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渠道实现突破

中国和日本是近邻,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战后的日本政府与美国和台湾国民党政权结盟,使中日邦交正常化遭遇了严重阻碍。日本民间友好人士都希望与新中国友好往来,新中国也希望与周边国家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毛泽东、周恩来审时度势,决定从民间外交打开突破口,通过“以民促官”的方式逐渐实现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1945年日本战败后,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遣返滞留中国的日本军人及家属、平民共三百余万人回国。从1946年到1948年间,绝大部分日本人回到本土,但是还有一些日本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回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提出了回国要求。中国政府考虑,在中日两国尚未恢复邦交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红十字会的渠道与日方联系。1950年夏,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李德全、常务理事伍云甫到摩纳哥出席国际红十字会会议期间,主动与日本红十字会会长岛津忠承联系,希望与日方合作,帮助在华日侨回国。日本方面积极响应,各界友好人士成立了“日中友好协会”和“日本和平联络委员会”,与日本红十字会联合,三团体向日本政府交涉,要求同意派船接日侨回国。经过反复交涉,日本政府同意三团体代表前来中国会谈,并打破常规,给来华代表发放了公务护照,前往国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日中对立的壁垒,实际上被打破了。

1953年1月26日,以岛津忠承为首的日本三团体访华团经香港来北京,受到了中国政府的热情接待。据当年参与此事的新华社记者高梁先生回忆,周恩来总理派廖承志直接领导外交部、公安部、红十字会等方面负责人,参与接待和谈判工作。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谈判进行得很顺利。3月5日,中日双方签订了《商洽协助日侨回国问题的公报》。日本政府承认了这个公报,并落实协议,派船接日侨回国。

为何中方对日侨回国问题如此重视?这是因为三万多滞留中国的日侨中,有两种神秘身份的成员:多数是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工作的日本医生、护士和在东北地区军工企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少量是为国民党阎锡山部队作战的日军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