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用卫青带来新风气——然则,汉军中的旧风气到底如何呢?马邑之役的总司令官韩安国,是以副丞相身份参与国政,似乎不能称之为纯粹的职业军人。马邑一战的提案人王恢,这时候已被撤职。
奔驰沙场的将军中,当时被称为双璧的是李广和程不识。这两个人大概是旧风气代表性人物吧。
虽然这两位武将常被并称,他们的性格却有天壤之别。
李广可以算得上是武将中的武将。他是陇西成纪人,家系代代都是秦的将军。祖先当中有一位名叫李信的将军,是秦始皇时代的人。
——一定能以二十万军队击灭楚!
这个人就是曾如此夸口、结果却遭惨败、始皇帝后来不得不央请老将王翦出马的那位青年将军。他后来因讨灭燕太子丹而恢复了名誉。
秦灭亡后,李家仍然以军职出仕于汉。李家代代以弓术相传,可以说是这一家人的家传本领。李广于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甘肃萧关时从军。由于他骑射技术超群,杀敌无数,因而被拔擢为武骑常侍。这是禁卫骑兵团中伺候天子身边的将校,升到此一地位的人,之后一定会成为高级干部。
此役中,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从军,并同样被拔擢为武骑常侍。
文帝曾经对他们说过:可惜你们生不逢时。倘若你们生于高祖(刘邦)时代,一定早就成为万户之侯吧。
李广于吴楚七国之乱时,以骁骑都尉身份出征。他后来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云中、上郡等地的太守。虽然郡太守是地方长官,但这几个郡全都与匈奴接壤。因此,与匈奴发生国境纷争时,他屡次以指挥官身份出阵。
武帝即位后,他升为未央宫卫尉。卫尉是禁门守备主任,地位约等于今日的近卫师团长。皇帝当时居住于未央宫,皇太后则以长乐宫为居处。近卫师团分别设置于这两个宫内。
相对于未央宫卫尉李广,被任命为长乐宫卫尉的是程不识。这两个人虽然在经历上颇为相似,性格上则迥然不同。
——行无队伍、行阵。
这是李广的作风。也就是说,他的部队不以队伍为重,布阵情形也相当随便。扎营时,他也只是命令:“各自找适当的地方,径行扎营吧!”对琐碎之事并无硬性规定。
司令部的联络文书,他也尽可能地避繁就简,能省掉的就尽量省掉。
作风看似放纵的他,实际上在该细心的地方则彻底细心,以派侦察兵为例,他丝毫不曾马虎,由于警戒心高,所以他的部队从来没有受过奇袭。
与之相较,程不识的作风则是一切有板有眼,一丝不苟。以行军为例,他对士兵的要求是,步伐整齐,队伍不得紊乱。
在程不识的司令部,他对任何事情都要详细记录,大可不必的文书也一定要作成。他的人员经常要为整理文书或账簿而熬夜,不得好好休息。
他对兵员的装备检查极为严厉,一些士兵只因腰带没有扎正就会受到处罚。
士兵当然都恨透了这个管理严厉的司令部。部队重编时,被分配到李广部队的人莫不欣喜雀跃,被分配到程不识部队的人则垂头丧气。
程不识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曾经发过牢骚:“在李广部队或许比较轻松,但一旦遭受突袭,一定会溃不成军吧。我的部队确实对纪律要求很严,让人觉得难以消受,可是,绝不会出现被敌人袭击之事。这边的安全性要高出那边许多,而大家在听到被编入李广部队就乐不可支,这不是莫名其妙的事情吗?”
与他们交战的匈奴,似乎认为李广比程不识更为棘手。喜欢展开奔放式作战的李广,每每使匈奴疲于应付。
也许是性格完全相反的缘故,他们的名字常被并列在一起。后来,他们同时各就任为东(长乐宫)西(未央宫)两宫近卫师团团长。
马邑之役时,程不识并没有参加,李广则以骁骑将军身份出阵。如前所述,这次战役没有成为真正的战争。
当时的廷臣分为两派,一派声援李广,另一派则声援程不识。但这并不是派阀之争,其情形如同现在的球迷,各人声援自己喜欢的球队。
武帝时代,曾经有一名叫灌夫,但酒性甚差的大臣。一天在宴席上,他来到正在谈话的临汝侯和程不识面前蛮缠起来。武安侯睹状上前劝止:“程不识和李广分别是东西近卫军团团长。你不知道如此侮辱程将军,等于侮辱与他同等身份的李将军吗?”
此事见载于《史记》。酒性不好的灌夫是非常支持李广的人,这是武安侯说这句话的原因。
不过,烂醉如泥的灌夫不但听不进劝解,竟然还大声嚷道:“想杀我,你就杀吧!要剁要剐,悉听尊便!我现在不管谁是李广谁是程不识了!”
总之,如此受人支持的李广,也已成为过气人物。因为新人业已登场。
这个新人当然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这新、旧人的交替非常富于戏剧性。
马邑之役时,匈奴方面因为被骗甚为愤怒。这一点,卫青于离开平阳时听匈奴朋友的父亲说过而知道。
匈奴军在与汉的国境交界处多次从事掠夺。虽然不是大规模侵略,次数却极为频繁。这个情形继续下去,总有一天会爆发大规模战争的。
——匈奴非讨灭不可!
向来有此一想法的武帝,认为时机似已成熟。不过,他再也不敢使用诡计了。上次在王恢的舌灿莲花之下,一时失察采用诡计,因而在马邑大大地丢了一次脸。以后非堂堂正正开战不可——武帝有了这个决心。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武帝终于兴讨伐匈奴之师。
旧人李广和新人卫青都以一方将领身份,参加这一年的作战。
卫青以车骑将军身份,率领一万骑兵,由河北省北方居庸关向匈奴进击。
李广以原本近卫军团团长身份,率军由山西省雁门附近朝向北方匈奴展开进击。
对李广而言,这已经是不知第几次对匈奴作战。长年来,他以郡太守身份与匈奴展开局部性小规模作战的经验,次数多得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
卫青则第一次以将军身份参战,不,连参加战争都是生平头一遭。他以直捣黄龙姿态,直接攻向匈奴基地——龙城。
越过长城——他不当一回事的这件事情,实际上是划时代的大事。
万里长城原本就是以防备匈奴为目的而建造的。这座长城原是战国时代的各国所构筑,于秦统一天下后,由始皇帝将之连接,并且补强而成。这是以防守为目的的城墙,并非以攻击为目的。
匈奴过去曾多次越过长城,侵入汉的领土。而汉军越过长城,踏入北方匈奴之地,则是未曾有过之事。卫青则做到这一点。攻入龙城杀敌数百,当然是赫赫战果,但比起越过长城的事实,这还不算什么。
“干得好!”听到卫青越过长城的消息时,整个长安都哗然。
卫子夫感动得几乎流出眼泪来。
她目前的处境非常微妙。陈氏被废后,皇后之位悬缺迄今。改立她为皇后,宫廷内外尚颇多反对之声。主要理由在于她的出身过于卑微。
换成别的女人,可以有娘家为靠山,但她连娘家都没有。
在弟弟卫青出现之前,她连他是否存在都不知道。他对她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家族”成员。确定有这么一个亲人,她已高兴得要命,而这个弟弟现在居然完成汉开国以来的壮举!
卫子夫的喜悦程度由此可以推测。她把手贴在自己的肚子上——第四个孩子正在孕育着。她的手感觉到胎动。这个孩子如果是男孩……
相较于新人卫青的赫赫战功,令人不禁为之同情的,是旧人李广的败战。
从雁门出发的李广,面对了云霞般的匈奴大军。就兵力的对比来看,这已是一场不可能获胜的战争。何况卫青的胜利过于辉煌,李广的败北益发显得惨兮兮。
如同汉对匈奴的动向做过彻底的侦查,匈奴对汉的侦查也非常详尽。
——由雁门出发的是李广将军。
得此情报的匈奴,决定以主力应战李广。
——匈奴过去屡遭李广将军痛击。如前所述,匈奴畏惧李广犹胜于程不识。单于发布了如下命令:生擒李广!
擒住最强的敌人,使之为己方效力——这是匈奴的传统战术。汉将降伏而在匈奴受到重用的前例不少。与之相反,虽然向汉降伏而受封为侯、或受名目上厚遇的人为数颇多,但被赋予军事或国政上重要地位的人,则极其有限。
匈奴由间谍的报告,知道汉军分三路而来,研究结果,决定以主力迎战来自雁门的李广军。
——什么?有一个名叫卫青的将军从居庸关的方向攻过来!这个名字从来没听说过,大概是个新手将军吧?这种部队不足为惧,咱们还是以李广为主要对象吧!
结果,匈奴不以卫青部队为意,将主力精锐集中在雁门方面。
卫青是个杰出将军,在起步上更是得天独厚。他以秋风扫落叶姿态,进击了敌军防守较弱的地域。由于匈奴基地龙城的精锐部队都被派往雁门,卫青因而得以一万骑兵队蹂躏该地。
李广则运气极差。
在匈奴大军的包围下,连李广本身也为箭所伤。他已不年轻。文帝十四年时以青年将校从军以来,已过了三十七个年头。虽然在作战指导上的反应依旧强人一倍,但体力已减弱许多。年轻时可以不当一回事的箭伤,现在却着实使他吃不消。匈奴经常使用涂有毒液的箭,这箭有时候是剧毒,有时候则仅能致使伤口化脓。
李广因箭伤而发高烧,陷入意识不清达数日之久。不幸的是,左右战局的决定性战斗竟然发生在他失去意识的期间。汉军本营因受到匈奴奇袭而溃灭。
“是李广——李广将军!”
发现躺在汉军本营最内部的病人就是李广时,匈奴士兵莫不狂喜跳跃起来。
——得李广则必将之生致。
这是因为他们受到这项严格命令的缘故。
要命的高烧原来是毒箭所致。匈奴既能制造毒药,自然也备有解毒之药。匈奴军医让李广喝下解热之剂,并且用马将他运走。没有意识的病人当然不会骑马,他们的方法是,将两匹马并排系住,马背上放置门板,然后使李广躺在上面。
李广在被运送途中恢复意识。他在放置于马背的门板上眯着眼睛望向周遭后,知道发生的是什么事——原来他已成为俘虏了。
由于护送中的敌将病情严重,所以在戒备上不甚严密。一名骑着骏马的年轻匈奴士兵跟随在旁。这个人大概是单于的儿子或族人吧。
李广觉得自己有脱逃机会。只要马匹好,在这样的地方脱逃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能夺下这名年轻人所骑的骏马!
虽然他被捆绑在门板上,但捆绑只是为了使他不滑落下来,绳子不过轻轻扣住而已。
他悄悄把绳子解开。
机会来了!他霍然跳起来,扑向这名年轻人,夺下对方的弓箭,并且把人推落,跃上马背立刻掉转马首,一路往南方奔驰。
这件事情发生于刹那间。匈奴士兵连忙由后追赶,而骑射名手李广用箭射中跑在前头的队长,他仗着骏马的脚力,一路逃回汉军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