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奉冷酷地狞笑了一声,尽管浮桥上已没有多少的人了,但丁奉还是毫不犹豫地一刀斩了下去,将联结浮桥的绳索给斩断了。
绳索一断,整个浮桥轰然而榻,先前为了争夺留在浮桥上的位置,魏兵们拼了个你死我活,但现在浮桥一断,所有的人都无可幸免,径直地掉落到了水中。
四座浮桥的倒塌,也就预示着这场战斗临近了尾声,留在大堤上的魏兵已经没有了任何的退路,要么死战而亡,要么屈节投降,反正已经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
生死关头,许多的魏兵还是选择了投降,无论怎么看,活着总比死了要强,没有退路之后,投降便成为了唯一的生存机会。
尽管说投降之后很可能会受到折磨,有更大的苦难等着他们,但只要能活下去,别的似乎他们就不会太在乎了。
诸葛诞和司马昭乘坐的船只分别抵达了对岸,那些通过浮桥逃上岸的魏兵此刻也聚集在了对岸,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浮桥沉没在了水中,眼睁睁地看着浮桥上那些来不及上岸的魏兵掉落到了水中在绝望地挣扎着,但没人能做出什么,他们只能是傻傻地看着那些落水的袍泽,被江水所吞没。
或许这些人还在暗自的庆幸,如果他们不是早一步地到达了对岸,很可能现在落水的就是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诸葛诞脸色灰败,神情黯淡,虽然他坐船逃离了大堤,但东兴这一战,魏军的伤亡人数如此惨重,他身为前线都督,恐怕得担负最大的责任,轻则丢官罢职,重则就是锒铛入狱,自己以前为之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恐怕会随着这一战的失利而前功尽弃。
诸葛诞能坐到扬州都督征东将军的位置上,确实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要知道他可不是司马家的嫡系势力,得以坐到这个位置上,与他的勤奋和努力那是密不可分的。
在私底下,诸葛诞和夏侯玄交从过密,可曹爽覆灭之后,夏侯玄也基本上大权旁落靠边站了,诸葛诞不得不战战兢兢,如覆薄冰,生怕自己因为一点错事就得罪了司马家。
在王凌敌叛乱的时候,诸葛诞并征调前往淮南平叛,因功被封为了扬州都督征东将军,这又让诸葛诞升起了飞黄腾达的念头。
这一次的东兴之战,本来就是诸葛诞一手策划的,他也希望通过伐吴立下战功,也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事与愿违,东兴这一战败了,而且败得相当的惨,如果朝廷真要追究起来,他诸葛诞绝对是难辞其咎。
接下来该怎么办,诸葛诞有些左右为难了,何去何从,他确实也是该好好考虑清楚了。
司马昭同样是脸色难看,看着濡须水之中那些绝望挣扎的魏兵,司马昭心中一片悲凉,虽然他并不是特别地在意那些士兵的生死,但这场东兴之战,却实实在在地在他的履历上增添了极不光彩的一笔。
世人皆道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但对于目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司马氏来说,这一场失败,会让司马氏的统治变得更为地艰难起来,北方的并州和幽州已经有一个曹亮在虎视眈眈了,而此番和东吴交战的失败,也令淮南前线变得是危机重重,这种腹背受敌的状况,也确实是不好受。
司马昭本来这次是希望通过一场胜利来给司马师分忧的,但胜利没看到,却换来了一场大败,这让司马师的境地是雪上加霜,反倒是给他添乱了。
那些载着诸葛诞和司马昭等人的船只倒是在抵达对岸之后,很快便折返回去救人了,但相对于数量众多的落水者,这样的救援行动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而且那些落水者大多不好游水,在落水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溺水而亡了,等到救援的船只赶到,大部分人已经成了一具具的尸体。
这一战,魏军伤亡被俘的人员多达两万之众,这其中因为浮桥断裂溺水而亡的,就占据了大半之数,可以说惨不忍睹。
诸葛诞不得不下令残余的军队返回合肥新城,东兴战败之后,吴军很可能会乘胜追击,而合肥新城首当其冲地,就会成为吴军的攻击目标,所以诸葛诞不敢大意,退兵合肥新城,并加强了合肥新城的防御能力,以防备吴军的进攻。
东兴兵败的消息很快地传到了武昌和江陵那边,胡奋和王昶本来率军进攻二地,仅仅是为了牵制吴军,并没有准备全力地赴地发起进攻。
原本他们的战略目标已经达了,驻守武昌和江陵的吴军根本就不敢乱动,严阵以待,淮备和魏军决一死战的,但胡奋和王昶并没有急于进军,仅仅是驻扎着武昌和西陵的城外,按兵不动。
可惜诸葛诞和司马昭在东线便没有取得理想的战果,反而是遭到了惨败,被迫撤军了。
主攻方向的魏军遭遇到了重创,那么只起策应和牵制作用的胡奋和王昶自然没有了任何的存在价值,在得到了东兴战败的消息之后,胡奋和王昶不约而同地下令连夜拨营起寨,向北撤退了。
最终这次魏国的进攻,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吴军那边是大获全胜,身先士卒赤膊而战的丁奉,自然是得了首功,晋升为灭寇将军,加封都乡侯,其余的领军之将吕据、留赞、唐咨也皆获封赏,凡是此次参加的将士,皆有大小不等的功劳。
而位居首功的,自然是太傅诸葛恪,东兴大捷,使得诸葛恪晋升为丞相,荆扬二州州牧,都督中外军事。
和升职相比,更为重要的是,诸葛恪获得了无尽的声望,原本还对他的质疑之声,随着东兴大捷而彻底地烟消云散,使得诸葛恪在江东的威望达到了顶点。
同时,这也助长了诸葛恪的骄兵之心,认为魏军也不过而矣,东兴之战后,诸葛恪并没有轻易地返回建业,而是不断向东兴增兵,准备兴师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