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8章
论军事实力强弱排名,朝鲜似乎从来都不在强国的范围之内,无论是曾经军事入侵过朝鲜的日本、清国,还是先后被朝鲜视为保护伞的大明和海汉,这些国家任意挑一个出来,其军队都不是朝鲜所能匹敌的对手。
而朝鲜的统治者当然不会对这样的现状满意,长期以来都在尝试各种方法来壮大本国的军事实力,只是一直都不得其门而入,直到海汉表示可以为朝鲜代为培训军事人员,并协助朝鲜组建战斗力更强的新式军队,这才让其看到了改变现状的一丝希望。
但这种来自海汉的军事援助到底能够起到多大的成效,朝鲜人对此也并无确信的把握,加之派遣军事人员到海汉留学的相关费用十分昂贵,所以首批来三亚受训的朝鲜军人也只有十几人。
倒是李凒到了三亚之后,了解到了更多有关海汉为盟友培训军事人员的情况,才对这种操作模式有了更多的信心。毕竟在朝鲜之前已经有了许多的成功范例,既然别国能够从这种军事合作模式中获益,那么朝鲜当然也可以借助这种手段来壮大自身的军事实力。
李凒数数这批军官抵达三亚后受训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时间,按预定的留学计划,留学人员在三亚的学习时间便是以一年为限,如今眼看还有两个月左右便到了。到底安道石这批人在海汉受训的效果如何,能力是不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其他国家受训人员的水平,也的确需要一个客观的标准来做衡量。
李凒原本是对这批人的训练效果很有信心,毕竟这些人都是从军中层层筛选出来的精英,只要海汉人愿意传授他们真本事,那一定会让他们的能力更上一层楼,但刚才听了安道石的自述,似乎对这次大比武并无必胜的把握,这也让李凒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家的军事实力。
在海汉所构建的多国军事同盟中,朝鲜只是后来者,在此之前早就有多方派出的军事人员在三亚受训了。像安南和福建许氏这种老牌盟友,更是每年都委派一批军官到三亚受训。跟这些势力相比,作为朝鲜第一批受训人员的安道石等人,在对地理环境和海汉军事体系的适应能力上都必然会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意识到这一点的李凒,才慢慢明白了为何安道石的表态极为谨慎,朝鲜在这种军事技能比武中几乎毫无优势可言,想要在校场上战胜其他对手可并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
一想到自己先前所承诺的犒赏可能根本就发不出去,李凒也不免感到有些丧气,要是能早点想明白,不如刚才把赏格再提高一些,也能让自己显得大气一点。
安道石离开李凒住处之后便径直返回鹿回头的陆军学院,先去消了假,然后将李凒的答复告知校方,确认朝鲜学员将会参加这次的大比武。
在办完这些手续后,他回到营房,将世子的决定告知了其他同伴。这些朝鲜军人也早就料定了最终还是会参加大比武,所以对于李凒的决定没有丝毫意外。不过李凒所承诺的封赏,倒也引起了小小的讨论,毕竟对于他们的大部分人来说,五百两白银都已经不是小数目了,更何况还有御前校尉这种特殊职位。
就连一向较为稳重的安道石,也对此产生了兴趣。只不过这朝鲜军人都清楚要在大比武中拔得头筹是何等困难,所以对于李凒给出的赏格,大伙儿也只能先集体眼馋一下,至于能不能争取拿到,那就没人能有十足的把握了。
他们在开始接受训练后不久,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和别国学员的差距所在。海汉军方对外国学员的进行培训的内容大致相同,而别国军队早就开始效仿海汉的军事体系,这些学员在来三亚之前就对海汉的军事制度和军中环境有所了解,适应能力明显优于朝鲜学员。
而且同样的训练内容,朝鲜学员几乎都是第一次接触,但别国学员却大多在来三亚之前就已经在自家军队中接受过相关的训练了,在受训过程中的进展就大大快于朝鲜学员。
所以客观上来看,朝鲜学员在同期受训人员中属于吊车尾的一批人,哪怕他们中间可能有一些人在个别训练科目上的表现还算过得去,但整体而言的确是与别国受训人员有着明显的差距。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比武,他们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只要不被吊打就算不错的结果了。
当然类似这样的想法,安道石肯定不敢主动上报给李凒,他也只能鼓励同伴们尽力而为,不要在世子面前丢脸。
八月出版的第一期《海汉时报》上,以国防部的名义公开宣布了举办第四届外军留学人员军事技能大比武的消息。虽然过去已经办过了几届大比武,但都是由军方在悄无声息地操作,只有一些受邀嘉宾才知道具体的安排,而在官方报纸的平台上公布消息,这其实还是第一次。
李凒来三亚的时间尚不足一年,就算看到报纸上的消息,也不会察觉到这与往年的情况有什么差异。但一些有心人就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并暗自揣摩海汉今年高调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李兄,今年这大比武活动,军方还特地登报告示,你觉得其中有什么深意?”
在三亚城区的某处酒楼内,苏克易放下刚刚到手还带着油墨味道的报纸,对李奈提出了问题。他前几天在码头交接货物的时候便想约李奈吃饭,怎奈对方事务繁忙,约了两三天才终于得以成行。
这报纸是刚才他到这处酒楼时在门口顺便买的一份,有关这次大比武的消息内容虽然不多,但却是在头版上占了一块版面,也足见官方对此次活动的重视程度。
苏克易在三亚已经待了几年,虽然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未派人到三亚接受海汉军方的军事训练,但苏克易对于海汉向各国的军事培训服务一直都保持关注,也大致知道前几次大比武的状况,因此在报上看到这个官方消息,当下便引起了他的注意。
而今天会面的李奈可算是真正的海汉专家,与海汉高层有着密切的私人关系,他所掌握的内部消息肯定要比外界传闻来得可靠,所以苏克易也想试着从李奈这里打听一下,看看是否能有所收获。
李奈其实也是刚刚才从报纸上了解到这个消息,前几天他去胜利堡,可没人主动跟他提比武这事。因此他其实也没掌握什么内部消息,听到苏克易的提问,只能无奈地应道“苏兄,这事我也不太清楚。或许国防部觉得有必要扩大这项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所以会尝试用登报的方式来赢取民众关注。”
苏克易道“听闻李兄掌管的金盾护运每年也都会有不少人在军中受训,难道不打算参加此次大比武吗?”
李奈应道“苏兄消息倒是灵通,但金盾目前还没有得到国防部的通知,所以尚不清楚是否能有资格参与这次活动。”
苏克易讶然道“不会吧,这金盾可是福瑞丰与海汉合作经营的机构,对海汉来说也算半个亲儿子了,居然不安排金盾参加?”
李奈道“或许正是因为关系太亲近,才会让国防部觉得不太方便……不过此时下定论尚早,毕竟这活动还有数日才会举办,也说不定明天国防部就发个通知过来,把金盾也给安排进去了。”
作为一间隶属于大明的民间武装机构,金盾护运其实有着浓厚的海汉军方背景,在其中担任各级指挥任务的人员,几乎都有在海汉军中服役的经历,有些甚至是以军官身份退役之后转去了金盾任职。
类似舟山分号掌柜元涛这种以海汉人身份在金盾担任高级管理的情况,基本算是常态。而国防部也会不定期地从金盾抽调一些“自己人”,回到三亚接受进修培训。
这种培训一方面是提升他们的军事素质,让他们所掌握的各种军事技能得到升级和加强,另一方面也是给他们一个特殊的社交环境,让他们能有机会与各方送来三亚留学的军官接触,培养人脉,为金盾今后在相关地区的运营创造条件。
而李奈作为金盾名义上的大老板,自然也知道这些情况。但这些接受进修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海汉人,为了避嫌他一般不会主动去过问金盾派回三亚进修这些人员的具体安排。
也正因为了解内情,李奈认为国防部让金盾参加大比武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金盾在三亚进修的这些人几乎都是海汉军的退役转业人员,实力肯定要胜过绝大多数的外军学员,让他们参加比武,其实是对其他参与者的不公平。到时候若是金盾的人成绩突出,那可能也会大大挫伤了其他势力向海汉派遣军事人员留学的积极性。
基于这样的看法,李奈觉得那天去胜利堡的时候没人对自己提及此事,便是默认了不会安排金盾参与此次比武活动。不过具体是不是这样,李奈也只能回头再去了解,但这其中内情,他肯定不会给苏克易这个外人解释得太清楚。
苏克易道“若是金盾的人不能出战,那其他国家的受训人员应该会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苏兄说笑了,我金盾就是一个民间镖行而已,可没那么厉害跟各国军人比拼实力。”李奈岂会轻易被对方套话,当下回应依然是滴水不漏。
苏克易见正面询问行不通,便转换了话题“那以李兄之见,如今在三亚受训的各国军人,哪一方会在此次比武当中胜出?”
李奈笑道“苏兄对此事还真是很上心啊!”
苏克易不动声色地应道“酒后闲话,在下也只是想与李兄随便探讨一下而已。”
李奈当然明白苏克易为何会对此特别关注,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驻三亚的使节,苏克易同时也担负搜集海汉各个领域情报信息的职责,军事方面的消息自然不可或缺。
而海汉所构建的军事同盟当中,东印度公司并不是其中成员,也没有资格派人参与海汉军方对外的培训服务,而东印度公司一向将海汉视为南海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除了关注海汉的军事发展状况之外,当然也很关切海汉这些盟友的军事水平。这种大比武活动,正好可以管中窥豹,得到一些相关的信息。
虽然很难通过观看这些受训学员的比武来推断出其所属势力的真正实力,但这已几乎是苏克易的能力上限。他没有条件去走访各国观察这些势力的军队训练和运转状况,也不太敢像西班牙人那样暗中在海汉境内组建情报网,就只能通过方方面面得来的碎片信息,慢慢拼凑出一些粗略的情报。
但苏克易本身又并非军事专家,他知道自己对这个领域的认识有限,很难依据极少的信息去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他更愿意听取一些专业人士的意见和看法,用以佐证自己的思路。而李奈虽然不算是军方人士,但苏克易认为他好歹也是金盾的经营者,在这个领域的学识见闻要远强过自己,其判断肯定要比自己更准确。
只要不涉及军事机密的话题,李奈倒也可以跟苏克易聊一聊,当下便顺着话头说道“在下拙见,苏兄多多指教。”
苏克易道“不敢当,李兄请讲!”
李奈道“当年最早派人到海汉受训的便是安南国,每年派来受训的军人,都是安南小王爷亲自送过来,足见安南国对此的重视程度。据说这些受训人员回国之后,都是立刻分配到各地掌管新军,可见在三亚受训期间的确是学到了真本事!所以在下以为,安南应当会是此次比武中最为出彩的一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