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祉和胤禩两个人在兄弟们里头出挑,保举他们做太子的人,是保举完废太子后剩下的人里最多的。
康熙知晓两个儿子能干,朝臣举奏他们也算正常。
为了打消保举他们的人的心思,便特意在朝会上点他们的名。胤禩之后,就轮到胤祉了。
胤禩在自己答完之后便神游天外,耳朵里模模糊糊地听着三哥胤祉说着他保举太子的理由,冠冕堂皇,句句都是为人弟、为人臣的亲近之意、恭谨之心。
胤祉向来会讨好卖乖,之前揭露了大阿哥咒诅废太子的事,本将康熙的好感刷得很高,现在旗帜鲜明地站队太子,做足了兄友弟恭、辅弼贤臣的姿态,更是让皇帝万分满意。
点完胤祉以后,康熙又依次点上佟国维、工部尚书王掞几人的名字,让他们简单说说为什么要请求复立皇太子,从各方面证明胤礽的复立是众望所归。
胤禩听得腻歪,就皇帝现在的表现,好像废太子的时候骂人家不法祖德、行事暴戾、生而克母的不是他一样。
骂人的时候骂得痛快,现在又想要复立太子,说过的话都能吞回去。
要说能说心里话,胤禩一定会对康熙说:汗阿玛,你废太子的时候很帅气,但你现在拼命找理由想要复立的样子,真的很狼狈。
胤禩的想法传不到康熙的脑中。
议立太子这一番试探下来,结果和他预想的一样完美。康熙心中满是自得。
八旗议事的传统虽还有传承,但无论是宗室还是勋贵,都已经晓得了尊卑之理。皇子们都能安安分分地做贤王,日后为太子分忧、成为他的臂膀。
就连他的舅舅佟国维,月初的时候还上过密折,陈奏不宜顺应那些保举废太子的人的意思,还应将“原定主意熟虑施行为善”。听佟国维的劝谏之言,并不愿太子复立。
可是如今,知晓自己的圣意之后,舅舅还不是妥协了?到底是母族的人贴心!
众人陈奏完毕,康熙愉快地下了结语:“诸臣直言力荐,朕岂可孤行己意?二阿哥狂疾渐愈,朕且不遽立他为太子,只是令众臣知晓。众臣可放心,此前废立种种事,胤礽断不会报复,也无仇怨之心,朕可力保。”
皇帝替胤礽做的担保,除了太子死忠,就没几个人敢信的。
过去的事怎么可能一笔勾销?
况且胤礽的脾气大家又不是不知道,所谓被胤禔镇魇,不过是康熙给心爱的太子挽尊罢了。
胤礽的脾气能完全改好,满堂朝臣有几个真信的?
只是大家被皇帝金口玉言所说的议立太子涮了一回,此时见到皇帝的态度,又有什么不明白的?
于是众人唯唯。
胤禩回家去以后就抱着儿子稀罕了好久。哼,不就是亲爹涮儿子玩嘛,他也有儿子,他还比亲爹疼儿子,才不会做这种给儿子挖坑的事!
康熙涮儿子和大臣玩,就为了通过众人议立的方式扶持他的宝贝儿子胤礽上位,后续的具体经过弘旺不太了解。
对他爹来说,能避开二立太子时被皇帝厌弃的大坑,那就是胜利。
后头的事,都是听他爹回家吐槽的时候说的。
其实胤禩行事也算谨慎,说话的的时候拐弯抹角,充满了言外之意,弘旺要是个真正的小孩子,肯定听不懂。
但他不是,所以胤禩带回家的消息,弘旺都听得津津有味,还能分析出个子丑寅卯来。
群臣保举,都愿重立太子,结果是遂了康熙的心,但复立太子的过程不能那么着急。
老套的太子复出、父子和好戏码,在众臣眼前上演,胤礽在朝堂上忏悔自己从前的行为,赌咒发誓再不会犯,并且绝不记仇。
康熙也以商朝太甲举例,证明有过无妨,只要能改正,最终仍能成为一代英明令主。
但是人家太甲是大商名正言顺的国君,被伊尹这个臣子放逐后,桐宫悔过、得以重立,怎么看都比太子的废而复立要名正言顺。
扎眼的戏码之外,就是康熙给其他儿子的甜头了。
四阿哥胤禛在此次事件中表现突出,在太子被废以后,主动替太子向皇帝传话、陈述他的冤屈之处。
他倒也没要什么奖赏,只是希望皇帝将十几年前对他的考语“喜怒不定”改掉,在档案记录中免于记载。
胤禩和胤禛的关系好,倒不避讳什么。
在家里谈起这位四哥,只说他的行事风格依旧如此,只是年龄大了,比之年少时显得不明显了而已。
弘旺听着胤禩漫不经心的调侃,直想打醒他。
在对儿子的评价上,康熙皇帝的考语还是相当准确的。
历史上的胤禩在雍正朝是怎么辉煌开局、一路倒霉,终于到了皇帝完全不顾年少时期的情谊,彻底将他打落尘埃、革除宗籍的地步。更别说死得凄惨的胤禟,更是将皇室权力争夺的遮羞布给掀开了。
雍正皇帝被评价为人酷烈,原因之一就是他处置兄弟的方式残酷。
若是从一开始就不死不休也就罢了,进入这个世界,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弘旺就想了明白,为什么胤禛的儿子弘时会“愚蠢”到为叔父求情,彻底遭到父亲的厌弃。
关系不好的叔父,表面关系处得再好,胤禛也不会放任自己实际上的长子与人深交。
只能是两家关系一直极好,胤禩一直将胤禛当成自己人,胤禛也没和胤禩等人撕破脸皮,反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融洽的表象,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雍正刚登基的时候,对胤禩等人可谓多有恩宠,直接将在康熙朝被打压的胤禩封为亲王,说什么为了安抚八爷党的势力,可他的同母弟胤祯可是只有名义上的郡王待遇,并无封号与俸银,实际待遇依旧是固山贝子。也正因如此,他陡然翻脸、将两个弟弟革除宗籍,才会如此令人惊心。
除了“八爷党”的宗王之外,同样享受过雍正帝爱恨交织、前后反差巨大的待遇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年羹尧、舅舅隆科多,这两位曾经受过的荣宠,以及最后的结局,可是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这样极端的性格,康熙只是评价一句“喜怒不定”,已经算是给儿子留面子了。
现在看着胤禛在意这个考语是个笑话,以后再回想起来,恐怕会变成恐怖故事。
胤禛在这件事里为太子出过头得到了康熙的褒奖,其他的皇子也不会落下。除了大阿哥胤禔,其他皇子各个有好处。
大抵是因为群臣保举太子,废太子胤礽依旧是“众望所归”,在走流程,群臣上疏请复立皇太子,被留中了两回之后,康熙便让钦天监敲定时间,在除夕封笔之前完成太子的复立。来年就是新年新气象,旧事再不许重提。
太子这个胤禔咒诅事件的受害者都能废而复立,何况胤禩这个在张明德相面事件里同样被坑了倒霉蛋?
不论事实如何,皇帝给自家儿子找补之下,十一月二十七日恩准敖汉多罗郡王垂穆普尔袭爵,二十八日就复了胤禩的贝勒爵。
至于没过几天,到了十二月份,另一个张明德相面事件里革爵的倒霉蛋普奇,被宗人府上奏说既然已被革退镇国公,就应当将其所有的三佐领撤回,给予他的兄长镇国公普贵,康熙一点没要帮普奇也复爵的意思,那就另说了。
整个大清,在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二月的重点,便是复立太子。
康熙催得急,太子本人对复立的事也很上心,但是复立太子的仪式哪是那么快就能准备好的?
钦天监在那里费尽心力地算好日子,还得担心皇帝本人亲自用东方、西方的算法上阵,不同的算法用完后,看哪个日子更近用哪个。
外朝的礼部、内廷的内务府,都忙得要将一个人掰成两个用。又因有各项花费要支取,户部的人也累得头晕眼花。
原本被撤了署理内务府之职的胤禩,就被安排到户部办差。
虽然只是临时安排,却说明皇帝于诸子中,依旧对胤禩别为看重。
胤禩忙起来以后,弘旺就没怎么在正常休息时间看到过他。好在有可以参考的章程,偶尔见到,胤禩倒没瘦太多。
胤礽是第二回册立,有上一回的册封流程可以参考,又因为废而复立到底有些尴尬,在时间要求下,流程就简化了许多。
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皇帝以复立胤礽为皇太子,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十二月十四日,以大学士温达、李光地等为使,持节授皇子胤礽册宝,复立为皇太子。
还没等胤礽高兴呢,皇帝在同日就宣布了一个消息:值此复立皇太子大庆之日,胤祉、胤禛、胤祺俱著封为亲王,胤祐、胤禩、胤礻我俱封为郡王,胤禟、胤祹、胤祯俱封为贝子。
他老人家要大封诸子了!
皇太子胤礽一口气差点上不来。
皇父什么意思?大喜的日子给他添堵?从前只有胤禔、胤祉两个郡王,现在直接三个亲王、三个郡王封出来,生怕他的虎狼兄弟太安分?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同。
皇太子呕得要死,年都要过得不开心了,那边新晋封的亲王、郡王却各个春风得意。
而这件事对弘旺的影响,就是他的抓周礼筹备规模更盛大了几分。
作者有话要说:历史上太子二立要到康熙四十八年的三月初十,而康熙在同一天下达了大封皇子的旨意,只是册封礼放到了四十八年十月举行,文中都提前了。
议立太子这件事,其实挺吊诡的,八爷党成员究竟有无结党,还是单纯看好胤禩,不同角度能分析出好几种可能,甚至康熙复立太子那么迟,都和当时许多臣子还是支持胤禩有关。所以此处隐去拥立胤禩的情节后,一系列节奏会加快。
关于康熙对儿子的封爵,历史上第二次大封皇子,失宠的胤禩依然是贝勒衔,没晋封,和原本同样第一批封爵的哥哥们拉开了差距,这里也晋封了。因为这一批康熙封爵是按序齿、身份(老十跳过哥哥封郡王,是因为他是温僖贵妃所出,按多妻并嫡制,他是太子之下最尊贵的皇子,地位还是很特殊的。)封的,所以设定胤禩和老七一样,封的是郡王。
顺带,十三是真的得罪了康熙,这一回哥哥弟弟都有份,就他还是个光头阿哥,到雍正登基,才直接一步登天封了亲王。要不说雍正喜怒不定、情绪浓烈呢,爱的时候真的能把人捧到天上啊。
感谢在2023-08-08 20:09:02~2023-08-09 19:59:5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莫格街的黑猫、山河无恙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