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维新

华夏元年,5月10日,隆兴府(南昌)。

临近夏至,隆兴府的天气已经火热起来,商业气氛也随之火热。赣江之上,船来船往,其中不乏一些高大的海船,载着江西盛产的粮食、矿物、瓷器等挂帆济海。

也有一艘挂着“汪记”旗帜的大海船并非顺水入鄱阳湖,而是自北向南逆水行驶,缓慢地接近隆兴府。

眼看着太阳逐渐升起,气温越来越高,船东汪幼全在船舱里呆不住,上了船楼乘凉。

江风徐徐,驱散了不少热意,他看着两岸农田渐渐退去,建筑和城市出现在眼前,感慨道:“一年过去,又是一番新气象啊!”

四年前两宋内战,紧接着元军席卷湖北,江西士绅一度人心惶惶,不少人就此逃亡他处,连累市面也冷清了不少。但后来东海军介入,文天祥又重整军政,局势就稳定了下来,经济渐渐恢复。再后来又有不少湖北士绅逃亡过来,买田置产,甚至催生市面有了些兴旺气象。

汪幼全本就是隆兴府人,跟随叔父汪然从事海贸,与东海国有密切关系。当初战事一起,汪家人紧张得不行,干脆就带着族人乘船出海,迁去了东海国居住。但毕竟故土难离,而且既有的商业线路也依赖江西的货物和市场,等到战局安稳,他家又迁回来一部分,重建商路。今日汪幼全回隆兴府,倒不是迁回来居住,而是带了一船货物回来发售。

又过了一阵子?隆兴府城出现在了汪幼全眼前。

隆兴府本就是江西首府?位于赣江东岸,城周三十里?有十六城门?乃是天下间有数的大城,繁华不凡。有传世名篇赞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不过汪记商船却没向东靠向隆兴府?而是向右一拐?拐入了江西岸的玉带河中。

赣江西岸二十里外有名山“梅岭”,这玉带河就是发源于梅岭之上,向东汇入赣江。此河水量不大且水流较急,通航能力不强?以往只用于灌溉沿岸农田?但如今却修建了码头,沿岸也多了许多建筑,俨然一副新城镇的气象。

商船在河口附近的港区停下,汪幼全抬头看向港区内的一扇大牌坊,其上挂着一副精致的牌匾?上有中江制置使、江西安抚大使、团练使、龙图阁学士文天祥亲手写就的四个鎏金大字:“其命维新”。

牌坊之后,玉带河两岸?随处可见高大的水车吱悠悠地转,烟柱从工坊中间断升起?小船在各坊栈桥间繁忙地运输着物资——这俨然是一处新兴的工业区!

汪幼全嗅了嗅,感受到一股出了华夏国就很难闻到的煤烟味?不禁笑道:“有那味儿了。”

……

四年前?文天祥在东海人支持下掌握了江南西路周边的军政大权?稳定局势后,就开始对之前宋朝的分裂和惨败进行反思,最终痛定思痛,决定效防东海制度,在江西施行改革,号曰“维新”。

维新其一,是整顿财权,毕竟钱才是一切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而这一点对于文天祥及他所效忠的临安朝廷来说,面临的困难尤为严峻。

东西宋的分裂,除了破坏了宋朝的统治基础,还使得通行多年的纸钞体系彻底破产。这些年来,会子、关子等一系列纸钞的流通,虽然不断贬值掠夺了民间财富,但也在客观上便利了交易、促进了商业发展。如今关子的信用完全崩溃,形同废纸,民间无人接受,只能改用铜钱、银元等贵金属……可是市面上哪里有那么多贵金属可用?

最初江西经济遭遇的冷清局面,与这场钱荒也有很大关系。

所以文天祥想整顿财权,首先要恢复金融和经济秩序——可他哪里懂这些?不光他不懂,他的中江制置司里也没几个懂的啊!

但不懂不要紧,有人懂就行了。文天祥也没有自己瞎搞,而是找了外援过来,请东海的各家银行来江西设立支行,以银元为基础发行债券、银行券,充足了市面上的通货。江西本就是人杰地灵之所在,有了安稳的局势、充足的通货和对未来的信心后,经济很快再次活跃起来。

有了经济基础,就有改革的余地了。

南宋故有地方财政机构“总领所”,设置在两淮、湖广等战争前线地区,各路财赋除了上缴临安及留地方自用的部分,都移交至临近的总领所,供应军需。文天祥就自建了一个“中江总领所”,将他控制下的江西、淮南和半个江东等地的财赋都集中统筹处理。中江制置司与总领所并立之后,军、政、财大权皆掌握于文天祥之手,形同割据,因此这两个机构合起来又称“文氏幕府”。

此后他又进行了一系列税制和财政改革。

农业税方面,能改革的不多,毕竟文天祥的幕府里大多数都是江西士绅豪强,连他自己也是,收田税是维自己的新,很难下手。

所以,他主要从商业税入手。一是委托东海商社在江州鄱阳湖口建立税关,对过往商船征税。二是宣布盐业专营,入湖的商船如携带了食盐必须缴纳重税,同时又组建官营的盐行从外部购入食盐运回来发售。

关税盐税两项相加,再算上多少能收到一些的田税,使得他的总领所每年能获得三百万元的财政收入,比起过去算是相当充裕了。不仅如此,他还与各大银行达成了一揽子协议,可以以关税、盐业两项收入为抵押获得贷款,额度充沛,随用随贷。

有了财政支持后,就能做些事情了。

维新其二,便是兴办工业。

近年来东学南渐,许多南宋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工业的重要性,而之前的战争更证明了这一点。文天祥耳闻目染,自然懂得,只是工业是个庞大的体系,不可能说兴就兴,但好在他也不求立刻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只求速成见效就行了。

他所关注的重点是军事工业,尤其是枪炮制造和造船业两项。

造船业方面,本来隆兴府就有不弱的基础,能够制造强悍的大战船,能从外部引入的改进不多——木头的部分,华夏国造船业的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钢铁的部分,又不卖给你,就算卖给你你也玩不转。文天祥促使的,主要是增大规模、自主生产人力螺旋桨动力系统,并设计一款更适合内河战场的平底厚壳战船。

而在枪炮制造方面,动作就比较大了。

他请来东海工程师,在玉带河上规划了一片工业区,又使用银行贷款从东海国购置了一批水力机械及建材,建设了一系列工坊——到这时候问题又来了,机器可以买,但运营工坊所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去哪里买?

文氏幕府中人几乎全都是儒生出身,哪里有运营这么复杂一个工业体的能力?

没办法,文天祥只能将各工坊分包给手下们,由他们各自募人组织生产,自己只抓核心部门——这么一来闹出了不少乱子,但出乎意料的是个可行的办法。

东海商社出口给他们的机械都比较原始,生产率很低,但分工程度不高,对他们反倒是个优点。这些士绅豪强每人背后都有个大家族,族里总能找到几个经商的,顺着寻过去招募一些工匠、学徒过来,再偶尔聘请东海工程师过来指导指导,还真磕磕绊绊开起来了。

最后这个“玉带河工业区”,与其说是分工复杂、产业链长的真正工业区,不如说是许多家工坊的聚合体,每家工坊各自采购原料、打制器械,最后再卖给幕府。幕府只亲自掌握一些核心部门,比如源头的炼铁和最后的质检两项。

到现在,玉带河两岸已经集中了数千工匠,上万学徒和杂工,年产前膛枪万把以上。并且引入了华夏技术,具备了生产150巨炮的能力。

维新其三,便是整编新军。

当初南宋朝廷建立的新军编制到现在看来也不落伍,无需大改,问题在军队的归属权上。四年前,江西军队有边居谊带领的新军、文天祥等士绅组织的团练军和江西地方的旧式军队等等,编制和所属关系都混乱无比。

在文天祥组织下,幕府将这些军队去芜存菁,又分成中江军和州军两级。中江军是幕府直属军队,由各地优选兵将组成,幕府亲自发军饷,训练充足,装备较精良。而州军是地方军队,由各州自募,训练相对少一些,支出也少,主要负责保卫地方、维持治安,并为中江军提供后备兵员。

中江军得编制结构仿照夏军编成36个营,以步兵营为最多,每营下设四个线列步兵连和一个轻步兵连,又有若兵营、骑兵营、水兵营,总计约两万人。这一数量相比旧军来说不算多,但是军饷给得足,又要大量装备枪炮战舰,平时训练又得不断打枪放炮,可谓花钱如流水,总领所的财政收入大部分都用来养这支军队了。

三管齐下,四年维新过后,文氏幕府的实力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