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这一年皇帝和太后先后离去

十几年生活在一座孤岛上,光绪曾多次感叹自己还不如汉献帝。光绪知道,自己虽然名义上是个皇帝,但性命随时不保,一旦慈禧不需要自己,就可以直接把自己抹掉。光绪是慈禧的政敌,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怀疑光绪是被人谋害的。慈禧晚年,感到来日无多,很担心光绪复出,重操大权。

光绪死因之谜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于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这位多灾多难的皇帝终于结束了自己悲催的一生。

然而,他的死至今仍是一个悬念,他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被人谋杀,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事实上,光绪自被囚禁于瀛台,就一直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光绪是个尊严感很强的皇帝,也是一个有大志的皇帝,过着囚犯的生活,其心情之压抑我们可以想象。

十几年生活在一座孤岛上,光绪曾多次感叹自己还不如汉献帝。光绪知道,自己虽然名义上是个皇帝,但性命随时不保,一旦慈禧不需要自己,就可以直接把自己抹掉。光绪是慈禧的政敌,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怀疑光绪是被人谋害的。慈禧晚年,感到来日无多,很担心光绪复出,重操大权。只要光绪掌权,慈禧在地下都不安稳,为何?

因为慈禧生前一再迫害光绪,她担心自己死后,光绪会怠慢自己,会像伍子胥和顺治那样“鞭尸”。恰好光绪死后二十四小时,慈禧也驾崩了,所以人们有理由怀疑,慈禧在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后,先让人下手毒死了光绪。

也有人认为光绪是正常死亡,我们来看看这个观点。

在清朝的正史中记载光绪是正常死亡,内容不外是光绪生病了,而且病入膏肓,御医治不好。这种看法貌似有道理,因为光绪从小身体就不好,长大后也是多病,加上心情抑郁,早逝的概率确实很大。

根据清宫档案的记载,光绪的病状主要是虚痨病,外加精神抑郁,导致五脏六腑都受损,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最终神离魄散而死。用现代的医学观点就是,光绪有肺结核和心肺功能衰竭之病。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依据清宫史料的记载,正史从来是不可尽信的,但又不能完全不信,所以才需要后人辨析。光绪有病是真,但光绪诊治的整个过程都是由慈禧监控的。慈禧让奕劻负责为光绪治病,所以任何医生如果没有得到奕劻的批准是不能进入瀛台的。这就意味着光绪的生死操纵在慈禧的手中,慈禧如果想伪造病情只是举手之劳。

持谋杀观点的人,在凶手问题上有许多分歧。

有人认为杀害光绪的凶手是袁世凯,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提到,戊戌变法时,袁世凯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候倒向了慈禧。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掌权,自己会受到追惩,所以动手除掉了光绪。在光绪驾崩的前一天,袁世凯派人送来了药丸。光绪恨袁世凯可能是事实,但当时袁世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还有人说光绪临终前嘱托隆裕太后和载沣,让他们除掉袁世凯,为自己报仇。尽管袁世凯有作案动机,而且跟奕劻的关系铁,确实也有杀掉光绪的能力。但这个说法缺乏证据,溥仪的说法也是从一个老太监口中得知的,老太监也是听别人说的,口口相传的东西往往不可信。

也有人认为谋害光绪的是李莲英。

李莲英跟光绪的矛盾由来已久,慈禧重病之后,李莲英惶恐不安,便同慈禧合谋害死了光绪。慈禧的女官德龄便持有这种看法,她在书中写道:“万恶的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不久,便暗自着急起来。他想与其让光绪掌了权来跟自己算账,不如还是自己先下手为好。经过几度的筹思,他的毒计便决定了。‘近来奴才听许多人说,万岁爷的身子很不好。’凑着一个机会,他就悄悄地对太后说,语气是非常的奸猾。‘奴才愿意去瞧瞧看,或者可以使他的身体好起来。’他这一串说话的深意,当时太后究竟有没有听清楚,实在没有人敢断定了。但为稍存忠厚起见,我们不妨姑且说她病中精神恍惚,所以没有窥测到李莲英的真意。就在李莲英说过这番话的第二天,光绪便好端端地害起了厉害的病来了。”

德龄女士的文字非常不客观,太多渲染和主观臆断。虽然她的话不足为信,但李莲英确实是有嫌疑的,李莲英肯定与光绪有矛盾。英国人濮兰德和白克好司在《慈禧外纪》中也认为是李莲英害死了光绪。这种观点仍然缺乏充足的证据。

第三种观点认为谋杀光绪的人是崔玉贵。

崔玉贵也是慈禧非常宠信的一个太监,谋杀珍妃的就是他。本来想处死珍妃的是慈禧,但慈禧回京后却把一切责任推到崔玉贵的身上,说崔玉贵误解了自己的意思,自作主张处死了珍妃。试想,慈禧死后光绪上台,会不会宰了崔玉贵。如果不除掉光绪,崔玉贵就是必死了,所以崔玉贵很有作案动机,但是缺乏的仍然是证据。

第四种观点认为杀死光绪的是奕劻。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晚清翰林院庶吉士胡思敬,他在《国闻备乘》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奕劻推荐郎中力钧进宫给光绪治病,力钧给光绪进献了一副药剂,光绪吃后狂泻不止。第二天,力钧再进去,光绪怒目而视,后来,力钧再也不敢去了。这个传闻是真是假无法验证,即使是真的,也不能完全断定杀害光绪的人是奕劻。

第五种观点认为杀害光绪的凶手就是慈禧。

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记载过这样的事情:得知慈禧病了,光绪面有喜色;慈禧听说了这件事,大怒:“我不能死在你前头。”

换句话说,慈禧担心自己死后政权落入光绪手中,怕光绪推翻自己制造的种种冤案,更怕光绪在史书中抹黑自己,所以下手毒死了光绪。

事实上,光绪在囚禁瀛台的日子里,仍然没有放弃学习。他每天都在阅读中国古典书籍和西方的一些书籍,甚至还每天跟德龄女士学习一个小时的英文,询问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风土人情。德龄如此回忆当年光绪向自己求学的事情:

每早见皇帝,当余有暇时光绪必问英文,所知甚多。余见皇帝,极有趣味。在太后面前,面容肃默,或有时如一呆子。若离开时,竟然又是一人。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还保存着光绪当年索要图书的书单,从中可以看出,光绪求学的欲望丝毫未减。这说明,光绪对未来还是存有希望的,他现在只不过是韬光养晦,指望有天慈禧死后,自己能够重掌朝政。听说慈禧病重,光绪心里肯定是高兴的,他万万没想到,政治太险恶了,一个表情不对就可能有性命之忧。

清宫太监在回忆录《清宫琐谈》中有这样的记载:“光绪本无大碍,诸医开方借以平和之剂为药,然而,太监们在光绪死前已得到光绪驾崩的消息。当时在瀛台侍疾者共六名,其中两人饿死,剩下几人食不果腹,‘因饿失血者又凡三人’。光绪死前,在床上召唤医生周某,他两眼瞪大,四次用手指指口,周某知帝饿极,但实在是没有吃的,就连他本人也三天未进食了。后来,光绪帝渐无声息了。不久,醇亲王入见,周报告说皇帝已去世,醇亲王用镜子试皇帝鼻息,确信其已死亡,于是匆匆而去。一会儿,皇后赶来探视,随后便把皇帝驾崩的消息公之于众。”

著名金石学家、教育家启功先生的曾祖溥良当时担任礼部尚书,是主管礼仪的最高官员。根据溥良的回忆,慈禧临终前,他就守候在慈禧的寝宫外面。在宣布慈禧驾崩前,溥良看到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碗出来,溥良问是什么。太监回答说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酸奶。光绪服下了这碗酸奶就驾崩了。

光绪之死可以说疑云重重,众说纷纭,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光绪确实死得太突然了。没有人想到光绪会突然死去,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不知道应该把皇帝葬在哪里。大家只好暂时把光绪的遗体停在梁各庄行宫,一个月后,才为光绪选好陵址,开始修建陵墓。到民国四年(1915年)时,光绪才正式下葬崇陵。此时,距离他去世已经有七年了。

为了解开光绪暴死谜案,考古学家联合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中心、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等机构组成了专题组,经过五年多时间的研究和实验,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探寻光绪死亡之谜。

最后得出结论,光绪死于砒霜中毒。但是究竟是谁下的毒,仍然是一个谜。

清德宗光绪是个什么样的人

光绪虽然是一个天子,但一生坎坷,活在慈禧的阴影里痛苦不堪,他想摆脱慈禧,可是每次受伤的都是自己。

悲剧贯穿着光绪的一生,不但政治生活是一个悲剧,连家庭生活也是莫大的悲剧。光绪只有一个皇后两个妃子,后妃数量在中国皇帝中是最少的之一。但即便是这两个妃子,他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爱。

后人总结光绪的家庭生活有八大不幸。

不幸一:没有正常的父子关系。一般来说,皇帝的父亲也是皇帝,这种关系比较正常,天伦之爱和君臣关系并不冲突。但光绪就不一样了,他的亲生父亲必须跪在他的面前,父子之间无法享受天伦之乐。父亲不能安慰儿子,儿子也不能在受伤时扑入父亲的怀抱。

不幸二:没有正常的母子关系。儿子都恋母,慈母之爱是一个儿子不能缺乏的,乾隆跟母亲的关系就相当好,孝子慈母,垂范天下。而光绪想见自己亲娘一面都难,相信光绪自己都觉得这个皇帝做得太累了,如果做一个普通人会幸福得多。

不幸三:爱不起爱不得的皇后。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侄女,首先光绪不爱她,也厌恶跟她亲近。光绪清楚,她不光是自己的皇后,也是慈禧的耳目,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敢对皇后说。

不幸四:深爱珍妃却不能在一起。光绪爱珍妃,珍妃爱光绪,可是慈禧很讨厌珍妃。慈禧还将光绪唯一深爱的女人害死,这对一个皇帝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不幸五:没有正常的手足之情。一个正常人都会在乎兄弟之情,可惜光绪却不能这样,他跟兄弟相隔很多层,是君臣关系。

不幸六:“亲爸爸”根本不亲。光绪是由慈禧抚养大的,但慈禧很少给光绪温情和母爱。相反,光绪长大后,慈禧对他多有提防,不断迫害和打击光绪。

不幸七:光绪无儿无女,无法享受天伦之乐。

不幸八:光绪被囚禁在瀛台,一个人孤孤单单,断绝了跟外界的联系,心灵之寂寞常人难以想象。

作为一个帝王,光绪并不是一个昏君,他有思想,想变革,想强国;可惜他性格懦弱,在权谋方面完全不是慈禧的对手,所以终生活在慈禧的淫威之下,一生不能施展抱负。

在历史的非常时期,如果没有杀伐决断的魄力,即使想改革,也很难有所作为。光绪想奋发有为,通过维新变法强国收权,可惜没有与之匹配的手段和铁血心肠,这注定了他的失败。

孙中山曾这样评价光绪:“维新运动后革命之得到大步迈进,还得感谢光绪皇帝。”

慈禧临终前的维稳安排

1908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已经七十四岁。这一年的十月初十是慈禧的七十四岁大寿,此时她掌握大清权柄已经四十八年了。

大寿之前,慈禧已感觉年老体衰精力不济,她预感到自己可能来日无多。大寿虽然办得很豪华风光,但慈禧心里没多少喜庆的感觉,她更多的是担心生老病死。

大寿那天,慈禧在西苑颐年殿看戏,看完戏后,回到仪鸾殿就寝。没想到回去不久,她就病倒了,这些天,她吃了些果饼,没想到腹泻更严重了。

慈禧一病倒,大清帝国的大厦就摇摇欲坠,偏偏这些天光绪也在生病。朝廷大员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储君问题,慈禧并没有放弃对朝政的控制,她还是很希望自己早点病好,统治整个大清。不过,两手打算还是必需的,病中,慈禧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接入宫中。

其实,这时候如果慈禧不做决定的话,各方势力都会蠢蠢欲动。当时幻想最大的是恭亲王溥伟,他是恭亲王奕的孙子,从他爷爷开始就在做皇帝梦,好不容易又逮住一个机会,怎么肯放弃。甚至连奕劻父子都想做皇帝。

此时,京城里到处传言袁世凯打算废掉光绪,立自己的哥们载振为皇帝。听到这些流言,慈禧很担心,她最担心的是奕劻和袁世凯联手,到时朝中就无人是他们的对手。为了防止情况有变,11月7日,慈禧让奕劻去遵化为自己选择陵寝。其实,慈禧这招是调虎离山,将奕劻调离京城,才能确保政权顺利过渡。

调离奕劻后,慈禧又让铁良统领一镇的兵力镇守京城,倘若出现乱子,在第一时间弹压。

虽然慈禧心里已有算盘,但在接溥仪入宫之前她还是召见了张之洞、世续等重臣,询问他们立嗣的问题。张之洞等人实话实说,觉得应该立一个长君,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这些人心里都想,如果再立小孩子的话,恐怕又会出现太后垂帘听政的事。所以,大家一致主张立载沣。当时载沣已经二十五岁,已经担任军机大臣之职。

慈禧经过反复权衡后,决定立溥仪为储君,载沣为摄政王。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异母弟弟。

11月14日,光绪驾崩。此时,慈禧的病情也越来越重,近乎弥留。慈禧不愧是女强人,在如此重病的情况下,依然打起精神召见载沣、奕劻(接班人确定后,奕劻便回来了)、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进宫,正式宣布新皇帝的人选:溥仪当皇帝,继承大统,同时过继给同治和光绪。

临死前,慈禧对自己一生做出了总结:“我几次垂帘,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以为我贪恋权势,其实是情况逼得我不得不这么做。”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快死的人是不会撒谎的,但是慈禧的总结告诉我们,有些人就是要死了也不会改变撒谎的习惯。

慈禧还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忽然颁布了这样一道诏书:“以后不准再让妇人干政,后宫干政与本朝家法相违背,必须严格限制。同时也不要让太监干政,明末亡国的教训殷鉴不远。”

我们不要把慈禧这些话当真,她弄权了一辈子,最后还说这样的话,很典型的得了好处还卖乖。再说了,大清的气数也快完了,不会再有妇人有机会弄权了。

慈禧的生活习惯

慈禧是个很注重养生的人,衣食住行非常讲究。

慈禧的衣服由江南制造专门负责,成千上万,不可计数。有一次慈禧东巡,随身带了两千多件衣服,一次出行就带这么多衣服,可见这个女人之奢侈。如此挥霍民脂民膏,大清还有不亡的道理吗?

对于饮食,慈禧就更加讲究了。慈禧设立了一个专门为她做饭的御膳房,御膳房下面又设了五个局,分别为荤菜局、素菜局、饭局、点心局、挂炉局。

慈禧的御膳房规模庞大太监众多,很多厨师专门只做一两个菜,每一样菜、每一种食物都要做到相当可口。慈禧的口味非常刁,她一口就能吃出味道是否地道。有一次去清东陵,烧麦的刘师傅未能随行,便让另一个厨师代做。没想到慈禧尝了一口就勃然大怒,立即让去召刘师傅过来亲自做。

在慈禧的菜单上有四千多种菜,慈禧最爱吃的食物有:小窝头、饭卷子、油性炸糕、烧麦、黄色蛋糕、炸三角、荷叶粥、肉粥、绿豆粥、小米粥、薏仁米粥、果料粥、粳米粥、佛跳脚。

除了饮食挥霍之外,在养生方面慈禧还有一些特殊的习惯。

比如,她喜欢喝人乳,在慈禧看来,每天喝一点人乳,既可以美容又能养生。所以,慈禧有一批固定的乳母,慈禧从年轻时就有喝人乳的习惯。

此外,慈禧还特别喜欢吃鸭子,她最爱吃的有清炖肥鸭、清炖鸭舌、盐鸭掌、熏鸭等等。

在吃方面,慈禧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以至于有人说:“慈禧的一生,简直是为吃而存在的。”慈禧每一次就餐,至少要有一百多道菜。

我们再来看看慈禧的爱好。

慈禧虽然文化水平不高,批阅奏折时经常错字连篇,但她还是很喜欢附庸风雅的。她曾经请一些书法一流的女人教自己练字,除了书法之外,她还爱好绘画。当然,她绘画的功夫不怎么地,但不管怎么说,能有这份心思也算是不错了。

慈禧知识水平固然不高,但还是很喜欢看书的。史书太难看,她主要是看《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而且还从这些书中学习治国的经验、权术的技巧。当然,慈禧最大的爱好还是听戏。

总的说来,慈禧的兴趣非常广泛。

她是一个爱权力的女人,也是一个爱美的女人,更是一个爱财的女人。我们可以说,慈禧一生中最爱的还是权力,排名第二的就是自己的生命了,排名第三的绝对是财产。慈禧爱财如命,聚敛了大量的财富。慈禧收集了大量的珍奇异宝,根据德龄的记载,她仅仅在一个房子里就看到了三千多盒珠宝。

无论如何,这个穷奢极欲的女人离开了多灾多难的人世。在临终前她虽然做了周密的安排,但人算不如天算,辛亥革命的爆发,终于让清王朝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