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酷爱炫耀文采,这个大家知道,在历史上很难找到比乾隆更勤奋的诗人,也很难找到一个皇帝像乾隆这样喜欢题字。大家有所不知的是,乾隆也非常喜欢炫耀武功。晚年,他自诩为十全老人,意思是他有十大武功。
乾隆酷爱炫耀文采,这个大家知道,在历史上很难找到比乾隆更勤奋的诗人,也很难找到一个皇帝像乾隆这样喜欢题字。大家有所不知的是,乾隆也非常喜欢炫耀武功。晚年,他自诩为十全老人,意思是他有十大武功。
我们来看看是哪十大武功。
武功一:乾隆十二年至十四年,第一次平定大金川战争。
武功二: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达瓦齐之战。
武功三: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二年,平定准噶尔阿睦尔撒纳之战。
武功四: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平定回疆大小和卓之战。
武功五:乾隆三十年至三十四年,征讨缅甸。
武功六: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第二次平定大小金川之战。
武功七: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
武功八: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征讨安南之战。
武功九: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反击廓尔喀之战。
武功十: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第二次反击廓尔喀。
看来乾隆对武功很痴迷,把对同一个敌人的不同阶段战争都拆开来一分为二,这也不能怪乾隆,不这么做就没有十全,要十全肯定得注水。
我们先来看看两次平定金川之战。
金川位于四川省西北,分为大金川和小金川,这里盛产金矿,是以得名。在金川地区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其中以藏族居多。在改土归流之前,金川一直是由土司管辖。
大小金川位于青藏高原,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方便。在雍正时期,有一个叫莎罗奔的人投靠岳钟琪,为平定西藏立了大功,被封为大金川的安抚司,相当于以前的土司。从此,莎罗奔就把大金川当做是自己的地盘,有了地盘就想扩大地盘。小金川的地盘由土司泽旺控制,泽旺这个人性格懦弱。
莎罗奔为了控制小金川,把自己的侄女阿扣嫁给了泽旺。阿扣嫁给泽旺没多久,就给他扣了一顶绿帽子,勾搭了泽旺的弟弟良尔吉。乾隆十年,莎罗奔伙同良尔吉,攻取了小金川,泽旺沦为阶下囚。
事情发生后,川陕总督庆复和四川巡抚纪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且建议乾隆不要介入他们的斗争。乾隆觉得有道理,便让他们调解。
庆复和纪山给莎罗奔施压,无奈之下,莎罗奔释放泽旺,归还土司印信。尽管如此,莎罗奔却无法克制扩张的野心,他深深迷恋在势力扩大的状态里。乾隆十二年正月,莎罗奔准备发兵攻打土司革布什咱,一番劫掠之后,又先后攻打土司鲁密和章谷。莎罗奔大有吞并大小金川的势头,乾隆终于坐不住了。
三月二十一日,乾隆任命张广泗为川陕总督,对金川进行进剿。张广泗是乾隆一手提拔起来的人才,在贵州处理苗疆之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乾隆眼里,张广泗就是一个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专家。
张广泗接到这个任务后,自信满满,觉得这次肯定也是手到擒来。不久,张广泗就向乾隆报告,现在手中有汉、土官兵两万人,这些士兵各怀心思,不能指望他们作战有多勇猛,汉人部队严重不足,请求紧急调拨两千人马。乾隆立刻批准。
刚进四川不久,张广泗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收复了毛牛、马桑等地。张广泗更加得意,他大言不惭地对乾隆承诺:“各路大军已经准备好了,分路进发,直捣敌人巢穴,贼众不日可破。”
很快,张广泗就为他的轻敌和骄傲付出代价。金川跟贵州的情况不太一样,这里山高路险,堡寨林立,而且藏民们非常凶悍。在这种地形里作战,张广泗觉得非常痛苦,而且还得处处提防暗箭。面对敌人坚如磐石的堡寨,张广泗更是一筹莫展,甚至向乾隆诉苦,说敌人的堡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打下来非常困难。
已经夸下了海口,纵使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得上啊!仗打得非常吃力,每攻下一座堡寨,张广泗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一年过去了,战事没多少进展,却耗费了数百万的银两。乾隆很生气,责骂了张广泗一顿,继续让他打,还给他送来了一个助手,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岳钟琪。不过,有张广泗在,岳钟琪很难发挥作用,因为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
随后乾隆还派遣了一个重量级人物到四川,这个人便是首席军机大臣讷亲。讷亲固然位高权重,但是他从来没有打过仗,对军事一窍不通。如果说岳钟琪还有点靠谱的话,讷亲就是完全不靠谱,让这样一个人来和张广泗合作,真搞不懂乾隆是派人来协助呢,还是派人来捣乱?
讷亲来了以后,麻烦就更多了。张广泗这个人是非常有个性有脾气的,所以他有一个习惯:不把上司放在眼里。讷亲呢,也有一个习惯:他最讨厌别人不把他放在眼里。结果两人很不合,经常扯皮,性格决定命运。自从讷亲一来,战事更加不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讷亲是一个优秀的文官,处理政事还是很有经验的,并不是一个窝囊废,只不过不善于打仗,所以讷亲最后被斩是无辜的,真正的责任在于乾隆。他把一个不适合干某行的人放到该行某个岗位上,结果那人没干好,他还把责任全都推到那人的头上。
由于征战失利,乾隆一怒之下,将张广泗于军前处斩,然后给讷亲寄了遏必隆曾经用过的刀。讷亲用自己祖父的刀自尽,想必他觉得自己一定很冤,本来在朝中处理政事好好的,你偏偏要让我到金川来,分明是送我上绝路。
两个主帅被杀之后,乾隆让自己的小舅子傅恒(福康安的老爸)出任金川统帅。傅恒来到金川后,接受岳钟琪的建议,取得了一些胜利。乾隆和傅恒都是聪明人,知道金川很难打下,连年征战已经耗费巨资,财政吃紧。现在正好取得了一些小胜利,可以体面地结束战争了。
就在乾隆传谕傅恒班师回朝之时,岳钟琪居然收服了莎罗奔。要知道,莎罗奔以前是岳钟琪的部下,对岳钟琪非常佩服。和清军抗衡了两年,莎罗奔的元气也快耗尽,所以向岳钟琪请降。岳钟琪艺高人胆大,居然带着几十人去莎罗奔的营地,接受他的投降。
第一次金川之战就这样结束了,历时三年,动用军队八万,耗掉白银一千一百万两。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赔本的战争,耗费巨资不说,两个重臣被斩首,而且这两人都是人才。最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并没有换来多久的和平,不久就引发了第二次金川战争。
如果让我们给“武功一”打分的话:一分。给出一分的理由是,乾隆起用了岳钟琪,也算是用对了人,岳钟琪收降了莎罗奔,这是这场战争中唯一的亮点。
第一次金川之战受惠最大的是岳钟琪,他不仅重新获得了三等公爵封号,还得到“威信”的赐号,获得兵部尚书头衔。在雍正朝,岳钟琪因为作战失利,罚款七十万两银子,乾隆全部免掉。
莎罗奔年老后,他的侄子朗卡接替了他的位子,朗卡跟他叔叔是一个性格——也许这就是朗卡得以继承叔叔衣钵的原因。朗卡是一个野心勃勃,进攻性特别强的人,他屡次攻击和劫掠其他土司。
乾隆三十一年,四川总督阿尔泰为了调解各个土司之间的关系,居然出面让朗卡的女儿嫁给泽旺的儿子僧格桑。阿尔泰没有料到的是,自己好心办了坏事。阿尔泰本来的目的是让各个土司和平共处,防止一方坐大。没想到大小金川的土司联姻之后,居然合起来欺负其他的土司。就这样,大小金川的土司连番掠夺其他土司。
乾隆三十五年,朗卡病故,他的儿子索诺木继承职位,而此时小金川的泽旺也因年老将土司事务交给儿子僧格桑。
乾隆三十六年,索诺木和僧格桑相互勾结,攻打革布什咱,杀害了土司色楞敦多布,接着进攻沃克什和明正两个土司。阿尔泰奉命派兵镇压,其办事非常拖沓,就像他肥胖的身体一样,办事效率相当低。乾隆实在受不了他,免掉其职务,让云贵总督德福接替他处理四川事务。
然而,德福来到以后,比阿尔泰还不如。阿尔泰好歹是准备办事的,但德福却上奏说,这地方环境怎么怎么糟糕,我军在这里如何不适应,还说土民虽然刁钻,但是没有妄念。乾隆看了,非常生气,仍命阿尔泰署理四川总督。可惜,人的毛病是很难改的,阿尔泰归位之后,还是非常拖沓,经常找各种理由推迟用兵,估计是不敢打,毕竟张广泗、讷亲的前车之鉴还不远。不打的话最多是降职和丢官,如果打的话可能就是丢命了。
乾隆很失望,也只能失望,总不能把他斩了吧!只好革掉他大学士和总督的职位。
随后,乾隆让大学士温福和户部侍郎桂林前去四川。为了平定金川,乾隆可以说出手非常大方,他从陕甘调兵一万七千,从贵州调兵八千,再加上四川的兵力,总共有六万两千五百多人。至于拨款就更庞大了,合计两千九百万两白银,乾隆甚至说,只要荡除贼寇,就是再多花一千万两,朕也没有怨言。当时清朝的库银也不过八千多万两,乾隆一出手这么豪放,让人震惊。
到达四川后,温福和桂林拟订了作战计划,温福率军从汶川出发,桂林领军从打箭炉出发。温福和桂林还算给力,先后攻破巴朗拉和穆巴宗堡寨,接着直逼小金川。僧格桑仗着地势险要,极力坚守抗拒。清军经过两个多月的狂轰滥炸才打开小金川的门户。不久,温福攻克了阿喀木雅,乾隆三十六年十月,桂林攻破五座碉堡,二十多座石卡。乾隆三十七年三月到四月,桂林战果更加辉煌,一路击破,直逼小金川的咽喉僧格宗。
看到前方捷报频传,乾隆非常高兴,夸奖前方将领,让他们尽快捉拿贼首。可惜好景不长,就在大家高兴之时,前方忽然传来战败的消息。桂林部将薛琮带领三千人在墨垄沟被小金川军队围住,薛琮向桂林求援,桂林却没有营救,导致薛琮全军覆没,仅有两百人泅水逃回。
乾隆一气之下,解除桂林的职务,调任阿桂接替他。此后,清军又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在乾隆三十八年,清军却遭遇了一次惨败,主帅温福阵亡。温福阵亡后,乾隆任命阿桂为定西将军,全权负责剿匪事务。为了确保阿桂能赢得战争的胜利,乾隆向前线派送了大量的军饷、弹药和援兵。阿桂是一个身经百战的优秀将领,手下有一大批猛将,如海兰察、明亮、福康安、丰绅额。在阿桂的指挥下,清军很快攻克了小金川,随后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向大金川。中途,僧格桑病死,索诺木献出僧格桑的头颅向阿桂乞降,阿桂不理他,继续进攻。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索诺木自知山穷水尽,捧着印信,带着全家和部众两千多人到清军大营投降。第二次金川之战就此画上了句号。这场战争历时五年,耗资七千多万两白银,调兵十多万,终于结束了,百姓可以喘一口气了。
战争结束后,乾隆为了永绝后患,废除了金川的土司制度,设置流官,加强对金川的控制。从此以后,金川就变成帝国的直接辖区。如果要给乾隆这次武功打分的话,可以打五分,虽然代价很大,但毕竟解决了国家内部的分裂和割据问题,将整个国家纳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将金川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从康熙开始,清廷与准噶尔的矛盾就从来没有停歇过。
康熙收服了一代枭雄噶尔丹。
雍正与噶尔丹策零打得难解难分。
到了乾隆头上,准噶尔仍然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雍正十一年后,噶尔丹策零感觉耗不起,便向雍正示好,主动释放清军俘虏,希望大家能够握手议和,追求双赢机制。
对于清政府来说,连年对准噶尔用兵,军费开支早已让财政捉襟见肘,也耗不起。从康熙五十六年到雍正十一年,清廷在军费上的开支高达七千多万两白银,当然这些开支远远比不上乾隆朝的军费开支。军费如此之高,是很难达到盛世的,所以,停止用兵也是雍正的心愿。
雍正让群臣商议后,决定接受议和策略。为了表示诚意,雍正下令驻扎在科布多的清军撤到罕瘦尔,一个月后,雍正派遣使者前往准噶尔。噶尔丹策零盛情招待清廷使者,出城十几里迎接。
尽管双方都很热情,礼仪也很周到,但是谈判之路却非常曲折。清廷使者傅鼐提议准噶尔和喀尔喀以阿尔泰山为界,噶尔丹策零对此不能同意,坚持要以杭爱山为界。对此,傅鼐果断地表示拒绝。谈判一再中断,直到雍正驾崩,双方都没有达成共识。
乾隆即位之后,在边界问题上丝毫没有让步,在接见准噶尔使者时,乾隆一再强调:“边界问题应当按照皇考的方针办事。”
乾隆的强硬姿态让噶尔丹策零非常愤怒,召集各大台吉开会。会议中,只有少数人支持按照清廷的要求划分疆界,大多数人都对清廷表示不满。
乾隆三年秋天,双方再次举行谈判,然而都是互不相让,结果谈判失败。十二月,噶尔丹策零作出了一些让步,放弃阿尔泰山以南地区,提出新的定界方法,以阿尔泰山为界,准噶尔部落在山北游牧,喀尔喀在山南游牧。同时,准噶尔部享有特权:每四年,可以在北京和肃州进行一次贸易。
一纸合约换来了二十年的和平,合约的签订对双方都有好处,兵戈平息,国库充实,百姓安宁。这份合约也为乾隆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和平基础,没有稳定的国内环境,很难想象会出现盛世。
乾隆十年九月,噶尔丹策零病死,对于准噶尔部落来说,这是内乱的征兆。
噶尔丹策零死后,他的儿子们继承准噶尔部落的“优良传统”,很快就火拼起来。准噶尔部落不久就陷入了混乱之中。
噶尔丹策零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是喇嘛达尔扎,次子是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幼子是策妄达什,女儿是乌兰巴雅尔。
乾隆十一年,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才十二岁,但是他母亲的身份尊贵,得以继承汗位。可惜这个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大汗,史书说他昏庸无能残暴嗜杀,一个十二岁的小朋友就能把这些滔天的罪名给揽上,真是了不起。姐姐乌兰巴雅尔总是劝他不要胡闹,他不仅不听,还把姐姐和姐夫囚禁起来。
这么胡闹的小朋友如果放到中原来,凭着三纲五常的束缚,或许还能统治一段时间,但准噶尔都是如狼似虎的人,哪里容许他恣意妄为。
小朋友也知道,对自己汗位威胁最大的是哥哥喇嘛达尔扎。乾隆十五年夏天,小朋友想借着打猎的机会杀掉哥哥,结果,阴谋败露,不仅没有杀掉哥哥,反而被哥哥先发制人。喇嘛达尔扎挖出弟弟的双眼,将他囚禁在阿克苏,然后顺理成章地登上汗位。
没想到,喇嘛达尔扎这个汗位也坐不安稳,虽然他是长子,但身份低,是庶出,所以很多人不服。许多台吉想谋立幼子策妄达什,被喇嘛达尔扎识破,将他们的阴谋粉碎。就这样,幼子被杀死,噶尔丹策零的三个儿子只剩下长子喇嘛达尔扎。
阿睦尔撒纳和班珠尔逃到达瓦齐那里,达瓦齐是巴图尔珲台吉的后代,大策凌敦多布的孙子,在额尔齐斯萨拉太这块地方游牧,这地方很险要,他们人口又多。最让人担忧的是,根据达瓦齐的说法,他的出身决定了他可以优先继承汗位。所以,喇嘛达尔扎对达瓦齐非常警惕。
一日不除掉达瓦齐,喇嘛达尔扎就睡不安稳。他打算派人去召达瓦齐商议事情,然后借口把他杀掉。达瓦齐也不是傻子,果断地拒绝了他。没办法,喇嘛达尔扎只好派兵擒拿达瓦齐。达瓦齐见对方赶尽杀绝,决定投靠清廷。
乾隆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达瓦齐率领五千人往北京方向赶去。沿途不断受到追兵的袭击,达瓦齐在通哈尔垓击败了追兵,但是仍没有甩掉追兵。随后,在纳林布鲁尔河和阿尔泰山一带,又遭遇上万追兵的拦截,幸好阿尔泰山道路狭窄,达瓦齐逃了出去,跑到了哈萨克。
但是,达瓦齐的家属和部众很多都被喇嘛达尔扎抓住了。不久,喇嘛达尔扎又派出三万人马前去擒拿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达瓦齐等人又仓皇出逃,来到新疆塔城,收集部众千余人,昼夜前行,在乾隆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突围进入伊犁,居然偷袭成功,杀死喇嘛达尔扎。达瓦齐就此登上了汗位。
准噶尔注定是一个无法平静的部落,达瓦齐即位之后,并没有迎来和平。又有人说达瓦齐昏庸无能,嗜酒好杀,人心尽失。小策凌敦多布的孙子纳莫库基尔噶尔是第一个归降达瓦齐的人,但也是第一个起来反抗的。在宰桑的支持下,他带兵和达瓦齐打了起来。
内乱让准噶尔的许多台吉无所适从,杜尔伯特部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和车凌孟克商量:“现在准噶尔混乱至此,永无宁日,大家过着地狱般的生活,不如永远归顺天朝吧!”
就这样,他们带着一万多人,离开自己的游牧地,归顺了清廷。
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的联盟是建立在反对共同敌人喇嘛达尔扎的基础上,当共同敌人被消灭后,两人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乾隆十八年,阿睦尔撒纳提出分割准噶尔的要求,等于是要求达瓦齐把准噶尔分一半给自己,达瓦齐当然无法忍受这种要求。此后,达瓦齐屡屡派兵攻打阿睦尔撒纳,可是连连吃败仗。第二年六月,达瓦齐倾巢而动,率领三万八千人,围攻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寡不敌众,不得不率众出逃,直奔北京,就这样,阿睦尔撒纳也投降了清朝。
常年的内战让准噶尔人民饱受创伤,生活困苦至极,乾隆冷眼旁观已久。
乾隆十八年八月,大臣舒赫德上奏,请乾隆派出使者与达瓦齐修好。乾隆听了大骂,说我泱泱天朝虽然不至于乘人之危,但也没有落到要跟一个犯上作乱的部落乞和的地步,达瓦齐本来就是旁支,居然弑主作乱,自立为台吉,大逆不道之辈,跟他们修好是玷污我们。
这年冬,三个车凌已经率领部众来到京城,乾隆一方面让人妥善安置他们,一方面对追击他们的宰桑玛姆特表示极大的愤慨,认为他强行入边,是对清军的藐视。乾隆认为,如果不狠狠地教训一下准噶尔部队,他们强大以后,气焰会更加嚣张,出入更加肆无忌惮。
乾隆十九年,乾隆决定武力征伐准噶尔,五月初四,乾隆对军机处下了一道命令:“准噶尔部落多年来,一直不安分,不是内乱,就是挑衅我们,还经常与哈萨克为难。现在是灭掉他们的最好时机,如果失去了这个机会,等他们恢复过来,又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明年,兵分两路进攻伊犁。”
由此可见,皇上的话是不可信的,之前乾隆还说过堂堂天朝是不会乘人之危的,现在却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乾隆是一个对形势敏感的皇帝,他在这时候提出对准噶尔作战的决策是英明的,也是有底气的。清朝入关之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的经营,政治逐渐稳定,经济渐次繁荣。在顺治的时候,财政还经常出现赤字,到了康熙末年的时候,国库已经有八百万两银的盈余。到雍正的时候,已经有六千万两的余银。作战所需要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了,再加上准噶尔部落陆续有归降的人马,征讨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人,他们熟悉地形,了解准部的作战风格,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缺。
用兵准噶尔这件事,乾隆没有让汉族大臣参与讨论,即便是满族大臣绝大多数人都不同意,只有大学士傅恒一人赞同用兵。傅恒跟乾隆的关系非同一般,是乾隆皇后的弟弟。
雍正九年清军惨败,让这些人仍然谈虎色变,不愿深入敌境。这些人的意见丝毫不能左右乾隆的想法,对乾隆来说,进攻准噶尔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乾隆十九年六月,陕甘总督永常提出“裹粮剿匪”的建议,让清军带足六个月的粮食,保证剿匪成功。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建议,却受到了乾隆的批评,乾隆说,以前岳钟琪就是这么办的,这是绿旗(汉军)遗留下来的陋习,本来就不是一个好办法,况且这次情况跟以前更不同,现在准噶尔内乱,人心不一,我们趁机攻取应当用轻骑灭掉他们,如果携带数百万斤的粮食,连照看粮食精力都不够,怎么可能攻取敌人。和蒙古交战,应当利用蒙古人的机动战术,士兵只能随身携带少量的干粮,主要的粮食从敌人那里获取。
乾隆的看法表面上有道理,但他没有考虑到从敌人那里获取粮食是无法保证的,但军队又必须要粮草,以无法保证的东西作为行军的支持显然有很大的风险。
乾隆计划在二十年秋向伊犁进军。这时,阿睦尔撒纳建议:“秋季,我军固然马肥,敌军也是如此。不如就在春天进攻,趁他们没准备好,一战擒获,不留遗患。”玛姆特也赞同这个意见,乾隆觉得有道理,便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定两路大军在二月出发。
乾隆十九年五月,乾隆命令军机大臣开始准备。十二月,五万大军已经纠集,整装待发。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副将军,从乌里雅苏台出发,途经阿尔泰山,与西路军会师伊犁。
乾隆二十年二月十二日,阿睦尔撒纳率领六千哨兵,从乌里雅苏台出发。八天后,班第率领三千察哈尔士兵出发。二十五日,前准噶尔将军萨喇尔率领六千哨兵从巴里坤出发,三月八日,永常率领大军出发。阿睦尔撒纳和萨喇尔都是准噶尔部落里的大人物,乾隆故意让他们做先锋,用意深远,想利用他们的号召力让更多的准噶尔人归降。之前,就有人奏请派出更多的清军,乾隆不同意,坚持要“以夷制夷”。
班第和阿睦尔撒纳在西喇托辉会合后,继续向额米尔进军。四月中旬,两路清军都到达博罗塔拉河地区。班第侦察到达瓦齐前往察卜齐雅,不等两路军会合,便率领轻骑追赶。二十七日,达瓦齐退到格登山。班第和阿睦尔撒纳、萨喇尔商议,决定两路大军同时进攻。清军还没有到达伊犁,许多准噶尔部队望风而降。清军就这样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伊犁。
五月,阿睦尔撒纳和萨喇尔率领清军渡过伊犁河,向格登山进发。达瓦齐率领上万人,背靠山崖,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可惜,此时达瓦齐早已人心尽失,军容不整,马匹疲惫,指挥起来非常吃力。
五月十四日,清军抵达格登山。当天晚上,阿睦尔撒纳派遣勇士阿玉锡率领二十二名士兵去偷袭敌营。阿玉锡直扑达瓦齐大营,准噶尔部队突然遭袭,惊慌失措,纷纷逃窜。达瓦齐梦中惊醒,不知虚实,率领两千人一路狂奔。光是这一晚上,就有四千多人投降。
达瓦齐翻越天山一路南逃,清军一面追击,一面对沿途的人民发出檄文,要他们协助捉拿达瓦齐。达瓦齐逃到乌什后,只剩下一百名骑兵,乌什维吾尔族的首领霍集斯是达瓦齐的好友。对霍集斯来说,朋友是可以出卖的,清廷是万万不能得罪的。他假装好酒好肉招待达瓦齐,等把达瓦齐灌醉后,便命人将他绑起来,献给清军。
至此,准噶尔之乱平定。
胜利后,乾隆召回远征军,留下五百士兵镇守伊犁。阿睦尔撒纳由于作战勇敢,被封为亲王,享受双倍俸禄,又称为“双亲王”。班第、萨喇尔封为一等公,永常因为筹办军需时没有遵从圣旨,故没有封赏。达瓦齐被押送北京后,乾隆不仅没有处罚他,反而封他为亲王,给予优厚的待遇。
准噶尔是非常好战、非常有活力的一个部落,也是一个永远无法消停的部落。
乾隆很清楚,准噶尔一旦强大而统一,对清廷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所以,对乾隆来说,治理准噶尔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分而治之。
乾隆二十一年正月,乾隆封车凌为杜尔伯特汗,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班珠尔为和硕特汗,噶尔臧多尔济为绰罗斯汗。四个汗的地位是平等的,仿效喀尔喀部落设盟旗,盟旗由四汗共同掌管。换句话说,乾隆想要四汗互相制约,不使一方坐大。
应该说,乾隆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他早已看出阿睦尔撒纳不是等闲之辈,给他双倍工资他还不满意。阿睦尔撒纳从来就没有真心归附清廷,他只不过是想借助清廷的力量消灭自己的敌人。达瓦齐被灭之后,阿睦尔撒纳的野心逐渐显现出来。
早在进攻达瓦齐的时候,阿睦尔撒纳的野心就有所显露。进军伊犁前,他奏请乾隆赏给他一个印文,以便招降辉特部。乾隆当时就感觉这个人想称霸一方。后来,到了塔本集赛之后,他居然停滞不前,在这里逗留很多天,借口查办人口,暗中将自己的人马迁移到博罗塔拉,以便占有伊犁的牲畜财物。
由于在战场中阿睦尔撒纳表现很好,骄气也一天比一天重,他变得越来越专权独断,不断玩弄手段,制造舆论想当四台吉的领袖。阿睦尔撒纳扬言:“我们跟喀尔喀不同,如果没有一个最高的领导,恐怕人心不齐,容易出乱子。”
阿睦尔撒纳非常希望乾隆能收回成命,立自己为四部总汗。乾隆当然不能同意。
早在任命阿睦尔撒纳为先锋时,乾隆就对他不放心,让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做他的副将,以便监视他。如果阿睦尔撒纳有反叛的迹象,立刻收取他的将军印。乾隆二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班第、萨喇尔、鄂容安联名上奏,认为阿睦尔撒纳不法之处甚多,可以确定他想将准噶尔据为己有。
乾隆得到这个消息后,让班第等人先发制人,趁阿睦尔撒纳不备,立即擒拿,就地正法。班第却以清兵很少为由,不敢贸然行动。
七月十日,阿睦尔撒纳启程前往热河行宫觐见乾隆。他心里打定主意,借此拖延时间,把家人转移走。根据俄国的史料记载,阿睦尔撒纳截获了乾隆给将军们的“书信”,内容无非是限制和监视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本想让乾隆同意他当准噶尔首领,看到这些信后他知道这个想法不可能实现了,于是才下定决心叛逃。
逃跑是不能走正路的,阿睦尔撒纳很懂得这个道理,于是绕道额尔齐斯,沿途抢掠。乾隆正在木兰秋狝的时候,忽然得知阿睦尔撒纳叛逃的消息。不久,乾隆又得知阿睦尔撒纳准备攻打伊犁,于是任永常为定西将军,锐意剿匪。
阿睦尔撒纳回到准噶尔后,极力煽动各个台吉叛乱。定北将军班第和参将大臣鄂容安率军从伊犁撤退时,被叛乱的厄鲁特部落围住截杀,班第拼死力战,最后自尽。鄂容安本是鄂尔泰的儿子,一介书生,当此情景也只好选择自杀,可惜他迟迟下不了手,只好闭上眼睛,让仆人动手。萨喇尔逃到崆吉斯河,最后还是被厄鲁特俘获。
乾隆二十一年二月,乾隆在前往祭奠孔庙的途中,接到了一个天大的喜讯,阿睦尔撒纳被策凌擒获了。可惜,乾隆进入山东境内,才知道这竟然是个误报。其实,这只不过是阿睦尔撒纳的缓兵之计。空欢喜一场,乾隆很生气,下令将策凌和王保等人治罪,任命达勒当阿和哈大哈分兵擒拿阿睦尔撒纳。
这一年,喀尔喀的和托辉郡王青滚杂卜也发生了叛乱,哈大哈率领的北路军只好后撤。由此,清军后方的补给线被切断,前线清军的命运岌岌可危。喀尔喀大有“崩溃”之势。准噶尔全境已陷入混乱之中,许多台吉纷纷作乱。这些台吉中,最让乾隆憎恨的是厄鲁特部落,这个部落生性贪婪残暴,反复无常,忽叛忽降。乾隆要求清军不惜一切代价追杀此部,所谓不惜一切代价就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结果,还没有叛逃迹象的和硕特汗沙克都尔曼济及其下属首先成了清军刀下之鬼。
沙克都尔曼济部下有七八千人,本来已经奉旨暂住西路军军营巴里坤,打算明年再迁回故地。没想到准噶尔和喀尔喀叛乱成风后,乾隆已是草木皆兵,密示西路军大将雅尔哈善,如果发现沙克都尔曼济有可疑的地方,可以乘其不备,全部捕杀。
十二月十六日,这天大雪纷飞,气候寒冷。雅尔哈善不知道从哪里获知沙克都尔曼济跟已经叛乱的扎那噶尔布通气的消息,雅尔哈善认为,沙克都尔曼济叛乱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遂于当天晚上带兵来到沙克都尔曼济的牧场,后者对他进行了热情的接待,好酒好肉招待雅尔哈善等人。没想到,雅尔哈善吃饱喝足以后,半夜起来一刀把沙克都尔曼济解决了,还杀了他部落里四千人,余者全部俘虏。
乾隆认为雅尔哈善办得好,授予他内大臣头衔,给他封一等伯。但是根据礼亲王昭梿的记载,事情真相却不是这样的,雅尔哈善之所以捕杀沙克都尔曼,一方面是为了邀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饷,立功后可以向乾隆伸手要钱。据昭梿记载,雅尔哈善回来后,祭奠祖庙时说了这样的话:“李广因为杀降没有封侯,最后失道自刎,现在我的罪过比李广还要重,反被封为一等伯,连祖宗都不吃我的贡品!”
后来,雅尔哈善果然因为贻误战机被乾隆杀了,正印了那句话,杀降不祥。
乾隆二十二年三月,乾隆任命亲王成衮扎布为定边将军,车布登扎布为左副将军,兆惠为右副将军。在出征前,乾隆下了一道非常阴险的命令,凡是厄鲁特投诚的人,立即将他们头领解送到京师,其他人等也要迁到内地。乾隆说,等我军到达了巴里坤,就可以对这些投降的人分别处理,所谓分别处理,无非就是杀掉成年男子,然后将女人和小孩赏给有功的官兵。
厄鲁特祸不单行,清军还没有来,他们就自相残杀,再加上瘟疫流行,死伤一大片。所以清军来了以后,厄鲁特没有进行有效的抵抗,清军很快就收复了伊犁等地。
随后,清军进击准噶尔,俘获了阿睦尔撒纳的侄子达什车凌。阿睦尔撒纳虽然当上了准噶尔的大台吉,但是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他显得不堪一击,连抵抗的意志都没有,策马奔腾,带着二十人仓皇逃向哈萨克。清军深入哈萨克境内,搜捕祸首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迅速从一个叛徒首领沦为逃犯,地位一落千丈,他还以为自己在哈萨克可以混得开。没想到哈萨克大汗阿布赉表面欢迎他,说希望咱哥俩明天好好喝一顿,暗地里让人把阿睦尔撒纳的马匹放走,准备擒拿他。幸好,阿睦尔撒纳警觉,及时带着家人逃走。
阿睦尔撒纳一路逃到俄国,请求加入俄国国籍,享受政治保护待遇。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外交纠纷,乾隆引用《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要求俄方归还犯人。就在两国关系骤然紧张之时,忽然传来阿睦尔撒纳病逝的消息。
乾隆派喀尔喀亲王桑斋多尔济去恰克图验尸,要求他把阿睦尔撒纳的尸体运回来。桑斋多尔济派人到恰克图验尸,发现阿睦尔撒纳的尸体保存完好,确认就是他。但是俄国却拒绝归还他的尸体,乾隆认为,既然已验明尸体,不运回也罢。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乾隆正式宣布准噶尔内乱已平定。如果我们给乾隆的这两次武功打分的话,我觉得应该有八分,及格了。平定准噶尔,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这本是史无前例的好事,为什么只打八分,而不是十分呢?因为在这次征讨过程中,杀了太多的人,其中有很多是无辜的人民,也有一些是已经投降的人。
厄鲁特部落在强盛时有六十万的人口,经过准噶尔之战,病死的人有十分之三,逃入俄国和哈萨克的有十分之一,被清军杀死的有十分之五,最后剩下的不到十分之一。
准噶尔的叛乱刚刚平定,回部又发生内乱。乾隆有的忙了。
回部是居住在新疆天山南部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在当时,伊斯兰教又被称为回教,所以清朝称当地人为回部。回部与准噶尔邻近,长期受其奴役,准噶尔为了控制回部,将回部首领都弄到伊犁作人质。马罕木特是回部一个深得人心的首领,噶尔丹策零为了控制回部,将他软禁在伊犁。马罕木特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大小和卓兄弟也被噶尔丹策零圈禁起来。
和卓在伊斯兰语里是“圣裔”的意思,也就是穆罕默德的后代,可惜在强大的武力面前,祖宗穆罕默德也帮不了他们。准噶尔对回部的欺压是非常没有人性的,回部种植的东西,不论是谷麦还是蔬菜,到了收割季节,先一分为二,一半归准噶尔,一半归回部,然后再从回民的另一半里征收十分之一。准噶尔派到回部的头目,所到之处,一定要用酒肉和妇女好好款待。
清军将回部民众从准噶尔的奴役中解救出来,长期受囚禁的大小和卓兄弟也获得了自由。乾隆对这两兄弟深表同情,想借助他们的威望和宗教影响力来安定回部民众,命大和卓管理叶尔羌回部,小和卓管理伊犁回教。
可惜,小和卓不但不知感恩图报,反而得寸进尺,想摆脱清廷,自立为王。小和卓不仅想自己单干,还怂恿大和卓跟自己一起摆脱清廷。乾隆二十二年,乾隆拿出少有的好脾气,派使者前来招抚这对反骨兄弟,然而这兄弟俩是铁了心要反,居然把乾隆的使者给干掉了。
乾隆气得吹胡子瞪眼,怒道:“决不能任由使臣被杀,一定要为他们报仇。”
乾隆任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征讨大小和卓。说实话,乾隆实在低估了回部的力量,乾隆心想,不可一世的准噶尔都被我制服,昔日准噶尔的奴才居然敢跟我叫板,这不是找死也是找抽。雅尔哈善原本是文官出身,因为屠杀沙克都尔曼济受到乾隆赏识,其实乾隆也清楚,这个人并不擅长用兵,但他武断地认为,对付回部这些乌合之众,像雅尔哈善这样的人已经足够了,如果用像阿桂、兆惠这样的一流将军,反而是杀鸡用牛刀。
雅尔哈善率领一万八旗兵和绿营兵,一路打到回部北方重镇库车城下,将城池包围。然后,雅尔哈善作出诸葛亮羽扇纶巾的样子,整天和人下棋,也不出击,坐等大小和卓自动投诚。部将阿奇木建议他应尽快出击,因为敌人有两条路可以逃遁,但雅尔哈善根本不理睬,自信和卓两兄弟一定会送上门来。
终于有一天,雅尔哈善无法再淡定了,士兵听到城中有驼铃之声,告诉雅尔哈善,敌人可能正准备逃走。雅尔哈善仍然不相信,但是心里已经在打鼓,没法像以前那样羽扇纶巾悠闲下棋了。
两和卓在夜晚时分,从西门潜走,沿着北山口逃之夭夭。把守西门的顺德纳听到士兵报告认为夜晚不适合发兵,到了第二天白天才派兵去追,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如果这时能追到敌人那就怪了。事后,雅尔哈善把责任全都推到顺德纳身上。乾隆将顺德纳革职,同时责备雅尔哈善也有责任,让他尽快攻下库车城,并追击大小和卓。
库车城依山而建,城坚墙厚,易守难攻。提督马得胜带着绿营兵挖地道,可惜过于急躁,被敌人发现,结果用干柴堵住地道,将六百多清军活活烧死。雅尔哈善再次把责任全部推给下属马得胜,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雅尔哈善是一个推卸责任的能手,一有问题就让别人来扛。乾隆让这样的人做主帅确属用人失当。
库车之战从五月打到八月,没有半点成效。雅尔哈善再次上奏弹劾他人,把战事进展不顺的责任全都往别人身上推。收到雅尔哈善的奏章,乾隆终于发作,痛斥雅尔哈善作为主帅,不但没有引咎自责,反而往别人身上泼脏水,完全没有主帅的样子。随后,乾隆让兆惠去军中,将雅尔哈善押到京城,最后雅尔哈善在京城被正法,正应了当初杀降不祥的预言。
兆惠再次担任了主帅,可惜兆惠还没到库车,回人已经放弃了库车城,退到萨克苏,等待他们的是一座空城。兆惠又挺军到萨克苏,回部许多小头目纷纷请降。听到回部许多部落受抚的消息,乾隆以为征讨回部将要马到功成,不需继续派遣援兵。兆惠带领四千兵士进攻萨克苏,没想到后面援兵中断,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兆惠在黑水营被数倍于己方的回兵围困三个月,与回军五次激战,双方都伤亡惨重,兆惠也几欲丧命。乾隆得知前方战况,紧急调拨援兵,终于,清军两路夹击,击败了大小和卓。
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兆惠和福德率领大军对大小和卓的大本营叶尔羌和喀什噶尔进剿。黑水营大败之后,大小和卓已经失去了作战的信心。而此时回部的人民早已对他们的统治不满,不想跟着他们一起沉沦。大小和卓于是胁迫几千回人跟自己一起逃亡,在逃亡途中受到清军无情的追击,大小和卓在逃亡的途中被巴达克山汗素勒坦沙擒获。素勒坦沙割下两人首级献给清廷,至此回部叛乱平定。
如果给乾隆这次武功评分的话,可以给个五分。小小的回部居然耗费两年才搞定,跟乾隆用人失误有很大关系。后来任命兆惠是对的,但中途停止增援又犯了大错,差点导致兆惠全军覆没。之所以给五分,是因为乾隆虽然犯了一系列错误,但毕竟知错能改。
从元朝开始,缅甸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忽必烈曾经三次讨伐缅甸,迫使缅甸称臣纳贡。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缅甸设立宣慰使司,确立了缅甸作为中国藩属国的地位。万历年间,缅甸见中国由盛转衰,开始肆意掠夺边境,明朝出征讨伐。明末清初,中原动荡,缅甸伺机吞并中国洞吾、古剌、木疏、木邦等部族。
清朝建立后,中国和缅甸的关系并不密切,直到乾隆十六年,才确立了朝贡关系。可惜,好景不长,缅甸发生内乱,新国王不仅拒绝向中国纳贡称臣,还时常劫掠云南普洱一带。
乾隆三十年,缅甸军队像黄蜂一样来到云南九龙江,疯狂扫荡财物牲畜。云贵总督刘藻派兵作战,可惜指挥不当,加上军队疏于战事,吃了败仗。刘藻因此被革职,乾隆还骂得他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很强的刘藻最后自杀谢罪。
乾隆三十一年正月,乾隆任命杨文乾的儿子杨佩之担任云贵总督。杨佩之赴任后,缅甸那边正在发生瘴疠,缅军陆续从云南撤退。杨佩之正好收复失地,其实别人人都走了,他只要派人过去踩在那片土地上就算是收复。杨佩之似乎是一个运气非常好的人,尽管捡了大便宜,在乾隆眼里也是立功。
乾隆大大夸奖了他一番,杨佩之无形中膨胀起来,以至于认为缅甸这个弹丸小国打起来一定很容易,干脆主动出击,将他们国王抓起来,这可是盖世功劳啊!当然,杨佩之也考虑到刘藻的前车之鉴,担心军事失利后晚节不保,毕竟杨佩之当时已经七十岁。但是杨佩之身边的幕僚和将士们比杨佩之更激动,他们特别想立功,极力怂恿杨佩之,他们说自从杨公来了之后,许多土司纷纷归附,缅甸人不过一群乌合之众,杨公一发威,这些人还不抱头鼠窜。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杨佩之上疏乾隆,请求发兵出征缅甸。乾隆认为杨佩之老成持重,做事一定是胸有成竹的,便回复说:“公办事,朕放心。”但也建议他,凡事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
杨佩之的部将们早已摩拳擦掌已久,跃跃欲试,纷纷想立功,领一笔丰厚的奖金,下辈子就不用愁了,或是拿个世职,子孙后代就有了铁饭碗。心思不可谓不好,可惜急功近利往往坏事。
乾隆并没有明确批准杨佩之出征缅甸,但是大家看到乾隆的谕旨,以为是让杨佩之便宜行事。许多将领急不可耐地孤军深入敌境,结果大家发现缅甸并不是软柿子,清军作战接连失利。杨佩之非常惊恐,他怕乾隆降罪,竟然谎报大捷。杨佩之可能忘了清朝有密折制度,明朝皇帝好糊弄,清朝皇帝自从雍正以后就很难糊弄了。乾隆很快得知实情,将杨佩之革职,押送到京城,最后赐死。
乾隆三十二年,乾隆任命大将明瑞为云贵总督。这次,乾隆明确告诉明瑞,主动征讨缅甸,“一定要挽回面子,什么都可以损失,面子一定不能损失”。乾隆是最爱面子的一个皇帝,明瑞的责任是为皇帝挽回面子,是的,一场因为面子而引发的侵略战争。缅甸人如果知道真实原因,一定叫苦连天,早知道这样,我们给你面子就得了,何必来真的。
明瑞是块打仗的料,他刚到缅甸,就一展犀利风采,接连打败缅甸军队。最后,一直打到缅甸首都阿瓦附近。也许是因为太犀利了,他似乎忽视了粮草问题,孤军深入后,补给不够,结果反被缅甸军队围了起来。另外一个将领额勒登额距离明瑞两百里,看到明瑞被包围,居然不去营救,因为他跟明瑞的关系不太好。
陷入绝境后,明瑞没有慌张,他带领少数人殿后,掩护大军突围。突围成功后,明瑞居然主动自尽。乾隆闻讯,非常震惊,立刻杀掉额勒登额等人,祭奠明瑞。
乾隆三十三年,乾隆派大学士傅恒为征讨缅甸统帅,开始了第四次征缅之旅。傅恒到了缅甸之后,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是不久士兵们染上瘴疠,死伤大半。傅恒本人也染病,卧床不起。这时,阿桂立了大功,为乾隆挽回面子,他截断缅甸粮道,缅甸只好派人求和。乾隆也耗不起,对方求和其实也是给自己台阶下。双方达成协议:缅甸按时给清廷纳贡,清军归还攻占缅甸的领土。
就这样,历时四年,用兵几十万,耗银一千三百万两的缅甸之战结束。如果要给这次武功打分的话,最多是一分。这是一场典型吃力没讨到好处的战争,耗费巨资不说,损伤大量优秀的将士,国威受损,最后貌似缅甸臣服了,要定期纳贡,但估计纳贡的收入比起付出的代价实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只能给一分,这一分没其他的意义,就是总算挽回了点面子。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实际利益固然重要,但面子也不能不要。
林爽文起义发生在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
林爽文原是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人,乾隆三十八年跟随父亲移居到台湾。四十九年三月,林爽文加入天地会。由于他出色的组织能力,很快就成为天地会的领袖。林爽文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大哥,在他的领导下,天地会日渐强大。
天地会的发展,引起了台湾官府的注意,随即官府展开搜捕。林爽文没有坐以待毙,他纠集了两百人,推举年长的刘升为盟主,揭竿起义。就这么两百人,居然一举攻破清军的大墩营地和彰化府,全歼大墩清军,杀掉彰化知府、同知等官员。
消息传到京城,乾隆惊骇不已。当然,乾隆不是被叛军的气势震动,而是惊叹这些“暴民”的胆子。在乾隆眼里,林爽文之流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可以轻松弹压下去。乾隆指示福建水师提督黄士简和台湾总兵柴大纪全力进剿,一个不留。
攻破彰化县之后,刘升无法服众,大家推举林爽文为盟主兼大元帅。林爽文等人显然不是乌合之众,他们甚至连年号都想好了——顺天,摆明了要跟乾隆争夺天子之位。
林爽文随后将义军一分为二,一路由王作带领,主攻淡水;一路由林爽文亲自带领,主攻诸罗。柴大纪派兵堵截,可惜挡不住义军。台湾岛的驻军都是从内地调拨,三年一换,所以这些人特别腐败,只有三年,大家当然要狠狠捞一把,正因为官兵极度腐败,所以纪律松弛,战斗力一弱再弱。
不久,林爽文的好友庄大田变卖家产,也拉起反清大旗,自称洪号辅国大元帅。两路大军就像两条长龙,在台湾这个小岛上翻江倒海,台湾的官兵们一筹莫展。黄士简、任承恩等人登陆台湾岛后,兵分多路对义军进行追剿。没想到,官兵居然屡遭重创。三个月后,福建水陆两路提督黄士简和任承恩都被革职,乾隆重又派常青赴台征剿。
没想到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十万人众,十万人将清军分割包围,打得清军招架不住。随后,除了府城还在官府手中,台湾全境都被义军占领。据说在城墙上面看到下面黑压压的义军,常青吓得手脚发抖,泪水横流。常青请求增兵,不久又给和珅写密信,请他高抬贵手,想办法把自己调离台湾。
总兵柴大纪的表现还可以,他率领清军拼死抵抗,义军无法打败他,反而损失惨重。
看到台湾局势不断恶化,乾隆决定换主帅,这次他选择了年轻的福康安,让猛将海兰察协同福康安剿匪。乾隆选择年轻的福康安是需要眼光的,福康安果然不负所望,到了台湾后,对起义军分化瓦解,最终以优势兵力和过硬的指挥才能打得起义军节节败退。局势迅速扭转,林爽文再也撑不住了,义军崩溃之后,林爽文选择了逃亡。
乾隆五十三年正月,林爽文被俘,享受清廷最高待遇的惩罚,凌迟处死,枭首示众。没多久,林爽文的好友庄大田也被福康安生擒,在台湾被处死。
林爽文起义就这么轰轰烈烈了一段时间,然后猝然落幕,沉入历史的黑洞。对乾隆这次的武功我们真不好打分,首先林爽文起义带有反抗官府腐败特征,另一方面他又确实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他一门心思想当皇帝,也看不出是社会的进步。
明朝的时候,统治安南的是后黎王朝,明朝中后期开始腐朽之时,后黎王朝也越来越腐败。乾隆三十年以后,阮文岳、阮文惠和阮文吕三兄弟在西山崛起,这三兄弟本是地方上的豪强,但他们抓住机会,趁着后黎王朝腐败,国内政局混乱之际,推翻后黎王朝,统一安南。
乾隆五十二年,这三兄弟借口清君侧除掉权臣郑氏,攻入后黎王朝都城黎城。安南国王和大臣们纷纷逃亡,许多人跑到广西避难,请求中国政府出手援助。
本来这是别人的家事,但安南自古是中国的附属国,历来安南新君即位,都需要清政府批准,给他们一个文件,证明新政府是合法的。安南这次权力更迭,事先没有给乾隆打招呼,最为失策。
乾隆对大臣们说:“安南臣服本朝,最为恭顺,现在被强臣篡夺,安南君臣向我们呼救,如果我们置之不理,就没法让那些臣服于我们的小国信服了。所以,我们应当纠集强势兵力,声讨阮氏逆贼。”
当时,朝中重臣阿桂表示反对,阿桂的意思是这是安南的家事,如果我们因此劳师动众就太不值得了。其实,阿桂没有说出口的话是,安南不管是谁执政,都会向中国朝贡的。如果他们不肯臣服,再打也不迟。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乾隆让两广总督孙士毅召集军队调拨粮饷,准备大举进攻安南,驱逐阮氏政权。十月底,孙士毅带领万人军队,取道镇南关,进入安南境内。二十多天后,云南提督乌大经率军进入安南境内。
刚开始的时候,清军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还得感谢清军庞大的宣传攻势,进入安南境内后,清军大量散发“讨阮扶黎”的传单,当地的兵民纷纷配合,支持清军。十一月十三日,清军渡过寿昌江,大败阮文惠的军队;四天后,渡过市球江;六天后,渡过富良江。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阮文惠只好放弃黎城,向南逃去。十一月二十日,孙士毅率军进入黎城。孙士毅遵照乾隆旨意,册封黎维祁为国王。
乾隆对战事的结果很满意,封孙士毅为一等公,赏戴红宝石帽顶,将领许世亨封为一等子爵。在这种情况下,阮文惠向清廷求和,请求清廷给自己一个臣服朝贡的机会,但遭到拒绝。此时,清廷沉浸在一片欢乐气氛中,然而,危机已悄悄探出头,很快就蔓延开来。
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能补救战略上的失败。远征安南,最大的一个弊病就是补给困难,后勤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很难继续讨伐阮文惠。当时清军的补给全靠内地供应,安南那边并不能提供多少粮草。攻占黎城后,清军的粮草很快就陷入了困境,沿途运粮的差夫虽然有四五万人,但补给线长达两千里,中途还有安南叛军的骚扰,清政府已经困于应付了。
清军虽然占领了不少土地,却随时有可能失去这些地方。
黎维祁这个人也非常不争气,复位以后,他不是卧薪尝胆重新振作,反而仗着清廷撑腰,对政敌进行疯狂报复,不惜代价铲除异己,从而让自己的人气跌到谷底。后黎王朝统治腐败,早已失去人心,安南正经历像中国历史中周期循环一样,一个新生的朝代取代腐败的王朝。乾隆出兵,打破了安南历史的新陈代谢过程,也给自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政治包袱。为一个昏君出兵值不值得呢?乾隆不止一次问自己这个问题。
孙士毅待在黎城的日子里,由于粮草短缺,一再向安南人民施压催粮,结果引起了安南人民的反感,他们搞不懂这些人是来拯救自己还是欺负自己。安南人民不交,孙士毅就纵容手下抢掠。孙士毅这些措施无疑给自己抹上了非正义色彩,结果让阮文惠捞到政治资本,越来越多的人支持阮文惠。
阮文惠在彬山称帝,招兵买马,准备大反攻。在反攻之前,狡猾的阮文惠假意向孙士毅投降。孙士毅未必相信,但他坚信阮文惠已是强弩之末,败亡只是迟早的事。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初二,就在清军欢度新春佳节之时,安南国王黎维祁也抱着幼子到清军大营来庆贺,黎维祁还带来了一个消息,说阮文惠会报复,随时准备反扑。说完,黎维祁请求孙士毅把自己父子送到中国境内。
孙士毅非常鄙视黎维祁,但还是很客气地把他送回中国境内。随后,孙士毅部署好防御计划。第二天,总兵张朝龙带领三千精兵和阮文惠激战,由于兵力悬殊,虽然清军战斗顽强,但张朝龙还是被打得找不着北。随后,大将许世亨前来支援张朝龙,双方再次激战,整个战斗只能用“惨烈”二字来形容,双方的伤亡都非常惨重。不久,驻扎在富良江南岸的总兵尚维昇和参将王宣也赶过来支援。
孙士毅坐守大营,四面都是请求他支援的呼声,而孙士毅手下不过一千五百人,应付不过来,居然带着几百人渡河逃走。逃走还不算,孙士毅担心阮文惠的追兵过来,居然把浮桥砍断。结果,许多激战中的清兵突围出来,来到浮桥边,发现浮桥断了,悲愤异常,只好再杀回黎城,导致伤亡惨重。这一仗,清朝阵亡和失踪的士兵达到五千人,提督许世亨,总兵张朝龙、李化龙,参将杨兴龙、王宣等人全部战死。
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误,孙士毅说自己曾再三劝阻官兵们撤退,结果他们不听。乾隆远在北京,不知真实情况,听信了孙士毅的辩解,只是将他调离两广总督的职位,剥夺之前对他的赏赐,让福康安接替他。
阮文惠重创清军,又击毙清廷的大将,自知捅了个大娄子,再加上刚建立新政权,人心不服。他也考虑如何取得清廷的谅解,于是几次派人去清廷请求臣服朝贡,让乾隆给他一个证件,成为安南名正言顺的新君。
此时,乾隆非常尴尬,早知今天何必当初,一早就扶持阮氏政权不就啥事都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乾隆决定接受阮文惠的请求,毕竟黎氏政权已经是扶不起的阿斗。从一开始,出兵安南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
乾隆虽然同意接受阮文惠的臣服,但示意福康安对阮文惠严厉一点,好让他真心悔罪。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阮文惠派使者到谅山,又担心清廷不准,便派使者先去镇南关试探。乾隆认为阮文惠很没有诚意,如果真心投诚,必须先将清军俘虏送还,并且将杀害清廷大员的人绑起来,送到福康安那里。
阮文惠立即照办,乾隆才松口,示意福康安和他接触。五月,阮文惠派侄子阮光显进京觐见,并表示一旦国内稳定,一定亲自过来朝觐。乾隆不满,认为阮文惠不亲自来朝觐,不够礼貌,所献贡物不便接受,乾隆要求阮文惠在明年八月进京朝觐,也就是乾隆八十大寿的时候。六月,福康安再次呈递阮文惠的两道表文,乾隆看他的话说得非常恭敬,这才决定封阮文惠为安南国王。
安南国王虽然后来也定期朝贡,但对乾隆这次武功只能打零分,因为这是一场可有可无的战争。乾隆没必要干涉安南内政,阮文惠一再请求向清廷称臣,乾隆为了逞能,悍然发动这场劳民伤财破坏两国人民友谊的战争。
廓尔喀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廓尔喀和西藏毗连。
在十三世纪,尼泊尔分裂成许多部落,廓尔喀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廓尔喀部落首领博赤纳剌征服其他部落,统一了尼泊尔,迁都加德满都。乾隆三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兵击败了尼泊尔的邻国不丹,廓尔喀危机感加重,于是派人到西藏,让六世班禅致书东印度公司调和。
六世班禅帮助廓尔喀,但廓尔喀不知好歹,反而打起了西藏的主意。
西藏地广人稀,有许多财宝(大多是清朝皇帝赏赐的),廓尔喀觊觎已久。在他们看来,西藏军事力量薄弱,是个理想的猎物。这个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清廷当时在西藏的驻兵只有五百。在出兵之前,廓尔喀指责西藏卖给他们的食盐中掺有沙子,这个可能是事实。食盐是官家垄断行业,为了追求暴利,官员们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藏民反击说廓尔喀银币里也掺了假,双方展开了骂战。
廓尔喀人骂不过,直接抄起武器,往西藏挺进。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廓尔喀人显然不是什么君子,他们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占领了西藏聂拉木等地。驻藏大臣庆麟得知这个消息,极为震惊,震惊过后,赶快向京城报警。报完警后,庆麟就等着清廷的援兵。
乾隆对此高度重视,调遣四川提督和成都将军率兵进剿,同时还派理藩院侍郎巴忠前往西藏,就在清廷大张旗鼓谋划征讨廓尔喀的时候,西藏地方政府却私下里和廓尔喀达成协议,答应每年给廓尔喀三百个元宝。听到元宝,廓尔喀动心了,答应归还占领的地方。就这样,见钱眼开的廓尔喀军队从西藏撤走了。
钦差大臣巴忠来到后,发现情况突然变成了这样,大家都很尴尬,扑空了咋办呢?如果向乾隆如实汇报的话,岂不是要无功而返。所以,巴忠私下里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协议,共同蒙骗乾隆,说是清军击败了廓尔喀军队,还说廓尔喀国王已经臣服,要向清廷进贡,并请求乾隆授予他王爵。
这样的弥天大谎都敢编,不得不佩服巴忠的胆量,他胆子大到都不考虑圆谎的问题。
西藏地方政府虽然用私了的方式让廓尔喀撤军,但也埋下了隐患,每年三百个元宝,对于经济拮据的西藏政府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结果,这成为廓尔喀第二次入侵西藏的理由。
乾隆五十六年六月,廓尔喀照例向西藏索要三百个元宝。西藏地方政府说:缓一缓吧,我们暂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廓尔喀军队荷尔蒙正处于过度分泌状态,你说缓一缓,不仅他们的荷尔蒙不同意,连理智都不同意。廓尔喀国王说:耍我,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次入侵比上次规模更大,占领了班禅额尔德尼的驻地日喀则。驻藏大臣认为保命要紧,带着班禅逃到前藏。他们这一逃,廓尔喀军队大肆洗劫日喀则,将乾隆赏赐给六世班禅的财物一洗而空。
乾隆很生气,让四川总督阿辉和成都将军成德出兵讨伐,可惜这两人是庸才,久战无功。乾隆只好再让王牌元帅、两广总督福康安出马,同时让猛将海兰察辅助福康安。
福康安身份尊贵,但是一点都不娇嫩,一路跋山涉水,不畏艰险翻越喜马拉雅山。到达拉萨后,福康安稍作休息,便领兵赶往后藏,在冰天雪地之中和廓尔喀展开激战。廓尔喀在名帅福康安和名将海兰察面前,变成了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五十七年五月,福康安收复了所有失地。接着,福康安乘胜追击,进入尼泊尔境内,打到尼泊尔的都城加德满都下。廓尔喀国王低声下气,请求福康安撤军,说以后再不敢造次了。
福康安要求廓尔喀归还从西藏抢走的财物,并释放所有的人质,向清廷臣服,每五年朝贡一次。这是乾隆十全武功中最后一次,这次战争确实打得还不赖,但如果不是有福康安这样的统帅,战争不会这么顺利。可以给这次武功打八分,不过这次武功更多的是福康安的武功,乾隆作为最高领导者,成功的地方在于用人正确。
乾隆“十全武功”累计用兵五十万、耗资一点五亿两白银。虽然“十全武功”有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但还是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在乾隆全盛时期,中国版图达到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