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孺子的杀身救国明之将亡,不得不亡。世风浇薄,道德沦丧。上层士大夫们寡廉鲜耻,朝中文人爱钱,武人怕死,风尚相袭,华靡承蹈,以至于亡。帝国大厦倾覆之际,"潇洒西园出声妓,豪华金谷集文人" ,虽然满清铁骑的蹄声以及势如燎原火的贼人喊杀声渐行渐近,明王朝的" 中坚" 们仍怡然观望,文恬武嬉,不少人已经暗中与大辫子们和逆贼们暗中通款,随时随地准备献城投附,准备好做异族或" 新朝" 的臣妾。朝代的更迭,于这些人来讲,不仅仅不是身家性命与国家民族创伤的剧烈阵痛,反而是他们益加飞黄腾达的最佳契机。世态炎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忠奸泯渝,就是在这样一个大伪季世,大汉民族勃勃不屈的精神,仍旧在不息地脉动。而秦良玉、夏完淳,正是这种精神承继者的典范,一妇人,一孺子,忘身忘家,殒宗赴国,其大义凛然与坚定不屈的事迹,数百载之后思之,仍旧能使人拍案叫奇,目眦皆裂。
巴山蜀水巾帼雄秦良玉秦良玉,乍观此名字,如果是对明朝史不大清楚的人,可能会把这个秦良玉与那个左良玉搞混。左良玉乃男儿汉,官至总兵,携" 平贼将军" 印,堂堂大老爷们,却一直养贼自重,最终还与南明的弘光朝君臣大施拳脚,在进攻南京的途中病死。其子左梦庚猪狗之才,携数十万明军向满清投降,甘为异族鹰犬。而我们所要讲的主人公秦良玉,红妆妇人,巾帼英雄,多年来为大明朝出生入死,赴边击后金,川地杀逆贼,至死不降,诚为女中丈夫,直可愧杀左良玉之辈。
秦良玉,忠州人(今重庆忠县),生于万历初年。由于其父秦葵乃明朝贡生出身,秦良玉自幼一直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熏陶。忠臣烈士之义,感身报国之情,秦葵一直向子女传授不懈。身为知识分子,秦葵已经有预感大乱将至,常研习兵书,舞剑论兵。他对儿女一视同仁,让秦良玉与其兄秦邦屏与弟弟秦民屏一起读典籍,学骑射。可喜的是,比起兄弟来,秦良玉秉赋超群,文翰得风流,兵剑谙神韵,使得秦葵怃然叹息道:" 可惜孩儿你是女流,否则,日后定能封侯夺冠。
" 秦良玉慷慨朗言:" 倘使女儿得掌兵柄,应不输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女)和冼夫人(隋明岭南的少数民族首领)".
急赴国难女丈夫定川援辽的功勋天作良缘。秦良玉成人后,嫁与石柱土司马千乘。这位马土司虽是一方土酋,但其祖宗大有名,乃汉朝" 马革裹尸" 的伏波将军马援。郎才女貌,神仙伴侣,二人伉俪情深,夫唱妇随。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地区(今贵州遵义)的土司杨应龙造反。由于事起苍猝,贼寇连陷重庆、泸州等战略要地,进围成都。
蜀中大震。
作为地方土司,马千乘以三千石柱兵从征,跟随明朝四川总督李化龙讨伐叛军。石柱兵皆持一种特制长矛,矛端呈勾状,矛尾有圆环,攀援山地险峻地形时,前后接应搭接,敏捷如猿。由于他们的矛杆皆以无漆的白杆制作,时人称之为" 白杆兵".依理,马千乘率兵三千从官军,已经尽到了土司对中央朝廷的义务,但秦良玉为解国难,又统精卒五百人,自备军粮马匹,与副将周国柱一起在邓坎(今贵州凤岗)扼守险地,持弓援剑杀贼。为此,明朝总督李化龙大为叹异,命人打造一面银牌赠与时年26岁的秦姑娘,上镌" 女中丈夫" 四个大字,以示表彰。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正月初二,明军由于连连克捷,上下松懈,置酒高会,庆祝新春佳节。洞晓古今兵法的秦良玉多智,她预料贼军会乘夜偷营,诫嘱丈夫马千乘命令" 白杆军" 严禁饮酒,持矛裹甲,连夜分守险隘。半夜时分,明军官兵大部分醉醺醺的沉入梦乡,贼军果然突然发动袭击。醉梦中的官军一时间四一奔逃。所幸的是,早有准备的秦良玉夫妇所领" 白杆兵" 发起反突袭,叛军先胜后败,惶骇间被长矛捅倒无数,皆转身奔逃。
秦良玉夫妇紧追不舍,追入贼境,连破金筑寨、明月关寨等七寨,直抵杨应龙叛军老巢的天险桑木关下。
明军诸军喘息后集结,齐攻桑木关。由于山险关峻,甲胄衰身的明朝官兵一时束手无策。" 白杆兵" 此时顿显神威,这些士兵的攀援能力本来就高超,又有特别矛钩拥搭连,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演杂技一样互相搭持攀挂,与酋阳土司等地方兵配合,一举荡破险关。关口拿下,明朝官军夺门而入。
于是,众人合兵,直捣海龙囤,杀得贼兵血流成河。贼首杨应龙骇然无奈,慌乱中自缢身死,插州之乱平息。
此次平乱,秦良玉、马千乘夫妇" 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为诸司之先,并又获朝廷银牌及色缎等物作为奖励。
大功如此,秦良玉并未沾沾自喜,从不言功,夫妇二人仍回石柱本份过活。
十多年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秦良玉丈夫马千乘死于政府狱中。《明史》记载说,石柱部民状告马千乘,明廷把他逮入云阳狱,不久马千乘病死其中。但他真正的死因,其实是北京万历帝派来的监税太监丘乘云向石柱索取贿赂,马千乘自恃于朝廷有功,不予。这下可羞恼了丘公公,他指使手下捏造罪名,把马土司逮捕入狱,活活折磨而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一下子变成孤儿寡母,秦良玉含泪忍痛。她大义为重,殡敛丈夫后,未有生出任何反叛不臣之心,反而代替丈夫任石柱土司,忠于职守。《明史》中这样赞诩秦良玉:" (其)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双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建立" 大金" (后金),开始连连发动对明朝的进攻。两年后,萨尔浒一役(战场在今辽宁抚顺以东),明军惨败,诸营皆溃。自此之后,驻辽明军几乎是闻警即逃。
东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廷在全国范围内征精兵援辽。秦良玉闻调,立派其兄秦邦屏与其弟秦民屏率数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筹马集粮,保障后勤供应。
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沈阳之战中,秦氏兄弟率" 白杆兵" 率先渡过浑河,血战满洲兵,大战中杀辫子兵数千人,终于让一直战无不胜的八旗军知晓明军中还有这样勇悍的士兵,并长久为之胆寒。由于众寡悬殊,秦邦屏力战死于阵中,秦民屏浴血突围而出,两千多白杆兵战死。但也正是由此开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 白杆兵" 名闻天下。
得知兄长牺牲消息后,秦良玉制一千多件冬衣,配送给远在辽地的石柱兵。
然后,她自统三千精兵,直抵榆关布防(今山海关),控扼满州兵入关咽喉。明廷兵部尚书张鹤鸣为此专门上奏天启帝,追赠死难的秦邦屏都督佥事,立祠祭祀。
不久,明廷又诏加秦良玉二品官服,封诰褒奖。
由于" 白杆兵" 战斗力强,明廷再下令征兵两千。秦良玉闻诏即行,与弟弟秦民屏驰还石柱,征调士兵准备援辽。
抵家仅一日,重庆内乱。永宁土司奢崇明借奉诏援辽的名义,率数万人马与其女婿樊龙里应外合占据了重庆,并发兵围攻成都,大有关门关皇帝的意思。由于同为" 土司" 乡亲,奢崇明派人携大笔珍宝来石柱与秦良玉" 通好".秦良玉二话不说,立斩贼使。她派遣秦邦屏及其二子溯流西上,度渝城后,忽然抵至重庆南坪关,扼制贼兵归路。趁天黑敌军无备," 白杆兵" 突袭贼军驻于长江和嘉陵江上的水军,尽焚其舟。同时,秦良玉分兵守忠州,驰报夔州官军密防瞿塘天险,阻遇叛军沿江东下。
正是由于这位女中丈夫的调度有方,奢崇明叛军终于难成气候,出战即败。
但当时川地有一带诸土司" 自治" 部落皆收受叛军贿赂,大多数逗留观望,惟独秦良玉率石柱兵奋勇直前,连获红崖墩大捷、观音寺大捷以及青山墩大捷。如此一来,不仅成都围解,重庆也很快得以收复,叛乱得平。
明廷叙功,秦良玉得授总兵一职,成为方面大将,她的兄弟和子侄皆获擢升。
川地底定之后,鉴于作战中明朝官军的" 熊包" 表现,秦良玉上书奏称:"臣率(秦)翼明、(秦)拱明(她的两个侄子)提兵裹粮,累奏红崖礅诸捷。而(明朝官军)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别)人之胜;怯于贼者,惟恐(别)人之强。如总兵李惟新,渡河一战,败衄归营,反闭门拒(见)臣(秦良玉自称),不容一见。(李惟新)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自称),(其)静夜思之,亦当愧死!" 疏上,由于明廷正需石柱这样的地方力量,天启帝" 优诏报之" ,并下令文武大吏对待秦良玉皆要以礼相待,不得疑忌。
感动之下,秦良玉更加为明廷卖命,其弟秦邦屏不久即在陆广做战中战死沙场。
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攻榆关不入,便率十万辫子军绕道长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后,进抵北京城外,连克永平四城,明廷大震。
秦良玉得到十万火急的勤王诏书之后,即刻提兵赴难,星夜兼程,直抵宣武门外屯兵。当时,闻诏而至的各路勤王官军共二十万有余,但都畏惧满洲兵的狠武,无人带头出战。秦良玉" 白杆兵" 人数虽然仅有数千,但一直为满洲兵所忌惮。昔日浑河血战,让大辫子们再也忘不了这些身体矮小手持超长锐矛的士兵。
因此," 白杆兵" 呐喊冲杀之际,满洲兵心自发怯,加上明军中又有孙承宗这样的老将作配合,最终迫使皇太极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撤围而去(山海关未能攻下,也是满洲军撤兵原因,他们怕日后遭首尾截击)。
北京围解之后,崇祯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台召见秦良玉,优诏褒美,赏赐彩币羊酒,并赋诗四首以彰其功:
其一: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其二: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其三: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其四:凭将箕帚" 作蝥弧" (后三字原文为" 扫虏胡" ,其玄孙马宗大在乾隆时为违祸,把原文三个字挖去)。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观崇祯皇帝有生之年,享国日浅,遭逢多难,很少有闲情逸志吟诗作赋,除赠秦良玉诗外,仅有赠杨嗣昌的五绝诗传世。迢迢西南边陲一位女土司,竟能得皇帝面见赐诗,秦良玉当属古往今来第一人。
抗贼御寇保家乡与张献忠贼军的血战满洲军出塞后,秦良玉率石柱兵回家乡。由于当时流贼张献忠、罗汝才(绰号" 曹操" )等九路人马自湖广进攻四川,明廷诏令秦良玉不用再出兵援剿,"专办蜀贼" ,负责守御川地。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贼军破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围太平,秦良玉提兵赶至,贼寇慑于秦良玉及其手下" 白杆兵" 威名,苍惶逃走,川东大定。
崇祯十三年(1640年),罗汝才贼部进入巫山,为秦良玉阻遏。于是,这位绰号" 曹操" 的黠贼突然进攻夔州,又被秦良玉率兵击走。不久,秦良玉率兵在马家寨邀击贼军,杀其骁将" 东山虎" ,斩首六百余级。然后,秦良玉乘胜,与明军在谭家坪、仙寺岭连败贼寇,夺得罗汝才主师大纛,并生擒其副手" 塌天".
数役下来,秦良玉部斩贼兵近万,获甲仗马骡无算,贼尸横陈遍山谷。罗汝才率残部遁走大宁(今重庆巫溪),与张献忠在巫巴山区合军后,贼势复炽,逾过巴雳河(今重庆巫山县双龙镇大宁河),拼死攻击秦良玉侄子等人统领的石柱兵。接着,贼兵四处扎营,严重威胁到川地大部分地区。
明朝湖广襄阳督帅杨嗣昌本人乃湖广人(今湖南常德),他的初始战略就是想尽驱张献忠等部贼军入川。这位杨督帅的如意算盘是:以蜀地险远,极边之地乃松潘蛮部,贼兵入蜀后,蜀地官军守则守之,不能守自可弃涪州、万州、雅州、松州大部分地区,诱敌深入。然后,陕西官军断栈道,临白水制敌;云南官军屯曲靖,扼守白石江。而他杨督帅本人则可率明军主力掩击贼军,把他们驰至松潘诸蛮部落的地盘,听任当地土人剿杀。杨嗣昌此计,即愚昧又阴险。愚昧的是,他纸上谈兵,以为川地崎岖险峻,必能困住贼军;阴险的是,他驱张献忠等贼部入四川,自己没有丧地的责任,四川巡抚是邵捷春,丢地丧兵,责任皆由他负。
杨嗣昌本人自可坐观成败,时刻准备去摘熟落的" 桃子".由于耽心四川当地官军扼守险隘会导致张献忠急红眼反扑湖广,杨嗣昌又使阴招,依仗自己的威权,把大批蜀地精兵调出,只留二万弱疲士卒给川抚邵捷春守重庆。
秦良玉一心为国,率三万石柱精兵抵至夔州。邵捷春令她把部分士兵移近重庆,与附近守将张令相倚为声援。不久,劭捷春又抽调一万五千石柱兵,进入重庆与官军共同把守坚城。秦良玉深知邵捷春之策甚愚,但她又不敢违背命令,就对路过自己军营的绵州知州陆逊之表示:" 邵公不知兵,其移我部兵自近,而派张令守黄泥洼一带,甚失地利。贼军盘踞归、巫众山之巅,俯瞰吾军营垒。倘若他们自上而下,乘势使气攻击官军,张令部必败。张令一败,次必及我部军。我部军一败,谁又能救重庆之急?" 陆逊之大惊,问策之所出,秦良玉言:" 邵公此时,绝不能坐防坚城,应先发制人,与贼军争山夺险。"陆逊之立即把消息转告给邵捷春。邵巡抚倒是知错就改。可惜晚了一步。张献忠贼军于十月五日在土地岭(今重庆奉节草堂镇)率先向窝里斗的明朝官军发动进攻,一天内即杀明军五千多人。次日,张献忠手下白袍小将张玉儿当阵射杀号称" 神弩将" 的明军老将张令,乘胜把明军杀得一败涂地。不仅张令一军尽覆,秦良玉手下三万多" 白杆兵" 也全军覆没,致使最后秦良玉仅单骑逃返重庆,遭遇其平生未有之惨败。
此役过后,杨嗣昌围来贼军于川地的" 圆盘战略" 完全破产,川鄂交界地带三十二隘口尽陷于贼,蜀中大乱。
损失如此惨重,秦良玉并未灰心丧气,她对川抚邵捷春说:" 事态危急,可以尽发溪峒兵卒,人数可达三万,我本人出资出粮可供饷其中的一万人,朝廷供饷另外一万人。如果布置妥当,应该还能与贼寇周旋。"邵捷春低头,良久不言。时势至此,这位文人守抚已全然死心。从他自己角度考虑问题,丧兵失地不说,官仓中已无粮养兵,而溪峒兵卒又属土蛮,反复不测,如果这些人再趁乱闹兵变,他邵捷春三族不保。饱读史书的他,自然知道元末" 官军" 中纪律最坏的就是杨完者所带领的" 苗兵" ,他们那些蛮兵不仅剿贼无力,平时对百姓比寇贼还要凶恶淫毒。所以,溪峒兵卒,难保他们不象" 苗兵" 那样。读书多,顾虑就多。顾虑多,定议就少。
劭捷春最终婉言拒绝秦良玉提出的计划。
秦良玉叹息而归。其计不用,自然全川溃烂不可收拾。张献忠贼人蹂躏各外,杀人无算,四川广大地区人民陷入了地狱般的苦难。而邵捷春本人,自然难逃罪责,不久被逮入诏狱,仰药自杀(与陷害他的杨嗣昌一个死法)。
三年多后,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上吊自杀。消息传来,深受明恩的秦良玉服孝痛哭,几次昏绝,哀动左右。张献忠流贼此时尽陷楚地,又向四川杀来。秦良玉向当时的四川巡抚陈士奇呈献《全蜀形势图》,希望官军能增兵坚守蜀地十三处险隘。陈士奇不予采纳。秦良玉不死心,又推心泣血地向四川巡按刘之勃建议,刘巡按倒是同意她的计策,但他本人手中无兵可发。
张献忠巨贼数十万长驱直犯夔州。秦良玉驰援,由于众寡太悬殊,兵败而去。
她的失败,标志着蜀地的沦陷。张献忠相继攻克万县、重庆、成都,并在当年年底称帝,建立" 大西" 伪政权。
张献忠占领蜀地,只有遵义、黎州及秦良玉的石柱地区未归于" 大西".慑于秦良玉威名,张献忠部无一兵一将敢于入犯石柱。投降张献忠的明朝官员屁颠颠向各地土司送去伪政权印信,各地土司大多畏惧接受。秦良玉接到印信,马上当众毁之,慷慨言道:" 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地步,怎能以残余之年以事逆贼!石柱一地有敢从贼者,族诛之!"不久,又有噩耗传来,秦良玉独子马祥麟先前被明廷征调到湖广御敌,战死于襄阳。死前,他给母亲写信:" 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
" 见儿子绝笔血书,秦良玉泪下如雨,心如刀割,但她乃大义妇人,提笔在信纸上写道:" 好!好!真吾儿!" 秦氏、马氏二族,可称上是二门忠烈,数年之间,死于国事者甚众。
满清占据北京后,残余的南明政权相继有弘光、隆武、永历数帝,秦良玉皆与之保持联系。但山长水远,秦良玉本人年逾古稀,不可能再有较大作为。
1648年,在西南颠沛流离的南明永历帝派人加秦良玉太子太傅,授" 四川招讨使".久卧病床的一代女豪杰,闻之瞿然而起,拜伏受诏,感泣道:" 老妇人朽骨余生,实先皇帝(崇祯)恩赐,定当负弩前驱,以报皇恩!"可惜的是,几日之后,秦良玉就因病重抱恨而终。其孙马万年把奶奶葬于回龙山,墓碑题文可彰示这位女中丈夫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赫赫功勋:
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持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可叹的是,如此忠贞女豪杰,文革中墓地也不能幸免,被" 红卫兵" 砸墓挖棺,干出连满清都没能做出的令人发指之事。而这些革命小将的毁墓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秦良玉是" 土司婆娘" ,出身" 反动" ;其二,她胆敢抵抗张献忠" 农民起义军" ,十恶不赦。
" 土司" 婆娘自不必说,生活时代无法选择。而张献忠狂贼的军队,绝非"人民" 的队伍,他几乎把川人杀绝、吃绝。对于他的种种暴行," 文革" 中的"御用" 史家也不敢隐讳,指称他在" 反击地主阶级疯狂反扑" 之余," 枉杀" 了一些普通民众。其实,张献忠所杀的人绝对不止是" 一些" ,他也不是" 枉杀",而是故意屠杀了上百万的四川人民,这位巨寇,才真是" 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大刽子手!"道德标准,因时代嬗变总会有所不同。但忠孝义三个字,亘久长新。我们绝不能以偏狭立场在贼言贼,盲目认定" 农民起义" 都是正义行为,并由此认定镇压贼乱和保家卫国的王朝官军都是镇压刽子手。秦良玉一汉族妇女,数十年在地区自治间安乡护土,心向中央政府,忠贞不贰,破家为国,数赴国难,最终为大明铮铮直臣,至死不叛国,不降清,大太凛然。这样的奇女子,连封建文人也叹息称绝,题咏连连。谁能料,世易时移," 革命" 年代砸毁一切" 旧阶级" ,这位女豪杰入土之灵竟不得安。
清代词人钱枚又有《金缕曲》一首,他因见这位女英雄小像而发慨叹,持笔濡墨,写词褒赞,高度艺术性概括了秦良玉卓尔不凡的传奇人生:
明季西川祸,自秦中飞来天狗,毒流兵火。石柱天生奇女子,贼胆闻风先堕,早料埋夔巫平妥。应念军门无将略,念家山只怕荆襄破。妄男耳,妾之可。
蛮中遗像谁传播。想沙场弓刀列队,指挥高座。一领锦袍殷战血,衬得云鬟婀娜。更飞马桃花一朵,展卷英姿添飒爽,论题名愧杀宁南左。军国恨,尚眉锁。
而歌颂秦良玉最让人感动的诗篇,当出自清末女英雄秋瑾。二人同为巾帼女儿身,惺惺相惜,自然别有一番真味在诗中:
其一: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其二:执掌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花刀帕首桃花马,不愧名称娘子师。
其三: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娥媚。吾骄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
四海狼烟美少年夏完淳明靖交迭之际,壮烈殉国牺牲的仁人志士和儒生士大夫数以十万计,但均湮灭于历史的烟尘之中。时至今日,国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知道" 我大清" 的雍正、康熙、乾隆、多尔衮以及" 刘罗锅" 、纪晓岚等满州帝王及驯奴臣仆,绝对不会有超过百分之五的人知道夏完淳——这位明末殉国的翩翩美少年。他牺牲时年仅17岁(虚岁),是集文才、人才、志气于一身,千年才可一见的卓然英豪。
香兰生雅庭:夏完淳的家学渊源及忠孝承袭满清奴才文人所修的《明史》,并无夏完淳传。其父夏允彝附于《陈子龙传》后,传中在交待了夏允彝自杀后,只有这样二十三个字交待了夏允彝之兄夏之旭以及夏完淳的结局:" (陈)允彝死后二年,子(夏)完淳、兄(夏)之旭并以陈子龙狱词连及,亦死。" 这帮奴才文人,吝于笔墨描述抗清英雄,竟把《明史稿》中本来已经描述得非常简略只有一百多字介绍夏完淳性格、才能的字眼尽数削除,以此来取悦满州主子。
言及夏完淳,一定要先讲他的父亲夏允彝与他的老师陈子龙。
夏允彝,字彝仲,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出身。崇祯初年,大名士张溥在吴江把南北许多知名文社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其中包括江南应社、苏州羽明社、浙西闻社、江西则社、中州端社等,结成新的" 复社".与" 东林党" 相比,复社并不是一个卓然标格的政党类型,它强调的是" 以学救时,以学卫教" ,而东林党人在末期鱼龙混杂,不少人" 急功名、多议论、恶逆耳、收附会" ,严重违背了孔子有关君子" 群而不党" 的圣训。后来,复社因其精神领袖张溥的去世而渐趋衰落。夏允彝自开炉灶,成立了新的师生相传的" 几社" ,诗文酬和,社友们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励。
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暂," 真官" 只作过福建长乐县令,时间约五年左右。在官期间,他治绩优秀,成为当年由吏部点名表扬的全国政绩突出的七位" 优秀"知县之一,并受崇祯皇帝亲自接见。可惜,由于母亲病逝,他只能丁母忧回老家守丧。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夏允彝急忙拜谒史可法,商议恢复大计,由于南明弘光政权的迅速崩溃,夏允彝才不获展,在林野乡间仍旧想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