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9.第2219章

第2219章

戴英达何等精明,听出元涛口气有所松动,便知对方应该是被在自己说动了,当下赶紧趁热打铁道“戴某要是能多了元掌柜这样的兄弟,高兴还来不及,能有什么不便?元掌柜若不嫌弃,在下这便叫人去准备香烛和三牲祭品,看看日子合适,当下就把这仪式办了!七大姓各家家主除了马老之外都在戴家庄,正好可以作个见证!”

元涛见戴英达说得认真,甚至要把七大姓全部拉来观礼见证,显然是对此已经考虑周全,不是在开玩笑了。

“既然如此,那在下也恭敬不如从命了!就有劳戴老板代为安排!”元涛也是杀伐果断之人,觉得这事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会有好处,也有利于海汉今后对扬州地区施加影响,当即便答应下来。

戴英达闻言大喜,能够办成这件事,在他看来作用丝毫不亚于从舟山请来了金盾。长远来看经营这种人脉所能起到的作用,可能远远不止是为七大姓争取到武力支持而已。

戴英达本来一开始考虑的是联姻,在族中寻个条件好点的年轻女子嫁给元涛,但后来听说元涛早已成家立业,家庭和睦,而且来到戴家庄之后似乎对主人家安排的某些特殊服务也不感兴趣,看起来不像是贪恋女色之人,戴英达便果断放弃了联姻的计划。

到后来戴英达逐渐意识到元涛的才能,索性便决定亲自出马,而这次在元涛的帮助下平安从扬州城撤出,正好就是提出此事的好时机。能够一鼓作气顺利拿下,之前为此所投入的资源也算是有了一项极好的回报。

戴英达当即便传了手下进来,让人去操办相关事务。这事说简单也简单,撮土为香,斩鸡头烧黄纸,说几句同年同月同日生死的义气话就行,但戴英达身份显赫,而且这事并不完全是他们二人之间的私事,更是象征着扬州盐商与海汉之间的长期合作,那自然不能随随便便了事,好好操办一番,今后对双方的阵营也都会有诸多好处。

在回到戴家庄作了短暂的休息之后,当天晚间,戴英达便邀请各家家主一同出席晚宴,并在席间向他们通报了这次入城活动的成果。由于此事直接关系到众盐商名下的产业是否还能继续经营,所以众人对此都是格外关心。

戴英达上午进了盐运司衙门之后,便径直求见了都转运使,而对方应该也很清楚戴英达的来意,并没有摆架子晾着他,很快就接见了他。

戴英达与这位都转运使也是老相识了,大家都心知肚明对方的利益诉求是什么,要解决当下的问题,自然是用钱说话最为有效。所以戴英达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报价和诉求。

在几个回合的讨价还价之后,双方很快便达成了一致意见,由七大姓出资洗脱“罪名”,换得重新开始盐业经营的许可。

这笔花销当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因为需要打点的不仅仅是这一位都转运使大人,还有盐运司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众多相关人员。自从三品的都转运使算起,到下面连品级都没有的差人衙役,统统都得打点到位。

这么大笔钱当然也不是戴英达一个人掏腰包,而是由七大姓集资分摊相关的所有费用。不过对于盐商们来说,这次的大出血所带来的肉疼倒只是暂时的,只要能保住自己的产业,那花出去的钱迟早还能再挣回来。

而对于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来说,这一查一放就相当于是吃完庄家吃闲家,两头都拿了好处,实在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差事。至于这两伙盐商接下来会用什么方式去解决利益冲突,那盐运司可不会去管这么多,如果这些盐商愿意继续掏钱,那都转运使大人应该也不会介意把整个过程再完整地重复一遍。

但以戴英达为首的七大姓并不希望再使用这种经济代价极其高昂的方式去打击对手,毕竟这法子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而且有效期极短,并不是划算的买卖。想必对手如果不是为了逼自己在扬州城内现身,大概也不会采用这么极端的办法。

而且如今七大姓有了海汉这个强力后盾,不管文斗武斗都会逐渐占据上风,假以时日就能稳稳地蚕食对手的市场份额,将其慢慢挤出扬州,就没有必要再采用这种白白便宜官府的激进手段了。

众人听得戴英达已经与盐运司衙门达成了和解协议,当下也是长出了一口气,纷纷赞扬戴英达此次为徽籍盐商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此次对方出招之后,说实话的确是打了七大姓一个措手不及,还好戴英达主动站了出来,在明知对方目的就是要逼自己现身的情况下,自告奋勇地揽下了进城化解此事的任务。

而戴英达这一趟进城的确不太平,在扬州城外经历这场恶斗可谓十分凶险,要是运气差一点,说不定就没法平安回到戴家庄了。戴英达冒着生命危险化解了七大姓的危机,各家的确应该感激他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当然这也正是戴英达的一部分目的,在与海汉达成合作之后,他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己在七大姓内部的威望,并将徽籍盐商牢牢团结在自己周围。否则另外几家要是将海汉人视作救星,那七大姓很快就会分崩离析,到时候与海汉的合作局面也会变得更为复杂,那不是戴英达所愿意见到的局面。

所以这个救世主必须由他来扮演,不能让海汉人把戏给抢完了。从结果来看,的确是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其他几家盐商对于在运河对岸的激烈战斗状况并不是太了解,他们当然会下意识地将戴英达视为此次胜利的功臣,而不是将其归功于金盾。

当然了,戴英达所要宣布的事情还不止于此。在听完了各家家主的吹捧之后,戴英达沉声道“各位,我还有一事要宣布。元掌柜此次来扬州相助,他的能力和人品,各位都是有目共睹,也无需我再多介绍。我与元掌柜虽然相识不久,但可谓志同道合,今日更是在扬州城并肩作战,共渡难关。回来之后我便与元掌柜一同决定,结拜为义兄弟。各位以为如何?”

杨成业率先开口应道“戴爷和元掌柜都是一等一的豪杰人物,我等能够见证二位义结金兰,实乃幸事也!”

杨成业听戴英达说到一半的时候,便已经猜到他的目的了。而在场这些大盐商虽然个个家财万贯,但够资格能与这位海汉来的元掌柜以兄弟相称的,大概还真就只有戴英达了。而戴英达有了元涛这个结义兄弟,那自然也会进一步稳固他在七大姓的领袖地位。

最重要的是,没人能提出什么理由来反对戴英达所宣布的事情。既然如此,那杨成业也乐得第一个跳出来表态,为促成此事推波助澜。

杨成业表态之后,其他几家盐商也心知肚明地随了大流,纷纷表示赞成。

戴英达见众人都很知情识趣,当下便继续说道“我已命人查过黄历,明日便是个好日子,届时还请各位一起到戴家祠堂做个见证!”

当天晚间,舟山收到了元涛从扬州发回的电报,详述了在扬州城行动的经过,以及接下来将与戴家家主结拜的事情。

“元涛这事办得可以啊!这是把你们军情局的活给抢了啊!”石迪文在看完电文内容之后,忍不住向送来情报的姬元青吐槽道。

姬元青苦笑道“看来我得想办法把元掌柜拉进军情局才行,这样以后就能轻松拿到有关扬州盐商的第一手情报了!”

对于金盾能护住戴英达在扬州城平安出入,他们并不觉得吃惊,毕竟这次金盾去的都是精锐,而且还特地批了军中使用的武装装备给他们,要对付当地盐商手下的民团武装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真正让他们觉得有些意外的,还是元涛在电文中称自己将与七大姓的领袖人物戴英达结拜兄弟,并请示舟山是否要对此做出某些特殊的部署——比如设法劝说戴英达将资产以投资的方式转移到海汉,甚至是直接加入海汉国籍。

元涛在金盾当了一段时间的掌柜,平日会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人,头脑也比以前从军的时候活络得多,虽然知道对方主动要跟自己结拜是有一些利益上的考量,但他也不含糊,同样已经在悄悄算计要如何利用这层人脉为自己多捞一些业绩。

石迪文和姬元青虽然嘴上开着玩笑,但对于元涛的这个大胆行为却都十分赞赏。

虽然金盾是有比较明显的官方背景,但元涛并不算是海汉的官员,所以他跟大明商人之间的私人结交,只要不伤害海汉的利益,原则上官方不会直接插手干预。更何况元涛现在已经主动报备,态度可谓极为端正。

而站在海汉官方的角度,对于已经主动寻求合作的扬州盐商要设法加强控制,确保这些盐商的利益与海汉绑定在一起,今后双方的合作关系才能稳固持久。

至于如何绑定,贸易上的合作是一部分,另一部分的确也需要人际关系方面的经营。而舟山由石迪文这么一位与大明地方官员联姻的行政官执掌,那手下人有样学样也就不足为怪了。

石迪文问道“关于元涛在电文中所提及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

姬元青应道“卑职觉得可先让元掌柜与之结拜,其他的事情不宜操之过急。待有合适的时机,先邀请戴英达来舟山做客,让他自己来确认一下我国的实力。到时候再谈其他的深度合作,想必他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一些。”

石迪文微微点头道“百闻不如一见,让他来舟山走一趟,应该就会跟马正平一样,对我国的国力能有更明确的认识!”

马正平这趟来了舟山之后就一直没走了,最近正忙着监工由徽籍盐商共同出资修建的商栈。虽然马正平也持续在将舟山这边的状况通过书信的方式送回扬州,但终究不如让那边的出资人亲自来一趟舟山看得明白。

至于拉盐商到海汉治下投资一事,石迪文倒也不急,他知道这些盐商个顶个的精明,绝不会错过了能赚大钱的机会,但一个巴掌拍不响,也要给他们合适的项目才行。马正平待在舟山这段时间除了筹建商栈之外,也在四处考察海汉的各种投资项目,甚至还特地去了象山和石浦,参观考察海汉在当地所建设的盐场。

马正平已经不止一次向主管商业的官员杨运表示希望能出资参与盐场的经营,不过此事因为涉及到海汉的盐业政策,加上马正平的盐商身份比较敏感,石迪文也不能直接拍板,只能再向三亚请示,暂时还没有收到批复。

当然除了盐场之外,包括舟山在内的海汉领地还有相当多的其他投资项目,只是要让扬州盐商安安心心把银子砸进来,还得给他们更多一些时间进行考察。

比较可惜的是舟山行政区治下多以海岛为主,土地资源比较有限,严重缺乏大明商人最喜欢投资的良田和农场。而类似航运、基建之类的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本周期长,对海汉缺乏足够了解的商人一般也不会选这类大项目。因此马正平虽然在舟山已经待了许久,但目前也仅仅只是买了一大块地皮修建商栈,还没有投钱到其他项目当中。

当然等马正平逐步了解海汉的国情之后,必定会在海汉选一些长期项目来投资经营,只是未必是在舟山境内了。所以石迪文也不急于推销,先让盐商在舟山选,实在没有合适的,再向他们推荐海外的其他项目。

至于今后这些盐商会不会入籍海汉,石迪文认为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在海汉的资产足够多了,这些盐商就算自己不动,也一定会安排自己的族人后辈入籍海汉,以更好地掌管和经营这些长期资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