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2.第2242章

第2242章

关于针对清国的军事行动,施耐德所说的基本是实情,朝鲜的确是有反攻清国报仇雪恨的打算,不过考虑到实际情况,这种打算并不会在近期付诸行动。

在去年的大战之后,朝鲜人对于自身的军事实力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自知相较对手差距太大,在正面战场上很难有一战之力。而且去年的战事让朝鲜近半国土被卷入战火,北方多个城镇变成了废墟,国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迄今仍有大片地区处于战后重建状态,用于维持国家运转的物资和经费都很吃紧,基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按照正常的规划,朝鲜至少要等到新军组建并通过小规模武装行动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之后,再考虑向清国复仇的打算。当然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行动必须要先争取到海汉的全力支持,否则仅凭朝鲜自己的军事力量,就算有了新军也还是难以挑战清国。

真正有意愿要在近期对满清发动军事打击的,其实并非朝鲜,而是海汉。

在得知平户藩的军工技术有可能会流入满清后,海汉便已经动了要先发制人的念头,只是目前尚未确认这种可能性,以及后续将会造成的影响。

虽说海汉的军事实力要明显高于对方,但要在辽东地区主动发起大规模的战事,仅靠当地驻军的兵力依然会显得捉襟见肘,必须要设法对作战部队进行补充。

抽调南方的部队增援辽东,是过去海汉在金州防线局势紧张时常用的手段,但如果作战方式是主动攻击而非被动防御,那只靠抽调自家部队恐怕还远远不能满足作战所需。

毕竟到了采取攻势的时候,海汉军的战场可就不是一道仅仅几里宽的防线而已了,仅仅是辽东的半岛地区,其面积比海南岛就小一点,要清理并守住这么大的区域,其难度甚至会比击败清军更高。

国防部的意见是有必要在这样的大动作当中引入盟军部队,而真正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且能与海汉军协同作战的盟军,其实选择范围也并不大,左右不过那么三四家而已。

至于这几家盟友是否愿意出兵相助,执委会和军方对此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这种行动很难说有利可图,一个不小心还会陷入到长期战争的泥潭中。而海汉和盟友所能部署到辽东的部队规模都不会太大,对伤亡的承受能力也会比较有限,如果战争的风险远远大于收益,那即便是盟友也未必肯出兵,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所以遇到合适的时机,海汉高官便会试探一下这几家盟友的态度,抛出一些好处,看看对方是否有配合出兵的想法。如果给出的好处能让对方感兴趣,那便可以由军方在后续跟进,作下一步的谈判。

不过现在看来葡萄牙人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冲动,即便托马斯并非军事方面的专业人士,也已敏锐地察觉到了施耐德的提议并不是什么简单任务,并对此表示了婉拒。

托马斯见施耐德并未因为自己的态度而表现出不快,这才稍稍放下心来,继续说道“其实我一直不太明白,贵国为何一定要与数千里之外的清国为敌。我知道那个国家几乎没有海上武装,想要威胁到贵国,就得先从南到北打穿整个大明,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想说的是,贵国完全没有必要在遥远北方的冰天雪地里投入那么多的兵力和资源,那里的产出根本就没法抵消你们所付出的开支。如果你们一定要在遥远的北方长期经营一个港口,我认为朝鲜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至少不会担心清国的军队在某个夜晚对你们的防线发动突然袭击。”

施耐德只是面带微笑地听着,并没有立刻做出解释。关于海汉在辽东地区的部署,他个人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赞同执委会的决议,但那终究是集体做出的决定,他作为海汉的一员也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

有一点托马斯是说对了,海汉在辽东地区的投入要远远大于从当地所获得的收益,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绝对算是一桩血亏的买卖。从发动金州战役开始算起,海汉历年来在辽东所投入的费用都是天文数字。如果只是为了维持一处兼具军事基地职能的贸易港口,那么山东芝罘港和朝鲜大同江基地都会是更好的选择。而在辽东地区,那里根本没有海汉的贸易对象,只有不死不休的敌人。

当然了,施耐德也明白执委会的决定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效益去衡量,执委会的做法一部分是高官们作为汉裔对改变这个时期历史走向的执念,另一部分则是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控制黄海渤海地区,保持对满清的军事压力,并以此来换取大明的妥协和朝鲜的投靠,这对于海汉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过这些因素,施耐德可没法给葡萄牙人解释得太明白,毕竟以葡萄牙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很难理解海汉的超前思维和战略规划。而且施耐德隐隐感觉到,托马斯跟自己详述辽东攻略的种种利弊,恐怕是另有目的,他也想再听听看,对方到底是打算表达什么意思。

便听托马斯继续说道“……贵国军力强大,但应该用到更合适的地方,用这些无敌的部队为贵国谋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阁下认为更合适的地方是哪里?”施耐德听到这里,很适时地配合对方提出了问题,以便他能够把这个话题继续延伸下去。

托马斯道“南海!为什么不把贵国的军队调回南海,我们可以合力清理掉婆罗洲、菲律宾群岛、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上的土人部落,瓜分那些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而无需担心会有强大的敌人跳出来与我们对抗!”

“托马斯先生,我必须提醒你,南海可不止我们两个国家。”施耐德听了对方这番话之后,便已大致明白了他的想法,但他却并不认为这种提议有多高的可操作性。

“当然,南海是有很多国家,还有贵国的盟友,安南国和占城国,他们也可以参与进来,我们可以协商出一个合理的分配方式,让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分到好处!”托马斯却是有点误会了施耐德的意思,认为对方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海汉在南海地区的盟友。

施耐德微微摇头道“阁下大概没想过,要占领这么多的地方,我们得迁多少人口过去才行。光那婆罗洲一个地方,就差不多有二十个海南岛这么大,我们没有这么多的人口去填充这些地方,小打小闹地弄几个殖民小镇,对我国来说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们只要征服了当地,就可以把当地的土人当作奴隶来使用,并不需要迁入太多的人口,只要能保证对那里形成有效掌控就行了。”托马斯对施耐德的说法也不太赞同。

葡萄牙在世界各地都拥有殖民地,对于如何征服并统治当地的土著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葡萄牙本身只是一个南欧小国,人口不过百万级别,也不可能向外大量输出人口,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对土著的统治和奴役来进行殖民地的开发建设。

但海汉的海外殖民模式与葡萄牙的做法有着明显的区别,海汉国的人口以汉人为主,对殖民地的开发建设也都是遵循农耕民族的传统,首先便是开荒屯田大搞农业建设,夯实移民在当地定居的基础。而生性好吃懒做且文化不通的东南亚土著,对海汉来说可并不算是理想的统治对象。

“关于如何经营殖民地这件事,我国和贵国有着很大的差别,适合贵国的做法,不见得也适合我国。”施耐德微笑着反驳了托马斯所给出的解决办法。

托马斯立刻应道“很抱歉,我并没有对贵国指手划脚的意思,这只是基于我国的经验所提出的一点小小建议。我想贵国一定会找到更好的办法,来实现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施耐德道“托马斯先生,直说了吧,你的目的其实是想进一步压制竞争对手在南海的活动范围,对吧?”

托马斯的表情倒是没有任何的变化“如果能起到这样的效果,那我当然会乐见其成。”

虽然托马斯不肯承认,但施耐德认为对方建议海汉在南海用兵,真正的目的便是要借势打压竞争对手,如荷兰、西班牙之流。如果这些国家在此过程中试图反抗,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招致海汉的军事打击,而葡萄牙也将会是直接的受益者。

当然了,或许还有托马斯永远不会提及的一个理由,那便是海汉有可能会因此而加冕为真正的南海之王,但也有可能会因为在南海地区的四下出击而导致其陷入长期的战争状态,国力也将会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对葡萄牙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施耐德耸了耸肩道“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非必要,我们不打算对任何一个国家主动开战。”

“或许执委会的其他几位大人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托马斯仍是不肯放弃自己的构想。

施耐德摇摇头道“我可以向阁下保证,在南海土著和清国这两个对手之间,执委会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虽然我无法向你作出清楚的解释,但请你相信,执委会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充分的理由,选择谁作为我们的对手,我们对此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并且不会轻易改变。”

托马斯能听出施耐德这个答复中所体现的坚决态度,他也知道这种情况下多说无益,只好无奈地应道“我很尊重贵国执委会所作出的决断。但或许未来的某个时候,执委会对国际局势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如果贵国要在南海采取我刚才所提议的措施,那么别忘了叫上我们。”

“当然,我们有任何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都会提前通知盟友,这一点可以请贵国放心。”施耐德沉稳地对此作出了回应。

海汉牵头所建立的军事同盟虽然看似风光,历年来在海汉的带领之下打了不少漂亮仗,但作为成员的各支势力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施耐德作为兼管外交事务的执委会高官,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

葡萄牙人虽然在很早的时候就审时度势选择了跟海汉合作,但作为这个时代的殖民强国,大概也不会轻易对海汉做到完全的言听计从,肯定还是会以本国的利益为优先考量。只要一有机会,葡萄牙人就会利用海汉所组建的这个军事同盟,来对西方的竞争对手进行打压,比如去年征讨马尼拉的时候,葡萄牙的表现可谓相当积极。

而对于事不关己的对手,葡萄牙的积极性显然就会差了很多。去年支援朝鲜抗清,葡萄牙人显然是看在战后的通商权才选择了随同海汉一起出兵。而今年海汉组织远征日本平户,葡萄牙人因为担心自己在日本的利益受损,便根本没有让作战部队参与行动,只派出了少量人员以军事观察员的身份随联军前往日本,其任务便是确保当地的葡萄牙商人和侨民不会在战事中被海汉军误伤。

而施耐德先前所提及的辽东地区,葡萄牙在当地没有直接的利益,出战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承担人员伤亡的风险,对精明的葡萄牙人来说,这些客观情况显然都是必须要考虑的条件。

无利可图甚至还有赔本风险的生意,葡萄牙人是不会参与的。而托马斯的提议更像是一种交换条件——我可以出兵协助你收拾清国,但接下来你也要在南海有所表示才行。

只是这样的交换条件,在施耐德看来暂时还不具备讨价还价的必要,所以他最终还是没有在托马斯面前松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