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到巴格达(They Came to Baghdad),又译作:巴格达之旅。这是一部间谍题材的小说。 二战后的国际局势仍然动荡。当时盛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来到,小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中对战争根源的看法也是出于西方立场的。 年轻的英国姑娘维多利亚邂逅进步青年爱德华,一见钟情。她在失业后决定追随爱德华到巴格达去。然而她不幸被卷进一场间谍战。小说对爱情和冒险进行了同样比重的描写,结尾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本书堪称《褐衣男子》的姊妹篇。…
《葬礼之后》(After the Funeral / Funerals are Fatal)。富翁理查·艾伯内西去世了,可以说,他死得很及时,他的留下遗产的大笔遗产帮助他的亲人们解决了一大堆问题。可是,在理查·艾伯内西的葬礼之后,他神经质的妹妹科拉·艾伯内西·兰斯奎内特说了一句奇怪的话:他是被谋杀的,不是么?第二天,科拉·艾伯内西·兰斯奎内特被残酷地杀死在自己家中。她是知道了什么秘密吗?凶手又是谁呢?理查那不成大器的甥儿?他脾气古怪的弟弟蒂莫西·艾伯内西?从疯人院出来的格雷格·班克斯?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嫌疑。谋杀计划再次上演,吉尔克里斯特小姐,科拉的管家差点被毒死。然而死亡的阴影继续蔓延着,家族里的又一位成员受到了袭击……老律师恩特威斯尔先生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想起来了他的老朋友波洛。我们亲爱的波洛这次是如何运用他的灰色脑细胞,拨开重重迷雾,找到幕后的真凶呢?平心而论,本作并不算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中的一流作品,其犯罪手法在真相大白之后又似乎略欠严密性,但是它带给读者一种另类的感受。小说的气氛描写出色,恐怖的杀人气氛一直或浓或淡地蔓延在字里行间,几段关于人物的心理白描更是令恐怖感进一步加强。然而小说最出色之处,依然是在于对人性的描写。凶手的真面目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掩卷之后,既让人惊叹,又能感觉到一丝悲凉。梦想,现实,疯狂,执着……当这一切混合在一起,将会产生一位怎么样的凶手呢?《葬礼之后》有一个凝重的开头,凝重的故事氛围,和一个更凝重的结局……
《云中命案》(Death in the Clouds/Murder in the Air),又译作:云中奇案。普罗米修斯号航班从巴黎飞往伦敦……坐在9号座位上,赫尔克里·波洛能够方便地观察到机舱里的乘客们。在他右手前方的一个位置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孩,显然正迷恋着对面的男子。在他的前方,13号座位上。坐着一位伯爵夫人。此人不太会掩饰自己使用可卡因的习惯。在走道另一面的8号座位上。一名侦探小说家正在为一只招惹他的黄蜂而烦恼。波洛没有料到的是。坐在他后面的2号座位上的女人蜷成一团——她已经死了。数万英尺高空的飞机上,与波洛同机的一个夫人离奇死亡,脖子上留下一个疑似黄蜂叮咬的痕迹。在死者脚下,波罗找到一个来自南美印第安人常用的毒镖。波罗怀疑这便是凶手所采用的凶器。令人遗憾的是,案发的当时,波洛刚巧睡着了。飞机着陆后,波洛拿到所有乘客的行李清单,凭着这份清单,他推断:主要嫌疑人应是一位奇怪的美国人,然而事实是,当时在飞机上却没有美国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要在飞机上杀人,那你就该在登机之前问乘务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请问波洛先生在飞机上吗?
《寓所谜案》(The Murder at the Vicarage),本书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以马普尔小姐作为主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圣玛丽米德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乡村:恬静安宁,远离伦敦的尘嚣和迷雾,而且交通便利;规模不小的火车站,教堂,旅馆,几家便利商店、杂货铺和酒吧……还有一群爱嚼舌头的老小姐们,首当其冲是马普尔小姐。马普尔小姐个子高高,蓝色纯净的眼睛,粉红的脸颊,性情温和。她就住在牧师家隔壁,占尽了天时地利。老太太热衷园艺,修理花园的同时也把来来往往出入牧师家的人尽收眼底。村子里有点什么风吹草动的没有瞒得了马普尔小姐的;别人不知道的她也知道。虽是乡村,圣玛丽米德的风流逸事真不少。克莱蒙特牧师娶了比自己年少几乎二十岁的格丽泽尔达,家里住着个年龄和她相仿的侄儿丹尼斯,画室又租给画家劳伦斯。克莱蒙特温和持重,格丽泽尔达美丽活泼,丹尼斯调皮捣蛋,劳伦斯英俊迷人。这一家子已够村子里的人嚼舌头的了,村子里新近又搬来一位深入简出的太太,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和他那位活力充沛的年轻女助手。村子里人缘最差的要属普罗瑟罗上校了。他的前妻多年前不辞而别,现在的太太和女儿又被人风言风语、和劳伦斯扯上关系。上校三天两头找碴和人斗嘴,就连温文尔雅的克来蒙特牧师也被他弄恼了,这一天在午餐桌上宣布:任何人如果谋杀了上校,将会对整个世界做了一件大好事。此话说后不久,上校的尸体就在牧师的书房里被人发现,桌上还有一张他未写完的便条:亲爱的克莱蒙特,很抱歉我不能再等下去了,但是我必须……到底是自杀还是谋杀?奇怪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发生了。有人打出恶毒的匿名电话,树林里时时传来奇怪的声响,考古博士去向不明。大家或是隐瞒、或是拒绝告诉警察他们在案发时的去向。教区的副牧师行为诡秘,半夜里服毒自尽。莱蒂斯情绪不定,格丽泽尔达和丹尼斯也有意对克莱蒙特隐瞒着什么……《寓所谜案》是马普尔小姐初次登场的杰出表演。和以后的马普尔系列探案作品相比,这时的马普尔小姐是典型的好管闲事的老太太,并且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好奇心。人们常常看到她在后花园里忙碌的身影——后门口的小径直通牧师的花园,不光来来往往的人逃不过马普尔小姐精明的眼睛,就是牧师书房里的一举一动也一目了然——这决定了她后来做目击证人时的可信度是毋庸质疑的。别看她平时聊起天来唠唠叨叨,阐叙事实时言简意赅、立场坚定,就连警察也不得不承认,老太太确实头脑清醒、有条理,是最理想的证人。老太太的人物造型也许不太讨好,尤其年轻的读者现实生活中对老年人本来就避而远之,更不乐于读一帮老太太们的无事生非和闲言碎语。偏偏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成功之笔。马普尔的个性描写在这一部中最为下笔墨,也最为生动鲜明。以后的马普尔形象方面多偏向于老年人的慈祥温和一面,但印象不深刻,个性也不突出。阿加莎·克里斯蒂更注重于马普尔的破案能力而忽略了人物本身的塑造,尤其后期的案子大多是以配角身份出现,出场不多,三言两语道出案情。到那时,人物只是为了情节而存在,只是情节的偶而补充罢了。
《阳光下的罪恶》(Evil under the Sun),又译作艳阳下的谋杀案。是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部侦探小说。其构思巧妙,布局严谨,案情扑朔迷离,结局出乎意料。喜爱日光浴的阿琳娜·斯图尔特美丽的棕色身体脸朝下横陈在海滩上,但是这一次没有阳光——她被人勒死了。阿琳娜一出现,赫尔克里·波洛就在海滩的空气中嗅到了情欲的气息。但是,这个显而易见的激情犯罪中,也许包含着更多的邪恶和阴谋?赫尔克里·波洛探长该如何侦破这一悬案?本书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在波洛众多精彩案例中,备受好评的一部作品。
《烟囱宅之谜》(The Secret of Chimneys),又译作:烟囱大厦的秘密,名苑猎凶。本书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一本有续集的小说(1929年出版的《七面钟之谜》)。在本书中,巴特尔警长第一次登场。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根据本故事创作了一个剧本,该剧本在尘封多年后,偶然被一个加拿大的戏剧公司发现并演出。战后的赫索斯拉夫准备恢复帝制。即将成为国王的迈克殿下秘密来到英国,与英国金融家讨论合作项目,然而就在他入住烟囱大厦的当晚,就被人枪杀在议事厅中,凶手似乎并未离开大厦。奇怪的事件并没有完,在转天夜里,又有人闯入议事厅,似乎在寻找什么重要的东西,在被发觉后,依然混迹于大厦内。在英国刑事督察介入后,美国和法国的秘密警察也纷纷露头,事件愈加复杂了。一个做环球旅游的年轻人带着朋友托付的两个任务来到英国,然而任务完成的并不顺利,并且被卷入了烟囱大厦的纠葛中不能脱身。但他凭借着聪明机智及过人的洞察力揪出了那个躲在暗处的敌人,揭开了藏在烟囱大厦里的秘密,顺便还找到了心上人并解决了赫索斯拉夫的政治危机。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本书的人物关系微妙复杂,伏笔极多,颇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翻地覆,柳暗花明的感觉。
雪地上的女尸(The Adventure of the Christmas Pudding),中篇小说集,波洛和马普尔小姐很罕见地出现在同一本书里,虽然只是分别出现在各自的故事中。1.雪地上的女尸沉浸在圣诞节欢乐祥和气氛中的英国小村庄却卷进了一件关系到国家安定的宝石丢失案件中,大侦探波洛在这个小村庄调查宝石案的时候,却又出现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杀人案件。一件又一件的事情笼罩在波洛的心头,这个原本安静祥和的小镇难道被魔鬼诅咒了吗?发生的事件之间又会有什么联系,波罗如何解开谜题……2.西班牙箱子之谜里奇上校的公寓,一群好友正在举行晚宴。欢快的舞步声中,屋角的西班牙箱子不知何时已是血迹斑斑……翌日清晨,未能参加晚宴的克莱顿先生赫然陈尸其中!是谁神不知鬼不觉地移动了尸体?又是谁发出了那封谜一样的电报?奥赛罗式的悲剧格局下,隐藏着一种积蓄已久的仇恨,一场精心设计的谋杀……3.弱者的愤怒鲁本·阿斯特维尔先生死在自己的书房内,涉嫌最大的便是他的外甥查尔斯·莱弗森。然而阿斯特维尔夫人坚信查尔斯是无辜的,她那女人的直觉矛头直指鲁本先生的秘书……在波洛的调查中,死者那快言快语的夫人,性情暴躁的弟弟、温文尔雅的秘书、忠诚谨慎的仆人,以及夫人聪明漂亮的女陪伴,每个人的证词似乎都无懈可击,但机敏的波洛还是巧妙地运用心理学,让一个个秘密浮上水面——他在拖延,在等待,在用一张无形的网悄悄地紧罩住凶手,直到那家伙露出破绽的一瞬间……4.二十四只黑画眉沉迷于美食中的波洛,依然保持着对犯罪的敏锐嗅觉——有人改变了保持十年之久的饮食习惯,胡乱点了不合情理的菜肴——什么事将要发生吗?果然,三周后这位盖斯科因先生在家中意外身亡,而波洛的怀疑对象却拥有铁打的不在场证明……且看波洛如何将种种蛛丝马迹连成一条完美的推理之链!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那令人匪夷所思的二十四只黑画眉……5.梦境行为古怪的百万富翁本尼迪克特·法利,居然夜夜被一个相同的噩梦困扰——三点二十八分,拉开抽屉,拿出手枪,在窗前打死自己……连波洛亦爱莫能助,如坠五里雾中。一周后,梦境竟然化作现实,法利先生开枪自尽!是令人费解的催眠?还是神鬼莫测的梦魇?其实谋杀的序曲一开始就已经奏响……6.格林肖的蠢物作家雷蒙德·韦斯特偶然成为格林肖家族的最后一员——格林肖小姐的遗嘱见证人,她将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管家克雷斯韦尔太太。几天后,协助格林肖小姐整理日记的卢意外目睹了格林肖小姐中箭身亡的可怕情景……三个在案发现场附近的怀疑对象似乎都不具备作案的可能性——管家被反锁在房里,外甥在几英里外的加油站,园丁在附近的餐馆。虚虚实实的遗嘱内容,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是哪一条导致了不可思议的谋杀?谁将成为宏伟壮观的格林肖的蠢物的新主人?只有马普尔小姐的思维不会被眼前的事实所固定,只有她才能刺破迷雾,揭开丑恶人性的面纱……
神秘的第三者(Problem at Pollensa Bay)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在这本书里,作者打破了她写作的固有模式,这本书里不仅有侦探小说,还有悬念小说以及情感小说。在这本书里,大家可以见到许多在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里熟悉的面孔,例如:赫尔克里·波洛、哈里·奎恩(亦作奎因)先生(有探案集《神秘的奎恩先生》)和帕克·派恩(有探案集《惊险的浪漫》)。他们一如既往,以他们固有的风格顺利的攻克了面前的难题。案件构思巧妙,而推理过程严谨,一如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往的作品,在不可能之处使可能发生。除此之外,书末的两篇情感小说也堪称本书亮点。《与犬为伴》和《木兰花》两篇文章描写了两位女性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尤其在这个冰冷的水泥城市里,更凸显出阿加莎·克里斯蒂那个时代女子细腻的感情,无奈的悲哀。这本书也许不像那些令阿加莎·克里斯蒂倍受赞誉的书那么精彩,那么悬念迭起,但是,这本书可以让你更深入的了解阿加莎·克里斯蒂,更深入她的内心。
马普尔小姐探案(Miss Marple\\\'s Final Cases),本书是一部补漏的短篇集,包括了马普尔小姐的六个故事以及两个灵异故事。马普尔小姐不愧是人性专家,在所有的案子里,她都能通过对人性的分析,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如果你还未读过她的任一本书甚至一个案子,那么希望本简介将对你在阅读《马普尔小姐探案》这部作品集的时候有所帮助。1、避难之所一个男人,胸口中了一枪,倒在了教堂门口,但是似乎他在中枪后仍然走了很远,在他临死前说出了三个令人疑惑的字眼:圣堂朱……(后面的模糊不清)请——请——。更奇怪的是一对自称是死者的姐姐,姐夫的埃克尔斯夫妇,解释说死者偷了他的枪,而且因为死者生前精神不稳定,开枪自杀的,并且,在悲痛之余,他们索问死者的遗言,索要死者的遗物,而那所谓的遗物。太可疑了,太可疑了!且看马普尔小姐如何利用人性的特点将事实的真相弄的水落石出。2、奇特的玩笑查米安和爱德华德的叔叔马休,说是给他俩留了一份巨额遗产。但那两个人把他叔叔的两英亩地快挖成菜园了,却仍然一点头绪都没有,马休死前唯一的话是你们会好的,我可爱的鸽子然后他拍了一下他的右眼。我们的名探马普尔小姐出场了,姜就是老的辣,他们发现在一个秘密抽屉里的一打信,但里面确实菜谱和情书!一切仿佛扑朔迷离,但马普尔小姐以她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生活阅历,解开了这奇特的玩笑。3、软尺谋杀案斯彭洛夫人的裁缝,波利特小姐,在和斯彭洛夫人约好试衣时,碰见哈特内尔小姐,她俩敲门,没反应,一句戏言:我要从窗户看看屋里是不是还有活人将噩梦变为现实,而死者的丈夫却对死者的死无动于衷,而且他可以在其妻死后得到一大笔钱,马普尔小姐合理假设,小心求证,让事实浮出水面。本案中梅尔切特上校也会出场,参见《藏书室女尸之谜》4、看房人之谜人总是会病的,我们可怜的马普尔小姐不幸生病了,海德克医生为马普尔小姐看病,而且,他还带来了一个神奇的药方,一个可以解除马普尔小姐生病后遗症的神奇药方,马普尔小姐痊愈了吗?药方的内容又是什么,谁又是那个药方的受害者?5、模范人物格拉迪,马普尔小姐女仆的表妹,被认为是拿了斯金纳姐妹的胸针,因而被辞退,而代替她的,是一个叫玛丽的模范女仆。她的确是个出色的用人,斯金纳姐妹对玛丽赞赏有嘉……但是不久,却发生了一件令几乎所有圣玛丽米德村人都吃惊的事,玛丽失踪了,与她一起消失的还有一系列的众人的财物……对这不吃惊的,就只有马普尔小姐一个,她又以对人性的完美理解,以及小小的陷阱,揭开了事实的真相。6、马普尔小姐的故事马普尔小姐亲口,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这个故事,读起来另有风味,罗迪斯先生的妻子,在旅馆的房间里被人刺死,而人们怀疑是他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因为罗迪斯夫人和她丈夫住在邻间,中间一扇门相通,根据目击者叙述,看见罗迪斯先生和女侍者出入过A门(罗迪斯先生的房门),而B门(罗迪斯夫人的房门),一电工在那里工作,发誓说只有女侍者出入过B门。事实究竟如何,给你个提示,你了解一般人的认知规律吗?如果不过了解,还是听那人性专家娓娓道来吧。以下的惊心动魄的两个故事中,马普尔小姐并未登场……7、裁缝的洋娃娃裁缝的洋娃娃,恐怖的洋娃娃,经常变换自己的位置,不止晚上,而且白天也会移动,最后,甚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又移动了,那洋娃娃究竟是何方神圣,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悬疑……恐怖……8、神秘的镜子一天,我,在一面镜子里看见了一个男子,一个左脸下到脖根有到伤疤的男人,在掐一位金发女子,而当我看见了西尔维亚·卡斯雷克小姐,这个金发女子时,就爱上了她,而她的未婚夫,却是个左脸下到脖根有伤疤的男人……我将这一切告诉了她,不知怎么,她解除了她和他的婚约,嫁给了我。那,真是面神奇的镜子!后来,我在镜子里看见的影象,又一次挽救了我……
致命遗产(Taken at the Flood / There is a Tide),又译作:涨潮时节,遗产风波。故事由戈登·柯罗德的死开始写起,他的庞大家产落到了他的年轻妻子罗莎琳的手里。同时,柯罗德家族的人表面上都有体面的工作,但是实际上,却都依靠着戈登,他的突然死去,以及罗莎琳完全继承遗产,使得矛盾顿时尖锐了起来。刚从皇家海军服务队退役的绫恩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孩,她结束了两年半的军旅生涯回到了家中,面对自己的未婚夫,两年间从未离开过村子的罗力,开始感到不适应。同时罗莎琳的哥哥大卫,具有一种攻击性的诱惑力,使得绫恩为他着迷。马区蒙太太,林尼尔和杰若米,是戈登的亲弟妹,多年来一直过着安稳的生活,这次却完全没有继承哥哥遗产的权利,不巧的是他们或多或少都遇上了经济危机,就连罗力也不例外非常需要钱。可是大卫却把钱看得很紧,不允许罗莎琳借钱给柯罗德一家人。罗莎琳的前任丈夫罗勃·安得海在丛林中的了热病死去,柯罗德家人都希望他没有死,这样他们就有希望得到遗产,这时候奇迹出现了,村子里来了一个自称认识罗勃·安得海的人,却又被杀死。唯一认识罗勃·安得海的波特少校被叫去参加侦讯,肯定了罗勃·安得海的身份,却又在侦讯后不久死亡。随后,罗莎琳也死了。关系人员接二连三的惨死,到底是谁,为了什么?是柯罗德家的人吗?又是哪一个?在罗力和大卫间徘徊不定的绫恩,最后又会选择谁作为自己的终生伴侣?看完本书后,自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天涯过客(Passenger to Frankfurt)。斯塔福德·奈爵士出身高贵,在外交部供职。虽然身世显赫,又刚刚步入中年,斯塔福德爵士仍保留一份童心和顽皮。衣着方面他喜欢标新立异,尤其出门旅行时爱披海盗式的斗篷。这两样都叫他那些循规道矩的同事们皱眉头,也使得他的上级有些担心他对于敏感的外交事务的认真程度是否足够。尽管如此.斯塔福德爵士依然自得其乐。他身上那种十八世纪贵族特有的自信和闲情逸致将别人的侧目转变成他日常生活中别样的乐趣。外交部的职务使得他长年累月在各国间穿梭,新闻媒介对于他的一举一动都相当敏感。爵士乐得偶尔让他们胡乱猜疑他的行踪而不去多加解释。一方面对于外交事务的官僚与呆板有些厌倦,另一方面他那颗不安稳的心也时时期待着新的体验。这一天斯塔福德刚从马来西亚出使归来,在法兰克福转机时,很偶然的一位陌生的女客请他帮忙。她不光看中他身上那件招摇的斗篷,还想要借用他的机票和护照;并且说如果斯塔福德不出手相救的话她会有生命危险。好奇心终究占了上风,斯塔福德喝下神秘女客的迷药,让她取代自己登机。回到伦敦后,斯塔福德在法兰克福的遭遇一下子传了开来,有人认为他是遇着小偷,有人认为是他一贯的吊儿郎当作风,也有人开始怀疑他的忠诚。外交部的高级官员担心这不是单纯的普通盗窃,安全部门也开始严密调查他的行踪。斯塔福德发现自己的公寓被搜查,衣物被人盗去;走在路上几次被人跟踪、并险被行刺。这种种反而教他亦发得意自己当时的决定。不久他开始挂念起那位神秘的女客,对她的安危、行踪念念不忘。他希望这次遭遇并不就此结束,他希望她并非就此从他的生命中消失。他急切地盼望着能和她再次相遇。然而,他的生活好象日渐朝着老样子恢复。闲来探望一下上了年纪的玛蒂尔达姑婆,听她讲述古老家族的逸事。或是和朋友共进晚餐;再就是没完没了的外交晚宴。在一次美国大使馆的晚宴上,斯塔福德认识了高贵的雷纳塔·泽科夫斯基女伯爵。女伯爵将他引见给几位神秘人物,从此他的平静生活被搅乱。从英国的乡村到巴伐利亚的古堡,到南美洲,到美国,他和女伯爵一起周游各国、拜见各种各样的人。他如愿以偿开始了一种从未尝试过的冒险,但另一方面心中的疑惑也日深。究竟那位神秘女客是什么人,女伯爵又要向他展现一个怎样的世界。玛丽安到底是谁,富裕的古堡主人夏洛特对他又有什么样的安排和期待。还有年轻英俊的约瑟夫和他的崇拜者。为什么无论他走到哪里身边的人都向他提及瓦格纳的《年轻的齐格菲》……这一切将怎样影响他的生活和事业? 这一切对于英国以及欧洲其它国家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褐衣男子》(The Man in the Brown Suit),又译作:穿棕色套装的人。年轻美丽的安妮带着对冒险的无限憧憬来到了伦敦。在一次地铁事故中,她目睹了一个人失足掉下车轨,并捡到了为他检查的医生身上掉下的一张纸条。次日她又从报纸上读到在屋主外出度假待租的磨房里发现一具无名女尸的新闻,曾有一个穿褐色外套的男人在她之后进入房子并在几分钟之后慌慌张张地离去。而前日那个死去的男人身上也有一张到这个房子里看房的凭条。一时之间,褐衣男子杀害了这两人的消息在伦敦传得沸沸扬扬。安妮意识到自己捡到纸条的重要性,她去苏格兰场去报告时却受到冷遇,一怒之下安妮到了报社老板那里谋得一份职位,自己开始调查并把调查结果送到报社。按照纸条上的提示,安妮搭乘kilmorden号开往南非的轮船,身上只有25英镑。在船上她认识了美丽迷人的布莱尔太太,并与她成为好友,认识了据说是为政府做秘密工作的雷斯上校,他给他们讲了许多关于欺诈间谍方面的故事,比如多年以前发生在南非的DE BEERS钻石掉包案等!还有风趣幽默的佩德勒爵士(磨房的屋主,事发当时他在戛纳度假),他亲切地称安妮为长腿美女,水灵眼儿。以及爵士那面目可憎的秘书彼吉特,他总解释不出他在案发那日做了些什么,而按照安排他应该在佛罗伦萨度假。按照纸条上的提示安妮住到了17号舱房,在纸条上提示的那天晚上,一个受伤的男子逃到了安妮的房间,他就是褐衣男子,但是安妮的直觉告诉她,他并没有杀害这两个人。褐衣男子并不领安妮的情,和她大吵之后离去了安妮把她的真实身份和目的告诉了布莱尔太太,住在71号舱房的布莱尔太太告诉她,就在那天晚上,竟然有人莫名其妙的从气窗扔给她一卷底片,当她们打开底片盒的时候,发现里面装的竟然是钻石!在抵达开普敦前的那个晚上,安妮在甲板上遭到了袭击,一个人竟然想要把她扔到海里去,幸亏褐衣男子及时赶到救了她,当他们追上逃跑的袭击者时,发现他竟然是彼吉特!经过这几次经历,安妮和褐衣男子的关系密切了起来,她更加确信他不是一个凶手,虽然他是以爵士的第二秘书身份出行,但是安妮已经发现他的真实身份,那就是在数年前DE BEERS掉包案中声誉扫地的年轻人之——哈里·雷伯恩。到达开普敦以后,安妮更是霉运不断,先是中了人的圈套被绑在一所孤零零的房子里,幸亏她机敏地逃脱,随后又被人跟踪,她成功地躲开了追踪,在最后一刻跳上了开往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的火车。在布拉瓦尔的旅馆里,安妮收到了来自哈里的纸条,当她赴约的时候,却被人跟踪,她狂奔起来想要甩掉此日,谁知道一个山路竟然变了方向,她掉下了山崖。当她醒过来的时候,她住在一个孤岛上,哈里就在她的身边。其实那张纸条根本不是他送的,那么到底是谁处心积虑的要除掉安妮呢?哈里和安妮相爱了,但是哈里因为自己的名誉没有得到澄清,一直不敢也不愿向安妮表白,他给安妮讲了当年他和好朋友被诬陷的那一段故事。他和朋友发现了一个大钻石矿,他们兴冲冲地带着样品回南非来给专家检验,结果钻石却被掉包,他们被诬陷偷了DE BEERS的钻石。因为朋友父亲的影响力,他们没有被起诉。随后他们参加了战争,朋友在行动中牺牲,而他活了下来,隐姓埋名过了许多年,直到他发现了参与诬陷他的一个人出现在他面前,他才起了为自己正名的决心。他知道他是一个犯罪组织为了夺取钻石而找到的替罪羊,而这个组织的首脑是一个外号叫做上校的人。但是上校是谁呢?没有人知道。据说现在南非进行的一次大罢工的幕后主使也就是这位上校。哈里坚持要送安妮回到英国,而由他自己独自去调查出真相。在送安妮离开之前,他们遭到了袭击,二人好不容易逃脱。经过这一番患难,他们再也离不开彼此了,哈里同意不送安妮回英国,而让她回到了朋友身边。没过几天,安妮又收到一封署名哈里的纸条,她知道这是上校伪造的,但是她还是走进了圈套,她发现,原来上校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自传里提到,这是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试图把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写到小说里,可是失败了。这个人就是她前夫的朋友,看得出来阿加莎·克里斯蒂并不喜欢他,并在小说中把他塑造成了有一副可恶嘴脸的秘书。该书出版于1924年。1989年改编成同名电影,但是剧情背景等都有较大改动。
《沉默的证人》(Dumb Witness/Poirot Loses a Client),又译作:哑证人,无言的证人。本书中,阿加莎·克里斯蒂没有用笔墨去描写凶杀的场面,也没有编造离奇的故事情节。故事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小绿房子的女主人阿伦德尔小姐去世了,她置自己的侄子,侄女,外甥女于不顾,竟然立遗嘱把全部财产留给了她的随身侍女劳森小姐,惹得小镇上的人们议论纷纷。阿伦德尔小姐死前曾秘密给波洛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家中小狗皮球事件引起她极大忧虑和不安;恳求他帮她处理这一起家庭内部的事情。她急切地希望尽快见到波洛,以便详谈。波洛收到信后觉得这里肯定有问题,急速赶到贝辛镇,但发现老人已去世,这使他大吃一惊,也给探案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波洛和他的助手黑斯廷斯上尉进行了一系列紧张而细致的调查工作。他走访了每一个和阿伦德尔小姐有关系的人,倾听他们所说的一切,但又从不轻信任何人所说的。波洛一再强调:不管谁说的,都要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事实才能相信。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精辟的分析能力,严谨而实事求是的作风,运用逻辑推理和犯罪心理学,终于侦破了这起十分复杂的谋杀案。这部侦探小说构思精巧,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描写各具特色,栩栩如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面貌,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好的作品之一。
《悬崖上的谋杀》(Why Didn\\\'t They Ask Evans / The Boomerang Clue),在这部小说中,阿加莎·克里斯蒂一如既往地将对英国上流社会的轻松讽刺和悬疑故事所应有的紧张气氛作了完美的结合,作为读者,在一次次地被虚象误导,被角色欺骗,被动机困绕的迷雾尽头,会发现一个美丽的新世界。20世纪20、30年代的威尔士,有一个叫做博比·琼斯的人,他是马奇博尔特教区牧师的四儿子,一个没有上进心的家伙,一直找不到工作,同老朋友巴杰尔一起开一家车行。而不久前的那起事故,却象一个梦魇一样紧紧地镇压着博比。伴随着一声诡异的叫声,某个坠落悬崖的男人,脊椎骨断裂,微弱的脉搏,最终二十分钟的生命,当这个英俊的男人最后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他那碧蓝色而带有些许疑窦的眼睛,和清楚而带有共鸣的声音,回答我们的主人公带来一个贯穿整书的迷题吧:他们为什么不请埃文斯?对于博比这类整日眯着眼浑浑噩噩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件毫不关己的死亡。但是,直到有一天,在这个青年被人用能毒死十六个人的吗啡下毒之后,他才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坠落悬崖男子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死者的家属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那起死亡不是法官团一致认为的谋杀吗?自己是不是知道了某些不该知道的事?埃文斯又是谁?在死里逃生之后,也许会有更凶险血光之灾滚滚而来。伴随着这一切,书中的女主角弗朗西丝·德温特小姐终于出场了,这个除去长相有点像街头手风琴师身边的猴子外(她长了一双神色悲哀的黑眼睛,脸上皮肤起皱),她还是显著地引人注目是个很可爱的伯爵千金,在她聪明才智的帮助下,博比·琼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秘密,而这个秘密,很可能就藏在一个叫做巴辛顿—弗伦奇的家族背后。弗朗西丝小姐的精巧思维,慎密计划,还有乔治·阿巴思诺特这个英挺忧郁而又冷峻的青年医生,会将故事的命运带向何处呢?
《牙医谋杀案》(One, Two, Buckle My Shoe\\\" / The Patriotic Murders; An Overdose of death),又译作:过量死亡。我们都是人——您偏偏忘了这一点。您说被您杀死的都是些傻瓜、罪人和废物,或者只不过是一个正派人——而且还有得是这样的正派人!这就是您跟我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在我看来,这四个人的生命正跟您的生命一样宝贵!我考虑的正是一个个有权不被人夺走生命的人。是的——这就是我的回答。是的——这就是波洛的回答。小小牙医的诊所成为故事的焦点。牙医莫利和他的姐姐乔治娜过着简单而宽裕的生活,他的助手内维尔小姐告假,撇下了缺心眼的听差阿尔弗雷德去应对她可怜的男友卡特。这天早上,诊所生意兴隆,莫利大夫和他的同事赖利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的顾客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军人阿伯克隆比上校、大侦探赫克尔里·波洛、银行家斯泰尔布伦特先生、退休的公务员巴恩斯、衣着寒酸的西尔小姐、从印度归来的安伯里奥兹先生,还有未曾现身的雷克斯先生……突如其来的死亡事件中止了忙碌。谁是傻瓜?谁是罪人?谁是废物?谁是正派人?谁是死者?谁又是波洛先生同样尊重的心狠手辣的凶手?让我们和老朋友杰普探长一起欣赏波洛先生又一场精彩的表演。
《悬崖山庄奇案》(Peril at End House),又译作:古屋疑云,海滨古宅险情,悬崖山庄的奇案。波洛又开始休假了,不过,像往常一样,休假又被打乱了……在滨海小镇圣卢,波洛和黑斯廷斯结识了我们的女主角——尼克·.巴克利小姐,也就是悬崖山庄的主人。尼克小姐纯粹是个乐天派的人物,精神奕奕,一副摩登派头。尽管意外事故接二连三,死神也几乎与她擦身而过,她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对这一切满不在乎。的确,她自己也说,她没有仇人,也没有大笔家财,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座死气沉沉的古屋——悬崖山庄。然而,波洛却心事重重,他警告尼克小姐:危险已经迫在眉睫了!抽屉里的毛瑟手枪消失的无影无踪……从这一瞬间起,气氛就不同了。波洛严肃地要求尼克小姐找一位可靠的人做伴,并时刻保护她的安全。尼克找来了她的远房表妹马吉。星期一晚上,尼克在悬崖山庄举办酒会,尼克的不少朋友均列席其中。大家一起去花园里看焰火,潮湿的空气微带寒意,几个人回屋添换衣服……波洛与黑斯廷斯向房子走去,他们惊讶地发现,在落地玻璃窗之间的地上,蜷缩着一个人,脖子上围着尼克小姐那条鲜红的披肩……已经死了……把尸体翻过来,是马吉——尼克的表妹…………凶手……竟敢在波洛眼皮底下杀人……阴云笼罩着悬崖山庄,阴谋在古屋中酝酿着,危险正一步一步逼近……本书结构紧凑,案情丝丝入扣,结果也相当出人意料……
死亡终局(Death Comes As The End),这是一部很特别的推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遥远的古埃及。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考古学家丈夫的好友、埃及专家斯蒂芬·格兰维尔的建议和帮助之下,写成了此书。公元前2000年的尼罗河,时而温顺,时而泛滥成灾,激烈得让我们觉得陌生。公元前2000年的人性啊,时而温顺,时而泛滥成灾,和我们的时代没有不同。年轻的寡妇刚失去深爱的丈夫,恍惚中回到她的娘家。一切仿佛都不曾改变。永远在友好中争执的两位哥哥,永远在不友好中争执的两位嫂嫂,一如往昔。被宠坏了的弟弟还是那么任性,洞悉一切的奶奶也仍旧那么阴郁而捉摸不透。怨毒的女管家挂着谄媚的笑容,家族事业的经理人年复一年沉着地打理一切。一家之主父亲经常会出门在外,他的缺席也那么顺理成章不会导致任何混乱。然而一家之主毕竟是一家之主,只有他的突然归来和决定才会引发轩然大波。泼辣的美少女成了家族的继母,花花公子式的男书记无声无息地进入了家族。老顽固的父亲对他们听之任之,他带回家的人不容有质疑!于是一切改变了。每个人都无可挽回地陷入了极度的不快乐中每个人都无可挽回地被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注定会爆发最凶猛的泛滥……注定要有人被凶猛地淹没……凶猛泛滥的人性啊!凶猛泛滥的尼罗河!
神秘的奎恩先生(The Mysterious Mr. Quin),这是关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人物——奎恩先生的一部华丽探案集。本书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唯一一部献给笔下人物——哈利奎恩的小说集。哈利奎恩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特别喜欢的一个喜剧角色,在许多故事中出现过,据说这部小说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诗集中描绘哈利奎恩而意犹未尽的产物。萨特斯韦特先生,是一位干瘪瘦小的老头,却有着女性般敏锐的情感;以结交公爵夫人、伯爵夫人为荣,却不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在人生的舞台上,他一直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直到一个风雪交加的新年夜,哈利奎恩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走到了舞台正中,做起了主演。来无影去无踪的奎恩先生总是用三言两语向他揭示他一直知道却没有意识的事情,而他则利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天生的敏感挽救着一段又一段爱情,一条又一条性命……
命运之门(Postern of Fate),汤米与塔彭丝的收山之作,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封笔之作。汤米和塔彭丝刚刚迁入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整天忙于拆箱,整理家具、物件,还要应付来来往往的电工、木工、调琴师等等。以前的房客留下了不少旧的书籍,塔彭丝忙里偷闲翻阅时在一本儿童小说里发现字里行间有红墨水划过的痕迹,这本书原本属于一个叫亚历山大·帕金森的男孩子。她把一个个字母连起来后,得到的是:玛丽·乔丹不是自然死亡——凶手是我们当中的一个,我知道是谁。短短几句顿时勾起了塔彭丝的好奇心。谁是亚历山大,谁是玛丽,谁是亚历山大所说的凶手?这样的一座舒适的老房子里究竟藏着什么样的、被人遗忘了的秘密?她和汤米两人各自分头打听有关消息。然而事过境迁,就是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记不得有关70多年前的帕金森一家的什么事,更别提玛丽了。几乎没有人见过她。一切都是太久远以前的历史了。正当汤米和塔彭丝开始认为自己是无事生非、并且决定就此放弃的时候,在教堂的墓地里他们找到了亚历山大的幕碑,上面注明他未成年就死了。他们还发现男孩的死因不明,并且事发在玛丽的事故之后不久。与此同时,他们的老花匠被人砸着后脑、瘁死在他们的新居门口。这一切说明亚历山大留下的秘密并不是小孩子的把戏,并且危险就在眼前!就在他们四处搜寻时,砰——,一声枪响……一如汤米和塔彭丝系列的既往风格,书中不乏平凡夫妇的日常对话、生活起居描写。这时候的汤米和塔彭丝都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好奇心不减,冒险精神依旧。依然事由塔彭丝的好奇心而起,汤米则爱护有加伴随左右,最后两人联手解谜。
捕鼠器(Three Blind Mice and Other Stories),又译作:三只瞎老鼠及其他,本书共包括《三只瞎老鼠》等九篇短篇小说。其中《三只瞎老鼠》1952年被改编为著名推理舞台剧《捕鼠器》。快要下雪的日子,若隐若现的可怕歌声在清冷的大街上幽灵般游荡。三只瞎老鼠,看啊,他们正跑着——恐怖马上成了现实。波伊尔太太被人杀害了,特雷特侦探的雪橇不翼而飞,电话被切断了。所有和外界的联系在这突如其来的大雪中陷于困顿。猜疑,恐惧,争吵,嫉妒,愤怒……在三只瞎老鼠的诡异旋律中盘旋。
煦阳岭的疑云(By the Pricking of My Thumbs),又译作:拇指一竖,魔指。儿孙满堂的汤米和塔彭丝夫妇再度出山。汤米和塔彭丝去养老院探望上了年纪的艾达姨妈。养老院里住满了脾气暴戾、行为古怪的老人家。这边艾达姨妈一个劲地唠叨着她的脑筋有多犀利,外面走廊里另一位老人家嚷嚷着她没有喝到当天的牛奶,尽管她刚刚才喝过。对不起,那是你可怜的孩子吗?一位老太太突然莫名其妙向塔彭丝发问。这一切不由得让塔彭丝好多感慨。想到自己和汤米也是进了五十快六十的人了,难道不久的将来汤米和自己也要这样糊里糊涂了吗?不久,艾达姨妈去世了,汤米和塔彭丝重返养老院处理她的后事。在遗物中有一幅油画,是同院的兰卡斯特太太不久前赠给艾达姨妈的。塔彭丝十分喜爱这幅画。尤其是画中的粉红小屋、小桥流水,让她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她决定向兰卡斯特太太讨下这幅画来。没想到兰卡斯特太太正是以前问她那个古怪问题的老妇人,并且刚刚离开养老院。当塔彭丝试图按着兰卡斯特太太留下的通讯方法和她的家人联系时,却发现查无此人。再查询当初入住养老院时的记录,也是道道死胡同。塔彭丝不禁心生狐疑,这样一位老人家怎么会来来去去踪影全无?还有以前的唐突问题?是出了什么意外;还是家人不善?还有画中河畔的那所粉红色的房子,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正逢汤米开会出差,塔彭丝决定独自出游,一方面寻找画中的景物,另一方面看看是不是能顺藤摸瓜打听到有关兰卡斯特太太的音讯。几天后汤米回到家中,方才知道塔彭丝外出了。入夜了,塔彭丝仍没有象她说好的那样返回。可偏偏没有人知道她现在人在哪里。正焦头烂额的时候,艾达姨妈以前的医师约会汤米,并告诉他养老院里一连有好几桩不明死亡,包括那位牛奶太太也突然去世了。阿伯特又在艾达姨妈的旧家俱里找到秘密遗嘱,注明养老院有居心叵测的人。情急之下,汤米只好从画家那方面下手,却不料画家早已去世多年……一切如同大海捞针一般没有头绪。教堂的墓地里,一个阴影悄悄在塔彭丝身后举起手臂,重重地向她头上砸去……书中描写的一些老人特征,还有塔彭丝面对年龄日增的心态,读来很细腻。故事的开始,源起于塔彭丝一贯的好奇心和凡事先往坏处想的急性子,更因为她丰富的同情心。这时的汤米和塔彭丝是生活平静的退休族,较之《命运之门》年轻,但多了些对于老龄的惶恐和不适。塔彭丝不想坐着等老,不想面对老到没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的一天。她要出去,她要找到那个没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老太太,她要找回自己遗失了的记忆,她要解开心头的迷惑。这些在书中都描写得顺理成章,颇为真切自然,也符合她一贯的人物形象。书中对于英国乡村的描写有另一番笔墨。尤其是塔彭丝一路开车找过来、一点一点破茧抽丝的过程差不多占了全书大半篇幅。读者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引入情景中。这也是此书的特点之一。至于有关那幅油画的描写安排得自然,当然毋庸质疑,有人会觉得唠叨、多余。但事实就是这样。人人都有那样的时刻,有一番印象,有一丝感觉,说不清,却又不能一下子忘得干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中不乏这样被人忽视的、现实生活中的小细节和感受。汤米和塔彭丝的迥异个性,两人之间的深情和默契在逆境中表现得尤为真切。男女主人公的个性、心理发展的步伐一致。两个不甘于安逸的平常人,有些性急、甚至有些单纯,渴望日常生活之外的刺激,极富同情心,充满好奇,不肯轻易放弃,同心协力一起面对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他们是这系列的主题,那些故事为他们存在,为了反映他们的成长、成熟和年老的历程。相对阿加莎·克里斯蒂其它的小说,这一系列也就比较注重人物心理、日常琐事方面的笔墨。
人性记录(Lord Edgware Dies / Thirteen at Dinner),又译作:埃奇威尔爵士之死,不祥的宴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团谜——由矛盾复杂的激情、欲望和态势构成的迷宫……我们自己做出的判断,十有八九是错的。我们的女主角:电影明星简·威尔金森,是一个绝对以自己为中心的人物,她想做的事情,就没有办不到的。这不,她又委托大侦探波洛为她办一件事,居然是让他去说服她的丈夫——埃奇韦尔男爵,和她离婚!呵呵,他要是不肯离婚,她说,我恐怕会立刻坐上出租车,去把他干掉!连波洛自己都尴尬地说,帮别人摆脱丈夫,可不擅长啊。不过没办法,他还是勉强答应了。波洛把意思传达给男爵,埃奇韦尔男爵立刻答应了离婚,丝毫没有令波洛碰壁。当天晚上,男爵被杀……有人看到简·威尔金森曾在晚上来到男爵府上。但是,简·威尔金森有不在场的证明,当晚,她在别处出席宴会,有数人作证。难道有人杀掉埃奇韦尔男爵,并且想嫁祸到简·威尔金森身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起谋杀案发生了,而死者竟是……波洛这次要对付的,是什么样的对手呢?以分析人性著称的脑袋,还有那些灰色细胞,能向往常一样精准地发挥吗?
借镜杀人(They Do It With Mirrors),又译作:庄园迷案,镜子魔术。马普尔小姐探案系列之一。简·马普尔、范·赖多克、卡里·路易丝很久之前,在她们都还是小姑娘的时候一起在佛罗伦萨的寄宿学校里度过了一段青葱的岁月。20多年间,马普尔经常见到赖多克,而赖多克也常常拜访路易丝,赖多克就像他们之间的纽带似的。今天,马普尔又和赖多克见面了,可这次赖多克显然有心事,她谈到了最近的一次对于卡里·路易丝的拜访。她强烈感觉到了一种罪恶正在卡里的那个庄园中蔓延,似乎不幸的事情就快要发生了,因此她恳请对人性有着深刻理解的马普尔去卡里的石门庄园探个究竟。这究竟是赖多克小姐的杞人忧天,还是精准的第六感呢?简·马普尔为了好友,踏上了前往石门庄园的旅程,接下来的事情是那么的不可思议,谋杀真的上演了,一切就好像一出戏剧,一出精心准备的戏剧,每个人都永生难忘的戏剧……
沉睡的谋杀案(Sleeping Murder),又译作:神秘的别墅,死灰复燃,无人知晓的谋杀。马普尔小姐没有说再见的最后一案。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于1945年完稿,留给丈夫马克斯的作品,其中贾尔斯·里德以马克斯为原形。在新西兰长大的格温达·里德来到英国,准备买下房子和丈夫一同在此居住。不久她就遇见一所完全符合她的心意的寓所,便买下了它,开始装修布置。一开始她就觉得该被拆除那丛灌木,在它原先的位置修一段台阶。然而建筑工人发现,那里原本就有台阶,被灌木盖住了。当她想要打通客厅和餐厅时,又发现那里原先有门,被灰泥遮掩着。这难道又是一个巧合?她打算把育婴室重新糊上墙纸,甚至连颜色式样都想好了——明丽的罂粟花和矢车菊花束。她打开废弃的壁橱,看到了房间粉刷前的旧墙纸。你猜到了吗?是的,绯红的罂粟花,蓝色的矢车菊。她觉得毛骨悚然,想离开寓所,小憩一下。她来到伦敦朋友家,遇见了马普尔;大家去剧院看《The Dutchess of Malfi》。然而这部戏的一句台词使她尖叫着逃出了剧院:盖住她的面庞,我头晕目眩;她死去了,如此年轻。……这句台词勾起了她残缺不全的回忆,她什么时候听过这句话呢?那幅画面就在眼前回旋,清晰如昨:海伦在楼下被扼死了;凶手的手——灰色的,褶皱的手——不像手,简直是猴爪子——耳边回响的就是那句邪恶的盖住她的面庞……什么时候的事?谁是海伦?格温达都不知道。马普尔却有她的解释:格温达小时候曾在英国生活——就在现在她买下的房子里——虽然她已忘却了,潜意识里仍记得原有的居室布局和装饰。她就在那里目睹了一桩命案。海伦的命案。格温达和她丈夫打算查清这件案子的来龙去脉。他们发现,果然如同马普尔所说,格温达幼年曾在英国和父亲及年轻美丽的继母海伦同住,就在现在那所房子里。幸福的日子并不久长;海伦一年后与人私奔,格温达的父亲则一直抱有扼死了自己妻子的幻觉——海伦失踪后曾给她的哥哥从国外写信——最终进了疗养院且自杀了。格温达则被新西兰的亲戚接去抚养。那么,难道格温达的回忆也都是幻觉吗?和海伦私奔的是谁?如果海伦已死,那么凶手是谁,她的情人?或者,正如她的父亲所说的,海伦是被他杀死的?当时寓所的女佣Lily又看到了什么可疑的情形呢?在马普尔的帮助下,格温达和她丈夫一直追查下去。然而,沉睡多年的谋杀案真的应该被重新唤醒吗?
杀人不难(Murder Is Easy / Easy to Kill),又译作:谋杀并不难。在马扬海峡从事警察工作多年的卢克·菲茨威廉终于回到了他的故乡英格兰,在前往伦敦的火车上,他偶遇一位平克顿老小姐,她自称要去苏格兰场报告一起连环杀人案。据她讲,凶手是个不会被怀疑到的人,她是从此人的眼神中察觉了杀机。为了阻止凶手的下一次行动——谋害一位亨伯比医生,她决定报警……卢克对此只是付之一笑,认为这是老太太的胡思乱想,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改变了他的看法:先是平克顿小姐在赶去报警途中意外死于车祸,然后卢克在几天后的报纸上发现一条讣告,死者正是亨伯比医生……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卢克冒充成作家,来到了平克顿小姐居住的村庄。借住在暴发户戈登勋爵家,勋爵的未婚妻布里奇特是卢克朋友的表妹,这个聪明的女孩很快察觉了卢克的真正意图,开始和他一同暗中调查起来,并介绍他认识了韦恩弗利特小姐——一个似乎对杀人案有所怀疑的老小姐。在调查中,卢克发现这个地方最近意外频频,也认识了村中的不少人:年轻有为的托马斯医生,对托马斯有意的亨伯比小姐,酷爱养狗的霍顿上校,一本正经的艾博特律师,喜欢装神弄鬼的古玩店老板……他们看起来都很正常,难道其中真的有个杀人狂吗?与此同时,卢克和布里奇特渐渐日久生情,可是调查始终没有头绪,韦恩弗利特小姐好象知道什么,但却对卢克欲言又止。这时,又一起意外发生了,卢克觉得恍然大悟:莫非凶手是——?本书是一个典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式小镇凶杀故事,有相对封闭的环境和为数众多的嫌疑人,凶手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一部挑战脑力之。正如书名所说,凶手的杀人方式极为简单有效。
幕后凶手(Curtain: Poirot\\\'s Last Case),又译作:帷幕,幕,别墅阴云。波洛的最后一案。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在1944年完稿的作品,是留给女儿罗莎琳德的礼物,书中黑斯廷斯之女朱迪斯即以罗莎琳德为原型。1976年8月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波洛的讣告。黑斯廷斯上尉应波洛之邀,在事隔多年后回到了现已是乡间旅馆的斯泰尔斯庄园——这对老朋友初次相遇并共同经历第一桩谋杀案件的地方。然而,另满心憧憬着与波洛及女儿朱迪斯相聚的上尉始料未及的是,比上次更加凶险的谋杀正等待着他的到来。原来,波洛追寻一个手法高超的谋杀犯来到此地,希望阻止罪行的发生。身体每况愈下的他要求黑斯的协助。但波洛拒绝透露凶手,只断定凶手就是旅馆中的某一个人。旅馆主人夫妇,女儿的雇主——富兰克林夫妇,护士克莱雯小姐,卡林顿爵士,科尔小姐,斯蒂芬·诺顿,生性不羁的阿勒顿少校,甚至波洛的新男仆科蒂斯……究竟谁才是凶手?黑斯逐渐发现,这些人之间,以及他们与前几次谋杀案件的当事人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而凶手的犯罪手法有一个共同点:在每次事件中似乎都有一个明显的嫌疑人等待着走上被告席,然而,真正的罪犯却隐藏在他们背后,逃过了法律的制裁。正当一切看似平静的时候,凶手已经开始行动了,有人相继被害,波洛却未能阻止惨案的发生。这位毕生都在与罪恶周旋的杰出侦探会以失败鸣铃谢幕吗?……黑斯廷斯苦苦思索着波洛留给他的线索,陷入重重迷雾之际,收到了一份手稿。原来,真相竟然是……
三幕悲剧(Three Act Tragedy / Murder in Three Acts),本书的英国版和美国版有着不同的结尾和动机,中文译本根据英国版译出。人们常说十三个人参加的晚餐会有厄运。你相信吗?当波洛受邀加入查尔斯爵士这次不吉利的晚餐后,诅咒灵验了。牧师巴宾顿先生突然死在了众宾客面前。但死神并未因此停住脚步,凶手亲自在大侦探波洛的眼前拉开了这场谋杀的序幕。杀人的剧作不断地上演,相同的演员,相似的布景,相近的情节。死亡的威胁甚至降临在波洛自己的身上。谁将是下一个受害者?又是谁在幕后导演了这三幕悲剧?波洛能为这三幕悲剧落下帷幕吗?
大象的证词(Elephants Can Remember),又译作:旧罪的阴影、悬崖迷案。书名出处为英国谚语:Elephants Can Remember。波洛健康时期的最后一案,携手奥利弗夫人。这又是一件对过去的旧案的调查,与《啤酒谋杀案》很有些类似,但结局仍然会给你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英国有句老话:大象从不忘事儿。奥利弗夫人应邀去参加一次盛大的文学午餐会。席间,她遇到一位让她讨厌的夫人,此人向她提出了一个让她难以置信的问题。原来奥利弗夫人有一位教女叫西莉亚,而这位夫人则是她的男友的母亲,她向作家提出的问题是:是西莉亚的母亲杀了她父亲,还是她父亲杀了她母亲? 这个问题让奥利弗夫人感到有些不快,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她的好奇心,她想知道事实的真相。原来十几年前,西莉亚的双亲————一对非常幸福的夫妇,他们外出散步时,随身带了一支左轮手枪。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是两人都死了,警察认为是自杀,但无法确认究竟是谁开的枪。但是让人不解的是,他们关系很融洽、健康状况良好,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什么自杀?为此,奥利弗夫人去找了她的好友——伟大的侦探波洛先生。她们决定兵分两路,去找到答案。奥利弗夫人负责去寻找与此事有关的大象(对往事记忆深刻的人),而波洛先生则通过官方的朋友进行调查。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毕竟事情与过去十几年了。经过努力,她们得到了许多资料,但这些资料却不一定都是事实,因为人毕竟不是大象,大象能记住每件事,人却不一定能够。波洛先生凭着他敏锐的触觉和他那超群的灰色细胞,在其中找出了属于事实的那部分,并推断出整个事情发生的真相。饱受此事困扰的西莉亚终于解除了心里的疑问,过上了幸福生活。
《鸽群中的猫》(Cat among the Pigeons),又译作:校园疑云,偷宝石的猫。芳草地,一所平静的英国学校,没有人会想到一场看似毫不相干的中东革命会将其推入谋杀与绑架的恐怖之中……中东小国拉马特发生政变,亲王优素福在逃亡中不幸丧生,可是据说其所有的大批珠宝却已被人悄悄带回英国。与此同时,英国最具盛名的女子学校芳草地的夏季学期如期开始,学校的创始人兼校长布尔斯特罗德小姐满意的看着自己的学生,她们之中包括今年刚刚入校的新学员:谢思塔公主,已故的优素福亲王的表妹;詹尼弗·萨克利夫,优素福亲王私人飞机驾驶员的侄女,革命发生时在拉马特;朱利娅·厄普约翰,聪明的姑娘,其母在战争时期曾从事情报工作……布尔斯特罗的小姐信心十足,有了一帮优秀的学生,再加上资深教师查德威克、里奇、范西塔特、约翰逊以及能干的秘书安·沙普兰,她有信心将学校的辉煌继续下去。只是好像有什么事情不对劲儿……矛盾渐渐显露了出来,新来的布朗歇小姐与斯普林杰小姐不那么令人满意,布尔斯特罗杰小姐在谁是接班人的问题上又拿不定主意,还有,年轻的花匠亚当似乎也来路不清,就在这时,斯普林杰小姐却被发现被人枪杀在体育馆里,之后,谢思塔公主又被绑架。这仅仅是开始,尽管布尔斯特罗的小姐做出了努力,第二起谋杀还是发生了——范西塔特小姐被人发现死在同一地点。芳草地彻底陷入绝境,女孩子们被纷纷接出学校,而还未离开的朱利娅在她与詹尼弗交换的网球拍的拍柄里发现了优素福亲王的宝石,无疑这就是一切事件的根源。聪明的孩子意识到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她选择了逃离——求助于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波洛来了,为了找出那只混在鸽群中的猫而展开调查。就在一切趋于明朗之时,布朗歇小姐又惨遭不幸,有证据表明她生前曾对凶手进行过敲诈。波洛意识到必须有所行动了……
《奉命谋杀》(Ordeal by Innocence),又译作:无妄之灾,无辜。1958年11月9日晚,7∶00~7∶30间,雷切尔·阿盖尔太太在她家书房被拨火棍击中头部,悄无声息地死去了。不久,她的养子杰克被逮捕。他当晚早些时曾来过,问母亲要钱,但被拒绝,怒气冲冲地离去,声称他还会回来的。家里有人听到了他们的争执声,以及杰克对母亲的威胁。被捕时,在杰克身上搜到了书房内遗失的钱,凶器上也有他的指纹。虽然证据确凿,杰克却坚持他有不在场证明:那半个小时他正在搭便车去Drymouth的路上。然而无论怎样努力,警方也找不到他所说的人和车。也许这又是杰克的谎言,他从小就是个令人头痛的孩子,长大后越发放肆,不务正业,偷蒙混骗,无所不为。杰克被判终身监禁,6个月后因肺炎在狱中死去。两年的时光流逝了,如果不是因为阿瑟·卡尔加里的出现,阿盖尔一家原本可以在平静中渐渐淡忘那幕惨剧。阿瑟·卡尔加里就是当晚给杰克搭便车的人!一场交通事故使他失去了对此事的记忆,所以没能挺身为杰克辩护。直到不久前,他才看到报道此案的旧报纸,蓦然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愧疚之余,鼓起勇气找到阿盖尔一家说明了此事。杰克的罪名虽然得以洗清,阿盖尔一家的反应却完全出乎卡尔加里的预料之外。他原以为他们会惊喜,慨叹,不平,甚至怨恨,但多少也应该心怀感激!但迎接他的却是怀疑,震惊,惶然和指责——---不是他准备听到的,对他未能及时出庭作证的谴责,而是责备他此刻为何出现,为何要掀起早已平息的事件。他们对杰克的命运似乎非常冷漠:如今他已经死了,这样做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他们一家会有那样异常的反应?难道他们不想让正义得到声张吗?他们似乎都宁愿相信是杰克杀害了他的母亲,难道他们甘愿让杰克蒙受不白之冤?原来,当晚前门是锁着的,凶手或是与雷切尔熟识,由她开门让进屋的,或是自己有钥匙。换句话说,就是家中一员。既然不是杰克,那是谁呢?卡尔加里的到来在众人心中播下了惊惧的种子,恐慌就像黑色的潮水无声无息地缓缓涌起……他们在逃避着什么,又在隐瞒着什么呢?
四魔头《The Big Four》,又译作:四巨头、四大魔头。本书是由一系列发表在杂志上的小故事串接而成,因此故事情节略微松散,在书中出现了波洛的双胞胎兄弟。深夜,一个不速之客,立在波洛卧室的门口,从头到脚裹着尘土。那人一张瘦削的脸,对视片刻,就摇摇晃晃地倒下了。他是谁?是惊吓过度还是筋疲力尽?更重要的是,那个在纸上画了一遍又一遍的数字4是什么意思?为揭露四魔头的真相,波洛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与一帮国际阴谋集团的犯罪分子斗智斗勇……赫邱里·波洛真的已死?黑斯丁斯上尉是波洛的久年知己。此刻,黑斯丁斯正双手颤抖地捧读着他刚刚收到的这封信。我亲爱的朋友——当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经不在人世了。你不必为我伤心落泪。只要听从我的指示。这是必须的。这是赫邱里·波洛计划的一部分!我向你致敬……也许赫邱里·波洛真的死了,但他的精神长存——继续和世间最凶恶的阴谋奋斗……在最艰辛的考验和最后的胜利中挫败死神……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The Mysterious Affairs at Styles),又译作: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本书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处女作,也是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第一次出场。后来阿加莎·克里斯蒂曾在自传里抱怨,如果她知道她的写作生涯会延续这么长,她就不会将波洛设计得如此老了。本书写作于1916年,灵感源自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一战时在医院做志愿者时的经历。写成后曾辗转投给6家出版社,均被拒。最后终于由Bodley Head 出版社接下,但出版条件十分苛刻,需售出2000册后才可以得到版税分成,最后本书共售出2000册,于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从自己的处女作里只拿到了25英镑的杂志连载权收入。本书迄今已重版数十次,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处女作。在此书中第一次塑造了一个比利时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此后,波洛也就成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大部分作品中的主角,直到在1975年发表的《帷幕》一书中死去。不仅如此,本书也为目前公认的传统侦探小说树立了楷模,是所谓乡间别墅案的典型代表作。这是指故事往往发生在一个人数有限的范围中,从外表看,这是个安静和谐的小天地,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却勾心斗角,隐藏着种种犯罪根苗;案件发生了,于是人人似乎都是罪犯,案情变得错纵复杂,处处皆是迷宫;后来,经过一名能干、正直的侦探百般努力,运用反复侦查、逻辑推理、心理分析的方法,终于拨开迷雾疑云,去疑解惑,找出真正罪犯,证明其它人均属清白无辜。而且往往以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结束。本书构思十分精巧,情节曲折离奇,往往使人感到异峰突起,天外飞来,却又丝丝入扣,合情合理。波洛严谨的逻辑推理,使案情分析令人信服,并能引人入胜。复杂的悬念布局,紧扣读者的心弦,让人不由自主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观察、探索、分析和判断案件的发展,甚至还会误入歧途;而结局又出人意料,但偏偏论证确凿。斯泰尔斯庄园的女主人埃米莉·艾格尼丝·英格尔索普太太掌管着庄园的财政大权。某天凌晨时分她在自己的房间里毒发身亡,而房间的三个门都是从里面锁上的。波洛在调查此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壁炉里烧毁的遗嘱碎片,打碎的咖啡杯,门上的衣物碎片,一大片蜡烛油等一系列疑点;而在调查过程中最大的疑犯——英格尔索普太太的丈夫,英格尔索普先生却有不在场的证据,波洛开始在英格尔索普太太前夫的两个儿子约翰·卡文迪什和劳伦斯·卡文迪什,以及玛丽·卡文迪什太太、辛西娅小姐中寻找凶手,而每个人似乎都有许多疑点,到底英格尔索普太太是被某个人杀死,还是被某几个人合谋杀死的呢?波洛在此案中让我们看到了他发怒和情绪不稳定的一面,但是最终波洛还是拨开层层迷雾,清除掉各种扰人的线索,最终使凶手绳之于法……
《破镜谋杀案》(The Mirror Crack\\\'d from Side to side),又译作:迟来的报复,大西洋案件。著名的电影明星玛丽娜·格雷格购置了圣玛丽米德最好的别墅,并举行盛大的夏日酒会宴请宾客、乡邻。这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打破了圣玛丽米德如水般的沉静,大家纷纷赶去一睹大明星的风采。豪华的庄园,热情迷人的明星们,丰盛的宴席,正在人们尽情欢乐的时候,站在玛丽娜身边的一位女士突然间口吐白沫,一命呜呼了!警察即刻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发现去世的女士生前是玛丽娜的忠实影迷,热心于公益事宜,除了爱多管闲事外一时间查不出有什么可能恨她于死地的仇人。调查过程中,警察发现一位颇有风韵的女邻居对死者的丈夫倍加关心。难道是情杀?再继续调查下去发现死者生前最后的一杯鸡尾酒竟然是调给玛丽娜的。难道是错杀,而玛丽娜才是凶手真正的目标?玛丽娜先是目睹谋杀,现在又得知自己生命有危险,而且自己的丈夫成了警察新的怀疑对象。她受不了这样的打击,神经崩溃了。庄园里的一名女佣不知去向。有人不时打匿名电话;又有人送来敲诈勒索的字条。这天夜里,庄园里突然枪响,又一桩谋杀……村子里一时间流言蜚语,警察也感到束手无策了,只有马普尔小姐自言最清楚一切的来龙去脉。但是这时的马普尔小姐已是老态龙钟得连出家门的能力都没有,她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就算她真的猜到了大家都看不出的线索,以她这样的状况又怎么能阻止下一桩甚至下几桩的谋杀?这不是马普尔小姐的最后一案,但马普尔小姐给人的感觉真是老得动都动不了。全书对于老年人力不从心的感受描写得很细致。开头几章以马普尔小姐的眼观耳闻来描写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于这种种变化的感受,一般的读者或许会觉得枯燥无味。怎么说呢,什么样的小说都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即使是科幻小说一类也不过是以别样的空间和地点里发生的故事来反映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本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战争的阴影已淡,人们忙于城市发展和建设,一些多年来没有改变的事物到这时再也难逃时代的冲击了。而作为典型英国乡村缩影的圣玛丽米德也是日新月异。村子里的年轻人出外到城市里找寻工作,留下一批上了年纪的象马普尔小姐的上一代人守在窗前感叹时代是如何得不像他们年轻时的那样。旧日的杂货店慢慢被超级市场取代,街上满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城市少妇。新兴的廉价住宅区此起彼伏,城里的中产阶级搬入乡下。旧式的贵族庄园则为电影明星入住。在《藏书室女尸之谜》里,电影是叫人不以为然的行业。一个人可以因为是搞电影而叫大家认为理所当然地会行为不端,理所当然地有可能成为凶手。而到了这时,演员是名人,是人人梦想见上一面的偶像。整个村子因为有象玛丽娜这样的邻居而雀跃不已—— 即使某种程度而言她已过了她最红的时代,应该是过气才对。以前嫌年轻人的聚会吵闹,这时大家都忙不迭地要挤进这样的聚会,并以此为荣。这样对于时空转移的描写在马普尔小姐的案件中很普通的。种种的感慨从她这样一位老太太的口里道出是最为贴切自然不过的了。她有那样的时间和心情去酝酿,她有那样的眼光,她有那样的年龄和经历。毕竟,阿加莎·克里斯蒂这时也是像马普尔一样迟暮的老人,眼看着身边的人来人往、斗转星移。尽管有些忧愁——哪个时代、哪个社会又不是这样……
《啤酒谋杀案》(Five Little Pigs / Murder in Retrospect),又译作:五只小猪。一位年轻姑娘(卡拉),怀着对真相的迫切渴求,找到了波洛。原来,在十六年前,她的父亲(艾米亚斯)被毒死,她的母亲(卡罗琳)则因谋杀其夫的罪名被判刑。一年之后,卡罗琳死在狱中。临死前,她留给女儿一封信,信中说:她没有杀人——她是无辜的……徘徊在正义,欺骗,情感的边缘……卡拉坚定地选择——她要得到真相!于是,这桩封尘了十六年的旧案,重见天日……波洛翻阅了卷宗后,又走访了经历那场官司的律师,了解了大致情况,并找到了五位当事人:证券经纪人菲利普·布莱克;业余药划师梅雷迪斯·布莱克;三闪离婚的艾尔莎·格里尔;敬业的女家庭教师塞西莉亚·威廉斯;容貌受损的安吉拉·沃伦。但是,案件发生在十六年前……波洛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波洛没有亲眼所见,也没有亲身经历。他只能从这五位当事人口中,把当时的情景一块一块拼凑起来。他要通过他们心底最深的记忆,去看,去听,去感受那曾经的气氛。波洛决定从心理角度出发,回到十六年前那一段不平常的岁月……然而,值得沉思的是:每个人,对主要人物的看法不尽相同。自杀?他杀?卡罗琳到底是不是凶手?难道还有一个神秘的X?这五位当事人与克雷尔夫妇,又有着何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表露人物内心的氛围。每一位当事人的叙述,都是一篇人性的记录。在啤酒气味的背后,爱与恨是永恒的主题……
《地狱之旅》(Destination Unknown / So Many Steps to Death),又译作:不明目的地,目的地不明。红发的希拉里女士因为丈夫的背叛,爱女的病逝踏上了寻死的不归路。可幸运的是她却偏偏躲过了飞机失事的厄运。红发的贝特顿夫人因为丈夫的出逃,国家的调查踏上了秘密寻找丈夫之旅。可倒霉的是她却坐上了那架失事的飞机。于是乎,一心寻死的希拉里女士经过特训摇身一变成为贝特顿夫人,冒着暴露的危险,难以区分的敌我,还有一个唯恐避之而不及的鲍里斯……踏上目的地不明之路。但是,当一切柳暗花明时,希拉里却发现,不论是谋杀还是黑幕或者说野心,都不及生命和他来的对自己重要。
《命案目睹记》(4.50 from Paddington )这部小说出版于1957年,中文名一直没变,英文名有两个:《4.50 from Paddington》;《What Mrs. McGillicuddy Saw》。侦探由简·马普尓小姐(Jane Marple)和克瑞达克督察(Craddock)出场。埃尔斯佩思·麦吉利卡迪太太在乘火车去看简·马普尔小姐的路程中,偶然发现与她所乘的火车同向且速度比其快的另一辆火车上,有一个车厢里,一个高个子、褐色头发的男人正要掐死一个穿一件廉价皮草的外国女人,那男人背对着麦吉利卡迪太太,她没有看见那男人的脸,到家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马普尔小姐。可是等了几个星期,报上也没有这个消息,原因是没发现任何尸体和凶杀迹象,这事引起了马普尔小姐的兴趣,凭借着她的侦破经验,她确定了破案的中心是铁道大拐弯处的洛塞津别庄,并亲自物色了精明能干的露西·艾尔斯巴罗小姐混入这个庄园寻找尸体和线索。露西来到这个家庭发现其中十分复杂:卢瑟·克拉肯索普先生是这个庄园的主人,因为早年不喜欢从商,而喜欢到各地旅游,收集艺术品,使得他父亲很恼火,最后他父亲在遗嘱中,不允许他继承遗产,只能得到遗产的利息,由孙辈继承遗产,长子继承洛塞津别庄的大房子。克拉肯索普先生有四子两女,大儿子爱德蒙在战争中阵亡,大房子就转由二儿子继承;二儿子塞德里克长期在国外一小岛上当画家,有些放荡,不拘小节,一直想把处于工业中心的洛塞津别庄卖了,可老克拉肯索普生却坚决不同意,并扬言一定要比儿子们活的长;三儿子哈罗德在伦敦经商,外表上很有钱,其实只是个空壳;四儿子艾尔弗雷德以前作过推销员等工作,还干过一些非法的生意;大女儿埃玛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一直只有她和老父亲住在一起;二女儿结婚后几年也去世了,二女婿布赖恩·伊斯特利在战争中曾做过飞行员,战后的现在却无所事事,有点孩子气,只等着分遗产;他有个儿子亚历山大倒是个早熟的少年。露西和克拉肯索普家的所有人相处的都很好,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洛塞津别庄的一个仓库的石棺里发现了麦吉利卡迪太太所说的那个女人的尸体,随后警方也介入了,可是负责的克拉多克警督经过多方调查却毫无头绪,而露西也得到了包括老克拉肯索普先生在内所有成年克拉肯索普家男士的好感有的向她暗示求婚,有的向她提供很好的工作机会。这时大儿子在战争中的遗孀玛婷的信又出现了,克拉肯索普全家在吃了一顿饭后,集体中毒,且四儿子艾尔弗雷德中毒身亡,经过家庭医生昆珀治疗后,大家都有好转,三儿子在回家后又被谜一般寄来的药毒死,那个外国女人是谁,她是被谁杀死的,哈罗德和艾尔弗雷德又是被谁杀死的,这一切都是迷雾重重……最后还是要靠简·马普尔小姐巧妙的来解开谜底。
《古墓之谜》(Murder in Mesopotamia),又译作:美索不达米亚谋杀案,美索不达米亚寻踪。士艾米被朋友瑞利医生介绍到在位于巴格达附近的美索布达米亚进行挖掘工作的一个考古队,负责照顾领队雷德纳博士的妻子露伊斯。这个考古队一共有十一名成员,包括领队雷纳德博士和他的妻子露伊斯,麦加多夫妇,管理各种杂物的詹森小姐,负责解释碑铭的法国人拉维尼神父,建筑师贾雷先生,负责摄影的矮个子美国人瑞特先生,以及两个年轻的助理柯尔曼和爱莫特。这个考古队之间的关系似乎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都出乎平常的客套。年轻美丽的露伊斯好像对麦加多先生和队里的其他男性都非常有诱惑力,敏感的麦加多太太也常常因此吃醋。可令人不解的是,露伊斯好像一直非常害怕什么。原来,她的前夫是个罪犯,曾给她写来恐吓信,扬言如果她嫁给别的男人,将会杀了她。为此,露伊斯非常恐惧。但是惨剧还是发生了,在一种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露伊斯被杀死在自己的房间里。波洛为此亲自出马,然而未等查出凶手,又有一个无辜的人遇害。在这个荒凉,偏僻的阿拉伯沙漠里,孤独的生活着的这支考古队是不是遭到了诅咒?到底是谁,接二连三的杀人?那个穷凶极恶的露伊斯的前夫到底在哪里,就是他杀了露伊斯吗?
幽巷谋杀案(Murder in the Mews)),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四个故事的主角均为赫尔克里·波洛。1.幽巷谋杀案简·普伦德莱思小姐从乡下度假归来,发现同租女友、年轻的寡妇艾伦夫人头部中枪死在家中,现场显示为自杀,而种种迹象表明现场是被人伪装的。大侦探波洛展开调查,发现一个叫梅杰·尤斯塔斯的无赖正在敲诈艾伦夫人,未婚夫、国会议员查尔斯也没有不在场证明,而简·普伦德莱思小姐却明显隐藏着什么……是自杀?还是谋杀?答案会让你大吃一惊!2.罗兹岛三角伟大的赫尔克里·波洛认为:大自然不断重复它自己,超乎一个人的想像之外。这回是在罗兹岛,美丽富有的瓦伦丁和她的第五任丈夫;英俊多情的道格拉斯和他毫不出众的妻子——一个不断上演着的三角故事。不出所料,谋杀案发生了——瓦伦丁死了,难道又是一起艳阳下的谋杀案?!看过你就会知道!3.死者的镜子赫尔克里·波洛受召唤到达骄傲自大、独断专横却非常富有的杰维斯爵士的乡间宅邸时,正赶上晚餐的锣声响起,而杰维斯爵士二十年来却第一次没有准时出现在晚餐桌旁。不久就发现他被反锁在书房中,头部中弹而死,子弹同时打碎了墙上的镜子,破碎的镜子意味着背运,而聚集在他周围每一个人:太太、养女、外甥、朋友……都各怀目的,典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封闭式谋杀案,凶手就在中间……4.不可思议的窃贼空军元帅乔治·卡林顿参加了梅菲尔德勋爵在乡间别墅的晚宴,同时被邀请的还有他的太太朱丽娅、儿子雷基、国会议员麦卡塔太太,还有范德琳太太——一个同几起国防机密失窃案有关系的神秘女人。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聚会,乔治此行的真正目的是讨论一份关乎国家命运的炸弹计划书,但是当晚计划书竟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失踪了,波洛被人从睡梦中叫醒赶来调查:秘书卡莱尔一脸无辜、神秘的黑影出现在房子周围、而范德琳太太的女佣声称看到一个白衣女鬼……每个人都有动机,而每个人却都有不在场证明,看波洛怎样动用他的灰色细胞来找出这个窃贼……
《蓝色列车之谜》(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又译作:蓝色列车,蓝色特快上的秘密。适时阿加莎·克里斯蒂正遭离异之痛,于悲痛麻木中创作此书,可惜此书口碑不佳。被称为阿婆的四大名著之一。当豪华的蓝色列车到达尼斯的时候,卧车管理员试图叫醒熟睡的鲁丝·凯特林。但她再也无法醒来了——因为她已经被谋杀,并且遭到了毁容,几乎难以辨认。更有甚者,她珍贵的火心宝石不见了。主要的嫌疑对象是鲁丝的丈夫德里克。他与鲁丝已经分居多时,行同陌路。然而波洛却不相信,于是他上演了一场奇怪的再乘蓝色列车之旅,并且还有凶手同行……
《白马酒店》(The Pale Horse)。这是奥利弗夫人唯一一次脱离波洛或帕克·派恩单独行动,不过她不是主角。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本书中呈现了一种特别的谋杀方式,堪称一次科学普及教育。据传,本书也因此间接地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不知道是否也启发了一些人?在我看来,研究白马酒店这件怪事有两种途径。尽管俗语说得好,从开始处着手,一直继续到最后才住手,但是事实上却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谁也难说这件事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历史学家感到最因惑的一点,就是某一段历史究竟始于何时?就这件事而言,可以从高曼神父离开住处,去看一位垂死妇人那一刻说起,也可以从更早在查尔斯的一个夜晚说起。不过,既然本书大部分都是由我执笔,或许还是由后者开始比较恰当。
《藏书室女尸之谜》(The body in the library),又译作:女侦探玛帕尔小姐,书房女尸,图书馆陈尸。马普尔小姐探案系列之一。即使你够聪明在全书末章猜到凶手,却死都猜不出那种巧妙凶残而又古怪的作案方式。在一个平常的清晨,7点钟,戈辛顿宅邸传来一声骇人尖叫,惊醒了女主人的美梦。弥漫着书香的房间里躺着一具冷冰冰的女尸——一位浓妆华饰的漂亮金发女郎。她是谁?为了丈夫的名誉,惊呆了的班特里太太要求马普尔和自己一起去死者生前的住处尊皇饭店展开调查。在那里,她们发现了重要线索——死者差点可以得到大笔遗产,与此同时,又传来另一个女孩死亡的消息……有些陈腐的词语只属于某些类型的小说。比如情节剧里的秃头坏男爵,侦探故事里的藏书室里的尸体。多年来我一直试图为人们熟知的主题作一些适当的改变。我为自己订立了条件:书里描写的藏书室必须属于非常正统、传统的那一类,而尸体则必须让人觉得悱恻不定、触目惊心。遵循这些原则,几年来出现在笔记本上的只有短短几行文字。后来我在海边一家时髦大饭店度夏的几日中注意到餐厅桌旁的一家人:一位瘸腿的长者坐在轮椅上,周围是他的一群年少的后代。幸运的是第二天他们就离开了,我得以凭借自己的想象任意挥洒。当有人问我你书中的人物是真实的吗?答案是我不可能写我认识的人,或者和我交谈过的人,甚至听说过的人!出于某种原因他们在我眼里没血没肉,然而我却能赋予一个和我毫不相干的人以各种特性和想象。于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瘸腿男人成了故事的核心,而我的马普尔小姐的老朋友——上校及班特里夫人则恰好拥有那样的藏书室。我像写菜谱一样给我的故事添加了以下配料:一个职业网球手、一个年轻的舞女、一位艺术家、一个女童子军、一个舞女领班等等,最后把他们全部以马普尔小姐的点菜方式奉献给大家。
《高尔夫球场命案》(Murder on the Links),又译作:高尔夫球场上的谋杀案,高尔夫球场的疑云,高尔夫球场疑云内容。正在伦敦的赫尔克里·波洛收到一封法国来信,一位署名雷诺的百万富翁称自己的生命正受到威胁。当波洛携好友黑斯廷斯火速赶到雷诺先生在法国的别墅时,这位百万富翁却已经遇害,尸体被抛在别墅后正在建造中的高尔夫球场的一个墓穴里,背部插着一把匕首。波洛开始协助法国警方对谋杀进行调查。根据目击者的口供,案情似乎很简单明朗——简单的入室,杀人,并且弃尸。然而种种无法解释的迹象让人隐约感到真相要复杂的多。一位来自法国的侦探吉罗也在这里登场,向波洛叫板了。这位雷厉风行牙尖嘴利的侦探不停穿梭于别墅各处,寻找出一系列可疑的证据,并加以推理,在他的高效率侦破协助之下,看来法国警方很快就可以找到凶手了。与此相反的,波洛不但一直毫无进展,还一直津津有味的纠缠于种种看来和案件毫不相干的小事情,甚至将更多的兴趣投入到一个尘封多年的旧案中去……这些使得黑斯廷斯几乎开始怀疑波洛的判断能力了。然而,当案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更加扑朔迷离的时候,波洛反而忽然变得料事如神,似乎他对一切已经了如指掌。随着侦破一步一步展开,随着真相渐渐浮出水面,黑廷斯不得不又一次折服于波洛的灰色的小细胞——最后,案件终于真相大白,而有情人也终成眷属。
《黑麦奇案》(A Pocket Full of Rye)。黑麦奇案,这个案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独到之处是它的天才般的杀人手法和意想不到的凶手。那首歌谣怎么唱的来着?唱一首六便士之歌,用一口袋黑麦,把二十四只黑画眉烘在馅饼里。馅饼一切开,鸟儿就开始唱歌。这可不是国王的一道豪华大菜吗?国王在帐房里数钞票,王后在客厅吃蜂蜜面包,女佣在花园里晒衣服,一只小鸟飞来,叼走了她的鼻子听上去并没什么,但却一不小心的验证了紫杉小筑发生的一系列惨案,而且样样吻合。百万富翁雷克斯·佛特斯库先生被毒死在自己的办公室,他的口袋里奇怪的放有黑麦;之后他年轻的妻子也被发现死在客厅里,死者身边有一块涂了蜂蜜,吃到一半的面包;接下去是可怜的女仆,死后鼻子上还邪门的夹着一根晒衣夹子。而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又都与二十年前的黑画眉金矿有关……
无人生还(Ten Little Niggers /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 Ten Little Indians),又译作:童谣谋杀案,孤岛奇案,十个小印第安人,孤岛十命。《无人生还》成书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书中使用的单词是小黑人(niggers)而非印第安小孩(indians)。后来在美国出版时,因有种族歧视之嫌而改成了印第安小孩;另一书名则采用了童谣的最后一句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无人生还》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历史上成就最高的推理小说之一,在多种排名中均居榜首。虽然没有波洛,马普尔小姐等名探出场,魅力仍不容忽视。出版于1939年,全球销量超过一亿册。被改编成多部影视、戏剧、漫画、游戏作品。十个互不相识的人,被富有的欧文先生邀请到了印地安岛上的私人别墅里。晚餐后,一个神秘的声音揭开了人们心中所各自隐藏着的可怕秘密。当天晚上,年轻的马斯顿先生离奇死去,古老的童谣就像诅咒一样笼罩着所有人,似乎有一双神秘的眼镜在时刻窥视着这场死亡游戏,到访者就像消失的印地安小瓷人一样一个又一个的走向死神……这是一部十分成功的小说,是暴风雪山庄模式的代表作(不是开山作),以至于后来许多推理小说和推理剧都借鉴于此。相关作品如:绫辻行人的《十角馆杀人预告》《雾越邸杀人事件》,青山刚昌的《名侦探柯南》之《黄昏之馆》,天树征丸的金田一少年记事薄系列之《秘宝岛杀人事件》,龙骑士07的游戏《海猫鸣泣之时》,中国新人漫画《抽筋神探》的《象牙山庄谋杀案》则把《无人生还》与《东方快车谋杀案》结合借鉴。其他的不胜枚举。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自传中这样说,写这样一篇小说显然是非常有难度的,而这个念头一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十个人都得被杀,而故事不能显得太过荒诞,又不能把凶手写得太明显。经过非常仔细的计划后,我写出了这本书,并对之非常满意。
《罗杰疑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又译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罗杰·亚克洛伊命案、迷雾、谜情记、阿克罗德谋杀案,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成名作。谢泼德医生在早餐桌上弗拉尔斯太太于16日晚(星期四)离世而去。17日(星期五)早晨八点就有人来请我去。我也帮不了什么忙,因为她已死了好几个小时了。九点过几分我就回到了家。我取出钥匙打开了前门,故意在大厅里磨蹭了一会,不慌不忙地把帽子和风衣挂好,这些都是我用来抵御初秋晨寒的东西。说老实话,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忧愁。我并不想装模作样地认为,我能够预料今后几周将要发生的事。我确实无法预料,但我有一种预感,震撼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
《谋杀启事》(A Murder Is Announced)。除星期天外,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乔尼·巴特总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奇平克里格霍恩村子里绕上一圈,牙缝里还一个劲地大声吹着口哨,把每家从位于高街的文具店老板托特曼先生处订的晨报扔给各户——不论是豪宅还是陋居,要不就从房门的投信口把报纸塞进去。于是,他给伊斯特布鲁克上校夫妇家送去了《泰晤士报》和《每日邮报卜在斯威腾汉姆大大家,他留下了《泰晤士报》和《工人日报》;为欣奇克利夫小姐和默加特洛伊德小姐送去了《每日电讯报》和《新编年史卜扔给布莱克洛克小姐家的是《电讯报》、《泰晤士报》和《每日邮报》。每逢星期五,他都要给这些订户——实际上包括村里的每家每户——投递一份《北本罕姆新闻》和《奇平克里格霍恩消息报》,后者在当地简称《消息报》。于是,每个星期五上午,村里的大部分居民照例先匆匆扫一眼大报的标题(国际局势危急!联合国今日开会!金发打字员被害,警大大举搜寻凶手!三个游手好闲的挖煤工。真人版杀人游戏,由凶手刊登启事拉开黑色帷幕。在平静的生活中找寻一点刺激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每到星期五,大家都看无聊的报纸,直到把犄角旮旯里所有出售、征婚等启事都翻看议论一番,才算是又度过了有点小乐趣的一周。但是,这个特别的周末,这点小乐趣被一个非常刺激的话题代替——报纸上刊登了一则谋杀启事,预告将有一场神秘的杀人游戏。那么是谁发布这惊人的消息?又为什么要发布呢?为了有趣?为了刺激?还是真的存在暗藏的危险……
《底牌》(Cards on the Table),又译作:牌中牌。私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受著名的富商谢塔纳先生的邀请去参加一次特殊的私人聚会,同时接受邀请的有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奥利弗太太、苏格兰场(即伦敦警察局)的巴特尔警监、长期从事政府秘密工作的强尼·雷斯上校。与此同时,到场的还有罗伯茨医生、洛里默太太、德斯帕德少校、梅雷迪思小姐,而四位身份各异的来宾就是谢塔纳当晚要展示的、他最特别的收藏:完美的凶手(四位都杀过人,却都没被除谢塔纳外的任何人知晓)。晚宴之后,四位特殊的来宾开始了一场侦探史上最精彩的桥牌赛,在不到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他们除了打了四圈牌,还留下了一具尸体:谢塔纳先生在壁炉边的大椅子上被谋杀,凶器是桌边一把装饰很漂亮的小刀。一个小得不得再小的密室了,四个人都明显存在着杀人动机,在打牌的过程中也都曾经先后离开过。四位侦探对四位凶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于是四名侦探的推理对决开始了……凶手是谁?其实一个桥牌高手可以在阅读到本书的第十二章的时候,与波洛同时知道答案,但是无论你是否猜测到凶手是谁,你都可以在后面的二十章里再次领略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做为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侦探小说作家所特有的魅力——对于人性的描述。当最后抓住凶手的时候,波洛留下了一句经典的话:我看见了,心灵的眼睛比肉眼看得更清楚。读者感想:《底牌》严格地说,做为谜题的设计来说不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中最好的,但是作者精湛的写作功力为整个作品增加了无穷的魅力。如果你是一名桥牌兼推理作品的爱好者,那么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在作品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密码(N or M ?),又译作:谍海,桑苏西来客。N or M 英国情报局特工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将汤米带到远离伦敦的利汉普顿。远离战火硝烟的利汉普顿是个旅游度假圣地,虽然前线战火不断,这里仍然一片祥和。旅馆里挤满了退休的军官、整天打毛衣嚼舌根的老小姐、带着孩子来后方躲避空袭的年轻母亲、急于物色新丈夫的寡妇和来此疗养的中年鳏夫,每天里充斥着孩子的呀呀学语声和老军人的喋喋不休。时间在闲言碎语中慢慢过去,偶尔打打高尔夫球,听听退伍海军指挥官没完没了重覆自己的光辉业绩,令人很难将这样的日子同战争、间谍联系到一块儿。没几天,那份平静就被搅乱了。小女孩被神秘的外国女人绑架了,去向不明。年轻英俊的德国青年卡尔因为行为可疑而被捕。旅馆女主人母女身世隐秘,言谈间不时流露悲愤和怨怒之情。臃肿的古玩店的女老板终日忙于打探其他房客的秘密。不时有人进进出出其他房客的房间东翻西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汤米自己被人追求得手忙脚乱,又发现旅馆隔壁的房子原先的主人曾被怀疑是德国间谍……阴错阳差,汤米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并因此身陷囹囫。汤米是否能成功逃生?又是否能及时地找出藏在内部的间谍、并打破他们的如愿算盘?还有他心爱的塔彭丝,这对恩爱夫妻和冒险的伙伴还能重逢吗?
《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in the Calais Coach),又译作: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在叙利亚处理完一件非常棘手的案子后,坐上了回国的火车。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转车时,波洛遇见了他的老朋友国际客车公司的董事布克先生,并且得知布克先生要到瑞士的洛桑去,他们正好顺路!而这时去订票的旅馆待者却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开往加来的东方号列车头等仓的铺位,已经被预订一空。这让身为国际客车董事的布克先生很没面子,在他万分沮丧时得知二等舱有一位旅客并没有来,就这样波洛踏上了开往法国加来的东方列车……在列车上,波洛结识了车上的其它乘客,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让这位来自比利时的大侦探感觉非常有趣。这其中就包括波洛在伊斯坦布尔的旅馆中见过的面目和眼神有些邪恶的雷切特先生。这时雷切特也发现了这位大侦探波洛先生,并告诉波洛先生自己正受到生命的威胁,有人给他寄了几封恐吓信想杀死他。波洛因着对他并无好感,面对他提出的用高额酬金让他保护自已的条件不为所动拒绝了他。第二天,波洛起床后发现列车因大雪被阻在了南斯拉夫的文科夫戚和布罗特之间。在议论纷纷诉苦的旅客当中,波洛发现了一脸愁容的布克先生,从他的口中波洛得知,昨晚列车上发生了一起凶杀案,被害者就是那位曾向他寻求帮助的雷切特先生……经过调查,波洛得知雷切特原名为卡塞蒂,是一伙绑架集团的成员。在一次绑架案中他们在得手之后把绑架对象——一位上校的女儿——残忍的杀害了。小女孩的父母阿姆斯特朗夫妇因为无法承受这个打击双双自杀。他家的保姆也因不甘被警方怀疑为绑匪共犯而跳窗自杀了。而这位绑架案的主犯之一卡塞蒂(也就是雷切特先生)却依靠他大量的金钱和法律上的不完善逃脱了法律上的制裁。波洛面对这样一位罪行累累的杀人犯,本无意调查,可是不调查清楚就会直接影响老朋友布克的客车生意。波洛只得临危受命,开始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的调查工作……
《犯罪团伙》(Partners in Crime),又译作:同谋者。出现在照片上长着翅膀的精灵,预示着又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在汤米和塔彭丝身上了。警察局长卡特先生的突然拜访,带来一项重要的任务:汤米要以西奥多·布伦特的名义开办一个侦探所,要特别留意那些贴着俄国邮票的蓝色信封的信件,邮票的背面会有数字16,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人来到办公室提及数字16,不管是谁,都要立刻通知他。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管理该侦探所,警察局长走时留下了的这句话。汤米和塔彭丝轮番扮演著名推理小说中的名侦探们,布伦特卓越的侦探大师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案子,如失踪案、杀人案、假钞案、毒品案等,只是那个代号16的人,却姗姗来迟。最后一案对决第六十号,汤米和塔彭丝扮演着阿加莎本人笔下著名的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和搭档阿瑟·黑斯廷斯,汤米和塔彭丝是否还能顺利的解决这最后一案?还有什么惊喜在等待着他们?
《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又译作:尼罗河谋杀案。百万富翁的女继承人林内特死了,死在尼罗河上那条她度蜜月的卡纳克游轮上。她的头部中了一枪,而且是致命的一枪,桌上那条价值五万英镑的项链也不翼而飞了……正在船上渡假的比利时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先生自然成为调查凶手的最佳人选,他的临时助手——一位为了一名有五条人命在身的杀人犯而头疼的波洛的老相识雷斯上校递过一张船上游客的名单,并且叙述了案发当晚其它的情况:卡纳克号又一次停在阿布·西姆贝尔的第二天的晚上,观景舱里只剩下多伊尔先生、范索普先生、贝尔福特还有科尼莉亚。刚才还在跟科尼莉亚聊天的贝尔福特忽然向她以前的未婚夫现在林内特的丈夫多伊尔质问起来,她越说越激动,忽然她用枪向多伊尔打去,多伊尔应声捂着脚倒了下去,贝尔福特有些后悔了,她把枪丢到椅子下面,神质不清的责备起自已来。站在旁边的科尼莉亚跑去叫鲍尔斯护士,范索普在多伊尔先生的要求下扶着贝尔福德回了房间……波洛先生经过周密的调查,找到了一些的证据。波洛正在为这些证据烦恼的时候,林内特的女仆路易丝·布尔热被人杀死在她的房间中,她的手里握着一张一千法郎的一角,显然她发现了那个凶手,并向他进行了敲诈,但却被杀死。致她于死命的凶器却是贝斯纳先生的手术刀……值得庆幸的是,这件凶杀案有一位目击证人,她就是奥特勃恩太太,可是当她正要说出那个凶手时,一颗子弹却射中了她……最有杀人动机的是贝尔福德小姐,可是那天晚上鲍尔斯小姐整晚守着她,她有不在现场的证明!如果说是多伊尔先生为了继承林内特的家产而杀死她,可是那天晚上他的脚被枪击中,这点也得到了德国医生贝斯纳先生的确诊!还有可能做案的就是林内特的律师彭宁顿,因为面对精明的林内特小姐,他知道他财务上的问题是瞒不住的!那个考古学家里格蒂也不是没有可能,他因为林内特无意中看了他的信而耿耿于怀!对林内特专横的脾气颇有微词的费格森当然也不能排除在外的!还有就是波洛调查出卡纳克号上的水手弗利特伍德因被林内特发现以前曾结过婚,而让她的女仆——一个他非常爱的人和他分手了,会是他吗?但是,最最重要的就是因为那条丢失的价植五万英镑的项链而使全船的人都不能逃脱被怀疑的命运……
《死亡约会》(Appointment with Death)。伟大的比利时侦探波洛再次来到了神圣的耶路撒冷,这次他遇到了到此旅游的古怪的博因顿一家:母亲、已婚的儿子和他的太太、小儿子、两个女儿。博因顿老太太掌握着家庭的经济大权,她让孩子从小就与世人完全隔绝,完全不和外界来往。通过这种专制粗暴的教育方式,博因顿太太掌握了孩子们的婚姻、爱情、甚至是思想。懦弱的大儿子伦诺克斯和妻子纳丁终于要面对是否要结束在这个扭曲的家庭中的这段婚姻进行选择。小儿子雷蒙德和女儿卡罗尔正在担心着他们的始终神志不清的小妹妹吉尼弗拉,在所罗门饭店,他们偶遇美丽热情的医护士萨拉·金小姐,在莎拉的鼓励下,两位年轻人决定要做点什么来摆脱压制已久的束缚。博因顿太太选择了去培特拉游览,与他们一家同行的除了萨拉小姐,还有韦斯特霍姆勋爵夫人、杰勒德大夫、皮尔斯小姐。在圣地牺牲之地游览的过程中,年轻人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奇异之美,还建立了纯真的友情。但当这美好的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没有出去游玩的博因顿太太死在了营地帐篷外的大椅子上。老太太从表面看似乎是死于心脏病发作,但是深层次地调查却发现:影响心脏的烈性药剂洋地黄毒素才是真正的致死原因。波洛再次奉命出场,谁杀了博因顿太太,为了什么?自由?金钱?爱情?每个人似乎都抱着某种特殊的原因在说谎。波洛能拨开这层层的迷雾,让我们看清事件的真相吗?《死亡约会》是阿加莎·克里斯蒂鼎盛时期的作品之一,除了对案情抽茧拨丝般地分析以外,作者还充分地利用了她细腻自然的笔法,再一次带领读者走进了古老神秘的东方圣城——耶路撒冷。以深不可测的大自然做背景,伟大的侦探波洛再次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