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虽然不相信光绪是袁世凯害死的,但他确实有惩治袁世凯的意思,袁世凯重兵在握,对清廷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威胁。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将来清廷势必受制于袁世凯。而且载沣很清楚,袁世凯一路鼓吹君主立宪,就是想搞垮清政府。
溥仪能当上皇帝不光是因为他是醇亲王奕的孙子,还因为他的外祖父是荣禄。荣禄是慈禧的宠臣,传说慈禧在进宫前就爱上了荣禄,执掌权力后,跟荣禄的关系更为暧昧。再说了,荣禄也是一个实力派,手握兵权。
溥仪被抱进宫时才三岁,那时慈禧距离死亡还有三天,根据溥仪的说法,他对慈禧没有好印象,溥仪回忆说:“我记得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中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当时溥仪坐在地上号啕大哭,慈禧让人给他一串冰糖葫芦,溥仪将冰糖葫芦摔在地上,慈禧当时很不高兴。
在为慈禧和光绪举办丧礼的时候,溥仪坐在宝座上很不耐烦,大哭大喊。载沣在旁边只好尽力哄溥仪:“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载沣无心中说出了很不吉利的话,很多大臣纷纷猜测,认为这是不祥的话。果然,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倒台。
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是一个好男人,但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他为人很随和,而且喜欢清静,在生活上追求舒适和安闲。载沣喜欢读书,对政治的兴趣反而不是很大。载沣是一个学者式的人物,不抽烟不喝酒,生活单调而无趣。听说慈禧让自己带着溥仪入宫,他是不愿意的,也是无奈的。
像载沣这样手腕平庸的人要想稳住局面是不可能的,在乱世中,如果没有相当的手腕不可能稳住局面。当时全国最有权力的人是袁世凯,载沣既然当了这个摄政王,出于一种责任感,他也必须干一番事情。
首先是中央集权,将权力从袁世凯那里夺过来,在和袁世凯争权的过程中,载沣明显感觉到非常吃力。确实,一个好男人是不可能斗得过袁世凯这样铁血的人物的。
其实,到了载沣摄政的时候,清帝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只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才能把权力分散的帝国捏合在一起。
国内的地方势力几乎就快形成割据,清政府对地方督抚的影响力日渐减弱,而帝国主义又在中国肆意瓜分。日本和俄国在东三省活动,几乎把东三省当成自己的领土。最要命的是国内的反清运动此起彼伏,载沣虽然想尽办法镇压,但越镇压,反清活动就越猖狂。
朝政也相当腐败,载沣拿这些腐败的官员毫无办法。看到朝廷官员结党营私,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而大清帝国却摇摇欲坠,载沣非常痛心。人浮于事,载沣想改变却力不从心,更让他气愤的是他的妻子瓜尔佳氏却带头给他抹黑。瓜尔佳氏喜欢钻戒,一些官员投其所好,这样一来,载沣想惩贪也不知从何下手了。
最棘手的问题还是财政,载沣摄政时清廷国库空虚,所有部门都只知道伸手要钱,对外赔款早就让清政府欠下了一屁股的债。
载沣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但既然接手了这个烂摊子,那么就得干下去。
载沣决定先从袁世凯下手。
光绪死后,远在海外的康有为散布消息说光绪是袁世凯害死的,他接连发出《光绪帝上宾请讨贼哀启》和《讨袁檄文》,指责袁世凯是谋害光绪帝的头号凶手,请求载沣惩治袁世凯。
载沣虽然不相信光绪是袁世凯害死的,但他确实有惩治袁世凯的意思,袁世凯重兵在握,对清廷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威胁。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将来清廷势必受制于袁世凯。而且载沣很清楚,袁世凯一路鼓吹君主立宪,就是想搞垮清政府。
载沣摄政后,首先冷落袁世凯,重用张之洞。
不久,就有人站出来说袁世凯是个奸诈小人,让载沣惩治他。御史赵炳麟借机上疏,说袁世凯是曹操刘裕之流,不仅结党营私,而且把持军权,如果不拿掉他,势必危及大清江山。
至于朝廷的一些元老更是主张杀掉袁世凯以绝后患,载沣确实动了杀害袁世凯的念头。
奕劻听说载沣想杀掉袁世凯,立即找到载沣,愤怒地说:“你要杀袁世凯不难,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杀了袁世凯之后,北洋军造反你能镇压得了吗?”
奕劻这一说,就把载沣吓清醒了,载沣只好放弃干掉袁世凯的想法。不光奕劻不同意杀掉袁世凯,朝中一些元老也不同意,譬如张之洞,他认为新君继位,维持稳定为第一要事,现在杀掉袁世凯势必会引起国内政局的动荡,到时候遭难的还是大清,还是天下的百姓。
袁世凯侥幸逃过一劫,不过他很清楚,自己现在是载沣的眼中钉,迟早他会除掉自己。鳌拜和肃顺的例子就在眼前,这段时间,袁世凯被吓坏了,呆在府里不敢出门。后来想来想去,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一天晚上,袁世凯狼狈不堪地换上普通人的衣裳,惶恐不安地离开了北京。回到天津后还觉得不踏实,想偷渡到日本去。他的门生杨士骧知道此事,让自己的儿子杨毓瑛去找袁世凯,转达自己的意思:这时候千万不能逃到日本,如果逃到日本的话就等于是叛国,说明自己底气不足,于今之计,最好的就是立即返回北京,以不变应万变,你本来就没有犯罪,应该理直气壮地待在北京。
袁世凯终于被说服了,又偷偷地跑回了北京。到了北京后,载沣给他下了一道圣旨,这道圣旨很有意思,以溥仪的名义发布:军机大臣袁世凯为国家出力很多,是国家的栋梁,朕继位以后很希望袁世凯继续为国家效力,可惜袁世凯患上了足疾,行走十分困难,不能继续为国效力,所以朕特许他回家养老,以示朝廷对大臣的体恤之情。
收到圣旨时,袁世凯大汗淋漓,他很担心载沣会宰了自己,现在知道性命无忧,总算心里一块石头落地。虽然职务全丢,但终究保住了一条性命,袁世凯还是觉得庆幸。
载沣对于兵权是非常重视的,这可能跟他出使德国的经历有关。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载沣以皇帝兄弟的身份出使德国,德皇让亨利亲王招待载沣,亨利带着载沣参观了德国军队。这次参观给载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亨利告诉载沣,在德国皇室里,皇家子弟全部都是从陆军学校毕业。他们从低级军官一直升到高级将领,因此德国的军权牢靠地掌握在皇室的手中。
载沣回国之后,把德国的这种军事思想转告给光绪,认为大清应该模仿德国,皇家子弟必须掌控军权。
载沣监国后,想把军权牢牢地抓住。1908年十二月初三,载沣颁布了一道诏书,宣布禁卫军的指挥权归摄政王。载沣还派人出洋考察,回来后训练禁卫军。宣统二年,载沣又提出振兴海军和陆军,命肃亲王善耆、镇国公载泽、兵部尚书铁良、提督萨镇冰创办海军。我们知道,李鸿章本来已经创办了海军,但是中国海军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全军覆没。
为了将陆军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载沣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前各省督抚都身兼陆军部尚书和侍郎等职,载沣觉得这样不行,只会让督抚的权力过大,于是决定将各省的兵权回收到中央,各省督抚如果要调兵的话,必须先经过中央部门的同意。在中央,载沣把军权交给自己的兄弟们,贝勒毓朗管理军谘处事务,载沣六弟载洵掌管海军,七弟载涛掌管禁卫军。
在载沣看来,对自己掌管军权威胁最大的是袁世凯的北洋集团,所以他重用大量留洋的留学生,企图取代袁世凯北洋海军的势力,他将一批忠于自己的留学生放到军队的重要岗位上。
载沣急欲振兴大清,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载沣任命的这些人不具备军事领导的才能。这些八旗子弟已经完全丧失了祖先们的尚武传统,这些人要想在军队中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
1909年1月6日,袁世凯拖着沉重的身体,疲惫不堪地来到北京火车站。送行的人只有寥寥几个,跟袁世凯红透半边天时的情况完全不同。
送行的几人之中就有张之洞,张之洞虽然在政治上是袁世凯的对手,但两人多少也有惺惺相惜的感觉。看张之洞来送自己,袁世凯动容地说:“你就不担心会连累自己?”
张之洞苦笑说:“项城你走了之后,恐怕很快就轮到我了。”
袁世凯和张之洞、严修、杨度等人告别后便踏上了前往河南的列车,这是一辆绿皮火车,也就是最普通的那种。可见,袁世凯懂得低调做人的道理。
在火车上,袁世凯越想越心酸,觉得这个世道真的太炎凉了,以前自己得势时门槛都被人踏破,现在居然没几个人来送自己。
袁世凯想到自己的恩人翁同龢,翁同龢被贬谪时,朝中没有一个人敢为他说话,最后无限凄凉地还乡了。到了天津时,袁世凯听说他来了,也不敢见他,却给他写了一封信,上面还附了一张银票,让人送给翁同龢,当翁同龢看到袁世凯的书信,竟然当着来人的面哗哗流泪。
袁世凯跟家人的关系不是很好,他曾因为葬母之事得罪过家人,所以他到了河南境内后,并没有回项城老家。袁世凯究竟因何得罪了家人?事情是这样的,袁世凯生母刘氏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山东剿灭义和团。袁世凯曾提出想回家守丧,但遭到慈禧的拒绝。因此,他母亲的遗体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的安葬。当上直隶总督后,袁世凯才有时间回家葬母。
袁世凯的母亲是庶出,根据当地的规矩,庶出的小妾不可以从正门出殡,也不能葬在祖坟的正穴中,更不可以跟丈夫合葬,合葬的位置是留给正妻的。
袁世凯常年在外奋斗,没有多少时间孝敬母亲,母亲死后,袁世凯非常伤心。现在家里人要用这种待遇葬自己的母亲,说什么他也不肯答应。他一定要母亲从正门出殡,还要葬在祖坟中,与自己的父亲合葬。全家人都不同意,认为袁世凯疯了。袁世凯无奈,居然跪在地上求主持葬礼的二哥袁世敦通融一下,但袁世敦丝毫也不通融。
袁世凯大怒,居然带着一帮军人过来,要强行给母亲从正门出殡,这么一来他把全家人都给得罪了。家人不同意他母亲葬在祖坟里,固执的袁世凯买了一块坟地,单独安葬母亲。
从此之后,袁世凯就与家人互相不往来。
袁世凯这次回河南,选择在彰德府北门外的洹上村落脚,彰德就是现在的安阳,洹上村是安阳的一个风景不错的村庄。村口有一条小河,人称洹水。
一般说来,官场失意的都会选择寄情山水,自古以来大家都是这么干的。其实这不光是失意后的一种派遣,更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做法,官场起起落落,总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洹上村风景宜人,天津有个大款在这里买了个别墅,这个别墅占地两百多亩,里面林荫葱翠,鸟语花香。袁世凯一看,这倒是个好地方,便出高价买下了这个别墅。袁世凯开口要买房子,这个商人就是不想卖也不行了。
袁世凯买下这个房子后,开始进行改装,他差点把这个庄园弄成碉堡,当地的地方官知道袁世凯是个大人物,所以特地派来了一支兵马保护袁世凯。
之后,袁世凯便过着不问世事光风霁月的生活。
袁世凯的别墅前有一个小池塘,里面长满了荷花,到了六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起来美极了。袁世凯还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花园,里面种着各种奇花异草,他为这个花园取名为“养寿园”,还将花园里的楼阁题名为“养寿堂”,主楼旁边的侧楼题名为“谦益堂”。
养寿堂和谦益堂的名字可是大有来历,“养寿”和“谦益”是慈禧赐给袁世凯的两个词语,算是对袁世凯的规劝和忠告。慈禧是一个非常老辣的女人,一下子就指出了袁世凯的缺点,并建议他适时注意和改正。袁世凯家族里的男人很少有活过六十岁的,慈禧给他“养寿”二字就是建议他多注意养生,别太汲汲于权力;“谦益”是建议袁世凯不要居功自傲咄咄逼人,要学会低调做人淡定为官。
袁世凯用慈禧给自己的赐字命名两个楼,用意非常清楚,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东山再起,现在正是韬光养晦的时候。
隐居的这段日子里,袁世凯用了很大的心思反思自己在官场上的失败之处,他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够低调不够谦虚,而且修养不够,过于锋芒毕露,过于迷恋权力,所以才招致众人的嫉恨,做官最关键的是知进退。
闲云野鹤的日子倒也惬意,袁世凯经常到洹水去钓鱼,还自诩为陶渊明的弟子。
但袁世凯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他是不可能放得下政治的,闲暇之余,他写下了一些诗,这些诗最能反映他的心态,譬如《忆庚子旧事》:
八方烽举古来无,稚子操刀建远谟。
惭对齐疆披枳棘,还临燕水补桑榆。
奔鲸风起惊魂梦,归马云屯感画图。
海不扬波天地肃,共瞻日月耀康衢。
这首诗名为怀旧,其实反映的还是他念念不忘政治和权力的心理。另一首诗就更直接地表达了他对于壮志未酬的遗憾: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士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为了让朝廷相信自己归隐,袁世凯还和哥哥袁世廉在船上钓鱼合影,照片中,袁世凯披着蓑衣,手持钓竿,一副醉心于山水的样子。袁世凯将照片印了几百张,分发给亲朋好友,还让人把自己的诗歌连同照片发表在报刊上。照片和诗一登报刊,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袁世凯很希望载沣能注意到自己,重新起用自己,袁世凯实在有些闲得无聊了。载沣正处于焦头烂额的关头,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起用袁世凯的。
载沣最痛苦的是,大清国在他手中并没有好转,反而一天不如一天。国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财政拮据。载沣不懂经济,没钱只知道向洋人借钱。只可惜载沣跟洋人没有交情,载沣开口,洋人并不借。到了这地步,载沣只好向老百姓伸手要钱了。乱世中,老百姓本来就很苦,你再向他们伸手要钱,他们只好造反了。
载沣不用袁世凯,袁世凯就只好继续养老了。虽然袁世凯在家里休养,但是他生日的时候,老部下们纷纷过来拜访他,这些人主要是北洋集团的人物,有张勋、段祺瑞、王英楷、刘冠雄等人。由此可见,袁世凯虽然退休,但是实力仍在。
部下过来拜寿,袁世凯是喜忧参半,一来高兴这些人还没忘记自己,二来担心部下如此举动会引起清廷的猜忌。这时候大清的国运已经快消耗殆尽了,所以袁世凯的这些部下才敢明目张胆地过来拜见他。
这一切是不是预示着袁世凯很快就要复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