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 12 章

第二日一早,方竹和方桃连饭都没来得及吃,就背上菌子,提着鸡蛋去村口赶牛车。

没办法,村里一共就三四辆牛车,这才下过雨,肯定多的是去县里卖菌子、青菜的人,若是去晚了,她们就只能背上东西走着去县城。

走出院门,秦大柱和秦小芳两人也正好过来,四个人便约着一道。

下了山再往前走,遇到的村人就更多,有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的,有骑着驴子慢悠悠走着的,也有挑着担背着背篓去卖菜卖果子的。

方竹有些识得有些连见都没见过,但除了那些个陈秀兰特意叮嘱不要接触的,她都一一打招呼。

头发花白的就叫声爷爷奶奶,年纪轻点儿的就喊大叔婶子,也不怕出错。再问问人家去哪儿,吃过早食没,脸上始终都带着笑,让人倍生好感。

哪怕是往日里对郑青云避之不及的人,也都在心里觉得这姑娘不错。

等走到村口,枝叶繁茂的梧桐树下果然已经停着两辆牛车,先到的人已经坐上木板车,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说着新近的八卦。见有人靠近,便默契地住嘴。

方竹扫视一眼,没瞧见牛大爷,估摸着人已经离开,便向着最近的那辆牛车走去。

正掏出两枚铜板准备付钱,就被人一撞,她立马紧紧抱住装着鸡蛋的篮子,在秦小芳的搀扶下堪堪站稳脚。

她皱着眉头抬眼望去,就见矮胖的张翠莲塞两个铜板给坐在车前嚼着草根的汉子,接着一屁股坐上板车,拍着身旁的空位大声嚷嚷:“红英,你走快点儿,这儿还有空位!”

话落还挑衅地斜了眼方竹。

方竹脸上再不见一丝笑意,但看着周围窃窃私语的同村人,她还是干巴巴喊了一声“大伯娘”。

张翠莲把头偏到一边,故意大着嗓门和旁边的人说话,装作没听见。

方竹心下觉得好笑,也不再看她。

“小竹姐,要不我们换一辆吧。”秦小芳拉拉方竹的衣袖,小声跟她提议。

方竹也正有此意,遂拉着方桃去另一辆牛车。

“翠莲啊,人家喊你,你咋不作声呢?”有大婶看不过张翠莲的行径,开口问道。

“呸,”张翠莲一口唾沫喷到地下,“我才没有这样的侄媳妇,也不知是从哪个腌臜地方出来的,什么底细都不清楚。”

这话忒难听,分明就是在说方竹她们的身份不干净,方桃气得转身就要骂人,被方竹一把拉住。

她直直盯着张翠莲,冷声道:“我叫您一声大伯娘,那是看在青云的面子上,若您实在不想听,我往后不叫便是,这么多叔叔婶子都瞧着,到时您可别又说我不敬长辈。”

“至于您说我的底细,都在县衙里明明白白记着,您要是有疑问,自可去找县太爷查个究竟。”

方竹说完也不再看张翠莲扭曲的嘴脸,转身继续向前。

“你个小贱蹄子……”

“娘,要不你还是回家待着去吧。”

张翠莲刚骂了一句,就被随后赶到的李红英打断。她语气淡淡,张翠莲却立马噤了声,只不甘心地又超地上吐几口唾沫。

当即就有人不客气地笑出声:“哎哟,这有的人连自家儿媳都镇不住,还想着管侄子家呢,可别让人笑掉大牙。”

张翠莲立马呛回去:“咋没把你笑死呢?”

眼见两人又要吵起来,郑光宗“砰”的一声把挑着的竹筐子往板车上一放,皱着眉看向张翠莲:“娘!”

张翠莲观儿子神色不愉,悻悻闭嘴,车上总算是安静下来。

李红英看看张翠莲,翻了个白眼儿。她有时是真觉得自己这婆婆脑子不灵光,在外面连做做样子都不会,当说不当说的全往外倒,天天净招惹是非,丢人现眼的。

“柳叔,你等我会儿,我说几句话就回来。”李红英跟赶车的柳老四说一声,见他叼着草根点头,就拽着郑光宗往方竹的方向跑去。

“堂嫂,实在是对不住,娘就是这么个性子,你别往心里去。”

方竹交完坐车的钱,扭头看向面前的年轻夫妇,笑了笑:“不中听的话我自然是不会记在心里,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不过堂弟和弟妹既然来了,也劳烦你们给大伯娘提个醒,这有道是祸从口出,要是哪天得罪了人可不好。”

郑光宗和李红英俱是连连应“是”,又跟方竹问几句郑青云的情况,就借口要赶路,急匆匆离开。

一转身就忍不住在心中埋怨张翠莲没点眼力劲儿,这堂嫂分明不是好欺负的,还非要去惹人家。

“这会儿知道关心了,怎么平日里都不见人上门来看看。”方桃盯着两人的背影撇撇嘴,小声嘀咕。

方竹一巴掌呼在她背上,“还不快上车。”

方桃这才鼓着腮帮子动作利落地爬上板车,方竹也紧随其后,挨着她坐下。

坐车的人都带着背篓箩筐,没一会儿就挤得满满当当。赶车的秃头大爷挥起鞭子,吆喝一声“走咯”,健壮的大黑牛便驮着车缓慢前行,有汉子三三两两地跟在后面。

坐牛车颠簸,鸡蛋容易磕碰,方竹原也是打算走着去,让方桃跟着秦小芳坐车的。但秦大柱硬把篮子夺过去,又说两个妹妹照看那么多东西顾不过来,方竹便只能领了他的好意。

牛车一走,方竹就把村口的那点儿破事抛在脑后。这还是她来到苍黎村后第一次去县里,跟那时逃难而来是截然不同的心境,瞧着路旁的景色也觉得格外漂亮。

出村没走多远,就到了一岔路口,有人挑着担子往另一条路走,方竹看得好奇。

秦小芳在一旁跟她解释:“那边是往乡里的集市去的,每月十五黑水乡有一次大集,平日里若是想换些东西也可以去那儿。不过我们村离县城近,大家都情愿往县里去。”

方竹点点头,这不难理解,县城地方大,东西和人都比乡里的集市多,也更容易卖上价。

牛车晃晃悠悠走了半个多时辰,方竹远远地就瞧见了高大的永安县城门,和门口立着的青石碑。

围墙上插着的幡旗随风飘动,有官差在上边儿来回走动。

城门口被拾掇得干干净净,再看不见东倒西歪、衣衫褴褛的难民。

村民们都从车上下来,老老实实地排队,把路引递给门口的官差查看,篮筐也都一一掀开给他们看个仔细,见官差大人挥手,方才进城。

轮到方竹时,那络腮胡官差上上下下打量了她好几眼,直把方竹看得头皮发麻,才粗声粗气道:“找着亲戚了?”

方竹一愣,没想到这位大人还记得她,如实回答:“我现在在苍黎村安家了。”

络腮胡瞧瞧她身后一脸紧张的秦小芳等人,没再多问:“安家了也好,你们来后不久隔壁府城就有难民生事儿,死了老多人。”

后边还有人排队等着检查,络腮胡也没跟方竹多说,随口提了一句就放她进城。

方竹却是有些后怕。

“小竹,你还认识官差呢?”将才络腮胡和方竹说话,可是有不少人看见了,都凑过来打探情况。

“我怎么会认识官差,不过是当时逃难有一面之缘,大人心善,看我们姐妹俩可怜便记住了。”

其他人料想也是这样,不再多问,各自拿好东西四散开来。

方竹看向石板路两旁,已经没有木棚子和大铁锅,也见不着一个难民,跟她初入城时大不相同,却让人心情舒畅。

三人在门口等了会儿,秦大柱才到。如今太阳还是烈,他拎着东西走得快,热出满头汗,一跟方竹她们会和,就放下竹筐,取出随身携带的竹筒咕咚咕咚灌水。

稍作休整后,几人结伴往西市走去。

越走烟火气就越浓郁,有小贩挑着担子大声吆喝,路旁的面馆、包子铺里热气蒸腾,满是让人咽口水的香气。

方竹甚至还看见有人赶着一头大肥猪走在路上,时不时拿树枝在它屁|股上抽一下。

“西市那边有一排的猪肉铺子,这人应该是去卖生猪的。”

秦大柱常常来县里找活儿做工,见得多比较熟悉,见方竹她们都盯着那肥猪,笑着跟她们介绍。

方竹上回来城里狼狈不堪,哪里有空仔细瞧瞧,后来也一直闷在村里没出来过,如今是见着什么都觉得稀奇。

好在秦大柱兄妹俩也不嫌她慢,还一路细心地给她讲解,去哪家买米粮划算,哪家价黑别去,东南西北四市分别主卖什么……

方竹是听得认认真真,生怕漏掉一个字。

走了有一截,方竹眼尖地瞧见旁边一小摊前挤满了人。

“我要一个猪肉馅儿的!”

“还有豆馅儿的没?”

大家挥着手高声嚷嚷,好不热闹。

“你们都没吃早食吧?要不就买个烧饼吃吃,老黄烧饼可是这个!”秦大柱竖起大拇指,眼神已经飘向烧饼摊。

方竹低头看看已经在舔嘴唇的妹妹,问:“怎么卖的?会不会太贵?”

“肉的三文,豆馅儿的两文,啥也不放的只要一文!”秦大柱一看就是常常光顾的,对人家的价格清清楚楚。

看来味道是真不错,价格也还能接受。

方竹把竹筐交给方桃抱好,就跟着秦大柱挤进人群。

秦大柱一张口就是三个肉馅儿的。

方竹想了想,要了一个肉的一个豆馅儿的。

等待的时候,方竹便观察起这简单的小摊,只见那敞口的大泥炉里烧着炭,把炉壁烤得通红,上面贴着的长条饼子就慢慢被烤熟。女主人不错眼地瞧着,瞅准哪个好了,就拿钳子夹出来用油纸一包,递给客人。

后头的木桌子旁,男主人动作熟练地揪下一小团剂子,压扁后塞上一团调好的肉馅儿或豆馅儿,卷起来拿擀面杖随意一抻,那面团就变得又薄又长。再抹上一点水,轻轻松松就粘在炉壁上。

面饼薄,烤起来也快,虽排队的人多,但方竹也没等太久就拿上自己的那份。

烧饼用油纸包着,有些滚烫,外皮酥脆还有芝麻的焦香,咬一口就是油香十足的猪肉,或微甜的豆馅,实在是美味。

方桃眯着眼含糊不清地说话:“好吃好吃!”

姐妹俩买了两个口味,换着吃便能都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