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红糖小汤圆

“婶子说得不差,这叫凉糕,与凉粉相差无几。”

姜南从篮子里把凉糕拿出来,她正好装了四碗。

“瞧着白嫩白嫩的,怪好看的。”

没浇红糖浆的凉糕是米白色,带一点微黄,表面光滑,外形跟糕点是一样的。

“婶子,把糖水浇到碗里,吃着更有味呢。”

眼看着孙婶准备直接吃,姜南出声制止。

她给每碗都浇上红糖浆。

柳双儿从厨房拿出几个勺子。

孙柳还想给沈安舀一块,被小沈安腼腆地拒绝,说在家吃了好多,才作罢。

最先尝到嘴里的是柳双儿。

先感受到的是红糖的甜味,凉糕韧滑清香,香糯弹牙,凉凉的,应该是置于凉水中冷过。

爽口,香甜,实在令人舒心。

柳双儿吞下嘴里甜糯糯的凉糕,才舍得说话:“姜妹妹,这东西好香,甜滋滋的,消暑气,我吃完觉得舒坦不少。”

地里杂草长得比庄稼还好,她绣活也做完送工了,就跟着婆婆一起去除草。

日头大,晚食她不怎么想吃。

可一尝到这凉糕,凉物比热饭好吃多了。

姜南闻言一笑,她在现代时,夏季也很爱吃这凉糕,冰粉,不过现代还能冰冻一下,这里只能用凉水冷。

呼噜噜的声音响起,院里人看过去,沈贵和沈虎吃得快,尝一口,味道很好,跟凉粉完全不一样,但同样好吃。

孙柳简直是没眼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闹饥荒了呢。

不过凉糕确实好吃,她一口接一口,还不忘嘱咐吃完的两人给姜南磨糯米粉。

姜南被孙柳拉着,几人坐在一起,孙柳把刚才瞧见的笑话,讲给院里的人听。

这几日老沈家高调得很。

不仅新衣上身,米粮也买了不少,还给书生郎添了行头。

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银子。

沈大富出去几天,回来这沈家就大变样。

姜南陷入沉思,她根本没把心思放在沈家,离开沈家,她心中只有赚银子,修屋子,吃香喝辣。

要不是老沈家的非要往上凑,她演都不想演。

“老婆子,磨好了。”

没等姜南想出个所以然,沈贵喊一声。

回过神,姜南起身,来的时候装着糯米,回去就是糯米粉。

“多谢贵叔和孙婶了。”

“不说这些,快回吧,瞧着天要暗下来了。”

天色渐暗,姜南提着桶,牵着沈安,快步回家。

到家天只剩下蒙蒙亮。

她今日还想把汤圆做出来。

来了这么久,她一直都是天黑就上床,都忘记买油烛了。

“小南,小安。”

“阿娘。”

“怎的这么晚,担心死我了。”

孙柳家隔着沈家小院有段距离,天一黑下来,没个烛火,俩孩子又带着这么些物件,要是摔了,可不好。

“阿娘,磨的时间长了些,回来的时候,路还能看见呢。”

“阿娘,我想把小汤圆做出来,明早去县上试试看能不能买出去。”

“今日红糖浆也煮了不少,不用了,招蚂蚁。”

“家中没烛火,这可怎么办?”

周氏本意是想让人休息,可她知道姜南有自己的打算。

“把灶里的干柴退几块出来,定能瞧见。”

柴火比烛火更亮。

“好。”

周氏一听是个法子,跟着姜南一起去厨房。

锅里的水温度适宜,姜南舀好洗漱的水,开始揉面。

她映着火光,拿出糖粉,跟糯米粉混在一起,少量多次加入温开水,用筷子搅和成絮状,才开始下手搓揉。

大力揉捏,直到变得光滑。

姜南揉好面,搓长条,揪成小剂子,搓圆。

搓好的小汤圆多撒些糯米粉,免得粘在一起。

姜南用竹篮子,以布作界线,先撒一层糯米粉,再把搓好的小汤圆放进去。

半个时辰后,周氏和姜南收拾好厨房,灶里的火也用灰灭掉,见不到火星才进屋休息。

第二日,姜南险些没起得来。

前一日不觉得疲惫,第二日统统会找上来。

周氏帮着姜南收拾出摊要用的。

“要不然,娘跟你们一起去。”

周氏看着两个背篓子,还有两个竹篮子,俩孩子肯定难拿,板车也换回去了。

姜南看一眼,应好,她和沈安两个人确实也带不走。

板车,板车,一定要有一辆板车,姜南哭哈哈地在心里喊好几遍。

集市日,清晨开始,县集就开始热闹。

姜南他们晚到的时候,摊位旁边的大叔和婶子都已经摆好了。

“姜小娘子来了。”

“叔,婶子。”

姜南笑着跟人打招呼。

在这里出摊也半月多了,这两位叔婶一直都是她的邻居。

“阿娘,先放下来。”

姜南伸手去接周氏身上的背篓子。

里面装的是砂锅和凉糕。

“这位是姜小娘子的娘亲?”

淡绿色衣衫,发髻盘得整齐,面带润色,眉目亲和,瞧着就是个好相与的。

“瞧着就端庄大气,怪不得能养出姜娘子这般好的女娘。”

“都是小南自己能干。”

周氏听着夸赞,受之有愧。

小南可比她能干,若不是小南,保不准她还带着一家子在沈家受苦呢。

“阿娘这是说哪里的话。”

周氏始终坚定地相信她,姜南能毫无顾忌地展示这么多,也是接受到周氏对她散发的友好。

她同样也希望,周氏能变得自信,一步一步慢慢来。

她唯一觉得对不住的就是身体原主人。

希望她能在另一个地方过着美好的生活,为自己而活。

姜南不想这些,轻晃脑袋,开始摆出摊要用的东西。

“小安,先把摊子支起来,我去买一个小瓦炉。”

沈安动作娴熟地开始把摊子推出来,在瓦炉里放好干柴,小铁锅架在四方桌上,又把舀调料的小竹瓢放好,带来的狼牙土豆,先舀一部分出来沥水。

紫苏饮放在桶里凉着。

周氏看着小儿子有条不紊地把东西摆好,她都插不上手。

“阿娘,做好了。”

“你真是福气好,儿子女儿都这般能干。”

一旁卖玩具的婶子瞧沈安乖巧的模样,实在稀罕,更不说一手好手艺的姜南。

是她福气好,遇见能干的孩子。

周氏摸了摸沈安的脑袋,望着人脸上长的肉,每日跟着小南一起来县上,一点没瘦,路途上是苦,却比在沈家好过多了。

“小安,娘要去码头了你一会跟你嫂子说一声。”

沈安点头,周氏刚离开,姜南就带着瓦炉回来。

听见沈安说阿娘去码头了,她点点头,把两个瓦炉生起来,先热油,再放土豆

砂锅加水,准备煮小汤圆。

不一会就有老主顾光临。

“姜娘子,沈小郎,我就知晓你们今日来得早。”

“李大儒,今日来点什么。”

“今日可有稀奇物。”

李大儒之前被狼牙土豆吸引,后来又喜欢上喝紫苏饮。

不过他多是打发家里小仆来买,没想到今日自己来了。

“有,李大儒还真是赶巧。”

姜南把红糖浆,滚水隔水热了热,分一碗凉糕出来。

还好找沈贵叔多做了竹碗,竹勺,叶子放到碗底,用完就扔,碗用清水一过就好。

“瞧着跟凉皮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还是大儒眼尖。”

“这是凉糕,您尝尝看。”

姜南把红糖浆浇上去,红糖浆顷刻之间顺着凉糕的形状流淌下去,跟潺潺不息的河流一样。

李大儒也不客气,他不差这几个铜板,接过来,拿着竹勺子,先舀下一块,蘸着红糖浆,送入嘴中。

闻着油辣香,嘴里却是甜滋滋的,凉糕清甜凉口,比狼牙土豆的味道,也不差。

第一锅小汤圆也出锅。

姜南把煮好的汤圆过凉水,凉好的白开水放入红糖浆,一碗红糖水就备好。

过好凉水的汤圆,直接倒入红糖水中,加一点花生碎,红糖小汤圆就做好。

等到七八月,桂花盛开,摘桂花晒干,还可以做红糖桂花酒酿汤圆。

“这红糖小汤圆,大儒也尝尝?”

凉糕还没吃完,又听一物。

李大儒一时都失了礼仪,三两口吃完凉糕,连里面的红糖浆都一起喝下,才接过姜南手中汤圆。

红糖化水,红艳艳,煮熟的汤圆混在里面,破了艳红的景,更是好看,花生碎还没混合,像是水墨画中点缀的饰品。

李大儒先闻了闻味道,舀一个汤圆,习惯性地吹一吹。

尝在嘴里,却不烫。

咬在齿间,嚼劲十足,却又易断,软糯十分,混着红糖水,一口接一个。

热气腾腾出锅,凉爽下口。

今日的艳阳慢慢升起,像是在应和集市的热闹。

李大儒吃完凉糕,小汤圆,只道:“夏日来一口,心中极美。”

“姜娘子再给我来三份凉糕,三份小汤圆,两份狼牙土豆,一份凉皮都给我装好,一会小仆来取,也让家里人吃个新鲜。”

他家幺女最是喜欢吃狼牙土豆和凉皮,今日正好来书院,要是不给人买,回去只怕又该揪他胡子了。

姜南接过银钱,笑容满面应好。

“夫子。”

李大儒闻声回头,笑意未减,声音还是一样的温和:“陆文俊。”

被喊到名字的人,浑身僵住,眼神慌乱,躬身却不敢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