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十四章

乔程辉没辙了,忽然想起陈雨叶,“那我不给外人补课,总得给雨叶妹妹补课吧,她基础真的太差了,不额外下点功夫,开学后肯定跟不上。”

乔程阳点点头,“好,不过不用每天,隔两天给她讲一下难点就行了。”

乔程辉说,“那挺麻烦的,要根据她的情况来讲,速度又慢,还要花费更多时间备课,我们班的高育才,一直想让我这样给他不可,说一节课给我两块钱,我都没答应呢。”

乔程阳反问,“你的意思,是你给雨叶补课,还要钱啊?”

乔程辉不好意思的笑了,”雨叶妹妹没钱,我也不好意思跟刘阿姨要,你不是不缺钱,你有钱,你替她付了吧?”

乔程阳拿起一本书就往弟弟头上招呼,乔程辉一蹦高窜出去了。

陈雨叶并不知道兄弟俩的这场官司,她看了一下午的书,不知道是不是心情好了,效率比之前要高不少。

赵婶子也跟着过来了,乔家没有炊事员,在一楼的厨房一直是出于半闲置状态的,她一个人收拾了大半天。

晚上图方便,就蒸了一大锅菜肉包子。

乔程辉没心思学习,早早下楼准备去打饭,一进厨房就闻到了香味儿,“婶子,这锅里是什么啊?”

赵婶子正在拍蒜,笑着说,“白菜酱肉的包子,马上就得。”

乔程辉放下搪瓷盆,“哎呦,那可太好了。”

他跑到二楼,先敲开了乔程阳的房门,有些讨好的说道,“大哥,那个赵婶子蒸了一锅包子,闻着挺香的。”

乔程阳放下书,和弟弟一起去叫陈雨叶。

三人一起来到楼下餐厅,赵婶子已经把热气腾腾的包子端上桌,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凉拌菜,还做了紫菜鸡蛋汤。

乔程辉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包子就吃。

乔程阳问,“婶子,我爸和刘阿姨呢?”

赵婶子笑着说,“嗨,三四点钟的时候就出去了,到现在也没回来,不用等了,你们先吃吧。”

这边儿刚吃完,乔建安和刘海珍就回来了。

要说这大冬天,其实外头没什么好玩儿的,中午俩人谁也没睡,就搂在一起聊天,虽然他们已经重逢好几年,但很多事儿都是没说清的。

比如当年乔建安的部队突然开拨是去了哪里,再比如刘海珍为何从南京来到了北京,明明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他们彼此都不敢问。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他们的关系停留在原处。

不知怎么就说起南京的吃食,刘海珍说,以前的老门东附近有家店,是一对夫妻开的,专门卖各种点心,刘海珍最喜欢她家的萝卜丝饼,外皮酥脆,吃起来一点儿都不腻,可惜店早就没了。

乔建安来北京已经很多年,他不一定知道哪家的豆汁儿炒肝更好,更不清楚各家的烤鸭有什么不一样,但所有的南京风味儿馆子他都吃过。

他是地道的天津人,本来吃不惯的,当年刘海珍第一次给他尝桂花糕,他嫌弃太甜太腻,却在后来的很多年,无数次回味那个味道。

乔建安说,那干脆晚上就去同春园吃饭,他家就有这个萝卜丝饼。

刘海珍觉得不太好,这才结婚第一天,就扔下两边的孩子,独自出去吃饭了,哪儿也没有这么的规矩。

但乔建安硬把她拉走了。

出门的时间还早,就先去了商场。

乔建安的本意是想给刘海珍添置几件衣服的,这几年,虽然他处处关照,隔一段时间就让老徐送东西,但也就是些吃的用的,别的还真没有。

不是他不想送,是她不肯接受。

昨天老徐把她的常用的东西送过来,看到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他这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想当年,刘海珍可是纺织厂远近闻名的一枝花,也是非常爱俏的,他还记得第一次见面,她穿了一件特别洋气的外套,戴着大红的围巾。

但刘海珍怎么也不肯要,说已经有两套了,虽说是喜服,但平常穿也是完全没问题的,两边儿都有孩子,要先紧着孩子买。

所以不偏不倚,每人都给买了一件很洋气的夹克,现在还不能穿,但等开春了就可以了。

乔家三兄弟都是军绿色的,陈雨叶的是浅粉色的。

乔程阳说,”谢谢刘阿姨。“

乔程凯不在家,乔程辉也跟着说,“谢谢刘阿姨,您这眼光可比我姑好多了。”

这衣服的确是刘海珍挑得不假,但钱可是乔建安掏的,那肯定还算是乔建安买的,刘海珍正要解释,乔建安按住她的手背。

她有些心虚的说,“不客气,程阳程辉,你们爸爸工作比较忙,以后生活上有什么事儿,跟我说就成了。”

结婚第三天,按照规矩要回门,回南京是不可能了,但可以回燕来胡同,因为刘姥姥还没走呢。

本来刘大舅这次来北京,除了参加妹妹的婚礼,就是接刘姥姥回南京,可做了两天的工作,这老太太愣是不答应。

甭管怎么说,就是不回去。

她的理由也是现成的,“我回去干什么呀,一句话说错了,翠玲成天给我甩脸子,还不如在这儿舒服呢,你妹嫁过去了,正好我一人住三间屋,多舒坦啊。”

刘大舅说,“妈,瞧您说的,翠玲不是那样的人,您这快一年没回去了,好多人都想您呢。”

刘姥姥问,“都谁啊?”

刘大舅说,“您的亲孙子,亲孙女都想您了,还有邻居,隔壁的许婶子,赵大姨,还有秦大爷都说,好久没听到你跟人吵架骂街了,还怪不习惯的。“

这位秦大爷,是刘家的老邻居了,刘姥姥刚嫁过来没多久,两人就吵了一架,虽然彼此都看不顺眼,但也算是几十年的老交情了。

刘姥姥撇撇嘴,“说那人干什么呀,你大姨你二姑没说啥?”?

刘大舅说,“也是想你啦,妈,您跟我回去吧,等过一阵子再来也成。”

刘姥姥其实已经有七八分的意思想回去了,一来小女儿再嫁了,这三间东厢房是住着宽敞,可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也有点孤单,二来她也的确想家了。

老门东那套老宅子,可是她住了几十年的,虽然跟不少邻居吵过架,但知根知底儿,不像在北京,跟谁都是面子话。

但她为了拿捏儿子,仍旧说,“再说吧,我嗓子都干了。”

刘大舅心里急得不行,但还是耐着性子给老娘倒了杯水。

十点多钟,终于把妹妹刘海珍一家给盼来了。

其实在二十年前,乔建安和刘大舅见过好几次面,一个是军人,一个是公安,彼此印象都挺好,现在终于做了郎舅,一见面就聊得很投机。

趁着刘姥姥去了厨房,他说,“妹夫,帮我出一主意吧,老太太就是不想回去。”

乔建安笑了,“既然不想回去,就在这儿住着呗,反正这边房子空着也是空着。”

下午,妹妹一家人走了,刘大舅立即就收拾了自己的行李,刘姥姥有点慌,“你这是要干什么,多陪我几天都不成?”

刘大舅态度特好,“妈,对不住了,单位实在太忙了,我的回去了,对了,还有一件事儿,既然您不回去,翠玲她妈想来家里住一阵子,就住您那屋成吗?”

刘姥姥一听就火大了,“不成,想什么呢,她又不是没房子住,来咱家凑什么热闹?”

刘大舅说,“妈,那要不,您也跟我回去吧,一个人在这多孤单啊,您要是心里还有气,您现在就骂我一顿,骂不够您别停。”

儿子这么说,刘姥姥反倒不骂人了,她叹了口气,“回去也成,下个月是你爸的忌日,是得回去了。”

刘大舅说,“那我赶紧的去买明早的火车票,顺便跟海珍说一声。”

第二天早上,乔建安安排了司机老徐去送行,刘姥姥觉得倍有面,还挺高兴的。

得知老太太终于回南京了,陈雨叶长长的舒了口气。

她在乔家适应的很好,这边儿比大杂院最大的优点就是私密性高,别人不能推门就进来,即便有串门的,那也不会随便上楼。

她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安静的看书学习,不会有人打扰,而且要是有了实在不会的题,随时都可以问程阳哥或程辉哥。

若是他们白天不在家,等晚上问就成了。

不过她的学习任务也挺重的,因为把太多时间花费在复习初三和高一的课程了,高二的还没复习完呢,老师发的那些卷子也刚开始做。

还有两天就要开学了。

陈雨叶每天零点才睡,早上不到五点就准时起来了,上一世她从来没有这么用功过,虽然是挺累人的,但眼看着有些题从不会到会做,也还挺有成就感的。

刘海珍见女儿整日学习,除了吃饭几乎不出屋,没两天功夫瞧着小脸儿都瘦了一圈儿。

她这当妈的心疼上了,端着热牛奶送过来,“雨叶,别学了,歇一会儿吧,快把牛奶喝了。”

陈雨叶头也不抬,手里的笔不停,“妈,您放心吧,我没事儿,这不马上开学了,我要是完不成作业,一准儿会被罚站,那多丢人啊!”

刘海珍说,“雨叶,咱们在这边住着,去汇文上学有些远了,要不,你也转到四十四中吧,你要是同意,我立即让你乔伯伯帮着去办。”

关于这件事儿,其实已经讨论过了。

陈雨叶还是坚持不肯转学,“妈,我这学期还没上完呢,这么转不太好,我怕节奏一变,我更跟不上,等放了暑假之后,升高三再转行吗?”

“这边有电车,要不然我弄一自行车骑也行。”

刘海珍也觉得有道理,“那也成吧。”

正月十六这天,其他人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家里只有刘海珍一个人,她有些无聊,打算给乔建安织一双毛袜子,但没找到合适的毛线。

乔玉琴说过,大院的服务社就跟外头的商店似的,什么都有,她穿上外套,对赵婶子说,“赵大姐,我出去一下啊。”

她前脚刚出去,后脚就有人登门了。

赵婶子打量着面前的中年妇女,觉得面生,”请问你找谁啊?”

“我找海珍啊,她在家吧?”?

赵婶子摇头,“真是不巧,海珍出去了,您哪位,等她回来我告诉她一声儿?”

中年妇女见没有请她进门的意思,笑了笑,“我是谁呀,我是雨叶的二姑,海珍也真是的,怎么改嫁也不说一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