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蜀军之中深感惊讶,就连晋军之中,也是一片哗然。
司马伦在渭城与母亲相会之后,便再无留恋,挥师扬长而去,直奔陇西。
至于司马昭的命运如何,司马伦便不再关心了,司马昭篡位登基,人神共愤,一旦他落到了曹亮的手中,绝对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司马昭最好的结果,就是自己解决,那便不再饱受屈辱和折磨了。
不管有什么样的下场,那是他司马昭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杀兄弑帝,逼死太后,罪恶滔天,百死而难赎其身,光是他企图谋害柏灵筠这一点,就已经触犯了司马伦的逆鳞,如果司马伦有机会杀到长安的话,一样不会放过他。
只不过司马伦以大局为重,没有和司马昭进行计较,但没想到的是司马昭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为了削夺司马伦的兵权,不惜用司马亮和司马伷来替换胡奋、州泰,司马伦没法子反击,只能任由司马昭肆意行事。
这些的调防,埋下了一个深深的隐患,急躁的司马亮中了邓艾的埋伏,把潼关给丢掉了。潼关一失,整个关中防线就宣告了崩溃,司马伦抽身的早,才得以跳出魏军的包围圈,逃出生天。
司马昭可就没那么幸运了,长安被围之后,他就失去了最后逃跑的机会,神仙来了也救不了他了,只能是坐以待毙。
他的生死,司马伦已经是漠不关心了,现在司马伦终于可以摆脱魏军的追击,到达了陈仓。
陈仓是汉中进入关中的一座要隘,更是关中通往陇西的必经要道,司马伦抢先拿下陈仓,从战略角度上来讲,是必须的。
现在陈仓依然还控制在晋军的手中,当然就算不在,以司马伦的大军数量,也足以碾压陈仓的守军了,陈仓守将听闻赵王司马伦赶来,那敢怠慢,赶忙地开城相迎,将司马伦迎入到了城内。
司马伦旋即接管了陈仓,并安排州泰来担任陈仓的守将,司马伦还亲自视察了陈仓的防御情况,提出了相当的整改意见。
自从当年诸葛亮进犯陈仓之后,陈仓已经很多年没有发生战事了,相应的,防御自然有些松懈,司马伦抵达陈仓之后,首先便是狠抓陈仓的防御,魏军拿下长安之后,很快地将会挥军西进,能不能挡得住魏军进入陇西,陈仓成为关键的要隘之一。
在陈仓,司马伦得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姜维从祁山进军,围攻冀县。
看来这个姜维,摆明了是趁火打劫啊,如今魏晋两军战于关中,关陇一带局势一片混乱,正是姜维从中渔利的最好时机,他如果不出兵的话,还真不是那个最擅长落井下石的姜维了。
所以,司马伦对姜维这次出兵没有任何的意外,自从正始年间起,姜维就屡屡犯境,不断地滋扰雍凉边境,这次更是大举兴兵,看来姜维对陇西也是志在必得啊。
胡奋等人极是愤慨,都纷纷地向司马伦请命,要求率军救援冀县,给姜维予重创,好好地教训一下这个魏国的叛徒。
但司马伦却没有同意,而是陷入了沉思。教训姜维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以司马伦手中的十万大军,再加上郭淮的军队,里应外合,可以说击退姜维不是什么难事。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旦司马伦和姜维开战,那便是两败俱伤的局面,真正得到便宜和实惠的,只有曹亮。
司马伦刚刚抵达陇西,还立足未稳呢,就和蜀国的军队大战一场,不管胜负如何,都会元气大伤,这样的结果,恐怕千里之外的曹亮都笑不拢嘴了。
尽管蜀国一直是司马家的大敌,从司马懿的时代起,双方就鏖战不休,但和曹亮比起来,双方却没有那种亡国灭族之恨,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上来讲,曹亮才是司马伦的头号大敌,吴蜀远次之。
这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长安失守,大晋覆灭,这样的局面对于司马伦来说,已经是糟得不能再糟了,就算他撤兵到了陇西,曹亮会放过他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曹亮拿下长安之后,便会毫不犹豫地继续挥师西进,不将他们斩草除根,那是绝对不会善罢干休的。
所以抵达陇西的司马伦首要的任务就构筑陇西防线,抵御魏军的随时进犯,陇西已经是司马伦最后的堡垒了,一旦连陇西都守不住了,司马伦将退往何方?
难道说司马伦还要继续地逃亡,逃到更为荒凉偏僻的凉州去吗?
且不说魏军会继续地追击,将司马伦彻底地逼入到荒山大漠之中,就单单说凉州之地,那儿人口稀少,粮食匮乏,司马伦的十万大军到此,恐怕都会给活活饿死了,关陇富饶之地,能养活十万大军已是不易,一片荒芜的凉州,又怎么可能负担得起?
所以,司马伦已经将陇西之地作为了自己最后的基地,不管成败,这儿也将是司马伦和曹亮的最后决战之地,再无退路可言。
这原本就是司马伦比较成熟的想法了,但听闻到姜维出兵围攻冀县的消息,司马伦便有了一个更为胆大而疯狂的想法,那就是投降蜀国,与姜维一道共御曹亮。
出于对司马昭的厌恶,司马伦对所谓的大晋并没有什么归属感,如果不是司马昭自己作死,非要弑君自立篡位称帝,司马家必然可以稳稳当当地在关中呆着,有着山河之险的关中,也将会成为司马家东山再起的保障。
而现在,司马伦却如丧家之犬之一般,别说什么东山再起了,能不能苟延残喘下去,都会一个严重的问题。
司马昭已死,晋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司马伦也没有什么兴趣抱残守缺,继续地高举晋国的旗号。
对于司马伦来说,只要能守住司马家的最后一片基业,只要能有机会复仇曹亮,就是最大的心愿了,至于奉谁为主,司马伦还真心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