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54章 说服

“蚂蚁摇大树!”刘猛冷笑了一声,看来这个曹亮还真是有些自不量力,自以为拿了几座城池,打败了南部和左部的匈奴,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居然敢在东观和他们交手,那来得正好,也省下了刘猛再往前走了,先把他们给收拾了,再夺回祁县那就轻松多了。

“传令下去,准备进攻!”刘猛高声地下令道。

……

原本每天这个时候,是匈奴人进攻最为猖狂的时期,潮水一般的匈奴人依靠着他们兵多将广的资本,发疯地攻击着晋阳城。

但是今天却是出乎异常的安静,安静的让田豫在些不真实的感觉。

对于一位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连续多日穿着几十斤重的铠甲登临城头指挥作战,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何况天气还是这么的炎热,每天卸甲的时候,田豫里面的内衣完全被汗水给浸透了,整个人累得如虚脱了一般。

但是第二天田豫照旧会出现在城头之上,指挥若定,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绝不能倒下,如果自己支撑不住倒下了,晋阳城恐怕也就完了。

正因为如此,田豫才一直坚持着,那怕他的体力和精力已经是严重地透支了,但他始终也没有离开过晋阳的城头。

但出乎意料的是,今天匈奴人居然没有再发起进攻,原本被厮杀声充斥着的城墙上此刻寂静无声,这也太委实奇怪了。

田豫登高远眺,远处匈奴人的营地似乎也变得空旷无人,有的营帐还在,有的连营帐也拆除了,似乎在一夜之间匈奴人就消失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田豫有些疑惑了,按理说匈奴人此时攻击正急,不可能因为疲惫的缘故撤军吧。

或许这是匈奴人的圈套也未可知,也行匈奴人久攻不下,故意摆出一副撤军的模样的,引诱魏军出城追击,而匈奴人在半途设下埋伏,一旦魏军追兵进入到他们的伏击圈,就会遭到他们的攻击。

这种引蛇出洞的战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战术了,历代兵家皆有采用,田豫作为征战沙场的老将,肯定不会犯这种中二的错误。

现在是敌强我弱,魏军只有依靠晋阳坚固厚实的城墙才可以勉强地与匈奴人进行周旋,而一旦陷入到野战之中,匈奴骑兵的优势便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扬敌之长,克己之短,这种赔本的买卖田豫是决计不会去做的。

于是田豫下令各部人马继续地坚守城墙,同时密切地关注匈奴人的动向,以防备匈奴人趁着守军松懈的工夫,突然地杀一个回马枪。

而田豫,也可以摘下头盔透透气了,至于身上的铠甲,难穿也难脱,田豫也就没打算把它给脱掉。

就在此时,突然有兵士来报,西城门外来了一群人,皆是平民打扮,为首之人,口称是田刺史的故交,特来拜会。

田豫不禁有些纳闷了,都这个时候了,怎么还会有故交前来拜访,难不成这是匈奴人的诡计不成?

田豫此刻正在南城门处,听到西城门外有人求见,便立刻赶往西城门去了,如果真是自己的故交,那便亲自迎他入城,如果是匈奴人想要诈取城池,田豫必定会毫不留情处置之。

到了西城门上,田豫低头向下望去,城下的一行人并不太多,大约也只有十几个,皆是平民的装扮。

看到这一幕,田豫也略微地放松了一些,城下的人就算是匈奴人的奸细,那也不可能指望这么几个人就能拿下或扰乱晋阳城。

还未等田豫发问,城下一人呵呵一笑道:“国让兄,别来无恙否?”

田豫定睛一看,竟然是曾经和他有一段交情的桓范,不禁为之一喜,下令打开城门,迎接桓范入城。

“元则老弟,哪阵风把你给吹来了?”田豫笑呵呵地道。

桓范拒绝出任冀州牧一直闲赋在家的事田豫是知道的,但是自从匈奴叛乱以来,晋阳就成为了孤岛,消息隔绝,虽然田豫数度派人前往洛阳求援,但却如石沉大海,沓无音讯,到现在也看不到援兵的半个影子。

桓范突然到了城下,让田豫不禁疑心桓范就是朝廷派来的援兵,但看着怎么也不像啊,哪有援兵十来个人,还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感觉桓范不是来救援的,倒像是来游历的。

但不管这么说,他乡遇故知,都是一件难得的喜事,更何况,桓范虽然在朝中没什么好人缘,但前些年在青州之时,仗义执言,救了田豫一回,有这层人情在,田豫自然对桓范是客气的很。

“小弟不远千里而来,就是为了救国让兄于水火啊!”桓范呵呵笑道。

田豫眼前为之一亮,道:“莫非元则是奉了朝廷之命,出援并州的?”

桓范道:“出援并州的另有其人,桓某不才,忝为军师祭酒中典军,辅佐平北将军至此。”

田豫面带惊异之色,道:“素闻元则性情高傲,就连屈居于镇北将军吕昭之麾下都不肯,此番为何甘为旁人之幕僚,这平北将军乃是何人?”

桓范故意没有透露,而是道:“自四月以来,平北军一路北进,连克蒲子、兹氏、大陵、祁县,以万余步骑破匈奴十万人众,国让兄以为如何?”

田豫惊呼道:“原来援军已至,怪不得匈奴人此番会仓皇而走,莫非元则来报,某还蒙在鼓里。二月之间,连下四城,真名将风范也,当朝除了司马太傅,恐再无第二人有如此将才了,只是司马太傅若挂帅出征,必为大都督,平北将军如此低衔恐为不配,元则老弟你就不用卖关子了,如今这平北将军是究竟是何人,你直言无妨,某还真有心结交一二。”

桓范笑了笑,道:“说了恐怕你也不认识,这平北将军乃是高陵亭侯曹演之子曹亮,年方二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