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对年羹尧的好已近乎肉麻的程度了,物极必反,君臣关系太近往往是一种危险的征兆。
年羹尧和隆科多是雍正最重视的两个心腹重臣,两人在雍正继位和巩固皇位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年隆二人,雍正坐不上皇位,至少坐不稳皇位。
对年羹尧,雍正宠信至极,继位后,授予他一等公爵号,加封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世职,赐给年的儿子年富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还将年羹尧的妹妹由侧福晋晋升到敦肃皇贵妃。在平定青海叛乱前,雍正为了笼络年羹尧,下令:“西北军务,交给年羹尧全权处理,调兵遣将、动用粮草、边防等等事务一切按照年羹尧的意思办……”
雍正还命令四川提督岳钟琪:“西北防务,都由年羹尧全权调度。”
雍正不仅让年羹尧掌管西北地区的军权,还让他参与政事,有问题都会咨询年羹尧,以示对他的尊重。
为了让年羹尧死心塌地,雍正还对他的家属关照入微,经常把其家属的情况告诉年羹尧,以示对其家人的关心。有一次,雍正让人从北京快马飞奔西安,用了六天的时间,仅仅是为了给年羹尧送去新鲜的荔枝。年羹尧平定西北后,位高权重,俨然是没有封王的西北王。
在平定青海叛乱后,雍正竟然称年羹尧为自己的“恩人”,他发谕旨给年羹尧:“朕实在不知道如何去疼你,用词语来描述你的功劳太无力。西北危险之际,朕正好心烦意乱,你给朕的奏折中总是安慰朕,不想朕有任何的烦扰,其中的情感朕岂能不知。你是如此体谅朕,朕全都感知到了。每每向怡亲王谈到你的时候,朕总是难以禁住泪水。朕有你这样的臣子,实在是一种幸运啊!”
在封赏方面,雍正对年羹尧毫不吝惜,查出苏州织造李煦的家产后,将李煦的所有房屋都赏给了年羹尧,仆人也是任由年挑选。
雍正还在大臣面前夸奖年羹尧,他说:“像年羹尧这种为国出力的人,是国家的栋梁,不但朕依靠他嘉奖他,朕的子孙和臣民们也该对他尊敬仰赖,如果有一点点的负心,就不是朕的后代。如果臣民对年羹尧有一点点的不敬,就不是朕的子民。”
年羹尧虽然远在边陲,对于朝政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雍正的姿态可以理解为稳住年羹尧,担心他思想不稳定。雍正经常让年羹尧上密折议政,年羹尧和雍正的书信往来至今还有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
雍正在惩办允禟后,就把允禟交给年羹尧看管,后来雍正还问年允禟的情况。年羹尧也算是个厚道人,他实话实说:“允禟颇知道收敛。”这样的回答显然是让雍正无法满意的,雍正告诉年,允禟和允禩是不可能改变的,你一定要小心提防。
在用人和决策方面,雍正也常常和年羹尧商量,经常以年羹尧的意见决定人事的去留。雍正曾听到人们议论京口将军何天培,由于众说风云,雍正不知道何天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便问年羹尧。葛继孔是江苏按察使,年羹尧参了他一本,立刻被雍正降职。赵之垣是代理直隶巡抚,年羹尧说这个人是纨绔子弟,雍正听了,立刻将此人撤职。雍正准备让宋可进担任江西南赣总兵,年羹尧说这个人不可用,黄起宪适合这个位子,雍正马上采纳他的建议……
年羹尧受到雍正这般器重,难免会有骄矜之气。
雍正元年春天,年羹尧进京,路过陕西,发现该地欠收,便让巡抚征收钱粮,巡抚没有照办。年羹尧将此事告诉雍正,雍正将巡抚撤职,等于是肯定了年羹尧越境管事的权力。年羹尧可能没意识到他的举动触犯了帝王的忌讳,虽然雍正不仅没批评他,还按他的意思办事。
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回京。雍正让礼部制定迎接年羹尧的礼仪,结果一个侍郎因为拟定得不够妥当,被降一级。年羹尧进京时,王公以下的大臣都要跪地迎接,坐在高头大马上的年羹尧对文武百官甚至懒得看一眼,骄矜如此,已伏大祸。对那些问候他的王公大臣,年羹尧也只是点点头,似乎这些人全不入他的法眼。
雍正对年羹尧的好已近乎肉麻的程度了,物极必反,君臣关系太近往往是一种危险的征兆。
隆科多的地位也非常尊崇,雍正视之为第一功臣,封一等公,加太子太保头衔,兼任总理事务大臣和吏部尚书。当然,隆科多和雍正的关系不及年羹尧,毕竟隆科多曾经投靠允禩。为了表示对隆科多的尊重,雍正还尊称其为舅舅,实际隆科多并不是雍正的舅舅。这时,隆科多是“密勿大臣”,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丞相。雍正说他是“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同样非常肉麻。在对待功臣方面,肉麻几乎是雍正的一种策略,通过这种方式稳住自己的统治集团,淡化内部矛盾。
偏偏雍正手下的左膀右臂矛盾不断,年羹尧看不起隆科多,在雍正面前指责隆科多能力平常,不能担大任。隆科多则指责年羹尧性情狂傲,为人嚣张,而且见风使舵,不能相信。
两权臣互掐,对雍正来说并不是坏事,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掐得太过火,那样会影响高层的稳定。雍正经常居中调停二人的矛盾,希望将相和,国家昌盛。有一次,雍正在年羹尧请求年内进京的奏折上批道:“舅舅隆科多说,有些事必须等你来了才能商量。”等于是告诉年羹尧,隆科多很尊敬你。
为了澄清年羹尧对隆科多的误解,雍正还说:“舅舅隆科多,朕以前不了解他,现在才知道,他是先皇的忠臣、朕的功臣、国家良臣……”
为了让年羹尧和隆科多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雍正自作主张要把年羹尧的长子年熙过继给隆科多当儿子,隆科多的脾气比年羹尧要好,得知这个消息,他很高兴,说自己命中注定该有第三个儿子,现在得到皇上的恩赐,好像是得到上天的赐予一样。隆科多将年熙更名为得住,并表示从今以后和年羹尧团结友好,隆科多说:“如果我二人给人感觉像两个人,那么就是有负皇上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年羹尧当然也不会不给面子了。
年隆的和好也是雍正的一种策略,要稳定全国首先必须安内,因为要安内,雍正难免纵容年隆两位权臣。这两人功盖当时,但是也骄纵擅权,不过他们的骄横很大程度上是雍正一手培养起来的。
连年羹尧保举的官员都说年羹尧“狂纵”,这事肯定不虚。戴铎就揭发年羹尧违规让家奴桑承鼎当官,来喜说雍正听任隆科多等人擅权,用人唯亲。对于这些言论,雍正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说这些人的话都是无知言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无知言论,雍正的心思他们揣测不了,不久,雍正就开始收拾年羹尧和隆科多,罪名恰恰就是之前这些人提出的。
权谋大师雍正当然比谁都清楚权臣对君权的危害。年羹尧和隆科多权势虽然煊赫,但雍正很早就给他们套上了项圈。隆科多的职位最高,但雍正不让他当大学士,让他与大臣有一定程度的隔绝;年羹尧尽管手握兵权,雍正却不让他在朝中当官,两人都受到了制约。所以,隆科多官职再高,也无法跟地方大员联络,掌控兵权,年羹尧兵权再重,也不能和朝中大臣结党。而且,雍正不断拔高隆科多和年羹尧的地位,故意让这两人处于风口浪尖,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最后,朝臣必然站在自己这边,要求严惩隆科多和年羹尧。
雍正的心术实在太高明,高明得让人感到害怕。
年羹尧跟雍正的关系有点类似于鳌拜跟皇太极的关系,年羹尧追随雍正长达三十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雍正王朝的巩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功高震主向来为人君所忌讳,年羹尧的下场是很惨的,死前被罗列了九十二条罪状。一般人可能无法理解,雍正为什么对自己的心腹重臣出手这么狠。民间甚至有传言说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说是雍正的母亲以前是年羹尧的女朋友,怀孕后被送进宫里。这个传言当然不足为信,不过雍正跟年羹尧的关系确实非比寻常。
年羹尧跟雍正关系特别的地方在于,年羹尧其实是雍正的家奴。有人会奇怪了,年羹尧不是进士出身吗?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爬上去的,怎么会是雍正的家奴呢?
年羹尧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一个叫严富的人身上,严富在永乐年间中了进士,结果发榜的时候写错了,写成了“年富”。年富的子孙后来流落到辽宁,在努尔哈赤时代成为了后金的奴隶,也就是包衣。
到了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时,年家分属于胤禛的门下。康熙四十八年,雍正被封为雍亲王,这一年年羹尧的妹妹被选入雍亲王的府中,当上侧福晋。年遐龄跟着发迹,当上了湖广巡抚。
年羹尧还有一个哥哥叫年希尧,此人非常厉害,既是官员,也是学问家。年希尧做官做到工部侍郎、广东巡抚,学问就更厉害,他是个数学家,出版过《测算刀圭》《面体比例便览》《对数广运》和《算法纂要总纲》等书,此外年希尧对绘画也有研究,出版过透视学专著《视学》。
年羹尧的才能更多的表现在军事上,而年希尧则显得多才多艺。后来因为年羹尧案件,年希尧和父亲年遐龄都受到了株连,两人一度被免职。
关于雍正,有许多神秘的传说,血滴子就是其中最玄的一个。据说,雍正因为继位不合法,创立了一个神秘的特务组织——血滴子,血滴子的头头正是年羹尧。据说血滴子是一个神秘的暗器,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一圈匕首,能够远距离取人的首级。血滴子这种东西不仅在正史里没有记载,连野史中也没有。它第一次出现是在武侠小说中,这跟雍正的酷政和密折制度息息相关,所以小说家为这个皇帝创造了这么一种神秘的武器。
年羹尧既然是血滴子的头领,肯定凶残无比,电视剧里对此大加渲染,说有一次雍正让年羹尧到一个地方去杀掉恶霸,结果年羹尧把全镇的人都杀光了。
让我们还原年羹尧一个真面目吧!
年羹尧的身份是包衣,根据清朝的规定,包衣也可以参加科考。年羹尧在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之后授予翰林院检讨。
三十岁左右,年羹尧就当上了四川巡抚,成为地方大员。年羹尧上任之后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受到了康熙的嘉奖。在清军与准噶尔军队交战之中,年羹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受到康熙的提拔,当上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情。康熙末年,年羹尧当上川陕总督,成为当时封疆大吏中最有权势的一个人。
1721年九月,青海发生叛乱,年羹尧负责平叛,他利用当地土著之间的矛盾,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
在康熙逝世前后,雍正与十四弟的皇位争夺战进入白热化,后来雍正继位,允禵不服。允禵手握兵权,却没有选择兵临北京,其中年羹尧起了重大的作用。年羹尧镇守西北多年,善于将兵,是以允禵不敢轻举妄动。
雍正元年冬天,就在雍正和兄弟们掐得头晕眼花之时,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其时,雍正的兄弟们正等着看雍正的笑话,他的处境非常窘迫。如果不能平定这场叛乱的话,他的统治基础肯定会动摇。这个艰巨的使命就落在年羹尧身上,年羹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仅仅用十五天就平定了这场叛乱。
而且,年羹尧为官非常清廉,并不是像传言中那样是个残酷、腐化的大将军。
这样的关系,很难想象雍正对年羹尧举起屠刀,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缘由吧!
在康熙末年的争储中,雍正就和年羹尧埋下了矛盾。当时,雍正为了笼络人心,让年羹尧去请蔡珽,但是蔡珽没有给年羹尧面子,从此两人结下梁子。
年羹尧担任四川总督时,巡抚一职空缺,康熙后来任命蔡珽为四川巡抚。蔡珽一来,年羹尧无法再一手遮川。两人本来就有梁子,加上彼此都不服输,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这期间,年羹尧经常利用手中权力为难蔡珽,经常向康熙打小报告,给蔡珽穿小鞋。幸好,康熙是明白人,他让蔡珽担任四川巡抚本就为了牵制年羹尧。
1722年冬,康熙病倒了,不久就去世。四川的局势对年羹尧越来越有利,不久,蔡珽威逼知府蒋兴仁,导致他死亡。蔡珽因此被罢官,年羹尧让自己的心腹王景灏接任四川巡抚。
蔡珽被送到北京后,雍正不仅没有拘禁他,反而召见了他。蔡珽向雍正诉委屈,说自己在四川时年羹尧如何诬陷自己,接着,蔡珽又说年羹尧这个人如何如何贪婪暴虐。雍正是否相信蔡珽的话,我们不知道,反正雍正没有处罚蔡珽,反而提拔他为左都御史,为将来收拾年羹尧准备好一把匕首。
对于蔡珽问题,雍正是这么解释的:“蔡珽是年羹尧参奏的,如果将他处置,人们一定会说朕是听了年羹尧的话才杀他,这样等于是授予世人年羹尧把持朝政之柄,对年羹尧也不好。”
雍正对年羹尧态度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是在他第二次进京的时候,这一次雍正同样对他很热情,要九卿们讨论如何给年羹尧加恩。不久,雍正犒赏年羹尧的军队,外界传言说雍正是按年羹尧的要求办事,还说雍正是年羹尧的傀儡,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些传言究竟是外界传出的,还是雍正一手制造的,不得而知。
雍正开始活动了,十一月十五日,对大臣们说:“朕又不是年幼的皇帝,难道非得听年羹尧的话才知道怎么做?朕自认为能力并不差,许多诸王大臣们办不了的事情朕都可以办好,诸王大臣看不到的地方朕可以看到。朕身为天子,总领天下,年羹尧只不过是有大将军的才能,又不具备天子的聪明才智。那些说年羹尧坏话的人无非是设计想害他,至于那些议论隆科多的人也不过是出于嫉妒。”
雍正这番话表面是辟谣,其实是隐隐告诫年羹尧和隆科多。后来,甚至有人建议将年羹尧扣在京城,不要让他回陕西。但雍正觉得时机不成熟,还是放年羹尧回陕西了。
年羹尧离京的时候,没有意识到雍正已经起了杀心。
对于年羹尧,雍正很有耐心,他是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诛杀。雍正首先向李维钧透露了惩办年羹尧的意思,他在李维钧的奏折上批道:“这几天年羹尧陈奏了一些事,朕怀疑他居心不良,大有耍弄聪明揽权扩势的意思。你和他关系密切是奉朕的意思才这样的,所以不必担心,不过要逐渐和他疏远。”
后来,湖广总督杨宗仁在奏折中夸奖年羹尧是纯臣,雍正很生气,在奏折上批道:“年羹尧到底是什么人?根据你知道的,如实奏来。纯字可以用在年羹尧身上吗?朕以为不可以。这事一定得保密。”
雍正在王景灏的奏折上批:“年羹尧这次来见朕,态度非常乖张,好像朕有许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一样,不知道是他的精神颓败导致,抑或是功高志满目无君上。你虽然是年羹尧推荐的,不必要依附他,朕实在太了解年羹尧了,他没什么能耐的。”
雍正还向李成龙交底:“近日年羹尧擅自作威作福,受贿逞奸,朕很反感。”雍正对宋可进说:“年羹尧很不喜欢你,你要多加防范,不要露出破绽,被他指摘。”
类似的批示相当多,雍正要求这些大臣们和年羹尧、隆科多保持距离,达到瓦解这两人的目的。
以上还只是前戏,真正对年羹尧下手还是将他调离陕西。
雍正二年十二月,写了一份文书,劝说功臣要保全名节:“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若倚功造过,必至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尔等功臣,一赖人主防微杜渐,不令至于危地;二在尔等相时见机,不肯蹈其险辙;三须大小臣工避嫌远疑,不送尔等至于绝路。三者缺一不可,而其枢要在尔等功臣自招感也。……我君臣期勉之,慎之。”
在给年羹尧的朱批中,雍正说:“自从你走后,有人说你立了大功,你的话皇上不好不听从,这人说话不知轻重,朕已经把他关起来了。”
雍正对年羹尧的公开批评是从三年正月的金南瑛事件开始的,年羹尧回到陕西后就让胡期恒弹劾陕西驿道金南瑛。雍正认为年羹尧就是搞朋党,党同伐异,因为金南瑛是允祥和朱轼推荐的,不属于年羹尧派系,所以年羹尧想整他。
雍正三年二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大臣们纷纷上贺表称颂雍正朝乾夕惕、励精图治,年羹尧也上了一份贺表,但不小心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关于年羹尧写错字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写成了“夕阳朝乾”,一种是说写成了“夕惕朝乾”,如果是后一种说法,文字的意思没变,语句也通,如果是前一种写法,不仅不通,也是大不敬。
不管怎么说,文字狱只是个引子,点燃了雍正心中酝酿已久的火药。年羹尧辩解说,自己写错了。雍正认为,年羹尧平时没这么粗心,显然是故意这样写的,不打算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到自己的名下。雍正说: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年羹尧自恃功高,有大不敬的意思。
年羹尧的末日就这么降临了,一场错别字点燃的火灾。
年羹尧开始厄运缠身,自己的心腹先后被撤职,先是甘肃巡抚胡期恒被撤职,由岳钟琪兼任。紧接着,代理四川提督纳秦别调回京,由赵坤接手。朝堂之上又开始了站队活动,凡是支持和同情年羹尧的都受到打击。将年羹尧的“同党”收拾得差不多的时候,雍正开始收拾年羹尧本人。
四月,雍正让年羹尧交出抚远大将军印,并调离陕西,前往杭州担任将军,年羹尧写了个折子谢恩,雍正的批复非常有意思,翻译一下大概是:“我听到有谣言说,三江口会出皇帝,嘉湖会变成战场。现在我让你在这里做官,而且你之前的奏折中也谈到浙江省天象之类的,如果你真想自称为帝,这也是天意,我也无法挽回;如果你不肯自立为帝,统领几千兵在这里,你也不会容忍三江口有人称帝……我的心实在寒透了,上天在上,我如果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我,不知上天会如何惩罚你……”
年羹尧到了杭州后,立刻受到了严密的监视,当时有人劝雍正不要对年羹尧惩治过严,担心激起年羹尧的叛变。雍正对此毫不理会,认为是浅陋之见,确实,朝政经过雍正的铁手调整,已经没有人有资本可以和雍正抗衡了。
墙倒众人推,到了杭州后,官员们纷纷揭发年羹尧,年羹尧俨然变成了肉靶子。雍正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皇帝,他把那些揭发年羹尧的奏折全部发给年羹尧,要他回奏。六月,年羹尧的儿子们全部革职发配,老部下也纷纷被株连。
七月,九卿奏请将年羹尧就地正法,雍正没有这么做,而是革去年的将军之职,以闲散章京的身份安置在杭州。此时,年羹尧如同一头待宰羔羊。
雍正在处死年羹尧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现了谨慎的一面,考虑到年羹尧是本朝功臣,诛杀他必须动用强大的舆论力量,给世人一种感觉,不是我雍正想他死,而是大家希望他死。
雍正召集各地地方大员,让大家自由发表意见,应该如何处置年羹尧。大家都是聪明人,急着表功。广西巡抚李绂就说:“年羹尧阴谋叵测,狂妄无礼,擅权已久,大逆不道,法理难容……”田文镜也说应该处死。
九月,雍正下令逮捕年羹尧。又用了三个月罗列了年羹尧九十二大罪,为了表示宽大,雍正勒令年羹尧自裁,父亲和兄弟革职,年羹尧的儿子年富斩立决,其余十五岁以上子女发配到广西、云南等地。
最有意思的是,雍正在令年羹尧自裁的谕旨中居然说:“你自尽后,如果稍有怨恨之意,那么佛教中所谓永堕地狱万劫不复也不能消减你的罪孽。”
年羹尧被杀的首要原因还是他功高震主后不知收敛,仍然作威作福,触犯了雍正的大忌。第二个原因是年羹尧亲信和党羽太多,他们占据一些要职,对皇权构成了威胁。第三个原因是年羹尧聚敛财富,最后抄家从他家里抄出一百一十万两银子,就年羹尧的职位来说,这么点银子真不算多。但雍正治贪是出了名的,他对贪官也非常反感。
有意思的是,年羹尧案件还牵连到读书人。一个叫汪景祺的人,浙江钱塘人,颇有文才,可惜仕途不顺,便寻思着投靠了年羹尧。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后,志得意满,汪景祺适时提醒他要低调内敛,为此他写了一篇《功臣不可为》的文章给年,对年说功臣不好做,问题就出在皇帝身上,功臣为皇帝平乱,往往会受到猜忌,因为皇帝认为能够平乱的人一定也能作乱;功臣封赏后,常常受到小人的嫉妒和中伤,要是仗着自己的功绩在君王面前提建议的话,往往被君主视为骄横。所以,功臣到最后总是难逃一死。
汪景祺写这篇文章时,年羹尧正逢人生最得意的时候,所以根本没理会汪景祺。后来抄年羹尧家时发现了这篇文章,反倒成了年羹尧的一大罪状。此外,还发现了汪景祺的一首七言绝句,里面有“皇帝挥毫不值钱”的句子,雍正看了后,气得七窍生烟。汪景祺最后被砍头,妻子发配到黑龙江为奴,五族内任公职的亲戚全部革职。
钱名世是康熙四十二年进士,跟年羹尧本来没什么关系,后来看到年羹尧发达了,就想攀附,为年羹尧写了几首谄媚的诗,将年羹尧比作周朝的召伯、汉代的卫青和霍去病。钱名世甚至鼓吹应该在青海为年羹尧立碑。雍正觉得钱名世简直是一个无耻文人,文人中的败类,但仅凭这些拍马屁奉承的诗,杀了他又不太合理。雍正想出了一个更毒的办法,亲笔写下“名教罪人”,让钱名世挂在自家大门上方,而且命令所有进士出身的文官每人写一首诗讽刺钱名世,还让钱名世出钱刊印这本诗集,发往各地。雍正这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确实厉害。
威武一世的年大将军就这样走向了人生的终点,论起才干,年羹尧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可惜没能处理好与皇帝的关系。年羹尧也不是非死不可,如果他能知道进退,功成名就之后能够淡泊权力,或许就不是今天的结局。
跟年羹尧犯了相同的错误还有隆科多,雍正的左膀右臂都没能逃脱卸磨杀驴的命运。
隆科多虽然死在年羹尧之后,但遭疑忌还早于年羹尧。
隆科多犯的错误跟年羹尧很相似,都是擅权,但也有所不同,年羹尧还有作威作福飞扬跋扈之罪,隆科多为人低调一些,没那么嚣张。这也是隆科多后年羹尧而死的原因。
很早的时候,就有人说隆科多这人擅权自高,百官对他“莫敢仰视”,唯其命是从——这话听起来就像是离间之语,但隆科多擅权确实是事实,他手掌大权。在康熙朝,隆科多看见皇子一般是单足跪安,到了雍正时候,隆科多看到皇子时站得笔挺。
隆科多显然比年羹尧聪明,他也很早就预料到有一天会兔死狗烹,所以到处留有后路。比如,为了防止雍正抄家,他把财产转移到亲友家里和寺庙里。隆科多从来不相信雍正是真的对自己好,他老早就见识到了雍正的心狠手辣,非常担心有一天轮到自己。聪明归聪明,不幸的是,隆科多转移财产的事被雍正知道了,这等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搞得自己很难堪。虽然雍正没有及时惩治他,但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
雍正二年,隆科多主动提出辞去步军统领的职务,步军统领掌握军权,雍正老早就想收回来了,只是不好开口。现在隆科多自己提出,那是求之不得。雍正让隆科多的对头巩泰接替了这个职位。隆科多显然比年羹尧更懂得官场的进退,但是退得还不够,对雍正这样的皇帝来说,远远不够。
在惩办年羹尧的时候,雍正就想把隆科多捎带一起办了,雍正曾经说隆科多故意阻挠查办年羹尧的官员,还说隆科多跟年羹尧一样贪污欺诈不知感恩,而且揽权结党。他甚至对官员们说:“像隆科多这样的小人,见了他之后完全不必跟他讲礼。”
雍正三年五月,雍正发动大家集体攻击隆科多,到了六月,隆科多的儿子和年羹尧的儿子同时被惩罚。第二年正月,雍正让隆科多去阿尔泰岭,跟策旺阿拉布坦谈判,之后再和俄国使者讨论两国的疆界。在与俄国人谈判中,隆科多坚决要求俄国归还属于中国的领土。就在隆科多谈判之时,雍正在隆科多家里发现了“玉牒”,这是记载皇家宗谱的东西,非常神圣,除了宗人府,外人是不能查看的。隆科多私藏玉牒,属“大不敬”之罪。当时有大臣建议雍正等隆科多谈判完了之后再修理他,但雍正觉得外部问题远远没有内部问题重要,下令将隆科多召回,治罪。
隆科多离开后,中方代表不能坚持国家的利益,向俄国作出了许多让步,贝加尔湖一带和唐努乌梁海以北的大量原本属于中国的地区划归俄国。雍正急于置隆科多于死地,显然不想让他在外交中立功,到时候让自己收拾起来不方便。
十月,诸王大臣们给隆科多罗列了四十一条大罪,大不敬罪五条,扰乱朝政罪三条,奸党罪六条,不法罪七条,贪婪罪十六条等。雍正下令将隆科多永久监禁,禁地设在畅春园附近,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当年你隆科多就是在畅春园拥护我起家,知道我太多的秘密,现在我就让你在畅春园终老,让你体会因果循环的滋味。
雍正六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隆科多死之前说过这样的话:“白帝城受命之日,既是死期已至之时。”
话里似乎有不少隐情,可惜我们已经无法得知这些隐情,隆科多将这些秘密带进了坟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