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的突然丧命,使整个江东如同塌了天。
尤其是孙策是突亡于征伐黄祖的路途之中,对江东的所有政务根本不可能有所交待,只是于临终之际将自己的印授挂在了自己弟弟孙权身上,便撒手而去。
十九岁的孙权自小等于在坐享其成中过日子,哥哥短暂的一生实在是太耀眼了,就像我们于白天看不见星星一样,那是由于有了太阳的缘故,孙权就是孙策光芒背后的星星,孙策突去,对于孙权来说,犹如太阳突然落山,星星到了耀入人们眼中的时刻,孙权开始亮相于东汉时期中国的政治大舞台。
孙权,字仲谋。孙策扫平江东时孙权年仅十五岁,被委任为阳羡县长。曾被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孙策去世时孙权正代理奉义校尉。应该说,这时的孙权年龄与资历都不足以管理整个江东地区,而且他现在所能依靠的仅有两人:政务有受孙策临终之托的长史张昭;军事则只有依赖正在巴丘前线与刘表军黄祖相持的江夏太守周瑜了。
兄长骤去,孙权一时没了主心骨,更无接掌江东最高权力的思想准备与执政经验,只知悲哀痛哭,哪能主持军政大事?张昭见状大忧,对年轻的孙权说:“孝廉啊,现在可不是你哭的时候!”
张昭给孙权换上官服,亲扶至马上,首先巡视军营,以安定军心;又率领孙策属下的众文武官员,向孙权宣誓效忠;一面向曹操的中央政府通报孙策的亡故与孙权的继任;一面通告所属各郡县,以及内外将领,令各人坚守岗位,奉公守职。
但形势并不容乐观,孙策虽然名义上拥有会稽、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吴郡六郡,但只不过实际控制郡治城附近各县,大部分地区,仍在当地豪强的势力控制之中。这帮人都是服硬不服软的主,以前屈从于孙策的军威,实是不得已,现在孙策已去,怎会将年未弱冠的孙权放在眼里?
再就是寄居这块土地上的外州流亡人士,跟孙氏家族并没有什么君臣间的情义,以前为了安全,托庇于孙策翼下,现在人心惶惶,都欲早日离开,当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庐江郡太守李术,公开声明不服从孙权;就是孙氏家族内部,也是暗流涌动,不服气孙权的大有人在,庐陵郡太守孙辅(孙权堂兄),在左右亲信的纵容下,已开始密信联系曹操,请求曹操大军南下武力接收江东,自己愿为内应。
开国将军突然去世,各地拥兵大员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谁愿意甘居人下?多方反对势力蠢蠢欲动,政治局势明显飘摇,一时山雨欲来,风满江东。
擎天自有白玉柱,跨海自有紫金梁!关键时刻,周瑜带兵奔丧来了!
风流倜傥的周瑜显示了雄才大略的一面,带重兵奔丧实是具有先见之明,大兵一到,一切不和谐音符都消于无形,理所当然地奏起了主旋律,世界重新变得美好起来。
歌功颂德之声无比悦耳,两耳只要一塞,人民对上级的意见自然就没有了;两眼只要一闭,社会自然一片清明!
无限光明实际上存在于黑暗与混沌之中。
掩耳盗铃的那个人才是最伟大的天才,说破皇帝新衣的人当然都是无知的小子,怪不得历代的皇帝最怕的都是小孩子。
周瑜率军前来参加丧礼,遂留在了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就任中护军职务,跟张昭共同主持军政。周瑜不仅带来了万众一心的安定团结,还给孙权带来了明天的辉煌,那是一个人,一个有本事的人,此人姓鲁名肃,字子敬。
鲁肃,临淮东城人,生幼丧父,与祖母相依为命直至成人,家境却是富得流油,史书记载的确令人既迷茫又羡慕:鲁肃不经商,不务农,不治家事,并且大散财货,大卖田地,以赈济穷人结交江湖上的朋友为自己的主要工作,真让人想不通他家那些钱财怎么来的?但此种行为当然甚得乡邑欢心。
周瑜为居巢长时,曾带数百人路过鲁肃的家乡,并且向鲁肃求借军粮。鲁肃家有两囤米,各三千斛,鲁肃便随便指了一囤给了周瑜,周瑜从此便知道这是个奇人——那当然,谁见过这么大方的普通百姓?
周瑜向孙权这样推荐的鲁肃:“鲁肃之才,冠绝当世,公应多聘此等人物,方能建立功业。”能让周瑜这样倾心佩服的人,大家可以估计到是何种人才了。
孙权接见了鲁肃,一经交谈,大为兴奋,宾客全部告辞之后,还特地留下了鲁肃,把坐榻靠在一起,一面饮酒,一面畅谈自己的理想:“现在汉室垂危,我羡慕小白(春秋时代齐国十六任国君桓公)、重耳(春秋时代晋国二十四任国君文公)之功业,君能怎样助我?”——意思是打算做一个匡扶汉室的忠臣。
鲁肃一语道破天机:“那是不可能的!前高祖欲奉义帝,不能如愿,皆因项羽作梗;今日之曹操,正如当年之项羽,将军有何方效法小白、重耳?恕在下妄断:汉室已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排除。为将军设想大计,路唯一条,即确保今日江东,坐等天下变化。今曹操用兵于北方,无暇南顾,公应先灭江夏黄祖,继击荆州刘表,收长江南北于囊中,此乃帝业之基础!”
孙权年龄虽幼,城府却深,怎会将这叛逆之言贸然出口?说话口不由心:“我唯一的愿望是:以我江东之力,救亡汉室,君之言太过远也!”
张昭见状,认为鲁肃年龄太小,心粗而大话太多。反而是孙权从此更加尊重鲁肃,赏赐给他用不完的财物,孙权之心其实已经昭然若揭。
按下孙权依仗周瑜、张昭,整肃内部,安定江东不提,还是回到曹操与袁绍的官渡前线,双方即将大打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