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道之的建议被日军称为“Z”计划,其主要战略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海军和陆航基地相互补充体系”,简单的说就是在没有航空母舰的情况下把岛屿及其机场变成“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以保存实力、坚固阵地、迷惑敌军,必要的话还会派出联合舰队与美国舰队进行一场渴望已久的大决战等手段拖住甚至是守住马绍尔群岛。
但实际上,古贺峰一很清楚一点,日军想要守住马绍尔群岛基本是不可能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日美两军的兵力对比,更是日美两军背后的两国的巨大的工业能力差距……美军被击落一架战机就很有可能有两架战机飞上天空,而在马绍尔群岛的日军却已经无法从国内调来一兵一卒了,更不用说战机。
所以,古贺峰一现在的打算,就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但有时,古贺峰一又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
如果说日本终将一败,那么古贺峰一现在所做的,也就是尽可能拖延日本面对失败的那一天,那其实就是在延长日本痛苦的时间并进一步消耗国内仅存不多的战争资源。
如果说日本不会败……那么,什么能让日本坚持下去呢?又是什么能让日本取得胜利呢?!
古贺峰一只能对着远方海边的晚霞长长一叹,他现在能做的,就只有走一步算一步了。
日本人的动作自然也逃不开美军的眼睛。
事实上,在塔拉瓦战役结束之前美军对马绍尔群岛日军的侦察就已经展开了。
美军对日军的侦察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潜艇抵近各海岛侦察,这种侦察方式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毕竟潜艇是在水下活动的,而日本联合舰队因为担心遭到美军轰炸,所以一直在隐藏自己……此时马绍尔群岛的制空权其实只有部份在日军手里,美军已利用强大的航母舰群极大的压缩了日军的制空范围。
这倒不是美军有意为之,而是塔拉瓦距离马绍尔群岛只有250公里左右,这距离妥妥的在日军零式战机的攻击半径内。
所以,为了塔拉瓦战役能顺利进行,必须压缩日军马绍尔群岛的制空范围;同时也为了美军战机能安全的在塔拉瓦、马金、阿贝马马三岛上布署,也必须压缩日军的制空范围。
这造成了日本联合军舰只得到处隐藏,甚至在自己的港口补给也要在夜里偷偷进行。
日军的做法当然是正确的……军舰失去了航母及战机的掩护几乎就是敌人战机的靶子,而日军的陆基航空兵又是那么的脆弱,总共只有一百多架战机,而且这一百多架战机还分散在各个岛屿上。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美军知道了日军联合舰队的位置,就会派出大量的战机掩护着轰炸机给日本联合舰队来个狠的,到时就算日军陆基航空兵全军出动只怕也救不了日本联合舰队。
这样的结果就是,美军潜艇可以放心的在马绍尔群岛游弋侦察。
另一方面则是美军的空中侦察。
抢占制空仅的好处就是,战机常常可以飞近甚至飞临岛屿的上空,美军当然不会傻到放弃这个机会,在飞临各岛屿上空时就拍下了一张张照片留作制定进攻计划或者制作作战地图使用。
于是美军就发现了日军在拓宽各个岛屿的机场,甚至还在一些岛屿上修建应急机场。
哈尔西在得到这个情报时不由大吃一惊,因为这似乎就代表着日军会有更多的战机进驻马绍尔群岛,这些战机有可能多到以马绍尔群岛现有的六个机场都不足以容纳的地步。
“这六个机场拓宽后能容纳多少战机?”哈尔西问。
“目前还无法准确判断!”参谋一边看着图片一边回答道:“不过,如果以每座机场能容纳一百架战机来计算,也应该有六百架战机!”
这还只是初步估计,因为日军只是一艘航母就可以容纳七十余架战机,一座比航母大得多的岛屿自然能容纳更多的战机。
想了一会儿,哈尔西就说道:“看来我们不能再等了!”
哈尔西原本并不急着开战的,原因一是海军陆战队方面没有准备好,陆战一师驻守瓜岛,陆战二师刚刚打完塔拉瓦战役,参战且遭受较大伤亡的两个团被派回夏威夷渡假了,留下一个基本没参战的陆战六团驻守塔拉瓦。海军陆战三师又正在组建中……
于是美国海军除了中国部队外就没有两栖作战部队可以用于马绍尔群岛的登陆作战了。
中国军队当然是要投入战斗的,因为陆战三师就算组建完毕也是毫无作战经验的菜鸟部队,如果没有中国部队参战哈尔西放不下心,只是哈尔西认为至少要让中国部队休息一段时间。
第二个原因,就是作战计划的制定上还有点问题。
事实上,进攻马绍尔群岛的作战计划早在塔拉瓦战役之前就制定好了,这个计划叫做:“燧发枪”行动。
但问题就是……
“燧发枪”行动这个作战计划大多都是建立在类似进攻塔拉瓦环礁的计划。
简单的说,“燧发枪”行动就是进攻塔拉瓦的扩大版,美国海军打算以进攻塔拉瓦的方式,也就是先对日军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轰炸,然后再轻而易举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占领日军驻守的岛屿,于是马绍尔群岛就属于美军的了。
这个计划在塔拉瓦战役前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在塔拉瓦战役之后,就没有人会觉得它没问题了,原因是马绍尔群岛也有许多类似塔拉瓦的环礁。
就像尼米兹所说的:“事实证明,轰炸无法有效摧日军的攻势;马绍尔群岛的水文也与塔拉瓦一样,这意味着我们的希斯金船还是会搁浅;通讯问题也没有解决……所以,‘燧发枪’行动就是个狗屁!”
沉默了许多,哈尔西就对参谋说道:“通知下中国部队……我们需要开个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