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次看到那个白知青偷偷摸摸在扔什么东西, 而且还是往田里扔。”
牛棚里一位叫柳书行的人说道。
“只是我当时离得远,没看清她扔的是什么。”
柳书行是一位书法大家,他家以前是书香世家, 他因为被弟子举报,因此而被下放。
来到牛棚后, 他一直很沉默, 因为举报他的弟子是他捡回去养的孤儿。从他几岁一直养到二十多岁,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可结果就是这么一名弟子举报了他的师父,亲手把柳书行送到了牛棚。
牛棚里的几位,除了张百草其他人都受到了来自亲人或是弟子学生的背刺。
要不是赵想一开始帮助大家, 他们可没那么容易对赵想放下警惕。
当然也和赵想那双清澈的眼睛有关, 让大家放下了心结。有这样一双眼睛的人, 是不可能做出狼心狗肺之事的。
也幸好赵想最开始没想过要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 他只是不想这些人死在牛棚里。
他们都是栋梁,多活一下就是对国家的贡献。
赵想他们这一代人,你可以什么都能怀疑他们,唯一不能怀疑的就是他们的爱国之心。
如果是别的事赵想也许会袖手旁观,只有事关国家的事,赵想会出手。
后来他提出要和张百草学医,大家都没怀疑过赵想。主要是他们其他人, 除了赵老师, 谁不比张百草厉害啊!
而赵老师也是一位教书很厉害的高中老师,本领也大着呢!
不然他也不会被学生背刺举报, 然后被送到牛棚里来。
现在他们这群人三天两头要写检讨,明天又有人来收检讨, 他们都习惯了。
“整个赵家村,也只有她才能经常吃得起罐头了。”
赵想觉得除了女主, 别人也干不出这么缺德的事来。
而女主甚至都不觉得自己干的事是错的,她只会认为是其他人做错了,而不是她有问题。
穿越前他看的这本年代文,里面的男女主都经不起扒,没有一个好人。
他当时看完都骂作者,而且他看评论,下面骂作者的人还挺多的。
想来也是,大多数人的三观还是正常的,只有一小部分三观不正常的人才会觉得女主和男主做得对。
因此柳书行大佬一提女主,赵想甚至都没有怀疑就认定是女主干的这种损人利己的事。
有了赵想的提醒,牛棚里众人干活时警醒多了,平时下田干活时,下脚时不敢直接踩实,而是先试探周围有没有东西才下脚。
只要不一下子把脚踩实,就算碰到了玻璃碎片,伤口也不会很深,不会影响到平时走路和干活的。
赵想跟张百草学习一个小时,又跟钱老和赵老师学了一个小时的功课,这才背起背篓回家。
张百草把他送到竹林边上,这才回转。
“刚才阿想在我没说,那个叫白雪的女知青很古怪,你们得小心点。”
柳书行在张百草回来后,把他的感想说了出来。
“怎么个古怪法?”
众人不解。
“和她对视时,眼睛会不受控制看着她,甚至还会出现心软的情况。”柳书行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了出来。
“你居然会对一个女同志心软?”
大家震惊。
“我当时发现不对就立即回过了神,然后那种感觉就没有了。”
柳书行摇头,他怎么可能对一个女同志心软呢?
他这么说不过是想提醒大家,别一不小心中招了。
“看来她确实有些不对,你们平时要注意一点。”
老人提醒大家。
“是。”
众人齐声应道。
而这一切赵想都不知道,他不知道牛棚里的众人已经开始怀疑白雪了。
他回到家里简单收拾了一下就躺在床上,默默背诵今天学习的内容。
刚刚才回家,脑子里的印象还很深刻,因此赵想很顺利地背出了所有内容。
重复几遍,确认自己全部记住后,赵想才让自己睡过去。
次日一早起床,爷爷奶奶已经下田干活去了。
赵想一边煮饭,一边背书。发现自己还牢牢记着昨晚的内容,心情变得超好。
他发现自己穿越后,记忆力变好了。
他穿越前已经二十多岁了,记忆力无法和读书时相比。虽然他读书时喜欢摸鱼,可他背书时比班上好多同学都要快。
往往他读上几遍就能背上一半,因此他知道自己的记忆力不错。
穿越后也许是换了个年轻的身体,他的记忆力比穿越前还要好。他现在一篇课文读上几遍,内容只是不是太长,他能记下八成。
这和以前相比,记忆力确实提高了不少。
记忆力提高,这对需要背诵许多医书的赵想来说是好事。要知道医书大多数都是比较难背的,要还是穿越前的记忆,无疑会加大他学习的难度。
师父抄给他的医书,赵想都有好好收起来。等以后有机会,就让人打印出来,把它们上交给国家。
他师父虽然愿意收外姓弟子,可不代表他愿意把自己祖传的医书上交给国家。
可能是他们这一代人还比较重视血缘传承吧!
不过他相信,有了自己的开导,未来师父肯定不会再重视血缘传承。
比起血缘,他相信师父更愿意让家传的医术发扬光大。
毕竟他要是不收外姓徒弟,这家传的医术就得失传了。谁让张百草的两个孩子,都对祖传的医术不感兴趣呢!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家好多传承都是因此而断掉的。
即使是在赵想穿越来的时间点,国家好多传承都找不到传承人了。那个时候谁还会想到血缘啊,只想着有人愿意跟他们学就不错了。
关键是到了后来,师父愿意给徒弟钱,人家都不愿意学了啊!
所以好多传承消失了,国家也无可奈何。
对此赵想也没好办法,因为一门技艺要学会,需要的时间太长太长了。
而且要传承,就要消耗时间学习。可后世哪里有时间让年轻人放下心来学习。
大家都要吃饭,要养家。学这些东西就无法赚钱养家生活,因此哪怕大家对此很感兴趣,也没有时间去学习的。
所以最后传承会消失,和时代是有一定关系的。
未来社会太卷了,大家不好好赚钱,连生活都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赚钱自然也是被放在了首位。
赵想知道张百草的家传的医术厉害,所以不希望张家的医术消失,便想着把张家的医书捐给国家,这样国家就成了传承人,也不用担心张家的医术失传了。
虽然以后那些学习张家医术的人不会打着张家的旗号,但是和失传比起来,旗号好像又不是很重要了。
当然赵想这么做之前,肯定会得到张百草同意才会干的。他又不是白眼狼,捐赠医书不问师父,但凡是有点良心的人都干不出这种事。
显然赵想不是那种人,所以他会在经过张百草同意后再做。
现在这些事都不急,等未来社会相对稳定了,他再帮师父系统地整理张家的医书。
早饭煮好后,赵爷爷赵奶奶也回来吃饭了。
这个时候才八点多,大多数村民也都回家吃饭了。
随着春节过后,蜀省的天亮时间越来越早,大家都会先去地里干活,等家人煮好饭后再回来吃。
夏天更是五点就起来干活,八点多回来吃饭,吃完饭再去地里干到十点左右就回家休息。
等下午太阳下山后再出门干活,避开了一天之中太阳最大最热的时候。
现在春天,天不热。大家基本上是干一整天的活。
春天本就是一年之中最适合耕种的时节,因为大家的任务很重。
既要给水田放水,也要给田里施肥,为接下来的插秧做准备。
除了插秧,还有麦子抽穗等等,全都是大家要注意的地方。
蜀省一般都是种冬小麦,收完麦子插秧,反正一年四季也就冬天有几天休息的时间。
赵想年纪小,他负责家里的自留地。
该种红苕的种红苕,他还在自留地下方的坡上种了一些玉米和土豆。这是一点土地也不浪费啊!
只是种在坡上如果不天天拔草打理,很快就会被杂草覆盖,玉米和土豆再好种也不会有收成。
赵想肯定不会让杂草抢走玉米和土豆的营养,因此他天天都会去自留地转一圈,只要发现有一根杂草都不让它们活下来。
种地时,还发生了一则小插曲。
要知道山坡上是有很多杂草的,赵想要除去它们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家里的农具不够,就让赵爷爷去打了一把锄头,比成年人用的要短一些。
也是现在,前些年所有铁都要上交,连锅都一样。
现在只要有票,就能自己弄点铁制的东西在家里使用。
锄头有了,而且是按照赵想的身体打的木柄。
赵想举着锄头,仗着力气大,用了三天把自留地下方的坡地收拾干净。
所有的杂草被他连根一起挖了出来堆在路边,特别是那些又白又长的茅草根他也没浪费,把上面的泥巴抖干净后,打算拿回家做药材。
夏天要来了,用茅草根煮水,可是不错的饮料加凉茶呢!
坡地整理好了,赵想就开始把玉米种子点到挖出来的窝里,又种了一些土豆。
坡地比较湿,赵想浇水没自留地勤。本来玉米和土豆都比较耐旱,因此浇水就更不用太勤了。
这也是他选择种土豆和玉米的原因,可以减少浇水的次数。而且蜀省雨水较多,甚至好多时候他都不需要浇水,光靠天上下的雨就够了。
虽然水不用浇,但是肥要上。
现在化肥少,上面批的化肥,只有少部分村子能领到。
领到的化肥都是要用到粮食地里的,各家的自留地都不算。所以赵想上的是农家肥,也就是粪水。
除此之外,还有自家的草木灰等。
别看这些活都是分段来干的,可全部加起来还是挺多的,反正赵想一天空闲都没有。更别说他还要抽出时间来学习。
然而赵想愣是在忙碌中,每天都完成了老师和师父布置的任务。
“哎哟,你们两口子现在好了,家里的自留地都有人打理了,不像我们公家做完,还要去自留地干。”
赵爷爷和赵奶奶在休息时,听到有人跟他们说话。那羡慕妒忌恨的表情,让两位老人非常的爽。
“也是阿想能干,家里有了他后,我们确实轻松多了。”
赵奶奶脸上的笑怎么都掩饰不了,家中子孙能干,做长辈们谁不自豪呢!
以前他们家里只有他们两个老的,有时候上完工还得回家做饭,想歇一口都不行。
不像别家,除了老人还有儿子和儿媳妇。老人累了可以指使晚辈做事,这一点赵家根本没有那个条件。
家中唯一的儿子出去当兵,几年不回家都是正常的。可没想到有一天他们会收到儿子牺牲的消息,从此以后他们连唯一的依靠都没了。
过继赵想是因为他们不想儿子死后没有人给他上香,他们年纪大了,用不了几年就要下去陪儿子。
等到他们都没了,又有谁还记得他们的儿子呢?
于是经过再三思虑,两人想到了过继。
过继后本来没有了精神气的两人,突然就有了动力,他们想再多活几年,大孙子还需要他们照顾呢!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照顾赵想的同时,赵想也在照顾他们。
现在他们一干完活回到家里就有饭吃,吃完还有时间睡个午觉。就连家里的自留地都不需要他们操心,大孙子把它安排得妥妥当当,就连种的品种都比他们往年要多。
不仅自留地里和坡上种了各种蔬菜,就连地边上那么窄的地方都种上了丝瓜、豇豆、黄瓜等。
现在村子里的人谁提起赵想不竖大拇指啊!
这么好的孩子居然是他们家的,晚上睡觉都能笑醒。
而放赵想离开的老赵家就别提有多后悔了,特别是赵德,发现家里能干活的只有原来的二儿子。
老大又懒到连醋瓶倒了都不扶一下,老三每次让他干活就说自己在学习,老小赵圆圆是个姑娘,被妻子和他养得白白嫩嫩,赵德自己都不忍心让她干活。
没有原主,家里的活全由他和周菊花一起干。
那些细碎却又繁多的家务活,差点没把赵德逼疯,最后干脆一甩手全扔给了周菊花。
反正她现在不敢和赵德大小声,给娘家的钱到现在还没拿回来,家中丈夫和大儿子对她十分不满,因此就算心里再愤怒,周菊花还是得把家里的活干了。
她和赵德一样后悔把老二过继了出去,她都不知道原来家里居然有这么多活要干。
冬天还好,大家衣服换得不勤,她十天半个月才洗一回。现在几天就要一回,一洗就是全家五口的衣服。
一个人的衣服不算多,随便几下就洗干净了。可五个人的衣服加在一起就不是小数目的,因此当赵菊花拿着衣服去河边洗时,她仿佛听到所有人都在笑话自己。
于是她狠狠瞪了同在河边洗衣服的村民一眼。
“她有病吧?我们又没说她,瞪我们做什么?”
根本没笑话周菊花的众人皱眉,她们在聊知青的事,因为知青院又有笑话,所以她们笑得有点大声,让周菊花误会她们是在笑话自己。
“她有病我们又不是第一天才知道。家里最懂事最能干的二儿子被过继了,你看现在来洗衣服的人就换成了她。以前洗衣做饭,都是老二的活。”
说这话的人是住在老赵家隔壁的田婶,对老赵家的事那是门清。
“说起来她也是傻,我见过顾娘家的,但没见过像她这样把夫家搬空也要帮衬娘家的。周菊花都忘记自己是赵家的媳妇,以后埋也是埋在赵家的地里。”
“她要是聪明,就不会偏心了。就算要偏心,也要偏心家中懂事又能干的那个啊!你看剩下的三个娃,哪个会帮她干活的?”
村里的人看得很清楚,周菊花生下的四个孩子,只有老二最孝顺。
“我知道的手指有长短,可像周菊花那般死命压榨老二,不把他当亲儿子对待的父母,我也是头回见。”
住西边的桂花嫂把手上洗好的衣服拧干,放进一旁的木盆里,抬头看了一眼周菊花,发现她一直在盯着大家。
“瞧,她又在瞪咱们呢!”
桂花嫂一指,大家顺势看过去。
果然,周菊花就是在瞪大家。
“你有病啊,瞪什么瞪?信不信老娘把你眼睛抓瞎?”
田婶对着她就是一顿吼,她和周菊花住得近,两人经常闹茅盾。
“我哪里有瞪你们?”
周菊花可不是个忍气吞声的主,被田婶吼了当场就吼回来。
“你现在不就是在瞪吗?你一直盯着我们,该不会是想做坏事吧?”
田婶有理由怀疑周菊花,毕竟她的人品很差,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胡说八道。”
周菊花气得把衣服往盆子里随便一扔,端着它往另一处走去,远离众人。
主要是大家的眼神让她很不舒服,仿佛都在指责她,周菊花实在受不了了。
见她离开,大家像是打了胜仗一样对视一眼。
“哈哈哈……”
笑声在河面上响起。
周菊花脚步一顿,但很快又重新动了起来,只是步子大了一点。
河边的这一幕赵想不知道,他刚把自留地打理好,扛着锄头回家。发现路边有野菜,蹲下挖了起来。
刚长出来的蒲公英很嫩,回家用水焯一下,去掉苦味就是一道菜。
赵想挖了一少,背篓里装了一小半,又发现了鱼腥草,那肯定得挖啊,连叶带根地挖。
和蒲公英不同,赵想这一挖就挖了大半背篓,直到再也装不下为止。
出来挖野菜的人还不少,特别是家中的孩子,让大人都打发出来挖野菜了。
吃不完的野菜还可以用水焯了晒干,冬天泡发后吃。
过完年,家里的存粮吃得差不多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幸好现在是春天,野菜生机勃勃,今天挖了的地方过几天再来又是一片。
因此挖野菜的人不少,但是大家互不干扰。
只是小少年们看着赵想一锄头就是一大窝,而他们只能用镰刀这些慢慢挖,心里可妒忌了。
赵想可不管少年们的想法,他挖够野菜,继续扛着锄头回家煮饭。
太阳快到正中央了,再不回去煮饭,爷爷奶奶就下工回家了。
幸好赵想动作快,他刚煮好饭,拌好野菜,爷爷奶奶就回来了。
“阿想今天又挖野菜了?”
看到桌上的凉拌野菜,两位老人哪里还不明白,赵想今天不仅把自留地打理了,还挖了不少野菜。
“嗯,我发现一片折耳根,还有不少蒲公英,便一起挖了回来。”
赵想除了野菜,还切了一些泡菜。家里有两个泡菜坛子,其中一个泡着红萝卜,时间越久越好,冬天感冒了就用它熬水煮面条吃。然后把自己裹到被子里,很快就发出一身汗,感冒就能好了。
这算是一种土方法吧,赵想去年试过,确实有用。为此家里专门用一个坛子泡萝卜,平时可以用来下饭,冬天还能用来治感冒。
而野菜两位老人年纪大了,不敢让他们吃太多,于是泡菜就成了他们用来下饭的主要食材。
“幸好咱家还有粮,不然就得像赵四儿家顿顿吃野菜了。”
赵奶奶提到的人是村中有名的困难户。
他家人口不少,有二十来口人,虽然每年分到的粮食多,但是吃的人也多啊!
一到春天,他们家的存粮就吃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那点只敢给家中的壮劳力吃,其他人就顿顿野菜,吃到人一脸菜色。
“他们家也太能生了,不说老人,光是和阿想同辈男娃就有十个,再加上三个女娃,和他们兄弟三人。”
赵爷爷给赵四家算了一下人口,两位老人,兄弟三人加他们媳妇就是六个成年人了。
再加上十三个子女,足足有二十一口人了。
而家中真正能干活的,也就七八口人,这还是算上了两位老人。他们最大的孩子年纪不过比赵想大两岁,半大的孩子也不能当壮劳力用啊!
因此他们大人干得再多,这家中的粮食也是不够吃的。
“不说他们了,阿想你别担心,咱家有粮吃,不会让你饿肚子的。”
赵奶奶怕孙儿听了会想到自己身上,赶紧安慰。
“我知道的,谢谢爷爷奶奶。”
其实他的饭量也不算小,只是两位老人养他一个,压力没赵四家那么大。
再加上有老爹的补贴,才没像赵四家顿顿野菜。
祖孙三人正吃着,就有人来找。
“赵四?”
刚才家人还在说人家,这会儿对方就找上门了。
祖孙三人有些别扭地互看一眼,然后若无其事地看向本人。
“幺爸幺妈,打扰你们吃饭了。”
赵四来得不巧,发现赵家人正在吃饭,他脸上有些尴尬。
村民平时找人,都尽量避开吃饭的时候。
现在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你在人家吃饭时过去,人家是请你呢?还是不请好呢?
怕双方都难堪,因此大家都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
赵四来时没想那么多,主要是他心急,家里是一点米粮都没有了。光吃野菜也不行,经过商量由赵四来赵家借粮。
“赵四,你现在来我家里是有什么事吗?”
赵爷爷放下碗筷,老实说他也不知道现在要说什么好。
请赵四吃饭,锅里只有刷锅水。不请吧,一个大活人站在这里,他们也没办法吃。
“幺爸,我也是没办法了才上门,家里已经断粮两天了,你看能不能借我几十斤粮,让我家度过这段时间?等过段时间,村上的麦子下来了,我跟村里借粮后再还你。”
赵四也不想在人家吃饭的时候上门借粮,主要是各家也就这段时间才有大人在。
“你是要借细粮的话,那我家肯定没有。不过几十斤红苕倒是可以借你,你回头等红苕下来了,你再还我也成。”
赵爷爷是一家之主,他开口赵奶奶和赵想都不会说什么。
“可以,可以,有红苕就很好了。”
能借到几十斤红苕已经很好了,至于细粮他根本连想都不敢想。
“行吧,阿想你去地窖背一背篓红苕上来。”
赵爷爷对大孙子说道。
“好。”
赵想放下碗,赵四进来也没影响到他吃饭。
从某方面来说,他的脸皮要比爷爷奶奶厚多了。
赵四这才注意到赵想,看他比自家孩子有肉的脸,顿时有些难受起来。
原来的赵想又小又瘦,全身上来只有皮包骨了。可是经过这几个月赵家的喂养,现在的赵想看上去健康了不少。
而他家孩子,以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原主就是那个有余,因此赵四从不觉得自家孩子长得瘦有什么不好。
比起原主,自家孩子起码看上去正常多了。
如今再看,自家孩子连最差的赵想都比不上,赵四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
然而他的难受也不影响他们家继续生娃,如今他三弟的媳妇又怀上了,只是现在月份浅,赵四家没人往外说。
这一次借粮,也是家中弟媳饿狠了,人差点饿晕过去,让赵四家不得不出门借粮。
知道村里其他人也就比自家好一点,因此赵四直奔赵家,如果说谁家条件好一点,也就赵家了。
虽然他们现在多养一个人,可赵想能干啊!还有烈士儿子的抚恤金,政府的各种补贴,赵家肯定不缺粮。
赵家确实有粮,只是细粮没有,多是玉米、红苕这些粗粮。所以赵四要借的话,红苕可以借一背篓。
没说送,现在谁家不缺粮啊,赵家可送不起。
一背篓红苕差不多有六七十斤,赵想装满顺着梯子爬上来。
“你背回去吧!到时装一背篓还我就行。”
赵爷爷没多说什么,连称都不用称,直接按背篓算。
“谢谢幺爸,等家里自留地的红苕下来后,我立即还你。”
赵四家的自留地因为人口多,比赵家要大出一半来。
今年自留地别的没种,全种上了红苕,想吃菜就掐红苕叶。红苕叶吃烦了,就去找野菜。
反正今年要多种一点红苕,免得家里一过完年就断粮。
红苕吃多了会烧心和胀气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总比饿肚子强吧!这玩意产量大,顶多吃的时候多放点青菜进去,混合着吃就不那么难受了。
“嗯。”
赵爷爷也没和赵四客气,这粮肯定是要还的,他知道斗米仇,升米恩的故事。
现在能借粮给赵四家,赵家已经很有善心了。
谁家现在不紧张,赵家虽然比村民好点,但也没好太多。
老两口这么大年纪还下地,谁能说他们过得好呢?
以前说赵家偶尔吃顿肉是地主老财生活的人都闭上了嘴,谁家地主还下地干活的?人家都是请人干活,赵家老两口却要自己下地挣工分。
“幺爸幺妈再见,阿想辛苦你了。”
赵四背着红苕回家,背篓是他背来的,倒是不用还。
赵想看着他离开,洗手重新端起碗。
“阿想,地窖里的红苕还够我们吃吗?”
赵奶奶等赵四走后才问大孙子。
“还行,省着点吃够了。”
赵想点头,他去年抓了不少野味,每个月家里人都要吃上几次,有肉吃这粗粮就省下不少。
现在的人因为没肉吃,如果不多吃一点粗粮,干活都没有力气的。
时不时吃点肉什么的,对主食的需求量就小了。
哪怕后来多了一个赵想,赵家主食的消耗量比别家小多了。
“那就好。”
赵奶奶总是要为家里人考虑。
赵家现在老得老,小得小。总不能把粮食借给外人,让自家人饿肚子吧!
“回头再有人上门借粮,告诉他们没有了。”
赵爷爷也不是滥好人,他家还要养大孙子的师父呢!
赵四那是没办法,他家的困难村子里的人都看得出来。
“好。”
赵想答应下来。
其实地窖里的红苕还有几百斤,不过想到师父他们赵想没多说什么。
爷爷奶奶去年跟其他村的人换了不少红苕,是用家中的细粮换的。
去年他们就顿顿加红苕,反而是细粮没吃多少。
村子里分的细粮,还有政府送的细粮,大部分都换成了粗粮,这样家中的粮食就多起来了。
粗粮也是粮,可以养活更多人。
这些赵想都看在眼里,他什么也不说,只是每次进山会特意找兔子洞,偶尔会去野鸡经常待着的几座山上找找。
也许他穿越后运气确实不错,只要他想就没有空手而回的。
除了山上,河里也是他发挥的地方。
不过后来的鱼学聪明了,赵想只能不停换地方骗鱼上来杀。
赵想吃完午饭,见爷爷奶奶有话说,洗好碗筷就回屋了。
“你给我进来。”
赵奶奶等孙儿进屋,对着自家老伴喊道。
“哦,来了。”
赵爷爷拿着烟斗,像蜗牛爬一样,慢吞吞跟老伴回屋。
两位老人具体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上工的时候两老的脸色和平时一样,没瞧出什么不妥。
赵想等他们去上工后,先学习了两个小时,四点时他出门摘野菜。
村子里的孩子都在挖野菜,赵想可不能搞特殊,所以他也得去挖。
就算家里吃不完,他还能送给师父他们啊!
一挖就是一大背篓,挖得最多的是荠菜、马齿苋等。
鱼腥草没怎么挖,这东西他上午挖的还没吃完呢!
下午也不是给自己挖,而是给师父他们挖。
反正也是水煮了吃,赵想挖的都是一些口感好一点的野菜。
像鱼腥草凉拌最好吃,师父他们没有油,只能在赵家拌好了送去。
所以赵想没有继续挖它,而是挖别的野菜。
挖好的野菜赵想回到家洗干净,先用水焯好,再用盆子装起来。
中午拌好的鱼腥草现在吃味道更好,因为入味了吧!赵想直接分了一半出来给师父他们装上,再配上野菜,足足两大盆呢!
估摸着够他们晚上吃了,赵想又蒸了几根红苕摆在菜上,到时他们一人一根红苕,就着野菜吃。
赵想的想法很简单,细粮没有,粗粮也要让师父他们吃个七八分饱吧!
牛棚里的人分到的粮食更少,要不是有赵想祖孙三人的接济,他们冬天就得挖野菜草根过日子了。
其实他们也挖了,只是他们行动不方便,不能离村子太远,因此能挖到的野菜有限。
离村子近的地方,野菜早就让村民挖干净了,只有大家没留意的地方还剩一点,可那点野菜冬天也不够吃啊!
村子里的人没想那么多,大家都先想着自己,自己都吃不饱,又怎么可能想到牛棚里的人。
幸好赵想他们想到了,所以这几年赵家一直暗中接济大家,让他们平安度过了最困难的几年。
赵想过继后,大家的生活就更好了。
那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对牛棚里人特别好。
他对大家一直保持着善心,也不像村子里的人对他们避之不及。一开始还以为他是受了赵家老夫妻的影响,后来经过接触大家发现,其实和赵家人没关系。
赵想是单纯地想对他们好,所以才会经常送吃的到牛棚。
后来更是拜了张百草为师,跟他学习医术。赵想再送东西就理直气壮多了,不像以前还含蓄点。
大家想不明白,可是见他确实没有别的企图大家也就不和自己的脑子过不去了。
晚上和中午都是一样的饭,就连下饭菜都是一样的。虽然一样,但是祖孙三人吃得很香。
现在有得吃就不错了,挑食是不存在的。
赵想把下午回来弄好的饭菜放进背篓里,摸黑去了牛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