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连轴转的攻击方式,非常适用于现在的这种情况,魏军人多,但受地势影响,人多的优势根本就发挥不出来,所以他们才采用轮班进攻的方式,不断地向吴军进行施压,只要守军稍有松懈,他们便可以趁势攻上城去。
这种战法也叫疲劳战法,采用高饱和度的攻击方式,来拖垮守军,别看吴军现在精气神挺足的,连续地没日没夜的战斗,肯定会精疲力竭的,这世上没有铁人,那怕再斗志昂扬的战士,也是需要吃饭和休息的,任何人也不例外。
依靠正面的强攻,魏军是很难拿下东关和西关的,也只有通过这种轮班作战的方式,才有可能拖垮吴军的斗志。
毕竟魏军人数占优,每次投入的兵力有限,大部分人都处于休息的状态,轮番上阵,那怕是黑夜白天颠倒,对他们而言,也没有什么影响。
而吴军毕竟人数有限,他们防守的时候,必然是全员上阵,把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都利用上,最初的作战时,斗志必然昂扬,士气必然很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斗志必然低落,士气也会随着萎靡,只要魏军持之以恒地发起进攻,拿下这两座关城,也不过是迟早的事。
诸葛诞和司马昭也到达了大堤之上,并在大堤中间设下帅帐,进行督战,这仗都连续地打了三天了,但魏军的攻势却毫无进展,这不禁让诸葛诞暗暗有些心焦。
现在他担心的是吴军的援兵,东兴这边发生战斗,吴国那边肯定是会派兵救援的,如果魏军能趁着吴军援兵到达之前,首先攻下东兴二城,这样他们就可以占据一个极为有利的战略位置,但如果不能拿下东兴二城的话,魏军很可能会受到三面之敌的夹击,这样的形势就会变得极为的不利。
但是拿下东兴二城,又谈何容易,吴军在此建造要塞,自然是做了充分的战斗准备的,那怕魏军采用轮番进攻日夜不停的方式,但吴军恐怕对此也早有预案,魏军的这个战术方案很难得逞。
再加上现在的天气真是糟糕透顶了,自从他们出兵以来,淮南地区就一直是阴雨不断,恶劣的天气加上泥泞不堪的道路,让魏军的行动变得迟缓而困难,本来应该是速战速决的战斗,却仿佛被拖入了泥潭之中,举步为艰。
司马昭也没有想到战斗竟然会是如此地艰难,此次从洛阳出发,司马昭可是顶着监军的头衔,代司马师亲征的,如今司马师位高权重,身份特殊,再加上朝中的事务繁杂,所以才会把领军出征的指挥权交给了司马昭,要他和前线的将领相配合,打出一场漂亮的仗来。
司马昭离京之时,也是踌躇满志,信心满满,这可是他真正意义上第一次独立地领军作战,以前出征,他可一直都是配角,被父兄的光环所笼罩,没有什么存在感。
而这次不同,司马昭成为了伐吴大军的最高统帅,所有的军队都受他辖制,这次司马昭暗暗发誓,一定要搞出一点名堂来,为司马师排忧解难,也为司马家的大业,可以蓬勃发展。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司马昭打响了东兴之战后,才发现原来整个战役的走向并不象他想象地那般理想,到目前为止,他们也仅仅只是搭建了四座浮桥,占据了没有防御设置的一条大堤,而处于大堤两端的东关和西关,那怕魏军竭尽全力,却也无法拿下来。
战斗进入到了极为胶着的状态,那怕有智将称号的诸葛诞也是无计可施,只能是采用最笨的攻击方法,日夜不停地发起轮番攻击。
诸葛诞是琅琊人,和蜀汉丞相诸葛亮是不出五服的兄弟,而诸葛瑾更是诸葛亮的亲兄弟,诸葛一门三杰,分别效力于魏蜀吴三国,而且全部是位极人臣,诸葛亮自然是不必说了,他在蜀国的位子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绝对是大腕之中的大腕,诸葛瑾在东吴也是位高权重,位居大将之位,其子诸葛恪更是成为托孤辅政的权臣,而诸葛诞虽然位置稍逊一筹,但也做到了征东大将军扬州都督,真正的封疆大吏。
世人常谓诸葛三杰,蜀得一龙,吴得一虎,魏得一狗,尽管说诸葛家族在三国时期并不是最牛逼的家族,但绝对是最独一无二的家族,因为他们在三国之中,都有子弟盛极一时,风光无限。
诸葛诞在魏国素有智将之称,那在名将辈出的魏国坐上征东将军的高位,也足见其能力过人,平定王凌叛乱的时候,诸葛诞就立下过奇功,虽然他不是司马氏的嫡系心腹,但在朝中也拥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司马师委任他为扬州都督,坐镇一方,还是对其十分器重的。
这次主张趁吴国国丧之时伐吴,诸葛诞还精心地做了一个战略计划,司马师看后,深以为然,所以在东线,诸葛诞是作为主将的,就算司马昭身为监军,代司马师统领三军,但在行军打仗上面,还是倚重于诸葛诞的,毕竟司马昭人生地不熟,对淮南的军事不甚了解。
诸葛诞虽然在平定王凌之后,就一直担任征东将军扬州都督,坐镇淮南也有几年的时间了,而且他对此次的出兵,也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是在时间上,显然与诸葛诞原先的计划有所偏差。
在原先的计划之中,诸葛诞认为最理想的出兵月份是九月,秋高气爽,正好可以避开淮南最为炎热的夏季和湿冷的冬季。
可是洛阳那边行动拖沓,一直到十一月的时候才完成了进攻的布署,而这个时候,最好的进攻时间已经错过了。
而且今年又遭遇到了数年来最为严重的阴雨天气,连日的冷雨让道路变得泥泞,士兵们也是怨声载道,这样的天气之下打仗,确实也是比较困难的,拿不下东兴二城,诸葛诞也是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