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粮没有改变井冈山的困境

朱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但历史事实证明,挑粮只解决了一时的困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井冈山的困境。

红军到山下向老百姓买粮食,是需要钱的。“八月失败”回到井冈山后,红军遭到了国民党军的围困,不能四出游击,打土豪筹款。买米的钱越用越少,红军生活陷入了困境。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给湖南省委的报告说:“给养问题: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现在军中的生活则相反,恐怕什么人的生活都很少有红军这样坏的。因为现洋缺乏,每天每人五分大洋的伙食钱(米由地方供给),时常难乎为继。‘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士兵的谚语表示了他们的苦处。耐得苦,比四军更耐得苦的恐怕也少了。仅仅发伙食钱,此外一切费用都省掉,每月都需现洋万元以上,出发全靠打土豪。但一则打过的地方,没得打了;二则敌人围得紧紧的……打土豪也不许你打远。三则敌情之严重,单独一两营兵简直不能出去筹款。要筹款须得多兵,问题就不简单了。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虽得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大家又都懂得是为了无产阶级受苦,因此又不怨恨什么人。虽然如此,经济问题始终是很严重的。”[2](这是毛泽东报告的原始版本,后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修订时,删去了其中大部分话。)

五分钱的伙食是什么概念?井冈山老战士黄达回忆:“那时的五分钱和现在的钱不太好换算。我小的时候,一块银元可以换八百个铜板。一分钱就是一个银毫子,等于一百文。所以那时红军五分钱的伙食,每天只能吃三钱盐、四钱油,常吃野菜、南瓜,很少吃肉,生活是很艰苦的。”

当时在28团当连长的粟裕回忆:“本来井冈山的经济基础就差,加上敌人的封锁,就更困难了。部队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布很难买到,军衣都是自己动手作。领到白布,用锅灰煮成灰颜色,裁好后自己一针一线地缝。我第一次做裤子时,不会裁,就把自己身上穿的一条裤子拆开来照样子裁,然后再缝起来,做一条裤子缝两次。穿着自己做的裤子格外高兴。衣服很少更新,全身破破烂烂的。到了冬天,棉衣很少,号召共产党员、团员不穿棉衣,让给伤病员穿。所有干部、战士都会打草鞋,用稻草打。吃得也很苦,每天的伙食除粮食外,油盐菜金五个铜板,基本上餐餐吃红米、南瓜。南瓜吃了涨肚子,不好受。……最困难的是部队吃不到盐。不吃盐,行军、作战没得劲。后来自己熬硝盐吃。硝盐就是把房屋墙角下长的一种白毛刮下来,用水熬。那东西又苦又涩,但毕竟比没有盐好一些。”[3]

毛泽东也意识到井冈山可能坚持不了很久。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谈到了“以赣南为退步”的想法。他说:“非经济上到了绝路,非往赣南就无法维持时,决不走此一路。万不得已时也许要往赣南,但完全是为经济而不是政治的意义。”

1928年12月,彭德怀率领平江起义的红五军上了井冈山。彭虽然只带来了800人,但每天要吃饭,更加重了朱、毛的负担。冬季来临,井冈山的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粟裕说:“井冈山经济基础薄弱,地区比较狭小。西边是湘江,最近距离五十多公里;东边是赣江,最近距离也只有约五十公里。两江水深,不能徒涉,限制着我军的行动。向北是九江、南昌、武汉、岳阳等大城市,不能求得发展。所以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在这个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山区待着,早晚会被困死。所以,1929年1月,朱、毛在山下柏露村开会,决定带红四军主力下山,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开辟新的根据地。此后,朱、毛红军开始了进军瑞金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