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5章海上贸易
安道石等人在此前的战争中便已经亲身见证过海汉军的实力,可以说是怀着对强者的仰慕之心踏上了这次的留学之旅,但至于自己能在海汉学到多少东西,今后能够成长到什么样的高度,他们心里其实是也是毫无头绪。不过福建明军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参考对象,考虑到成军年限、装备水平、作战经验等等条件,福建明军几乎就是对海汉军进行效仿的上限了。
与李溰的门外汉看热闹有所不同,安道石在刚才的演习过程中已经看得很明白,福建明军的实力的确远在本国军队之上。抛开装备水平不说,明军在演习中表现出来整齐划一的战术动作,队伍行进及后撤期间的战斗队形保持,就绝非目前的朝鲜军能够办到。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却至少体现出了一支部队的训练水平,而当这样一支部队踏上战场之后,这些战术细节就将会帮助他们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
当然了,相较于这些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的方面,安道石其实还是更羡慕福建明军的先进武器装备。虽然都是由海汉的武器,但福建明军的装备在性能方面都要优于朝鲜军,由此所形成的战斗力差距就很难通过训练来弥补了。
这种差距的根源,说白了还是经济原因。以朝鲜目前的经济状况,很难像福建这样用真金白银硬生生地堆出一支强军,只能先学习一下福建明军的训练和管理经验,这样或许能在今后的建军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李溰听了许裕拙讲述的福建明军战斗经历,虽然不知道对方有多大的夸张成分,但想必也不敢拿海汉军来当开玩笑,更何况眼下在场的人里面还有海汉的官员。如果全部属实,那福建明军的实际战斗力的确不容小觑,至少从其之前在朝鲜战场上能够独力应付清军的表现来看,其战斗力的确不是吹出来的。
讲完军事,接下来自然是要说一说福建引以为傲的海上贸易,主讲者也由许裕拙换成了许心素的头号幕僚董烟云。
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三地都是极为繁荣的传统海贸港口,泉州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虽然在大明统治的两百年中因为海禁政策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福建沿海的对外贸易量仍是保持着大明第一。而许心素本就是海商出身,在他掌管福建海防之后,对于海贸更是大开方便之门,福建的航运业和造船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这短短数年间便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
而福建当下最大的贸易伙伴便是海汉,并且在越来越多的细节上与海汉的航运和贸易标准接轨,以此来为这种跨国贸易最大程度的便利。比如在福建各大贸易港营业的海汉银行分号,共同议定的固定航线和船期,以及越来越多在航运中使用的标准尺寸集装箱等等,都是为了省去双边贸易中的各种麻烦。
董烟云坦承福建今时今日的局势,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本地发达的海贸。跨国贸易不但为福建当局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让他们拥有了一支战斗力仅次于海汉军的强劲武装。
然后董烟云便谈及了福建与朝鲜的贸易关系,虽然两地之间隔着大海,而且航程足有三千里,但董烟云认为福建才是朝鲜对大明建立商贸航线的首选贸易港。
“世子应该也知道,山东、辽东都处于战后恢复期,而海汉在当地建立的港口多为军用,并不适合作为贸易港。至于江浙一带,虽有舟山定海港作为贸易集散地,但当地官府对跨国贸易的态度并不稳定,即便是有一些官员愿意配合,往往也只是为了个人私利而已,货物进出大明的渠道并不顺畅。而我们福建就不一样了,所有贸易港都听从许大人的指挥,不管是交易税还是装卸货物的费用,各地都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官府会对外国商人给予制度上的保护。”
李溰回想前一天参观漳州城外贸易区的经历,自己所看到的情况的确是如董烟云所说的这样,市场繁荣且井井有条,与定海港的情形竟然有七八分相似。不过福建作为贸易目的地是否真的就胜过了江浙,李溰觉得这还是有待考证,毕竟自己对两地的贸易状况仅仅只是走马观花地了解了一下,并不清楚当地官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究竟为何。
而且李溰心中有一个观点,他认为真正掌握这两地跨国贸易状况的,恐怕还是海汉人。记得在舟山的时候,李溰曾在某一期的海汉时报上看到有关大明沿海各地贸易规模的文章,不过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文章所罗列的数据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应该会对当下遇到的这个问题很有参考价值,等以后有机会得再将那篇文章找出来好好看一看。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福建当局可以给外国商人和船队的安全保障力度,肯定是江浙地区所不及的。毕竟福建拥有一支号称大明第一的水师部队,水上武装力量远胜江浙沿海卫所,进出福建近海的商船基本都无需担心安全问题——最后一拨在这个海域活动的海盗,大概得要追溯到三四年前了。
而江浙当地的卫所部队就很难同样的条件,由于缺乏有力的武装船只,海上的安全保障只能主要依靠海汉东海舰队来维持。这两相对比之下,那自然是福建这边的通航安全更有保障。
董烟云很快便将福建在海上贸易方面的优势一项一项列举出来,本身就是传统贸易港,如今又有官方支持,安全也有保障,各种配套设施也齐全,而唯一的短板,仅仅只是距离朝鲜的航程要比江浙远一些。但这个短板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福建距离海汉本土的航程更短,与海汉之间的交易,相应的运费也会更低一些。
之所以花费这么多工夫向朝鲜使团介绍福建的贸易优势,其用意自然不言而喻,便是希望朝鲜今后能将福建作为主要的贸易目的地。虽说朝鲜目前的国际贸易规模还不大,但福建方面认为既然海汉都看好朝鲜,那就说明其发展潜力巨大,值得提早对朝鲜人进行拉拢。
经过这些年的合作,许心素已十分笃信海汉人的眼光和判断,当然眼下做的这些工作其实都是配菜,真正的主菜还是之前出兵援朝助其退敌,这个恩情朝鲜人很难直接进行报答,而按照福建方面的意愿,在经贸方面达成深度合作,似乎便是朝鲜为数不多的回报手段了。
李溰也很清楚这一点,出国之前父王便告诉他,如有机会面见许心素,当转达本国的谢意。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口头上的谢意肯定不够,所以既然福建方面想要进一步巩固两地间的贸易关系,李溰觉得满足对方的需求也无可厚非。
不过出于谨慎,他没有立刻表态,只是表示会记下董烟云所阐述的要点,向国内进行回报,并会劝说父王接受福建方面在海上贸易这个领域所提出的建议。
这种程度的回应已经是让许心素十分满意,他本来也没指望这位朝鲜世子能在当下就代表其国家做出什么决定,能够有意促成此事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为了表达对朝鲜世子的谢意,许心素当下便向李溰赠送了一支纯手工打造的燧发手铳。这玩意儿与其说是武器,倒不如说是一件手工艺品更为合适,枪把和枪身上都雕刻有精细的云纹。但这也不仅仅只是一件手工艺品,只要装上弹药,其威力在二十步之内还是足以打死人的。这本是许心素的一件随身物品,将其作为礼品赠送给李溰,政治意味就颇为浓厚了。
李溰当下也没什么东西好回赠许心素,便依葫芦画瓢,解下自己腰间的防身短剑作为回礼。这短剑倒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名贵之处,是当年李倧封他为世子的时候赐下的器物之一,平时都是收在箱子里,李溰也只在少数正式场合当做饰物来佩戴。
许心素听李溰介绍了这把短剑的来历之后颇为开心,认为这次临时交换礼物是象征着朝鲜与福建之间的互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即便表示以个人名义向朝鲜留学人员捐助白银千两,以示支持和鼓励。
这笔钱对许心素来说不多,但对留学经费本就捉襟见肘的朝鲜使团来说,却已经不是小数目了。李溰推辞几句之后,也还是拱手谢了许心素的好意,心中对于福建的观感又增加了几分。早前在舟山做客的时候,当地官府可没有这样又送礼又送钱,这两厢比较就高下立判了。李溰暗自心想,之后给父王写报告的时候,当为这位福建土皇帝多多美言几句才是。
在漳州逗留了四天之后,朝鲜使团再次出发,不过他们下一站的目标并不是南方,而是福建海峡中靠台湾岛一侧正对漳州的澎湖马公港。这是海汉早就安排了的参观地点,李溰这边肯定就只能照着执行了。而福建水师则是再次担任起了护航任务,将朝鲜船队从漳州一路护送到四百里外的马公港。
澎湖这个地方在海汉到来之前曾一度被海盗团伙十八芝所占据,海汉军在1632年的澎湖战役中将十八芝逐出此地,并毫不客气地把这片岛屿据为己有。之后又借助澎湖这个跳板顺利进入台湾,先在南边修建高雄港,然后又攻打了台湾岛北端的淡水、鸡笼两处港口,将西班牙人逐出了这个地区。
目前坐镇澎湖的是军方将领虞尧,他在1633年从驻广办调任澎湖之后便没有再挪过窝了。不过办公地虽然没动,但实际上虞尧的职位在这几年里还是稳中有升。他所管辖的区域可远不止澎湖列岛这一亩三分地而已,包括鸡笼港和高雄港在内的整个福建海峡海域,都算是他的辖区。
这个海域的海盗被清除干净之后,其实主要的防备对象就是西方殖民者了。不过荷兰人最近这几年都还算比较低调,没有再利用其治下的大员港搞事,而西班牙人在今年被逐出马尼拉湾之后,已经逃去了更南边的地方,也就基本丧失了短期内重返台湾岛的可能性。所以目前来说澎湖的防御压力极小,基本无需担心有大股敌对武装进入到这一海域。
事实上每次海汉在东北方向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候,都必须从南方抽调部队,澎湖因为防御任务不重,距离盟友的大本营又近,所以每次都是被抽调的对象。在去年的辽东春季攻势期间,海汉军大量抽调部队到金州地峡一线作战,澎湖防区的部队也被抽走大半,整个防区仅仅就只剩下了一个营的陆军和不到十条作战船只。
一个营听起来似乎不少,但澎湖防区内却是有几处必须要布防的所在鸡笼港附近的金瓜石金矿,苗栗的出磺坑采油区,南部高雄港附近的奴隶种植园。这几个地方一地分去一个连的编制,剩下马公港也就只剩一个步兵连了。
虞尧对此倒是很看得开,福建海峡和台湾岛治安局势总体向好,只要台湾岛上那些好战的土人部落不要生事,驻防部队少一点也没有什么压力。何况各个人口聚居点都还有民团组织,必要时至少能再拉出来一个步兵营的临时部队,足以应付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了。
至于海上,说实话虞尧并不认为这个海域还有敢于向海汉动手的势力,唯一的外来户荷兰人在近几年一直小心翼翼,唯恐给了海汉动手将他们逐出大员港的借口。而海军与福建水师不定期地组成混编舰队在海峡内外巡航,也会对宵小之辈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