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访诸葛亮是在“雪花那个飘”的冬天。
张飞愤怒了,彻底愤怒了。因为有一个问题他想不明白:“雪花那个飘”的时候,打仗的人都要偃旗息鼓,可刘哥哥为什么还要这么一往情深,踏雪寻人?
所以他建议,刘哥哥不必去了,真想见此人,找人将他抓来就是。不就是一乡野村夫嘛……
刘备也愤怒了,为张飞的建议。他义正词严地告诉张飞,说诸葛亮是当世大贤,怎么可以找人……抓来?!为了强化自己的义正词严,刘备还引经据典,用了孟子的语录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解: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张飞招架不住。他是个见了语录就头痛的人,更何况是那个诲人不倦的孟子。张飞同意跟刘备一起二顾茅庐。
但是在路上,张飞依旧唠唠叨叨。他说天寒地冻的,我们何苦要冒雪走远路去见无益之人呢?哥,不如回新野去避风雪吧。刘备继续义正词严。他甚至挺起了胸脯,以表达他的大无畏精神:我就是要让诸葛先生知我殷勤之意,不下雪我还不去呢。如果你怕冷,可先回去。
张飞当然不可能回去。这是做小弟的无奈之处。做小弟的宿命就是跟随,不管大哥要去哪里,理解了要跟随,不理解硬着头皮也要跟随。
只是这一次的跟随依旧一无所获。
诸葛亮还是不在家。在家的是他的弟弟诸葛均。诸葛均告诉刘备说,他二哥诸葛亮昨天与崔州平相约,又出外闲游去了。所谓闲云野鹤,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游山玩水,然后指点江山,再然后怀才不遇。这样的生活状态让张飞觉得这个叫诸葛亮的人整个是一不务正业的二流子,有田不种,天天吹自己是管仲、乐毅,唯恐天下人不知,现在他刘大哥诚心诚意过来找他,又开始玩躲猫猫游戏,有病啊!
当然,这样的怨气张飞是不敢发泄出来的。因为此时此刻,他已经看出刘备的脸色有些不对了。在风雪交加中,刘备自叹命苦,摇摇欲坠,其情其态惨不忍睹。张飞和关羽忙抢上前去,一把抱住很受伤的刘大哥,鼓励他坚强再坚强。刘备也终于没有倒下,他站住了。刘备站在卧龙山庄,仰天长叹,并且很悲愤地喊出一句世界名言,令整个天地为之变色: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春天真的来了。因为刘备要三顾茅庐。
对于刘备来说,真正的春天不在外面,而在他的心中。什么时候见到诸葛亮了,什么时候他的春天也就来了。这一点很像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心中有暖意才有真正的春天。
只是这一回,关羽不干了。
关羽一直以来都是好好先生。起码和张飞相比,他要温顺许多。但是刘备的三顾茅庐之举还是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范围。关羽推心置腹地对刘备说,太过了,大哥前两次屈身亲往,拜谒孔明,礼已经太过了。现在还要三顾茅庐,想孔明何德何能,可以担得起如此礼遇呢?关羽甚至断定,诸葛亮这个人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如此浪得虚名之人,不值得再往他脸上贴金了!
刘备却依旧引经据典,说当年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何况我现在要见的是大贤呢?又说周文王谒姜子牙,那礼数,隆重了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什么你知道吗?那就是人还在,却见不着。你,你们不想让我痛苦一辈子吧……
刘备说得如此痛苦不堪,关羽和张飞也只能随他去了。于是,在这个东南风微微吹在脸上令人痒酥酥的乱世的春天,刘备又一次踏上了朝圣之路。
这是真正的朝圣,因为刘备的准备工作做得不错。“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那份虔诚,可谓一丝不苟。
细节决定成败。一丝不苟的刘备这一次欣喜地发现,卧龙先生此时正卧在家里没有出去遨游。这个消息是诸葛均告诉他的。当时的诸葛均在离草庐半里之外的地方与刘备遭遇,匆匆忙忙说了以上信息后又匆匆忙忙地离开,那神情,好像忙天下大事去了。张飞便很不快——乡下人到底没礼貌,我们诚心诚意来看你哥,你便引我们到家再走也不迟啊,如此行色匆匆,倒显得我们上赶着要求见诸葛亮似的。
刘备却心平如水:我们可不正赶着要求见诸葛先生吗?我乐意!你要不乐意,回去好了。张飞只得老大不情愿地做乐意状,和刘备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去“求见”诸葛亮。
一刻钟后,张飞绝望地发现,这回是真正的、实打实的求见,而不是故作姿态。
因为诸葛亮睡着了。虽然是大白天,诸葛亮却睡得那个堂而皇之。仿佛作为隐士,最重要的工作除了在外面流浪就是在家里睡觉了。
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在刘备对诸葛亮大白天睡觉的态度上。一脸虔诚的刘备竟然发自肺腑地认为,诸葛亮大白天睡觉是当前压倒一切的最重要的事情。他吩咐小童千万不要进去通报,以免打扰诸葛亮的睡眠。与此同时,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手轻脚地走进院中,拱立阶下,瞻仰诸葛亮仰卧于草堂几席上的睡姿。
大气不敢出。大屁不敢放。诚惶那个诚恐。
张飞火了。见过傲慢的人,没见过如此傲慢的人。刘备是什么,是皇叔,更是他的大哥!而诸葛亮是什么?一介村野匹夫,故作姿态的村野匹夫!所以张飞准备做出一个举动,要让诸葛亮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生命的代价。
他要火烧草堂。只是张飞的举动没有得逞。因为关羽拦住了他。关羽认为,消灭一个人的傲慢,火攻不是最好的办法。至于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他也不知道。
这是一支潜力股
刘备依然在诚惶诚恐地等待。他的等待似乎有了结果。
因为诸葛亮翻身了,翻身欲起。但是几秒钟之后,刘备遗憾地发现,这只是一次疑似起床——翻身之后,诸葛亮又呼呼大睡。
小童着急了,准备强行叫醒主人。刘备却不打算让小童这么做,他好像要将虔诚进行到底,以充分、完全、彻底地感动诸葛亮。
在一个时辰之后,诸葛亮终于完全、彻底地醒来。
于是有了四目相对。这是乱世中两个男人第一次的四目相对,好多年之后,这样的四目相对彰显了宿命般的意义——他们不离不弃地走到了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同悲同喜同奋斗。
只是在当时,诸葛亮看上去有些惘然。这是充满诗意的惘然,因为诸葛亮醒来后的第一个行动是吟诗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很有举重若轻的意思,听得刘备目瞪口呆,刹那间醍醐灌顶,顿悟人生。
更让刘备顿悟人生的是诸葛亮的谈吐。这个喜欢浪迹天涯的帅哥对世事有着和村野山夫大异其趣的见识。虽然在去年一顾茅庐时,刘备对崔州平的谈吐有惊为天人之感,但毕竟那是消极遁世的,充满着清静无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力感和沧桑感,和刘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去甚远。可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是人定胜天的,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中流击水三千里;是我能,我可以;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和镇定自若。
诸葛亮说:“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诸葛亮又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刘备不说什么,因为他已无话可说。一个人,一个隐居之人,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这样的历史洞见力,可谓空前绝后了。
他愿意得到这个空前绝后之人。诸葛亮却不愿意轻易许人。就像久居深闺的女子,对选择托付自己终身的人,那是慎之又慎。刘备看上去则像个囊中羞涩的候选人,虽然有一个还算显赫的身世,可现实的各方面情况都已显现出败落相,长得又不器宇轩昂,更要命的是自信心也不足实在令“女方”提不起兴趣来。
尴尬便在此刻如影随形了。一个孜孜以求,一个不置可否,这样的“相亲”似乎要以失败告终。却是没有。因为刘备使出了秘密武器。致命的秘密武器。哭。
刘备的哭其实分两种。一是秀;二是真哭。刘备这一回是真哭了。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求之不得的时候,会感受到真痛苦。刘备真痛苦了。如果诸葛亮的隆中对不是这么才华横溢、水银泻地,他的痛苦不会这么真。可诸葛亮在孔雀开屏之后又华丽转身,做袅袅离去之势,刘备心中的失落那真是致命的。所以他——嚎啕大哭。边哭还边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理由,一下子将诸葛亮置于进退两难之地:不出山,那是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出山,此生就要跟着刘皇叔从一而终了。这个人能不能成事,能成多大事,诸葛亮都要一肩担当。
诸葛亮最后选择了出山。事实上,这是他的不二选择,也是大多数隐士的人生宿命。隐是为了显,不出是为了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隐士愿意一辈子做隐士,除非此人已心如死水。但诸葛亮显然不在此列。这个有事没事就自比于管仲、乐毅的人,要的就是一个舞台。一个不大不小,却可以让他长袖善舞的舞台。毫无疑问,曹操那个舞台是太大了。曹操谋士如云,讲究的是先来后到、资历深浅。他们出谋划策时个个争先恐后,诸葛亮即便加盟其中也会很快被淹没,到时天下真的到手了,也没他诸葛亮什么事;孙权那边也有张昭这样的大个子顶在那里,大个子有大智慧,即便诸葛亮不认同这一点,孙权也会认同这一点,因为张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经过孙家上下两代人一一考验过的,是可以托孤的,也是时刻准备流芳百世的——诸葛亮就不凑那个热闹了。最重要的是孙权没有向他发出邀请,诸葛亮要是主动凑过去,那也太掉价了。
所以,只剩下了刘备。刘备虽然目前看上去有些山穷水尽的意思,但诸葛亮认定,这是一支潜力股。最重要的,他在刘备心中有价值。当然,事后想起来,这样的价值是经过多人造势的。这里面有徐庶和水镜先生,也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人等,更有那些唱流行歌曲的山野村夫。他们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强化了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美好想象,而刘备三顾茅庐的朝圣之举,最终使他在仪式感上自我构筑了一场以诸葛亮为关键词的完美风暴。
这是刘备一个人的完美风暴,从此以后,这个叫诸葛亮的男人在刘备心目中占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的效果达成毫无疑问是诸葛亮极其需要的。所以诸葛亮——答应了。
他答应追随这个男人而去,去创造自己的命运。在百无聊赖的人间,诸葛亮觉得,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因为他的未来会有无限可能:精彩的,暗淡的;喜剧的,悲剧的……诸葛亮为即将到来的有无限可能的明天激动不已。
他终于在那个春暖花开的日子离开了卧龙岗。头也不回地。
江东可以说“不”
孙权也在闷声发大财。就在刘备赢得孔明归时,孙权也广纳贤士:会稽阚泽来了;彭城严畯来了;沛县薛综来了;汝阳程秉来了;吴郡朱桓来了;当然还有陆绩、张温、骆统、吾粲等人。这些人来到江东,受到了孙权的礼遇。不过以上诸人是玩嘴皮子的,接下来,孙权又引进了若干玩刀把子的人才,他们是:汝南吕蒙,吴郡陆逊,琅琊徐盛,东郡潘璋,庐江丁奉。这些人,注定会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粉墨登场,从而在三国乱世中,演出一场场悲欢离合的好戏。
曹操却有些坐立不安。孙权的引进人才行动虽说不是高调进行的,但在他看来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个人有野心才会蠢蠢欲动,孙权此人,其志不在小。便遏制。
这是一种隐晦的遏制,也是四两拨千斤式的遏制。曹操没有出兵攻打江东,而是让孙权交出一个人,到许都去入朝随驾。
他儿子。这是建安七年的春天,这个春天,充满了阴谋的味道。你的嘴角有风暴的味道!孙权面对曹操的使者,面对使者送过来的一纸命令,深刻地感受到了阴谋与暴力合二为一所产生的滋味。
他不知道自己是该顺从还是该反抗。因为无论采取哪一种做法,后果都难以估计。
张昭觉得后果很严重。张昭说,曹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曹叔是在江湖上混的人,讲究的是一个面子。其实面子之外,我以为还有深一层的讲究。曹操所谓的遣子入朝,其目的是牵制诸侯,是要杀一儆百。我们如果不送去,曹操很有可能兴兵下江东,到那时,势必危矣。
周瑜却对张昭的怕不以为然。这实在是武将与谋士的区别。谋士瞻前顾后,武将则目空一切。在周瑜眼里,江东不是豆腐渣,而是固若金汤的钢铁长城。他认为江东兼六郡之众,兵精粮足,将士用命,谁怕谁啊?!在这种情况下送人质入朝,毫无疑问那是自降身份,何况遣子入朝,后患无穷。因为有把柄捏在曹操手里,不得不与他穿同一条裤子。曹操一旦有召,不得不往,为他卖命,所谓受制于人。与其这样,咱不妨不理那个老家伙,静观其变,看看他能拿我们怎么样?
周瑜的应对赢得了吴太夫人的高度赞赏,当然也得到了孙权的肯定。孙权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最喜欢的名言是“江东可以说不”。江东今天就是不高兴了,怎么着?
曹操没拿他怎么着。当他的使者从江东无功而返时,曹操一声没吭,就像孙权从来没有对他说“不”一样。
他淡定自若。他谈笑风生。他举重若轻。他高瞻远瞩。
不错,曹操的确是想高瞻远瞩。北方未宁,无暇南征。在这样的情况下,下江南之举只能是慢慢来。虽说“多少事,从来急”,可有时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曹操以为,把仇恨埋在心里远比张牙舞爪着扑向对方要来得深刻、有力,就像挥拳打人,只有收回才能击出。更有力地击出。
孙权却将曹操的沉默归结为自己的胜利。谁的青春有我狂?敢于说“不”才能赢得不一样的青春。
但是对于孙权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说“不”,而是拥有。建安八年的十一月,孙权引兵伐黄祖,准备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
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有一个美妙的开头,可遗憾的是,结局有些伤感。有一个人死了。凌操。
凌操是孙权的部将,是这场战事中孙权方面的最高指挥官。就在战事最激烈的时候,凌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轻舟突进,杀入夏口,被黄祖部将甘宁一箭射死。
凌操终于以生命的代价明白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指挥官最重要的功能不是冲锋陷阵,而是运筹帷幄。他主次颠倒了。
战事黯然收场,夏口依旧是黄祖的夏口。凌操死不瞑目的尸体被他十五岁的儿子凌统拖回东吴,继续死不瞑目。孙权悲欣交集地看着这位不再呼吸的部将,觉得人间事到底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团队的事,一个团队能不能成事,说到底是要看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会不会坏事。现如今,活生生的事实深刻地教育了孙权,最不应该坏事的那个人坏了事,这让他无话可说。
面子的威力
五年之后,世事有了轮回。甘宁想弃暗投明,奔向孙权的怀抱。
很多人怀疑甘宁是诈降,孙权却不怀疑这一点。孙权以为,人世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怀疑一切。一个怀疑一切的人是没有前途的。因为这样做既不给自己很多新鲜的可能,也不给世界很多新鲜的可能。
在孙权看来这样的人是枯燥的,就像此类人的世界也是枯燥的一样,孙权不愿意做枯燥之人。他愿意做一个有趣味的人。
哪怕这样的趣味是有危险的。
很快,孙权的选择赢得了回报——甘宁献计了。甘宁说南荆之地,是曹操必争之地。这块地,刘表是守不住的。一个人心中要是没有未来,他注定没有未来。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刘表无远虑,失去也就在所难免了。刘表的儿子也没什么出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刘表的儿子性情愚劣,除了会打洞之外,不会别的。所以南荆之地,注定是明公之地,宜早图之;迟了,就被曹操先图了。当然,欲图南荆,须先取黄祖。破了黄祖军后,鼓行而西,据楚关而图巴、蜀,则霸业可定。
孙权听完甘宁的建议之后,给了如下评价:“此金玉之论也!”于是不再怀疑,包括他的那些部下们。
于是排兵布阵,命周瑜为大都督,总督水陆军兵;吕蒙为前部先锋;董袭与甘宁为副将;孙权自领大军十万,征讨黄祖。
这场战争后来被证明是没有悬念的战争。几天之后,黄祖遗憾地发现,他的脑袋被甘宁拎着,献给了孙权。甘宁以其决绝的行动告诉世人,各为其主没有错,各为其主也是一种忠诚,乱世的忠诚。
但是凌统看不懂这种忠诚。凌统喜欢的词句是这样的:从一而终;忠诚到底;杀父之仇不可不报。所以在庆功宴上,他的剑拔出来了。目标是甘宁。
凌统想用甘宁的血为五年前死在他手下的父亲凌操讨一个说法。凌统以为,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个说法的。你不给我说法,我就给你说法。
孙权拦住了他。愁眉苦脸地拦住了他。
孙权之所以会愁眉苦脸不是因为自己无力制止这场内讧,而是他给不出制止内讧的理由:凌统有权为父报仇,甘宁也有权凭借自己的战功加官进爵(事实上甘宁此时已被孙权封为都尉),可现如今的情势是,此二者不并存。
就像冰和火。就像矛和盾。就像同床异梦的夫妻,人在一起,心却不在一起。
那就分开吧。孙权一声叹息,为此二人安排了各自的归属:孙权命甘宁领兵五千、战船一百只,往夏口镇守,以避开凌统的仇恨。同时,孙权加封凌统为承烈都尉——都是都尉了,一碗水已经端平,凌统凌大都尉,你就别闹了,给我孙某人一个面子行不行?
凌统果然没再闹下去。不是都尉一职收买了他,而是孙权的面子在起作用。的确,面子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武器。很多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但他人的面子却不能不给。给人面子事关道德情操,事关做人的底线问题,马虎不得。凌统就在孙权的面子前败下阵来。他的杀父之仇被暂时搁置了——面子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搞好内部团结对孙权来说,不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在孙权看来,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不要乘胜追击,让刘表变成第二个黄祖。
张昭的答案是四个字。以逸待劳。张昭以为,对一个军事统帅来说,乘胜追击是容易的,以逸待劳是困难的,因为要做到后者,必须战胜自我的好胜心。这对孙权这样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困难。
张昭分析:表面上看,乘胜追击里头包含着一股士气,可这样的士气是空虚和脆弱的,因为战事既起,疲乏已继,而刘表的部队则养精蓄锐,那是真正的以逸待劳,我们以疲乏之师去打他,必败无疑;相反,如果我们果断收兵,回师江东。刘表知我破黄祖,必来报仇;我方以逸待劳,届时必败刘表;刘表败后乘势攻之,则荆襄可得。
孙权这一回非常欣赏张昭的看法。不为别的,只为张昭将以逸待劳分析得非常透彻。的确,以逸待劳不是单方面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处在什么节点上。便撤兵。充满希望地撤兵。等待刘表气势汹汹地来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