂时,有人持粉笔盒送上讲堂。退课后,热毛巾热茶依旧,使人有中国传统导师之感。”
⊙1906年,清政府正式对六部制度进行改组,巡警部改为民政部、户部改为度支部、兵部改为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工部和商部合并为农工商部,此外又增设邮传部,管理天下路、船、邮、电四政。1912年,邮传部改为交通部。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对李鸿章无甚好感。他曾对76岁时的李鸿章作过一番描绘:“他看上去就是个伪善的家伙,穿着一双厚底缎面朝靴,站着的时候,身高在六英尺四英寸以上。他中过一次风,这使他的脸有一部分不能动弹,于是看上去总是面带微笑——一个危险的男人却有着一张纯洁的笑脸。”
⊙对于丁玲、胡也频、沈从文在北京的那段日子,一直众说纷纭。当时的香港报纸更有三人同吃同住、同盖一张大被的花边报道。沈从文在后来谈到他们三人当年的生活时,对“同住”一说毫不讳言。在《记胡也频》一文中,沈从文这样写道:“在银闸一个公寓里,我们是住过同一公寓的,在景山东街一个住宅里,我们也住在同一公寓里,到后来在汉园公寓,仍然又同住在那个公寓的楼上。”
⊙蒋经国回忆在俄国生活的那段岁月时,曾说过一句辛酸的话:“历史上,很少有像我这么苦的人!”在俄国十四年,蒋做过翻砂工,耕过田,经常没有床睡,没有饱饭吃。他做过卫生管理员,工作是专门负责打扫厕所。他还曾一度被充军到西伯利亚做矿工,在那里,遭到皮鞭抽打是经常的事。
⊙阿瑟·H·史密斯在《动荡中的中国》一书中,曾说到清末中国人抽鸦片的情况:“中国人一般将鸦片称为洋烟。我的妻子说:‘访问中国家庭时,他们常常向我递上烟枪,妇女们见我拒绝就会表示惊讶,说她们还以为所有外国人都抽大烟呢。’”
⊙民国成立后,汉人剪去长辫,女子仍留长发,以梳辫或梳髻来作未婚、已婚的标志。五四运动提倡妇女解放,剪去辫髻渐成时尚,理发铺也开始增设为女子恤发、电发的营业项目。在广州,稍为高级点的理发铺,都会向香港订购电发器械,并派专人去香港理发铺学习。
⊙在李鸿章任北洋通商大臣的1877年到1896年间,德国克虏伯公司共得到清政府约2000门大炮的订单。为此,克虏伯公司专门为李鸿章出了一套纪念册。
⊙康有为认为光绪的死和袁世凯有关,并为此大造舆论。1909年1月8日,《纽约时报》采访康有为之后报道说:“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从北京驱逐的著名中国改革家康有为宣布袁世凯已经被结束了高等职位。原因是他在前皇帝的死亡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并且袁世凯可能会因为与此事有关联而被审判。”
⊙通电在民国时期应用广泛,比如上台通电、下野通电、嘉奖通电、谴责通电、讨伐通电、和谈通电,等等。有人作过统计,1912年有案可查的民国通电有33次,1913年有40次,1917年有72次,1920年67次,1922年97次,1926年50次,1927年51次。因此有人说:“不读通电,则民国无史矣。”
⊙冯自由说,最先剪掉辫子的是他的父亲冯镜如。当时冯镜如在日本的横滨开了一家印刷厂,甲午战争爆发后,许多旅日华侨回国避难,直到《马关条约》签订,才陆续返回日本。冯镜如由于担心回去后会被日本人轻视、欺负,所以干脆剪辫易服,自报为香港人,并请求英国领事保护他的印刷厂。
⊙1894年9月16日平壤失守,光绪降旨:拔去李鸿章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纽约时报》当时以《李鸿章黄马褂被清廷褫夺,戴罪领军》为题作了报道:“李鸿章黄马褂被褫夺,算不上什么划时代的事件。然而引人注目的是,这可被视为大清朝廷力图以加强法纪来整合民心所用权术的一个范例。对西方观察家来说,本想弄明白如下事实,即为什么李鸿章在头天被任命为清军最高统帅,而次日甚至同日又被褫夺清国贵族的最高荣誉?这项荣誉赋予清国臣民身着‘黄马褂’的权力,而这种‘黄马褂’据说是大清皇族专用服装,禁止非皇族人员穿用。这个矛盾的结果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袁静雪说其父袁世凯22岁前去上海,“结识了一个苏州籍的名妓沈氏,这就是他后来所娶的大姨太太。他们两个见面以后,情好日密。沈氏劝他及早离开上海,另谋出路,并且资助他盘费,鼓励他早日成行。行前,沈氏备酒送行。席间对他说明,在他去以后,她立刻就自己出钱赎身,搬出妓院;希望他努力功名,不要相负。我父亲听了以后,也就指天誓日,洒泪而别。后来,他随吴长庆到了朝鲜,果然把她接了去,做他的姨太太”。
⊙杨思义在《宋案见闻》中回忆,有一次陈其美对宋教仁说:“钝初(宋教仁),你不要快活,仔细他们会用暗杀的手段来对付你。”宋回答说:“只有我们革命党人会暗杀人,哪里还怕他们来暗杀我们呢!”
⊙1900年8月28日,八国联军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集结列队,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计有俄军、日军、英军、美军、法军、德军、意军、奥军等共3170人,依次通过天安门、端门,然后穿过皇宫,出神武门,并由俄国军乐队吹奏各国国歌。
⊙伊莱扎·鲁哈马·西德摩在《中国,长寿帝国》一书中这样描述慈禧:“少数几个见过这位太后的人将她叙述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丽的高个子女性。她长着一双鹰眼,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她态度高贵而傲慢,嗓音中带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和绝对的威严。”
⊙20世纪30年代末,八大胡同入册登记准予营业的妓院达117家,妓女有750多人。
⊙中央军校23期学员在校期间,解放军已横扫大江南北,军校所在地成都已是人心惶惶,许多殷实人家急于把手头的粮食、生猪抛出,换成金银准备跑路。一时间,成都市场为之繁荣兴盛,军校伙食也借机改善,有段时间甚至天天都有肉吃,令学员们念念不忘。
⊙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在回忆录中说,自从袁世凯宣誓就任临时总统,住进中南海后,“就没有再出过新华门一步”,他是“活着进的新华门,直到死后才被抬出了这个门”。
⊙1896年的《纽约时报》,曾报道过李鸿章拜谒美国前总统、南北战争英雄格兰特时的情形:“当尊贵的清国宾客进入将军安息地时,场面非常感人……他(李鸿章)很虔诚地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
⊙燕大教员冰心回忆校长司徒雷登时说:“这团体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总有上千上万的人,这上千上万的人的生、婚、病、死四件大事里,都短不了他。为婴儿施洗的是他,证婚的是他,丧礼主仪的也是他。你添了一个孩子,害一场病,过一次生日,死一个亲人,第一封短简是他寄的,第一盆鲜花是他送的,第一个欢迎微笑,第一句真挚的慰语,都是从他而来的。”
⊙1920年,秦德君因带头剪发被学校开除,于是她和一起剪发的另外两个女学生女扮男装,辗转到了重庆。当时四川《国民公报》还曾发表了一篇报道,题为《三女士化装东下》,描述她们蓄短发、着男装的情形,一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1913年3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结束,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众议院议员596人,国民党得269议席,共和党得120议席,统一党得18议席,民主党得16议席,跨党者得147议席,无党派26席。参议院议员274人,国民党得123席,共和党得55席,统一党得6席,民主党得8席,跨党者38席,无党派44席。
⊙孙中山家事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1911年11月,袁世凯应召回京,《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这样描绘当时的场面:“袁世凯,皇位的觊觎者,抵达了三年前自己被罢官的北京。今天他由2000名士兵护卫,并被政府热情地接待。为了欢迎他的到来,政府发布了公告称京城附近的军队都由其掌控。”“有一群安静并且秩序井然的人从火车站到他的居所夹道欢迎他的到来。袁世凯看上去很强壮,最近有报道称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这也成了他一再推迟应满清政府之邀到北京的借口。”
⊙美国国会图书馆编辑的《美国故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李鸿章1896年8月到美国访问时,美国人列队街头,欢呼声一片,大家都希望能一窥这个重要访客和他那件著名的黄马褂。儿童们用黄色丝带将自己的自行车打扮得漂漂亮亮,以期引起这位贵客的注意。”
⊙潘乃穆在《关于潘光旦吃鼠肉的故事》一文中,说到全家吃老鼠肉的情景:“一天我家的老鼠夹子夹到一只比较大的老鼠。我父亲生性不拘泥于常规,遇有机会,对新鲜事物有兴趣去尝试或探讨,在食物方面也是一样。这次他决定尝试一下吃鼠肉……我们全家人分而食之。我感觉和吃鸡肉、兔肉差不多,并无异味。吃过之后也没人因此害病。”
⊙1940年,“新中国数学会”在西南联大召开,姜立夫被选为会长,理事有熊庆来、陈建功、苏步青、孙光远、杨武之、江泽涵、华罗庚、陈省身等人。陈省身任文书,华罗庚任会计。
⊙1939年,李宗渠在西南联大求学,对当年的食堂记忆犹新:“整个女生食堂一顿饭大概开20桌,烧菜只用10两油。烧饭用的水是井水,米汤酸得跟醋一样,所以要找食堂很容易,哪里有股酸味就往哪里去。”
⊙袁静雪在回忆录中,曾这样描述袁世凯和其元配于氏间的关系:“隔个三五天,他俩见面相敬如宾,我父亲一定先问一句:‘太太,你好!’她也一定回答一句:‘大人(妻妾们一直称呼我父亲为大人,直到洪宪帝制时期也未更改),你好!’接着,再随意谈上几句生活上的闲话,就结束了这照例的一次会见。”
⊙抗战时期放电影,每次放映前都先放一段国歌,大家起立,同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屏幕上则依次出现国父孙中山、国家主席林森和蒋介石委员长的照片,接下来才是看电影。
⊙英国医生波尔特,曾在他的医学报告里,生动描述过清朝末年中国接生婆为产妇接生时的情景:“产妇坐在床边,丈夫坐在身后支持产妇身体,接生婆在产妇前面忙碌,为了给婴儿‘开路’,这些缺乏医学知识的接生婆会用长指甲抓破孕妇的会阴、阴道甚至宫颈。无情的抓挠,常常给产妇留下无法治愈的伤害,甚至带来名为产褥热的夺命产后症。在高烧、寒战和下腹部疼痛中,产妇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最后丢下宝宝,撒手人间。”
⊙1896年8月23日,《纽约时报》在刊登一篇从英国发回的新闻时,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李鸿章已经起航了!》报道的副题是:这位伟大的中国政治家现在正在去美国的路上!
⊙孙中山国事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瞩!”
⊙1930年11月29日,南京市卫生局在《中央日报》上呼吁,要求旧式产婆参加训练班。结果前来报名的接生婆只有26人。
⊙清末民初,北京南城前门的天桥一带兴旺起来,来这里卖艺设场的民间艺人多达五六万人。天桥市场集吃喝玩乐、游览购物于一地,来客即便身无分文,也可以在露天剧场外驻足观赏。天桥自此成为民间艺人的发祥地,一些民间艺术,如相声、双簧、快板、硬气功、杠子、车技、空竹等,都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华罗庚的妻子吴筱元得到两个鸡蛋,华让妻子把鸡蛋平均分成五份,自己把其中的一份吃了,剩下四份留给妻子和三个孩子。妻子望着桌上剩下的那四份鸡蛋,眼泪不由得流下来。华罗庚安慰说:“等我这本《堆垒素数论》出版后,我们去割几斤肉,全家人美美地吃一顿。要是还剩着钱,就给孩子们添几件新衣服,再给我自己买两包烟——真想抽支烟呀!”
⊙1901年11月9日,也就是李鸿章逝世两天后,《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报道,标题为《李鸿章的葬礼》,小标题是“北京11月9日,各国公使前往吊唁,他的儿子们披麻戴孝”,并描述了当天的葬礼情况。
⊙东京大审判历时达两年半之久,受审的二十八名日本甲级战犯,除两名病死狱中,一名因精神病终止审判外,东条英机、广田弘毅、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武藤章、木村兵太郎七人被判处绞刑,梅津美治郎等十六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另判有期徒刑者两人。
⊙1934年12月31日《申报》上说:“对于洋铅笔,洋信纸信封,以及洋橡皮擦钢笔杆等,有了深切的爱好,而争相掏腰包来购买,大妖精小妖精们对于外国的擦面粉和爽身粉,更有了性命似的爱好。”
⊙战时物质匮乏,汽油箱在西南联大大显身手。学生宿舍中,每人可放一张木板床,并领到原为装两桶一加仑汽油的木箱四五个,作为书桌、书柜和座凳。
⊙汪曾祺在文章中曾提到昆明特产干巴菌:“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工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汪后来还写过一首诗,说:“人间至味干巴菌,世上馋人大学生。”
⊙《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莫里循曾报道过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情景:“袁世凯入场,像鸭子一样摇摇晃晃地走向主席台,他体态臃肿且有病容。他身穿元帅服,但领口松开,肥胖的脖子耷拉在领口上,帽子偏大,神态紧张,表情很不自然。”
⊙蒋梦麟回忆,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一次宴会中,蔡元培曾发表过对康、梁的议论:“有一位文质彬彬,身材短小,儒雅风流,韶华三十余的才子,在席间高举了酒杯,大声道:‘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不彻底!哼!’大家哄堂大笑,掌声如雨打芭蕉。”
⊙1946年3月19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上任。当日,《中央日报》等中国权威媒体,同时在显著版面予以报道,标题为:《清算血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官梅汝璈今飞东京》。
⊙袁世凯的轿夫班头冯培德说:“袁家有三十多口,他们都严守封建礼教,家法很严,每当逢年过节或袁世凯生日都要隆重庆贺,全家人按辈分长幼顺序行礼。袁的妻妾子女生日,也分不同规格庆贺一番。每当此举,都给男女仆人一些赏赐。袁世凯的夫妻生活为定时轮流使妾,妾到袁房时都要带去自己的老妈子、用人,以便侍候一切。”
⊙1945年6月26日,在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上,中国因在所有发起国中按字母排序列于首位,于是当时的首席代表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王之英回忆邵飘萍说:“飘萍老师在北京,始备洋车夫代步,车上每边有三盏灯,共六盏,很漂亮。旋换马车,豪华一些容易进中南海采访。后又添置了小轿车就更气派十足,这样在一般情况下便能直进中南海而不受阻了,给采访带来了许多方便。”
⊙英国政治家寇松勋爵曾来华旅行。他在《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一书中,记述了会见李鸿章时的场景,并对李鸿章本人作了描述,他说:李鸿章“有六英尺多高,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很有威仪”,“唇上的大胡子将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着中国式胡须。头发是正在变白的深灰色”。寇松说此次会见是他“毕生最美好的回忆”。
⊙1923年,出身于清廷侍卫府“善扑营”的布库(跤手)杨双恩,与八大怪中的沈三合作,在天桥开辟了第一个跤场。沈三力大无穷,技法精湛,曾击败过俄国大力士。在他们之后,天桥还涌现出宝三、满宝珍等著名跤手。
⊙濮兰德在《李鸿章》一书里,曾说到一个英国人对74岁的李鸿章的印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正被人领入听取辩论。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从容貌来看,这一代或上一代人都会认为李鸿章难以接近,这不是因为他给你巨大成就或人格力量的深刻印象,而是他的神采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像是某种半神、半人,自信、超然,然而又文雅和对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的优越感。”
⊙据清廷统计,八国联军侵华前,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在华的外籍传教士已有3200多人,入教的中国人达80余万,教堂遍布全国城乡。八国联军侵华前的40年间,全国共发生攻打教堂、驱逐传教士和惩处不法教民的各类教案800多起。
⊙1909年1月2日,摄政王载沣罢免袁世凯,理由是他“腿患风湿”。《纽约时报》当天刊登了长篇社论,标题是:《中国一代枭雄,现代军队组织者》。
⊙1896年8月29日的《纽约时报》,曾对李鸿章的厨师团作了一番较为详尽的报道:“代表团里有十几个厨师,首席厨师是个高个子、年纪不详、毫无表情的男子。身穿深色长袍,一举一动就像是总督的下级正式官员。大概是因为主人身居要职吧,这位厨师长也一本正经地不和饭店的人说话……然后上楼,等候着他主人的吩咐。”
⊙丁韪良回忆说,恭亲王对他特别热情,每次见面,“都按照满人的习惯,亲热地握住我的双手,这与汉人跟我打招呼时的冷淡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人即使是亲密的朋友,也只是拱手而已,相互间敬而远之”。
⊙在天桥说相声,出了很多名人。如单口相声的开创者、人称“穷不怕”的朱绍文,素有“相声八德”美誉的李德钖、焦德海、刘德智等。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以及与侯搭档的郭启儒、郭全宝,也都曾在天桥演出过。
⊙额尔金勋爵的助手洛奇,在回忆《中英北京条约》签约情景时说:“恭亲王当时只有28岁,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老多了。他的相貌很睿智,但显得十分焦虑。其实,考虑到他的处境,这并不奇怪。他隐藏了他的恐惧感,如果有的话。”英军司令格兰特准将回忆说:“恭亲王真是个谦谦君子,他明显地在控制着自己的紧张恐惧。”
⊙1879年,美国前总统、内战英雄格兰特将军访问中国,并拜会恭亲王。格兰特随行的私人朋友、记者杨约翰写道:“恭亲王与之前我所见过的东方王子及政治家们不同,他十分生动。这是一个机敏的男人,直觉敏锐,意志坚定。印度和穆斯林的王子,以及我们在印度斯坦和埃及的朋友们,往往是呆板地坐着,整个谈话中面容呆滞,令你以为是在和石头对话。但是,恭亲王在谈话中,却表情丰富,十分生动。天很热,他边说话边摇着折扇,说到兴起的时候,他就将折扇半合着,指着格兰特将军的胳膊,同时,用热切的目光注视着将军的脸。”
⊙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袁世凯被罢官后,在洹上村隐居。杨景震回忆说:“袁家属人等衣服俭朴,衣以洋布为主,只袁本人衣多绸缎,冬天不穿皮袄,以貂绒作棉袄。至于他的饮食,除鱼、鸡肉外,每餐使姨太太做盘菜几个,以供口腹。办公诸人有菜数桌,亦是鱼、鸡肉丰盛异常。老师与众学生共餐,孩子多,每月有孩子生日,哪屋孩子生日哪屋便送饺子若干,每餐的主食是米饭和馒头,上吃下用一年无二样。”
⊙1871年12月28日,《纽约时报》登载了一则来自伦敦的电讯:“伦敦,12月27日电:从上海发出的消息宣称,清廷已决定效仿日本,选拔年轻学子送往英、美等国接受西式教育。”
⊙1860年10月9日,一名英军随行记者报道了圆明园被洗劫的情景:“贵宾接待厅、国宾客房和私人卧室、招待室、女人化妆室,以及其他庭园的每个房间都被洗劫一空。清国制或外国制的艺术品有的被带走,有的体积太大无法搬走就把它们砸毁掉。”“成匹成匹的上等丝绸,一捆一捆地摆放着。人们拿着它们彼此投来投去,所有人都尽其所能拿走了他们所看中的丝绸。这些丝绸装了很多车,捆绑这些车辆用的不是绳子而是丝绸。整个法军营地都被这些抢劫来的丝绸堆满了,法国人用它们来做营帐、床铺、被单等。”“昨天下午,一群法国人拿着棍子又到各房间去搜寻了一遍,打碎了剩下的每样东西——镜子、屏风、面板,等等。”
⊙1875年7月6日,《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说到了中国的考试制度:“会考考场占地达数英亩之大,由很长很长的一排排小房间组成,这看上去有点像个巨大的养猪场。考场四周立有不少塔楼,上面站有监考人员在一直监视着考场。监考官禁止外面的人与考生交流,也不准考生之间相互沟通。‘一万’考生就这样被关在小房间里三天三夜。”“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考生死在了里面。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从外面凿个洞,把尸体拖出去扔掉。”“然而,考试带给成功者的荣誉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封闭考试的另一个侧面。如果一个人获得了这些功名中的任何一个,他的名字就会被迅速地张贴到他家宅院的院墙上,而整个村庄或乡镇都会为此感到极大的光荣和骄傲。政府的职位和升迁机会就摆在成功者的面前。”“假如他获得了一个读书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状元’,家乡那些欢腾的人就会在孔庙里为他竖碑庆贺,而他的名字也将流芳百世。”
⊙1867年,江南机器制造局仿制出德国毛瑟11mm前膛步枪,这也是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种步枪。该枪使用黑火药和铅弹头,威力很大。当时平均每天可以生产15支这样的毛瑟枪。
⊙1942年,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来到西南联大,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艰难生活所震惊。他在回忆录中说:“获得食物和住房,以及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成了联大教职员工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我的朋友,哲学家金岳霖,经济学家陈岱孙,英语系的夏威夷美籍华裔教授陈福田,都刚刚搬到美国领事馆隔壁的老剧场露台上住,搭起了临时的活动房屋……大老鼠在纸糊的天花板上跑来跑去,几乎从上面掉下来,于是我们谈论到买一只猫,但一只猫时价为银洋200元。”
⊙民国时期,广州最早兼营恤发、电发的理发店,有唯一、一新、美化三家,不过当时所有的理发师都是男的,毕竟不是什么女人都愿意被男人侍弄头发,所以女子理发者并不多。进入30年代,粤地女子恤发、电发的人数日益增多,于是各大理发店开始竞相雇用女理发师。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在童年,有许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骆驼、喂蚂蚁、养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乐趣是恶作剧。”他曾将藏有铁砂的鸡蛋糕给太监吃,还用铅弹打过太监房的窗户。
⊙袁静雪在回忆录中,曾说到哥哥袁克文当年鬻文卖字时的情形:“他所写的字,只要送出去便可换钱。但是,如果他手上有十块钱,他也是不肯写的。他写对联和扇子,有时候是躺在烟铺上提着笔悬肘写的。有一次,他给张宗昌写了一个极大的‘中堂’,代价是一千元。那张纸又宽又长,屋子里摆放不开,他就把纸铺在两宜里的衖堂里,脱去了鞋子,提着个最大号的抓笔在纸上站着写。”
⊙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一文里,这样交代自己的出生背景:“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英军司令格兰特参加了《中英北京条约》的签字仪式,他回忆说,在签约仪式中,摄影师毕陀急于拍摄一张好照片,就把照相设备搬了进来,放在大门正中,用巨大的镜头对准了恭亲王的胸口。“这位皇弟惊恐地抬起头来,面如死灰,朝额尔金勋爵看看,又向我看看,他似乎担心对面的这门样式怪异的大炮会随时把他的头给轰掉——那架相机的模样确实有点像一门上了膛的迫击炮,准备将其炮弹射入他可怜的身体。人们急忙向他解释这并没有什么恶意,当他明白这是在给他拍肖像照时,他脸上惊恐的表情顿时转阴为晴。”
⊙民国时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家里举办沙龙。吴良镛先生回忆说:“每天中午以后,大概三四点,梁家都要准备饼干、花生米之类的茶点,客人是变动的,高兴就来,有事就走,主持人无疑是林徽因,政治社会美学文学无所不谈,也包括对时局的批评。”
⊙关于慈禧死后入殓宝物的价值,《爱月轩笔记》中略有说明:金丝串珠绣花锦褥8.4万两白银;翡翠荷叶85万两;金线串珠彩绣袍褂120万两;身旁金佛每尊重8两,玉佛每尊重6两,翡翠佛每尊重6两,红宝石佛每尊重3两5钱,各27尊,共108尊,计62万两;翡翠西瓜2枚,220万两;翡翠甜瓜4枚,60万两;玉藕100万两;红珊瑚树53万两;慈禧头上戴的珠冠,上面一颗珍珠重4两,价值1000万两。另外还有大珠500粒,小珠6000粒,估值22.8万两。而当时清朝库存白银还不足7000万两。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不仅仅烧了圆明园,而是烧了京西皇家的三山五园,即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1904年世博会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慈禧派贝子溥伦率团参加。当时中国馆的展品有:穿上海、北京、宁波和广州服装的小脚妇人各一人,和尚一人,老爷一人,兵丁一人,苗蛮七人,小城隍庙一座,小县衙门一座(内具各种刑具),小木人数百个,小草舍十余间,枷号一方,杀人刀数柄,洋烟枪十余支,洋烟灯数具。
⊙甲午海战,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有参战经验的174017人,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超越北洋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