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融的试探性攻击,最终以失败告终,张说毫发无损。
张说始终认为自己经历这么多宦海沉浮,披荆斩棘的一路走到今天,在成功策划并主持封禅大典之后,终成为天王级的朝臣。现在宇文融一个乳臭未干的后生居然用三脚猫的功夫来公开挑衅自己,在张说看来,宇文融根本不配做他的对手。
所以史料上没有记载张说有什么反应,不是因为张说没有应对之策,也不是他根本没有发觉宇文融的企图,而是他根本就没在乎。
当时张九龄针对宇文融的所作所为,再次挺身而出提醒张说,认为宇文融当下很红,而且能言善辩有谋略,让张说多加防备。而张说却认为宇文融属于老鼠之流,根本产生不了什么威胁。
事实证明,老鼠虽然只能在黑天偷些粮食吃,但他们隐性的有传播鼠疫的危害!
张说再次将张九龄的话当作了耳旁风,然而很快,宇文融就开始了第二波攻击。
如果说第一次的试探性进攻,宇文融失败于猛人吴兢的搅局,那第二波攻击,宇文融则有必胜的把握。
因为这次进攻的背后,除了宇文融之外,还隐藏着诸多人的利益,搞倒张说大家一起升官发财,正所谓组团群砸是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张说依然继续发挥他的性格,不断的使自己陷入到了孤立的境地。
事情的起因源于李隆基的一项人事任命。
开元十四年(726年)二月,李隆基召见河南尹崔隐甫想要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河南尹是地方官,御史大夫是京官,这等于算是提拔了崔隐甫。
既然是皇帝陛下看重的人,相信在地方上一定有政绩,然而李隆基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张说的阻止。
张说的理由是,崔隐甫没有什么文学修养,是不能重用的。为此,他建议任命崔隐甫为金吾大将军(皇家卫队长),张说的潜台词是:以崔隐甫的水平和能力最多做个护卫长。
崔隐甫文学修养高与不高,我们暂且不论,但张说的理由明显有些牵强,文学修养高未必能把官做好(例如后来的李白、杜甫),最重要的是,张说的阻止并不是出于公心,因为对于御史大夫这个职位,他有自己的人选,时任殿中监的崔日知。
这下引起了李隆基的反感,他当下拒绝了张说,并且他用一种特有的方式回击了张说,那就是给了崔日知一个左羽林大将军的职位,李隆基的潜台词是:你推荐的人,才是适合做护卫的人。
这还没完,在任命崔日知的转天,李隆基就提拔崔隐甫为御史大夫,他仿佛在告诉张说,这个帝国中只有一个人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那就是皇帝。
自从张说第二次重返朝廷一直到现在为止,他第一次在李隆基那里产生了信任危机,而这一切对于多谋略的宇文融来讲,是可以利用的机会。
在宇文融看来,这是扳倒张说的绝好机会,甚至是唯一的机会!
在充分吸取第一次试探性攻击失败的教训后,宇文融决定这次攻击采取组团群砸的方式,毕竟人多力量大嘛!
在这个群砸队伍中,第一个被宇文融拉进名单的就是皇帝李隆基,在宇文融的计划中,李隆基的作用并不是冲在第一线扔板砖,他的作用是发板砖。
而真正向张说扔板砖的一线队员,宇文融找到了以下两个人:
御史大夫崔隐甫和御史中丞李林甫!
崔隐甫能够入选这个群砸团队自然不用多说,而李林甫在此之前还没有登场过,但以宇文融的智商来看,能在这么多御史中选中他,可见这个人并不一般。从出身来看,他是高祖李渊堂弟李叔良的曾孙,算是李唐皇族的后代。
《旧唐书·李林甫传》记载:林甫面柔而有狡计,能伺侯人主意。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记载:时人谓之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总结一句话:李林甫属于那种他把你卖到新疆,你回来还会给他捎葡萄干的主儿,在整人领域是名副其实的狠角儿。
不过现在由于张说、宇文融等诸多大腕儿把持朝廷局面的情况下,李中丞还仅仅是个小角色,但他实在具备了立足官场的全部厚黑、权谋之术,所以在不远的将来他注定会成为一个可怕的人,进而足以超过姚崇、宋璟、张说、宇文融等一干猛人,而位居宰相职位长达十九年之久。
李林甫之所以能够义无反顾的投向宇文融的阵营,除了他天生具有整人的爱好之外,还因为在封禅泰山时,他是站在山下那些官员其中的一份子。换句话说,封禅当天就地升职的官员中,并没有李林甫的名字。
以李中丞的性格来看,如果不找个机会报复张说,那实在是说不过去。
因为各自的经历,更因为各自的利益,从现在开始群砸张说三人帮正式宣告成立。
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四日,在李隆基和张说因为人事任命问题产生分歧的两个月后,“三人帮”正式联合上疏李隆基弹劾张说,理由是张说曾经把一个叫王庆的术士招到家里占卜星象,并且奢侈过度接受贿赂。
如果是在一年前这封奏疏送到李隆基面前,他一定会当成废纸扔进垃圾堆。但是现在不同,因为在此之前和张说因为人事问题的分歧,使李隆基对张说已经有了反感,在这个节骨眼上,“三人帮”的弹劾只会使李隆基那颗反感的心,进而转化成一种猜疑。
这就是宇文融所看重这次机会的全部原因。
事实证明,宇文融这次押对了宝,在弹劾奏疏刚递上去,李隆基就下令让另一位宰相源乾曜和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胡珪和崔隐甫一起在御史台审讯张说。
从负责审讯工作的成员名单来看,没有一个是张说的人!
源乾曜和张说是暗中不和,崔隐甫恨张说恨的咬牙切齿,韦抗和胡珪虽然和张说没有什么矛盾,但也没有什么亲密的交往,审讯的结果闭着眼都能猜出来,张说即使打死也不说,这些人也会想尽办法让他招供,然后写个一切属实的调查报告递上去。
当李隆基看完报告后,下令将张说暂时下在大狱之中。对于如何处理张说,李隆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张说的身份不同于其他人,因为张说曾经做过李隆基的老师,而且当初因为“功臣”的身份和姚崇的算计被贬出过京城,八年后当李隆基需要他重新回来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的怨言而依然尽心竭力的为这个帝国工作,最关键的是,在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揣摩出李隆基内心深处的需要,是张说首倡封禅泰山,并成功策划实施。
对于张说的功劳,李隆基自然不会忘记。对于张说特殊的经历,李隆基有着别样的感受。
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期间,李隆基让高力士前往大狱探望过张说,高力士看到张说蓬头垢面的坐在地上,用瓦器吃饭,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惊恐。
高力士向李隆基如实的汇报了这一情况,李隆基的脸上现出了怜悯之色。作为久在皇帝身边的贴身宦官,李隆基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个眼神全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陛下!张说乃是有功之臣,又曾经做过陛下的老师,希望陛下能够从轻发落他。”
高力士的语调虽然很轻,但在这种氛围下,他的每一句话不时打动着李隆基那颗怜悯的心。
李隆基点点头,然后他命人开始起草诏书。
……
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十二日,张说被解除中书令之职,六年的宰相生涯就此终结。不过由于先前高力士的求情,所以李隆基并没有将他一撸到底,其他的官职保持不变。
对于张说而言,他对于一切已经看的很淡,当年被外贬京城八年后还能回来,他认为已经算是个奇迹,而且经过自己的努力,又使自己成为朝廷中的红人,即使现在走背字,除了不当宰相,其他的依旧没变。
现在,我已别无所求,宇文融你虽然现在胜利了,但是你的一生也未必能够达到我的高度!
事实证明,在看到张说的处理结果后,宇文融的确很不满意,虽然张说已经身在宰相行列之外,但他只要在朝廷存在一天,就有可能再次重新被皇帝启用。
绝不能让张说再次站起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宇文融再次开动自己的脑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制造更大的阴谋试图致张说于死地。
但很多时候,人一旦把自己交给了阴谋,就等于把成败交给了运气那乖张的胃口,没有人能够精细地把握阴谋的走向和脾气!
在我看来,宇文融虽然有权谋,但他的情商远不如他的智商高,他并没有走进李隆基的内心,去真切的体会李隆基之所以这样处理张说的渊源,事实上他也不可能走进,因为以制造阴谋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本身只是关注于“术”。
宇文融依然肆无忌惮和他那些盟友们攻击张说,然而他没有观察和意识到皇帝陛下早已经厌烦了他这种把戏,既然你不能遏制自己的欲望,就此收手,那就只能有我来用强制的手段来终结这场争斗。
开元十五年(727年)二月二日,为了结束彻底结束这场纷争,李隆基决定两个人各大五十大板,张说被勒令退休回家养老,宇文融则被外贬为魏州刺史,崔隐甫暂时解官回家照顾年迈的母亲。
整个纷争终于可以暂告一个段落,当然也仅仅是暂时。因为无数的历史事实充分印证了朝廷的党政不会就此轻易的结束,宇文融和张说的斗争同样不例外,直到那个可怕的李林甫和颇具张说风范的张九龄逐渐走向前台时,这场斗争依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