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九年,太子李承乾十七岁,他出生于承乾殿,因此得名李承乾。
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之前,他只是秦王世子,没有人想到他有朝一日会像他的名字一样承担起乾坤大业。六月四日之后,一切不同了,秦王世子变成了太子,李承乾也就有了“承乾”的机会。
贞观九年六月二十五日,皇帝李世民恢复主持国政,已经当了一个月家的李承乾将裁决大权归还父亲李世民,同时在父亲的授意下继续处理相对较小的事情。从处理的结果来看,李承乾相当有决断能力,潜质不错。
自此,每逢李世民出京,太子李承乾都负责留守,全面主持中央政府工作,皇帝接班人的态势已经不言自明!
然而态势仅仅是态势,并不是最后的定势,只要没有吹响终场哨,每个皇子都有机会,尤其是皇后嫡出的皇子,谁赢谁输,没有定论。
李承乾很幸运,他是嫡长子,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李承乾也很不幸,他还有一母同胞的弟弟,而且一下子两个,分别是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
晋王李治这一年只有七岁,从年龄上对李承乾构不成威胁,能够对李承乾构成威胁的只有魏王李泰,这一年李泰十六岁,一样是嫡出,而且比李承乾多一个爱好:文学!
要害就在于爱好文学!
如果诸位没有忘记,武德年间的李世民就是爱好文学的典范,在他身旁有时称“十八学士”的智囊团,后来这十八学士几乎都成为贞观一朝的栋梁之臣,因此爱好文学是一个标签,是父子性情相近的一个标签!
贞观十年,李世民晋封诸位兄弟和儿子为王,每位兄弟和儿子都被封到全国相应的地区当王,除太子李承乾外,年纪稍长的皇子全部封王,李泰没有例外,封魏王,出任相州都督(今河南省安阳市)。
三月二十三日,各亲王前往各自任职的军区任职。在欢送会上,李世民与兄弟们一一道别,说出一些肝胆相照的话语:帝国大业需要你们出外镇守,兄弟之情谁不愿意长相厮守?儿子死了可以再生,兄弟死了,不会再有!(多会说话!)
各位亲王上路之后,长安城安静了许多,太子李承乾满心以为年长的皇子已经全部离京,没想到还是有漏网之鱼。
谁?魏王李泰!
魏王李泰并不是擅自做主,而是李世民特批,不用去相州了,就留在京城吧!那相州都督空缺怎么办?好办!着金紫光禄大夫张亮以长史(秘书长)身份代理相州都督!
皇帝要宠信一个人总是有办法!
就这样,李泰留在了长安城,继续与太子李承乾并肩作战。从表面看,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兄弟,从骨子里看,他们已然是你死我活的对手,尽管一切只是萌芽,然而同样尊贵的血缘决定他俩之间的战斗一定会绵绵不绝,一如武德年间的李建成和李世民。
令李承乾没有想到的是,父皇李世民对李泰的宠信与日俱增。也是在这一年,李世民鉴于李泰爱好文学,对待知识分子彬彬有礼,特下令:魏王府成立文学馆,李泰可以自由招揽天下学士!
有其父必有其子,李泰,正是李世民的标准克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