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 13 章

一整个热乎乎的烧饼下肚,他们也走到了专门摆摊儿卖菜的地方。

“茄子六文一斤,剩得不多了!”

“新鲜的豆角,今儿早上刚摘的,一斤只要四文,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

“少几个子儿我就全要了。”

各种各样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穿着粗布麻衣的妇人,又或是带着绢花的年轻丫鬟穿梭在摊位之间,来来往往,稍不注意就撞着碰着,有些人赔个笑脸也就算了,有些却不依不挠地要吵上几句。

方竹小心护着怀里装满鸡蛋的箩筐,跟在秦大柱兄妹身后去交租摊子的钱。

来的路上秦大柱就跟她们说过了,在县城摆摊儿必须得到专门划出的地方,若是自己随意乱摆,轻则被罚钱,重则挨板子。

不过租摊的钱也不算贵,方竹她们是临时占用,只需交两个铜板。

当然,方竹也看见有人一口气交了好几十文。这种就是要长期摆摊,来租个固定的摊位了。

交完钱,几人在一年轻人的带领下,找到自己的摊位。

不过方竹她们和秦大柱兄妹的没挨在一起,中间还隔着好几个卖菜的。

方竹放下东西,把搭背篓上的草席子铺在地上,然后将菌子分门别类地摆放好。

“婶娘说的没错,菌子的价钱都低了不少。黄丝菌只有九文,枞树菌、抹布菌八文,鸡蛋菌这些量少,还有十二文。”去问价的方桃小跑过来,蹲在方竹旁边也帮忙摆菌子。

“眼看这都要过季了,便宜些也正常。”

两旁卖菜的大娘都在高声吆喝,方竹瞧上一眼,清清嗓子也脆声吆喝起来:“菌子,新鲜的菌子,瞧一瞧,看一看嘞!”

方竹以前常常跟着爹爹去集市卖货,叫卖什么的都是做惯的活儿,哪怕街上人来人往,也不觉得不好意思。

见有人从摊前走过,就举起菌子满面笑容的问:“大娘,看看菌子?新鲜着呢,价也不贵,拿回去炒肉煮汤都好吃。”

有人理都不理径直走过,有人一问价又摇着头离开,方竹始终都笑着,有时还好声好气地道一声“慢走”。

“你这菌子怎么卖?”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在摊子前站定,挎着竹篮子的手臂衣袖被拉上去一小截,露出带着花纹的银镯子。

方竹脸上笑容更盛,连忙给人介绍:“看您要哪种的,黄丝菌九文,枞树菌和抹布菌八文,鸡蛋菌芝麻菌贵点儿,十二文一斤。”

老奶奶弯下腰,在几堆菌子里各挑出一个看看,又放下,“贵了。”

嘴上这么说,脚却是没挪开。

“奶奶,我们这都是市价,没格外高喊,”方竹拿一个枞树菌掰开,“您瞧瞧,多新鲜,都是才从山上捡的,烂了和长虫的我们都没要。”

“而且这泥呀枯叶子呀都择干净了,您回去拿水泡一下就成,方便着呢。”

老奶奶刚才就是看这摊子上的菌子弄得干净,才停下来。她年纪大了,就喜欢吃些山珍野菜,知道方竹不愿降价,也没多纠缠,指着摊子道:“那黄丝菌和枞树菌各给我来一斤。”

“好嘞!”方竹拿过空的小竹篓挂在秤上称,看准后指给老奶奶看,“我这篓子一斤二两,您看好了。”

老奶奶点点头。

方竹这才往竹篓里放黄丝菌,秤摸得多了,这手上都是有数的,一掂量就估计差不多。

“两斤三两,您是我们今儿第一个客人,多的这点儿就搭给您了。”

老奶奶在方竹提秤杆时就伸长脖子仔细盯着,知道方竹没乱说。一两虽不多,但是白得的,也让人高兴。

方竹把称好的黄丝菌放进老奶奶筐里,又赶紧称了一斤多点儿的枞树菌给她。

老奶奶心下满意,爽快地数出十七个铜板递给方竹。

方竹接过铜板,又问:“还有鸡蛋您要不要?家里十几只母鸡,这些都是最近几天才下的,没坏的。”

老奶奶一听,低头看向篮筐里的鸡蛋。一个个白白净净的,没沾着鸡屎泥巴这样的脏东西,都窝在谷糠里,看着个头均匀也没有破损。

家里还有两个乖孙,每天鸡蛋是少不了的。这么一想,老奶奶就又蹲下身来,开始往篮子里捡鸡蛋。

虽然方竹说了鸡蛋都是好的,但老奶奶还是十分谨慎,每个都拿起来看看,又在耳边摇一摇。

方竹也不催她,就在一旁等着。老奶奶最后挑了十个鸡蛋,又是十文钱到手。

方桃撑着钱袋子,看方竹把二十多个铜板哗啦啦倒进去,乐得合不拢嘴。

有了第一桩生意,后面就容易起来。

当然,也不是谁都和老奶奶一样好说话的。总有那么几个贪便宜的大娘大婶,硬要便宜点。

方竹一般都不会松口,遇到那实在难缠的,就意思意思少个一两文,又或是多添一点,东西也卖得快。

就是这鸡蛋菌和芝麻菌价高,一直没人买,方竹还想着要不要便宜卖算了。

没想到运气不错,最后来了个穿着长衫的大叔,全买走了。一共还不到两斤的菌子,得了二十文。

“要是天天都能捡菌子就好了。”方桃把沉甸甸的钱袋子递给姐姐收着,黑亮的大眼睛有些发直。

“想什么呢,若是天天捡,这菌子就更不值钱了。”

“也是,”方桃收回幻想,帮着收拾东西,“不过我们可以天天捡鸡蛋,比菌子还好卖!”

方竹也发现了,买鸡蛋的人是真多。

不过这也不奇怪,县里的人虽然日子比她们好过,也不可能每家都顿顿大鱼大肉。鸡蛋也算半个荤菜,煎炸煮炒都好吃,一个还只要一文钱,大部分人家都能吃得起。

但养鸡味儿大又招蚊子,还容易吵着人,在县城里定然不合适。大家伙儿都只能买蛋吃,那可不就好卖了。

或许以后可以多养几只鸡?

可惜这时节已经没有小鸡仔卖,估计也只能等来年开春多孵几窝才行。

不过或许能弄点别的东西来卖。方竹可是一刻也没闲着,没人来时,她就在观察其他摊子,发现居然还有卖剁辣椒、泡藠头的。

虽没有鸡蛋、青菜那样受欢迎,但也有人买,一竹筒就是五六文,应该有赚头。陈秀兰的酱豆子做得不错,想来也能卖出去。

方竹盘算着下回再来县城卖鸡蛋,就带点儿酱豆子试试。

“小竹姐,你们卖完了?”

正想着呢,秦小芳兄妹俩就过来了。

“嗯,你们也卖完了?”

“卖完了,”秦小芳掂掂自己手里的空篓子,“你们还要买些什么吗?”

“家里米不多了,盐、油也得添点儿,还有我绣的帕子也要看看有没有布庄收。”

“米盐这些西市就有卖的,布庄得去北市,那我们就先去粮行。”

秦小芳话音刚落,秦大柱就在一旁开口:“小芳你领着她们去,我去给你嫂子买点儿酸梅子。”

说完就急匆匆跑了,那脸上的笑怎么看怎么傻气,瞧得方竹姐妹俩一愣一愣的。

方竹琢磨着昨天捡菌子也没见着秦大柱的媳妇儿,今儿上县里也没来,心里有了猜测:“嫂子这是有了?”

这下秦小芳也掩饰不住喜悦,眉眼弯弯道:“嗯,因为月份不大,就没声张。”

“那可真是喜事儿,难怪柱子哥高兴成这样。”

秦小芳领着方竹姐妹俩直奔粮行。

门口立着块木牌,上面刻着字,有人瞧上一眼就摇着头走开。可惜方竹她们几个都不识字,也没在意。

一进门,店小二就热情地迎上来,“几位要点儿什么,米、面、豆子,我们这儿样样都有。”

方竹盯着墙边几个满满当当的大陶缸,有些挪不开眼:“米怎么卖?”

“精米九十一斗,糙米六十一斗。”

“怎么这么贵?”方竹没忍住拔高了调子。

连秦小芳也蹙起秀眉,满脸不可置信:“这糙米之前不是只有四十五文一斗,精米也才六十文,怎么突然涨这么多?”

店小二依然笑眯眯的,“我们家的米全是从江南来的,这江南水患,好多府城都被淹了,米价可不就跟着涨了。”

江南以种水稻为主,产出的谷子,白米销往各地,方竹也是清楚的。因为水患,米价上涨也情有可原。

但一下子涨了几十文,还是有些吃不消,方竹谢过店小二,又让秦小芳领着她去了其他粮铺,结果米价都一样。

方竹最后只能妥协,买了一斗糙米,跟店掌柜还价到五十五文。又花四十文买了一斗包谷糁。

没办法,他们家就一亩水田,年产一石出头的谷子,还得交一斗的税,压根儿就不够吃。只能先买点儿凑合着,等收新谷子了。

买完米粮,方竹又去买了盐和油。

江南水患对这些倒是没什么影响,还是跟从前一个价。

盐二十文一斤,买了两斤,花去四十文。

菜籽油贵些,三十五文一斤,方竹只打了一斤。家里也不是天天吃油,省着点也能用很久了。

陈秀兰只让方竹买这些东西,她也没自作主张买别的什么。

把油壶拎在手上,其他东西都放进背篓里装好,几人就没继续在西市闲逛,直接去北市找布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