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豪章:《于豪章将军访问纪录》(稿本),藏于“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方鼎英:《方教育长言论集》,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
王正华:《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台北:环球书局,1987年。
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三编·延安时期》,台北:作者印行,1965年。
王道:《论剿共战争》,海军军官学校训导处发行,1949年。
王耀武:《从作人到作战》,衡山:力行季刊社,1943年。
毛磊、刘继增、袁继成、杨存厚:《武汉抗战史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白崇禧:《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出版地点不详,1945年。
白崇禧:《白部长对三十五年度军训部临时校阅及代表国府主席亲临校阅总讲评》,徐州:“国防部”,1946年。
丘国珍:《十九路军兴亡史》,香港:宇宙出版社,1969年。
史诚之:《论中共的军事发展》,九龙:友联出版社,1952年。
田一鸣:《军队管教手册》,台中:兵学书店,1950年。
邓元忠:《三民主义力行社史》,台北:实践出版社,1984年。
邓文仪:《报国从军记》,出版地时不详。
长虹:《战车兵科人事观》,《陆军机械化学校成立十周年纪念专刊》,1946年。
乔家才:《铁血精忠传──戴笠史事汇编》,台北:中外图书出版社,1978年。
关麟征:《校长关训话集》,成都:陆军军官学校,1948年。
朱文伯:《七十回忆》,台北:民主潮社,1973年。
朱浤源、张瑞德访问,潘光哲、蔡说丽纪录:《罗友伦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朱培德:《军官的新生活》,南京:正中书局,1934年。
江上清:《政海秘闻》,香港:致诚出版社,1966年。
江良能:《军中卫生》,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
宋希濂:《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沈云龙访问,林能士、蓝旭男纪录:《凌鸿勋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沈云龙、张朋园、刘凤翰访问,张朋园、刘凤翰纪录:《刘航琛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六卷,香港:三联书店,1983年。
冷欣:《从参加抗战到目睹日军投降》,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
良雄:《戴笠传》,台北:敦煌书局,1979年。
李元平:《俞大维传》,台中:台湾日报社,1992年。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香港:南粤出版社,1986年。
李英铨:《夹袋中人——政治漩涡中的民国幕僚》,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茂盛、雒春普、杨建中:《阎锡山全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
李海生、完颜绍元:《幕僚政治》,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何成浚著,沈云龙校注:《何成浚将军战时日记》,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
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时期军事报告》,台北:文星书店,1962年。
何应钦:《军政十五年》,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1年。
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台北: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年。
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台北:文星书店,1962年。
何成浚:《何成浚将军战时日记》,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
卓文义:《艰苦建国时期的国防军事建设——对日抗战前的军事整备》,台北:台湾育英社,1984年。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台北:四川文献研究社,1974年。
周开庆:《刘湘先生年谱》,台北:四川文献研究社,1975年。
周至柔:《如何建立现代军事教育制度》,台北:实践学社,1951年。
周至柔:《军事制度之研究(第二讲)》,台北:实践学社,1951年。
《军事委员会第二十九年度最高幕僚会议汇编》,重庆:编者印行,未注出版时间。
《军事委员会三十年度最高幕僚会议汇编》,重庆:编者印行,未注出版时间。
《陆军第十四军三十四年度工作报告》,陆军第十四司令部,1946年。
姚骧:《陆海空军惩罚法释义》,上海:世界书局,1931年。
林德政:《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之整军与备战》,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
邱中岳:《远征》,台北:邦信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
《何雪竹先生纪念册》,未注出版者,1961年。
胡静如:《烬余掇拾》(稿本)。
侯坤宏:《抗战时期的征兵》,台北:“国史馆”,1991年。
唐纵:《唐纵失落在大陆的日记》,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8年。
徐永昌:《徐永昌日记》,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徐枕:《阿毛从军记》,台北:福记文化,1987年。
《陆军上将徐培根先生纪念集》,未注出版者,1992年。
徐复观:《徐复观杂文——忆往事》,台北:时报文化,1980年。
徐源泉:《徐克成先生纪念集》,未注出版地点,1967年。
柴毅:《渭滨忆往》,未注出版时地。
桂崇基:《中国现代史料拾遗》,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9年。
苏墱基:《张学良生平年表——东北少帅荣枯浮沉实录》,台北:远流出版社,1996年。
马五先生:《人鉴及新官僚的嘴脸》,台北:自由太平洋文化事业公司,1964年。
马五先生:《政海人物面面观》(重排本),香港:风屋书店,1987年。
马宣伟、温贤美:《川军出川抗战记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马振犊:《国民党特务活动史》,九州出版社,2008年。
戚厚杰、刘顺发、王楠:《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曹聚仁、舒宗侨:《中国抗战画史》,上海:联合画报,1947年。
梁敬錞:《史迪威事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年。
郭凤明:《清末民初陆军学校教育》,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8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
郭廷以访问,贾廷诗等纪录:《万耀煌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林泉访问兼纪录:《郭寄峤先生访问纪录》,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
许高阳:《国防年鉴(第一次)》,香港:中国史学研究会,1969年。
陶菊隐:《吴佩孚将军传》,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
《陆军军官学校校史》,凤山:陆军官校,1969年。
《陆军第十四军三十四年度工作报告书》,重庆:陆军第十四军司令部,1946年。
恽逸群:《三十年见闻杂记》,金陵书画社,1983年。
黄仁宇:《从烤面包说起》,《中国时报》,1991年12月3日。
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台北:时报文化,1991年。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台北:时报文化,1989年。
黄庆秋:《法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工作纪要》,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8年。
黄杰:《服务母校工作纪要》,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4年。
黄杰:《军事委员会驻滇干训团工作纪要》,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4年。
黄镇球:《南京防空经验》,贵阳:防空学校,1939年。
贾廷诗、马天纲、陈三井、陈存恭等访问兼纪录:《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傅润华:《中国当代名人传》,南京:世界文化服务社,1948年。
揭钧:《小兵之父——孙立人将军侧记》,台北:跃升文化,1991年。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
游扬:《军校生活的回忆》,九龙:新世纪出版社,1950年。
程思远:《政海秘辛》,香港:南粤出版社,1988年。
冯玉祥:《抗日军官须知歌》,桂林:三户图书社,1940年。
冯玉祥:《蒋冯书简》,上海:中国文化信托服务社,1946年。
冯玉祥:《我的生活》,上海:教育书局,1947年。
冯玉祥:《冯玉祥回忆录》,上海:文化出版社,1949年。
卫道然:《卫立煌将军》,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孙宅巍:《蒋介石的宠将陈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孙震:《八十年国事川事见闻录》,台北:四川文献杂志社,1978年。
张玉法、陈存恭访问,黄铭明纪录:《刘安祺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张光宇:《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革命军》,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
张拓芜:《代马输卒手记》,台北:尔雅出版社,1976年。
张昔方:《怎样实施军事训练》,汉口:黎明书局,1938年。
张朋园、林泉、张俊宏访问,张俊宏纪录:《于达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张朋园、林泉、张俊宏访问,张俊宏纪录:《王微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张朋园访问、郑丽榕纪录:《龙绳武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
张晴光:《血战余生》,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
张绪滋:《战乱余生》,台北:祥云出版社,1919年。
张赣萍:《弹火余生述》,香港文史出版社,1968年。
张鸣:《武夫专制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作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恽逸群:《三十年见闻杂记》,金陵书画社,1983年。
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杨跃进:《蒋介石的幕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杨森:《九十忆往》,台北:龙文出版社,1990年。
杨德慧:《杨杰将军思想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杨维真:《从合作到决裂——论龙云与中央的关系(1927—1949)》,台北:“国史馆”,2000年。
万昕:《战时军队营养补救办法》,安顺:军医学校陆军营养研究所,1943年。
万耀煌:《万耀煌将军日记》,湖北文献社,1978年。
简又文:《冯玉祥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
陈之迈:《中国政府》,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
陈存恭访问、陈美惠纪录:《赵正楷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陈存恭访问兼纪录:《徐启明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
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修订本),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素农:《回忆录》,台北:作者印行,1974年。
陈进金:《地方实力派与中原大战》,台北:“国史馆”,2002年。
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未注出版地点,1946年。
陈诚:《第二期抗战关于政训工作之指示》,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1939年。
蒋廷黻口述、谢钟琏纪录:《蒋廷黻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
蒋京访问与纪录:《萧赞育先生访问纪录》,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
蒋焕文:《战时政治建设》,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
刘子清:《从军三十年》,凤山:黄埔出版社,1954年。
刘心皇辑注、王铁汉校订:《张学良进关秘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0年。
刘汝明:《刘汝明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6年。
刘维开:《编遣会议的实施与影响》,台北:商务印书馆,1989年。
刘凤翰访问、刘海若纪录:《尹国祥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谭继禹:《戎马琐忆》,未注出版时地。
贾廷诗、马天纲、陈三井、陈存恭等访问兼纪录:《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赵正楷:《徐永昌传》,台北:山西文献社,1989年。
赵桂森:《新的服务精神与做人做事的道理》,《中央训练团运输人员集训班训练集》,南京:联合勤务总司令部运输署,1948年。
郑洞国等:《杜聿明将军》,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二册“军政”,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陆军第十四军三十四年度工作报告书》,重庆:陆军第十四司令部,1946年。
顾祝同:《对作战人员研究班第五期训话》,苏州: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1944年。
鲁弓长:《生命余晖》,未注出版地点,1980年。
谢本书、牛鸿宾:《蒋介石和西南实力派》,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谢本书:《龙云传》,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戴高翔:《高翔文存》,台北:川康渝文物馆,1983年。
戴坚:《中美兵学通论》,南京:世界兵学社,1945年。
韩汉英:《韩主任讲演集》,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1940年。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委员长行营第一处统计室编《全国陆海空军团舰队长以上主管概况表》,未注出版地点,1935年。
中国政协浙江省委员会文史编辑部编《陈诚传》,华艺出版社,1991年。
方正、俞兴茂、纪红民编《张学良和东北军》,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三军大学编《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戡乱》第9册,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9年。
王多年编《国民革命战史》,台北:黎明文化,1982年。
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军事处编《军事委员会廿八年度最高幕会议汇编》,重庆:编者印行,未注明出版时间。
王维礼编《蒋介石的文臣和武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张友坤、钱进主编《张学良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会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6年。
“中华民国史”专题第五届讨论会秘书处编《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五届讨论会》,台北:“国史馆”,2000年。
“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台北:编者印行,1992年。
军政部编《民国二十八年修订军政法规(第一辑)》,未注出版时地。
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会编《湖北文史集粹》,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特工组织(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编《傅作义生平》,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制》,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论文集》,台北:编者印行,1993年。
公安部档案馆编《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1年。
丘宏达主编《抗战胜利的代价》,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
匡珊吉、杨光彦主编《四川军阀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同仇汇刊社编《陆军荣誉第二师三周年纪念特刊》,海防:陆军荣誉第二师政治部,1946年。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编《民国时期的陆军大学》,南京:编者印行,1994年。
江苏省史学会编《抗日战争史事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青年军人丛书编辑委员会编《青年远征军剪影》,重庆:军事委员会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部,1945年。
何应钦将军讲词选辑编辑委员会编《何应钦将军讲词选辑》,台北:台北何氏宗亲会,1969年。
汤故上将恩伯逝世十周年筹备委员会编《汤恩伯先生纪念集》,台北:编者印行,1964年。
吴延环编《孙连仲先生述集》,台北:孙仿鲁先生九秩华诞筹备委员会,1981年。
军史研究编辑委员会编《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军事委员会铨叙厅编《第一期第一届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名簿》,南京:编者印行,1935年。
军事委员会铨叙厅编《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名簿》,南京:编者印行,1936年。
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军事处编《军事委员会二十八年度最高幕僚会议汇编》,重庆:编者印行,未注出版时间。
国父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国父全集》,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9年。
“国史馆”审编处编《蒋中正总统文物——革命文献(一)北伐史料》,台北:“国史馆”,2002年。
国民参政会史料编纂委员会编《国民参政会史料》,台北:国民参政会在台历届参政员联谊会,1962年。
《国民革命建军史》编纂委员会编《国民革命建军史》,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93年。
“国防部”史政局编《朱毛匪军事综合研究》,台北:编者印行,1958年。
“国防部”史政局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事合作纪要》,台北:编者印行,1962年。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抗日战史:战前世界大势及中日国势概要(二)》,台北:编者印行,1986。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黄埔军官学校校史简编》,台北:编者印行,1986年。
“国防部”情报局编《中美合作所志》,台北:“国防部”情报局,1970年。
“国防部”情报局编《国防部情报局史要汇编》,台北:“国防部”情报局,1962年。
“国防部”情报局编《戴雨农先生年谱》,台北:“国防部”情报局,1966年。
“国防部”情报局编《戴雨农先生传》,台北:“国防部”情报局,1978年。
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处编印《行政三联制检讨会议辑要》,1943年。
国军政工史编纂委员会编《国军政工史编》,台北:“国防部”总政战部,1960年。
胡宗南上将年谱编纂委员会编《胡宗南上将年谱》,未注出版地点,1972年。
侯文经编《行健八十年》,台北:海外华侨文化服务中心,1982年。
侯坤宏编《役政史料》,台北,“国史馆”,1990年。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
郭廷以编《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4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
国民参政会史料编辑委员会编《国民参政会史料》,台北:国民参政会在台历届参政员联谊会,1962年。
胡故上将宗南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编《宗南先生纪念集》,未注出版时地,1963年。
国民参政会华北慰劳祝寿团编印《国民参政会华北慰劳祝寿团报告书》,1940年。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朱毛匪军事综合研究》,台北:编者印行,1958年。
黄仁宇编《放宽历史的视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8年。
路家榜、吴敬模编《薛岳抗战手稿》,未标明出版地点,1948年。
许师慎编《国民政府建制职名录》,台北:“国史馆”,1984年。
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编纂委员会编《陆军军官学校校史》,凤山:陆军军官学校,1969年。
陆军军官学校编《总统蒋公与陆军军官学校》,桃园:“陆军总司令部”,1980年。
军事委员会军训部编《军事教育会议纪录》,重庆:编者印行,1939年。
陆军机械化学校庆祝十周年纪念大会专刊编辑委员会编《陆军机械化学校成立十周年纪念专刊》,陆军机械化学校,1946年。
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编《抗战参考丛书(合订本第1集)》,重庆:编者印行,1940年。
吴延环编《孙仿鲁先生述集》,台北:孙仿鲁先生九秩华诞筹备委员会,1981年。
李敖编《孙立人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1988年。
李云汉主编《蒋委员长中正抗战方策手稿汇辑》(一),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2年。
侯坤宏编《役政史料》下册,台北:“国史馆”,1990年。
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编辑委员会编《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第4册。
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抗日战史——战前世界大势及中日国势概要》,台北:编者印行,1966年。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黄埔军官学校校史简编》,台北:编者印行,1986年。
国防部第一厅编《现役军官资绩簿》,南京:编者印行,1947年。
国军政工史编辑委员会编《国军政工史稿》,台北:“国防部”总政战部,1960年。
蒋总统思想言论集编辑委员会编《蒋总统思想言论集》,台北:编者印行,1966年。
刘国铭编《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春秋出版社,1989年。
刘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第4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
刘纽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第9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7年。
陆军机械化学校庆祝十周年纪念大会专刊委员会编《陆军机械化学校成立十周年纪念专刊》,潼南:陆军机械化学校,1946年。
杨学房、朱秉一主编《中华民国陆军大学沿革史》,台北:三军大学,1990年。
同仇汇刊社编《陆军荣誉第二师三周年纪念特刊》》,陆军第二师政治部,1946年。
吴延环编《孙仿鲁先生述集》,台北:孙仿鲁先生九秩华诞筹备委员会,1981年。
“国史馆”中华民国史公职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公职志(初稿)》,台北:“国史馆”,1990年。
文闻编《我所知道的军统》,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
黄河文艺出版社编《叛离蒋介石的名将们》,郑州:编者印行,1989年。
黄杰等编《徐庭瑶将军纪念集》,未注出版时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特工组织(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
张启雄编《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论文选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年。
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军事处编《军事委员会廿九年度最高幕僚会议汇编》,重庆:编者印行,未注出版时间。
首都各界庆祝纪念暨全国统一大会编《裁兵与建国》,南京:编者印行,1928年。
陆军机械化学校庆祝十周年纪念大会专刊编辑委员会编《陆军机械化学校成立十周年纪念专刊》,潼南:陆军机械化学校,1946年。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编《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5年。
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编《张学良暨东北军史论》,华文出版社,1993年。
同仇汇刊社编《陆军荣誉第二师三周年纪念特刊》,海防:陆军荣誉第二师政治部,1946年。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先总统蒋公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台北:编者印行,1986年。
青年军史编辑小组编《青年军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编者印行,1986年。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黄埔建校六十周年论文集》,台北:编者印行,1984年。
“教育部”主编《中华民国建国史》,台北:“国立”编译馆,1989年。
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编《抗战胜利40周年论文集》,台北:黎明文化,1986年。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成立三周年纪念册》,出版地点不详,1941年。
《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二十四年辑)》,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
军事委员会校阅委员会编《陆海空军校阅手簿》,出版时地不详。
军事委员会军训部编《军事教育会议记录》,重庆:编者印行,1939年。
《春秋》(香港)第101、124、125期,1961年9月—1962年9月。
《春秋》(台北)第8卷第2期,1968年2月。
《宪兵杂志》第1卷第3期,1948年8月。
《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1990年第6期。
《传记文学》(台北)第9卷第1期、第23卷第6期、第29卷第4期、第38卷第3期、第39卷第3期、第43卷第6期、第61卷第1期、第61卷第4期、第71卷第2期、第85卷第3期,1966年7月—1991年3月。
《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第17辑、第18辑、第27辑、第54辑、第81辑、第96辑,1960年12月—1983年12月。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2辑、第6辑,1962年3月—8月。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1990年4月。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1962年12月。
《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3年。
《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2年。
《湖北文史资料》第3辑、第4辑、第25辑,1988年—2002年。
《武汉文史资料》第2辑、第8辑,1982年6月、1987年6月。
《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4辑,1984年12月。
《湖南文史资料》第3辑、第28辑,1962年10月、1987年12月。
《广西文史资料》第6辑、第30辑、第30辑,1964年4月—1990年11月。
《山西文史资料》第5辑,1963年11月。
《江苏文史资料》第36辑,1991年。
《重庆文史资料》第35辑,1991年。
《山东文献》第13卷第2—4期、第17卷第3期,1987年9—1991年11月。
《军事杂志》第34期、第47期、第149期、第151期、第153期、第162期、第164期、第165期、第166期,1931年4月—1945年6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90年6月。
《中央研究院院刊》第3辑,1956年11月。
《社会科学杂志》第1卷第2期,1930年6月。
《民国档案》1988年第4期、1989年第1期。
《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
《革命人物志》第11辑。
《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3期。
《兵略杂志》第1卷第6期,1951年9月。
《掌故》第32期,1974年4月。
《陆军经理杂志》第2卷第5期,1941年5月。
《口述历史》(台北)第2期,1991年2月。
《国防月刊》第1卷第3期,1946年11月。
《军事与政治》第8卷第5期,1945年8月。
《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3期,1944年6月。
《畅流》第38卷第1期,1968年8月。
《国史馆馆刊》复刊第1期、第8期,1987年元月、1990年6月。
《现代军事》第2卷第7期、第3卷第3期,1947年7月、1948年3月。
《艺文志》第118期,1975年7月。
《中国评论》第3期,1947年9月。
《四川文献》第41期,1966年1月。
《湖南文献》第7卷第1期,1979年1月。
《军需学校第七期学生班通讯》第9号,1947年1月。
《中华军史会刊》(台北)第7期,2002年4月。
《中外杂志》第35卷第5期、第6期,1984年5月、6月。
《建军导报》第1卷第1期、第1卷第2期、第1卷第4期、第5卷第6期,1944年7月—1947年5月。
《青年界》第5卷第2期,1948年3月。
《浙江学刊》2001年第3期。
《军事史林》1987年第2期。
《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3期。
《西北》第6期,1986年4月。
《申报》(上海),1929年3月9日、1936年6月29日。
《大公报》(天津),1930年6月22日。
《大公报》(重庆)1942年10月14日。
《中央日报》(南京),1936年12月25日。
《中央日报》1989年1月12日,第16版。
《清华学报》第1卷第2期,1924年12月。
《国民政府公报》1928年—1949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
“国史馆”藏阎锡山档案,19.0372.42/400-1-12。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藏,400.7/7421.2、400.7/7421.3、0211/375
军令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773/2084、769/59、769/70、769/109、769/110、769/111、769/177、769/280、769/309、769/310、769/324、769/711、769/2211、769/2217、769/2220、769/2251、769/2363、769/2477、769/2493、769/2497、769/2508。
军政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761/324、761/333、773/775、773/858、773/859、773/2084。
防卫厅研修所战史室编《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东京:朝云新闻社,昭和五十年。
岩谷将:《蒋介石、共产党、日本军——20世纪前半中国国民党における情报组织の生成と展开》,“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再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11年。
百瀨孝:《事典昭和戰前期の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1990年。
Richard J. Aldrich, Intelligence and the War against Japan: Britain, America and the Politics of Secret Serv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Evans Fordyce Carlson, The Chinese Army: Its Organization and Military Efficiency. New York: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40.
Chang Kia-ngau, The Inflationary Spiral: The Experience in China, 1939-1950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58.
Chen Yung-fa, Making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1937-1945.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Claire Lee Chennault, Way of a Fighter , New York:G.P. Putnam Sons, 1949.
Ch’i Hsi-sheng. “The Military Dimension, 1942-1945.”in James C.Hsiung and Steven I.Levine, eds. China’s Bitter Victory: The War with Japan, 1937-1945. N.Y.:M.E.Sharpe, 1992.
Hsi-sheng Ch’i,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1945.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Hsi-sheng Ch’i,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J. Rives Childs, Foreign Service Farewell: My Years in the Near East.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69.
Ronald William Clark, The Man Who Broke Purple: The Life of Colonel William F. Friedman, Who Deciphered the Japanese Code in World WarII. New York: Little Brown & Co., 1977.
Alvin D. Coox,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Japanes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llan R.Millett and Williamson Murray, eds., Military Effectiveness. vol. 3, The Second World War. Boston: Unwim Hyman, 1988, pp.1-44.
André. Corvisier, Armies and Societies in Europe, 1494-1789.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9.
Boyd L. Dastrup, The U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 A Centennial History. Manhattan, Kansas: Sunflower University Press, 1982.
Lloyd E. Eastman,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Lloyd E.Eastman, Jerome Ch’en, Suzanne Pepper, and Lyman P. Van Slyke, The Nationalist Era in China, 1927-194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John Ferris, “Signal Intelligence in War and Power Politics, 1914-2010, ” in Loch K. Johnso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National Security Intellig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Fiftieth Reunion Book of the Class of 1927, 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 n.p., 1977.
Paul French, Carl Crow, A Tough Old China Hand: The Life, Times and Adventures of an American in Shanghai.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Paul French,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China’ s Foreign Journalists from Opium Wars to Mao.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J.F.C. Fuller, The Foundations of the Science of War. London: Hutchinson, 1926.
John W Garver, Chinese-Soviet Relations, 1937-1945: The Diplomac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Michael R. Gibs o n, “Chiang Kai-shek’s Central Army, 1924-1938.”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1985.
Donald G. Gillin, Warlord: Yen His-shan in Shansi Province 1911-1949.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Donald G. Gillin, “Problems of Centralization in Republican China:The Case of Ch’en Ch’eng and the Kuomintang.”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9: 4 (August 1970), pp.844-847.
Walter Gorlitz, History of the German General Staff, 1657-1945. New York: Praeger, 1953.
Richard Holmes, Acts of War: The Behavior of Men in the Battle. N.Y.: The Free Press, 1986.
Merrill R. Hunsberger,“Ma Pu-fang in Chinghai Province, 1931-1949.”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1977.
Graham Hutchings, “A Province at War: Guangxi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Conflict, 1937-1945.” China Quarterly 108 (December 1986), pp. 652-679.
Harold R. Isaacs, Images of Asia: American Views of China and India. New York: Capricorn Books, 1958.
David Kahn, The Codebreakers: The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Secret Communication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Internet. N.Y.: Scribner, revised edition, 1996.
David Kahn, The Reader of Gentlemen’s Mail: Herbert O. Yardley and the Birth of American Code breaking.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Aleksandr Ya Kalyagin, Along Alien Roads. N.Y.: East Asian Institute, Columbia University, 1983.
Kataoka Tetsuya. Resistance and Revolution in China: The Communists and the Second United Front.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Michael Keevak, Becoming Yellow: A Short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Ken Kotani, Japanese Intelligence in World War II. London: Osprey Publishing, 2008.
Diana Lary, Warlord Soldiers: Chinese Common Soldiers, 1911-193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F.F. Liu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1924-1949.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6.
Liu Ta-chung and Yeh Kung-chia. The Economy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National Incom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933-1959.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Luo Rongqu. “China and East Asia in America’s Global Strategy, 19311949.”in Harry Harding and Yuan Ming, ed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5-1955: A Joint Reassessment of a Critical Decade. Wilmington, De.: SR Books, 1989.
Colin Mackerras, Western Images of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ion, 2000.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official site, http://www.nsagov.com.
Nobu Iwatani. “Japanese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surgency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North China in the 1940s. ” in Thijs Brocades Zaalberg, Jan Hoffenaar, Alan Lemmers, eds., Insurgency and Counterinsurgency: Irregular Warfare from 1800 to the Present. Hague: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Military History, 2011.
John M Nolen, “JCS Reform and the Lessons of German History,” Parameters 14:3(1984), pp.12-20.
John McAuley Palmer, America in Arms: The Experience of the U.S.with Military Organiz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1.
“Pay and Allowances of the Chinese Army.”Enclosure to despatch no.1927 dated December 18, 1943.from the Embassy at Chungking. i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China:Internal Affairs, 1940-1944, Reel 30.
Perrot, ed.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Vol.4, From the Fires of Revolution to the Great Wa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Ralph L. Powell, The Rise of Chinese Military Power, 1895-1912.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5.
Report: Statement on Commissioned Personnel Strength and Classification as to Training, January 28, 1936. in U.S. Military Intelligence Reports: China, 1911-1941, Reel V.
Douglas R. Reynolds, China, 1898-1912: The Xinzheng Revolution and Japan.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Charles F. Romanus, and Sunderland, Riley. Vol.1. Stilwell's Mission to China.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ept. of the Army, 1953; Vol. 2.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s, Same Pub., 1956.
Shen Yu. “SACO: An Ambivalent Experience of Sino-American Cooper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1995.
Yu Shen “SACO in History and Histories: Politics and Memory, ”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5 (Spring 1996).
Idem,“SACO Reexamined: Sino-American Intelligence Cooper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16:4 (December 2001), pp.148174.
Samuel A. Stouffer, Edward A. Suchman, Leland C. DeVinney, Shirley A. Star and Robin M. Williams, Jr. The American Soldier, Vol.I, Adjustment During Army Lif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9.
Donald Sutton, “German Advice and Residual Warlordism in the Nanking Decade: Influences on Nationalist Military Training and Strategy,” China Quarterly 91(September 1982).
Takahashi Hisashi. “A Case Study: Japanese Intelligence Estimate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1931-1945.” in Walter T. Hitchcock ed., The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1, p.210.
John Themis Topping, “Chinese Muslim Militarist: Ma Hongkui in Ningxia, 1933-1949.”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3, pp.79-80.
Tsai Chiao. “Problems of Nutrition in Present-Day China.” In Harley Farnsworth MacNair, ed. Voice from Unccupied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4, pp. 16-25.
Tuchman, Barbara. Stilwell and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11-1945. New York: Macmillan Co., 1970.
U.S.Department of State.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China: Internal Affairs, 1940-1944.
U.S.Military Intelligence Reports: China, 1911-1941, Reel V, April 30, 1928.
Martin van Creveld, Fighting Power: German and U.S.Army Performance, 1939-1945. Westport, 1982.
Martin van Creveld, The Training of Officers: From Military Professionalism to Irrelevanc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Hans van de Ven, War and Nationalism, 1925-1945.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3.
Frederic Wakeman, Spymaster: Dai Li and the Chinese Secret Servi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Arthur Waldron, From War to Nationalism: China’s Turning Point, 1924-192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Y.C Wa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1872-1949.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66.
Albert C. Wedemeyer, Wedemeyer Report!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58.
Odd Arne Westad, Decisive Encounters: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50.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Theodore White, In Search of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8.
Theodore H. White, ed. The Stilwell Paper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48.
Herbert O. Yardley, The Chinese Black Chamber.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3.
Arthur N. Young, 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 Inflation, 1937-1945.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58.
Arthur N. Young, 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 Inflation, 1937-194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Yu, OSS in China: Preclude to Cold Wa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dem, “Chinese Codebreakers, 1927-45.” 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14:1(1999), pp.201-213.
Yu, The Dragon’s War: Allied Operations and the Fate of China,1937-1947.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