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和装备

当年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号称“波兰贵族共和国”,一切权力在享有“黄金自由”的贵族手中,贵族(Szlachta,即“施拉赫塔”)组成的议会(Sejm)把持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无论是国王还是统帅都不能为所欲为,国家的决定必须得到议会中所有贵族议员的首肯。翼骑兵的来源也正是波兰的贵族阶级。当然,波兰的贵族阶层远远比其他国家的比例要大,占到10%左右,这使得翼骑兵能够保证相对足够的兵力来源。

一般来说,翼骑兵的基本单位是连队(Chorągiew或Rota),其指挥官称为队长(Rotmistrz)[17]。队长会由拥有几个村庄的富裕贵族担任,以便担负整个连队的开支。这是由于波兰的贵族民族制,导致议会里的任何议题往往都久拖不决,因此连队的开支往往不是由国家承担,而只能由队长个人承担(当然偶尔也有由国家承担或者事后报销的例子)。此外,大贵族们,比如波兰或者立陶宛的统帅往往会自己组织一个连队当自己的卫队,并且直接自任队长。在一定程度上,这个连队可以算是队长自己指挥的武装力量。每个连队规模不等,通常情况下约为100多骑,一些财力充沛的大贵族们组建的连队也可能达到两三百骑的大规模。此外,国王还有一支私人部队(Wojska nadworne),由一名宫廷统帅(Hetman nadworny)指挥,一度达到1000名骑兵,后来变成两个连队(严格来说是作为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各有一个);此外,国王另外还有一个仪仗连队(Chorągiew dworzańska),这个连队多数人招募自朝中重臣家庭,也有少数军官,连队后来主要承担仪仗等礼仪性质的功能。

要组建成一个连队,首先,队长会获得一封来自国王的授权书——“征兵令”。随后,队长便会找来一定数量的同伴(Towarzysz)[18],具体数目由征兵令决定。队长付给同伴一定数目的金钱,由同伴来招募骑兵组成一个小队(Poczet)投入战斗。被招募的人称作扈从(Pocztowy或Pacholik)。通常每名同伴拿到的钱足够3名骑兵参加战斗,换言之,除去同伴本人,他需要招募2名扈从参加战斗。同伴一般也是贵族,但是条件相对宽松——除了波兰人或者立陶宛人,贵族头衔的立陶宛鞑靼人、波兰化的哥萨克上层贵族都有机会跻身其中,甚至,在某些极其特殊且罕见的情况下,没有贵族出身但是有足够财力的平民也可以充任同伴。

连长招募同伴,同伴招募扈从——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加起来就是实际参加战斗的人数,也就是连队的花名册上所记录的人数。不过实际中,花名册上的人数往往比征兵令上的少,而连队的实际人头数则往往比花名册人数又少一些。除了这些人,骑兵连队中还有一定数量的仆役(Ciura或Czeladz obozowa),他们不在连队花名册上,并完全依附于同伴本人,他们负责处理日常杂务。此外一般的骑兵连队中,有时在花名册上还会看到鼓手、神职人员、理发师(兼任外科医生)、铁匠等这些担任辅助作用的专业人员,甚至有裁缝出现的记录。

一般来说,在骑兵连队中,队长之下还会有一名队副(Porucznik)[19],开始队副是在连队的同伴中推举产生,后来逐渐演变为由队长委任。起初队副的职责是传达队长的各项命令,由于队长往往是有一定财力的中等贵族乃至大贵族,因此他们慢慢地逐渐从连队指挥官的角色中淡出。17世纪30年代后,他们就基本不再会亲自上阵了,队长这一职位也逐渐变为礼仪性质的头衔,队副则成为连队中的实际指挥官。对同伴们来说,成为队副相当于事实上又向上提升了一大步,从此可以进入中高级军官的行列了,因此连队中这一职位的角逐也非常激烈,通常是由经验丰富的同伴来担任这一角色。另一个职位——旗手(Chorąży)[20]会由年轻的同伴担任,不过这一职务则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即使队长和队副无法履行职务,通常会由连队推举其他年长的同伴代理指挥,而不是交给旗手。此外,在连队以上更大范围的编制,乃至整个波兰、立陶宛军队中,也会设置一名旗手。

同伴和队长是真正的休戚与共——他们要在战斗中互相扶持,同时在财政上也是利害相关。因此,他们的关系相对密切很多——这对于那些空有平等之名,但实际上没有太多财产的低等贵族来说,同样是一个很好的交际平台,因为在翼骑兵部队里他们可以相对容易地和大贵族乃至国王、统帅们进行接触。对那些地位不高、家境不富裕的贵族来说,当上同伴、有资格为国作战也是地位上升的一种体现。在翼骑兵部队中,同伴、队长和甚至更高级的指挥官之间(至少名义上)地位互相平等。成为一名翼骑兵同伴,不仅意味着要为祖国战斗牺牲,也意味着他可以和大贵族、统帅乃至国王称兄道弟,意味着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上升。

扈从一般不是贵族(但也有经济条件较差的贵族充当扈从的情况),只能依附于同伴,他们从同伴手中获取报酬,战斗所需装备和马匹也都由同伴提供,有点类似于西方的骑士侍从。小队中扈从的数量并不一定,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在16世纪时可能达到7人,而到18世纪有时只有1人,比较通常的情况是2人。他们和同伴一样披甲,不过在战斗中通常被用作二三线部队,抑或被用来防守侧翼和后方。不过,扈从虽然会被列入连队花名册,但是花名册不记录他们的姓名,只是把他们作为人头数目而已。一方面对于非贵族出身的人来说,当扈从算是一条上升通道,如果他们在战斗中积累下足够的财富,能够承担马匹和装备的开销,那么他们也有机会当上一名同伴——不是在翼骑兵连队,而是相对次要的、不那么重视血统的轻甲骑兵(Pancerny或Kozak)[21]连队,他们也是翼骑兵连队补充新鲜血液的来源之一。不过另一方面,从现有的资料看,也有一些扈从的待遇实在恶劣,甚至比奴隶强不了多少,因此扈从不堪忍受而窃走装备和马匹开小差逃跑的事情也偶有发生。仆役的作用是为同伴处理日常杂务,包括看守马车、帐篷等行李,以及照料马匹等等。仆役绝大部分是男性,个别情况下会有女性(比如某些仆人的家眷)。由于花名册上不计算仆役,因此缺乏足够的资料,统计其人数很困难。从现在有限的资料来看,连队中仆役的数量,大概是整个连队战斗兵员人数的一到两倍。一些同时代的西方人会把扈从和仆役这两种非贵族身份的人混为一谈——有时候波兰人也不加区别,将二者用“下人”(Czeladnik)统一称呼。

除了战斗人员和仆役,翼骑兵连队在行军过程中,还需要携带给养、帐篷、工具、备用装备等大量物资。这些物资通常由每个同伴自己的小队各自准备,行动时放在大车上。加上各种各样的仆役以及随行的其他人员、牲畜等,在当时西方人眼里,行进的翼骑兵连队显得格外混乱而喧闹。根据1648年的一份记录,在热舒夫,一个60人的骑兵连队,身后跟着一支225匹大车组成的庞大运输队。不过,车上装载的豌豆、面包、熏肉等给养,以及长矛等装备,可以保证翼骑兵连队在行军作战中拥有足够的给养,从而确保战斗力。在乌克兰草原上,和来去如风的哥萨克人、鞑靼人战斗的时候,这点非常重要。如果大车空下来,连队通常会将大车拆毁焚烧,牲畜也会视情况宰杀以供食用。到了夜间,这些大车上的货物如帐篷被卸下后,会围成圆圈,为驻扎在里面的翼骑兵提供保护,而贵族翼骑兵们则会聚集起来豪饮伏特加——这对贵族们来说,是最好的社交场合。这些贵族老爷和自己小队的扈从或者仆役们反而极少接触。营地里日常琐碎的工作也是老爷们不屑做的,全部由下人们完成。不过所有同伴会轮流管理整个营地的军纪,这也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经验。

翼骑兵的装备,是在斯特凡·巴托雷在位期间确定的。根据他拟定的一份清单,翼骑兵的主要装备包括:铠甲、头盔、臂铠、长矛、刀剑、火枪,以及翼饰等饰品。

我们先说翼骑兵的护具——主要有头盔、甲胄、臂铠等。最初的波兰甲胄多模仿匈牙利式,后来(17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逐步形成了波兰特色。和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习惯将盔甲涂成黑色不同,波兰人的甲胄一般用闪闪发亮的钢板打制而成,在阳光下非常耀眼。翼骑兵的头盔(Szyszak)则属于罐型头盔,通常后边有龙虾式“尾巴”,起到保护作用,前面多有帽檐,其他常见的装饰有高顶、面罩等,差别较大,没有标准的范式,各个部分也是通过铜钉固定。只要材料足够,制造一套足够使用的甲胄并不特别困难。在斯特凡·巴托雷引进匈牙利式甲胄之前,波兰骑兵的甲胄属于东西方的大杂烩。改革定型后的翼骑兵的甲胄多为半身甲,一般为半龙虾状,即胸部为整块胸甲,在腹部则是由数块条状钢片通过铜钉连接起来,类似龙虾,也有将前面全部做成龙虾状的。甲胄肩、颈、手臂等部位的甲片也是通过铆钉连接起来,这样的铠甲既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同时也能保证活动方便。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甲片之间的接合还较为粗糙。在扬·索别斯基的改革之后,波兰翼骑兵的铠甲的样式也逐渐开始多样化。在铠甲之下,通常贵族们会穿着一件链甲袖(Zarekawie Pancerzowe,一种只有两个袖子是链甲,躯干由布匹缝制的护具),或者带上臂铠,保证活动频繁的两臂能够有所保护,到后来这些保护双臂的护具都逐渐退出舞台,改为东方式的臂甲(Karwasze),并且逐步由只有一臂保护变为两臂都有臂甲保护。再里面则是波兰式、立陶宛式或者匈牙利式的长衫等服装。另外除了甲胄,一些人会在外面披上披风,但更多的翼骑兵则倾向于披上猛兽(如豹、熊等)的皮毛,并在他们的衣甲兵器上使用金银等华贵材料装饰,使得他们看起来更加绚丽、更加威武。当然,真正在战场上,翼骑兵们还是会选择穿简朴的衣服。

◎ 手持波兰-立陶宛联邦旗帜的波兰翼骑兵(旗手)形象(原画收藏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至于小队扈从,理论上也应该是顶盔掼甲装备齐全,但是他们的装备往往要比同伴们差得多。头盔方面,他们一般配备的是简单粗糙的四周有檐的碟形头盔(Kapalin),通常是大批量简单生产的产品,而甲胄也往往是草草搭配一身了事。事实上能有一身盔甲的扈从都已经算是运气不错了,很多同伴不能给自己的扈从装备全套甲胄,因此有的扈从只能带着皮帽,或者穿着长袍投入战斗。不过也有同伴选择减少小队的人数,以保证剩下的扈从能够有较好的装备。

翼骑兵的主要武器是他们的长矛(Kopia),主要作用是在冲锋时对地方造成巨大的冲击。翼骑兵的长矛的最主要特征是其球形护手(Galka),可以达到4~6米,甚至更长。据说在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如果天塌下来,翼骑兵会用矛支起来。”长矛的枪头为铁质,枪身为木质(一般用枞木制成),前后粗细基本一致(这一点和西欧重骑兵的矛不同),带有一个圆形的护手,矛尖上一般还会有矛旗。一般来说,这种长矛并不是用一根木头直接做成的,而是将两块木头分别做成半个长矛的形状,把中间挖空,然后将两片固定在一起——也就是说,这种长矛中间是空的,因此其重量并不很重(3千克左右)。一般来说,长矛的矛尖上会挑着一面小而细长的矛旗。这种旗子一般由丝绸制成,普遍为两种颜色,现在的绘画作品中以白红二色——即波兰国旗颜色居多,但其实历史上矛旗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这种长矛制造比较复杂,价格本来就不太便宜,而更糟糕的是,由于冲击的力量很大,这种长矛只能供一次性使用。因此,如果翼骑兵要对敌人进行多次反复的冲锋,即使装备的长枪足够使用,恐怕多数人仍然要掂量一下,这一仗打下来是否划算。翼骑兵长矛一次性使用带来另一个问题则是翼骑兵很容易陷入缺乏长矛的困境。战斗之后无法补充又没有合适的工匠制造,导致翼骑兵缺乏甚至失去所有长矛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卢别绍夫、特日齐安纳等战斗后都留有相应的记录。在“大洪水”期间,持续的战乱使得长矛的匮乏情况更加严重,整支部队没有一支长矛的情况也不算罕见。大城市通常会在战争威胁到来前夕储备一批长矛,而在敌国领土,翼骑兵就只能因陋就简的制作一些简易版的长矛作为代用的急就章——在俄波战争期间,一些波兰翼骑兵使用的长矛就是用临时寻找到的木杆,将头部简单处理并用火烧过(以提高强度)作为枪头,而矛旗则是找来用蔬菜染过色的亚麻布临时充数。

◎ 15世纪90年代,同伴的装备。

◎ 16世纪80年代,同伴的装备。

除了长矛,翼骑兵主要的近战装备还有马刀(Szabla)和破甲剑(Koncerz)。其中,马刀用于混战中马上的劈砍。最初马刀也是沿用土耳其和匈牙利式,后来经过逐步改良,到17世纪初逐步形成了波兰特色的马刀,成为当时风靡欧洲的马上用近战装备。和马刀不同,波兰翼骑兵的破甲剑没有剑刃。这是一种来自日耳曼人的装备,长度在1.3~1.6米,截面为三棱或四棱,用途是直接刺穿敌人的甲胄。这也是波兰翼骑兵较为特殊的一种装备。马刀一般悬挂在左边,而破甲剑一般认为是挂在马鞍上,放在骑手右侧大腿底下,剑身基本和地面平行。不过在现代演员重现场景时发现,这种方法非常不舒服,因此现代重现的波兰翼骑兵一般是把破甲剑挂在马鞍上,和地面成45度角。除了马刀和破甲剑,阔剑(Pałasz)也是翼骑兵们常用的武器,虽然根据巴托雷时代的规定,这种装备本应由破甲剑所取代,但事实来看,这种武器仍沿用了不短的时间。这种阔剑剑身笔直,多单面开刃(也有两面开刃),开刃侧刀尖形状类似马刀带有弧度。除了这些近战武器,翼骑兵们还会使用的近战武器包括战锤(Nadziak)、战斧或者圆锤(Buława)。特别说一下圆锤,这种武器同时具有礼仪和实战作用,其外形类似权杖,顶端为瓜形或者球形。历史上圆锤是波兰统帅和哥萨克盖特曼的权力象征,一战后波兰军队元帅,以及今天的乌克兰总统仍然将圆锤作为其权力象征。

除了长矛和刀剑,翼骑兵往往还会装备一些远程武器。翼骑兵装备最多的远程武器是手枪,一般翼骑兵都会装备一两把燧发手枪。除了作为远程武器,在紧急情况下,翼骑兵还可以把手枪倒过来握住枪管当作战锤或圆锤用。16世纪20年代后期起,翼骑兵部队中才开始出现火枪的身影,而翼骑兵的手枪到40年代才开始广泛装备。至于长管火器,如火绳枪、卡宾枪等是否装备了翼骑兵的使用似乎还有争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翼骑兵的弓。对于出身于贵族的同伴们来说,弓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乃至是他们日常服饰的一部分。甚至直到火器早已全面取代弓箭之后,波兰翼骑兵身上还是会挂着一张弓。扬·索别斯基时代一批装备弓箭的轻甲骑兵(Pancerny)连队被改编为翼骑兵连队,也帮助这一传统继续坚持了下来。根据当时人们的记载,甚至到了1710年,即大北方战争期间的波兰翼骑兵仍然会佩戴弓箭。这一过时的行头遭到了其他西欧国家军人的嘲笑。对翼骑兵来说,弓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是饰品。

◎ 不同样式的波兰翼骑兵头盔。

◎ 17世纪上半叶的波兰翼骑兵盔甲(波兰华沙军事博物馆)。

战马是翼骑兵装备中单项价格最高的一项,也是他们战斗和生存的根本。在当时的鲁塞尼亚(乌克兰)有一句话:“波兰人没有马,如同人没有灵魂。”传统的欧洲马身量较小,容易退化,波兰人在欧洲较早便从奥斯曼人和鞑靼人手中引入了阿拉伯血统的马匹(突厥马)进行繁育。1656年,在比亚韦斯托克附近,波兰人在欧洲率先建立了驯养东方马匹的马场,东方血统的马匹和欧洲马在这里杂交后,培育出的波兰马兼有东方马和欧洲马的长处,它们体型更大,速度更快,也更强壮。波兰战马在当时的欧洲是最出色的战马,广泛受到西欧各国的欢迎,每年都有数千匹波兰马出口到西欧各国,特别是三十年战争期间,以至于波兰特意颁布了禁止马匹出口的禁令——理所当然的,这没什么效果。波兰翼骑兵们不只装备一匹马,除了骑乘用的战马,同伴们还会添置额外的备用战马。此外,运输小队物资的大车,也需要一定数量的挽马(当时每辆大车一般需要4到6匹马)。一般来说,小队中马匹的数量大致是相当于小队(在册)人数的2到3倍。

最后,我们说说翼饰。这应该说是翼骑兵装备里最特殊、最吸引人也是最让人迷惑不解的一个部分。

从我们现在看到的翼饰来看,一般来说,翼饰主要结构是木质,顶端略微向前弯曲,上面安着鹰等鸟类的羽毛。翼饰一般是安装在骑兵的马鞍上,也有安装在骑兵的背上或者手臂上。据考证,这种翼饰最初出现在16世纪中后期,最早也是奥斯曼帝国巴尔干地区的得利骑兵所佩戴的安装在不对称盾牌上的鸟羽毛。波兰骑兵佩戴的翼饰,最早的文字记录应为1574年亨里克·瓦罗亚(Henryk Walezy)[22]加冕典礼上。后来先挪到了马鞍上,再后是骑兵的背上。翼骑兵的翼饰有成对的,也有单独的。翼饰配上闪亮的盔甲,翼骑兵可以用辉煌壮丽来形容,尤其是成队成队的翼骑兵出现时,那种灿烂更是难以描述。一位意大利使节在参加了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的登基仪式后这样描述翼骑兵:“这种举世无双的骑兵的庄严和与美丽是无需赘述的;对他们的装备……的描述,是很无谓的。这样做只是亵渎他们的伟大。因为他们是一支独特的骑兵,在亲眼见到以前你是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他们的魅力与光彩壮丽。”而在近现代波兰画家——如扬·马泰伊科、尤里乌什·科萨克等人的作品中,佩戴翼饰的波兰翼骑兵向俄国、乌克兰或者鞑靼军队发起冲击,更是鼓舞了波兰的民族精神。

但是,历史事实非常令人遗憾。首先,在波兰骑兵最辉煌的时代(即斯特凡·巴托雷、齐格蒙特三世等人在位的16世纪中后期到17世纪初),这样辉煌的翼饰并不多见,直到扬·索别斯基时代,这种翼饰才被仔细地修饰并变得光彩夺目。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翼骑兵光辉的盔甲和翼饰(包括复制品)多数就是来自于这个时代,而非翼骑兵本身最光辉的时代。其次就是关于这些翼饰的作用。对此历史上曾经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人认为在骑兵冲锋时,羽毛与空气摩擦会发出声音,以对敌人进行恐吓。但是,羽毛和空气摩擦的声音在战场上很容易被其他声音(如马蹄声)所盖过,因此这种说法难以成立。事实上在1998年,电影《火与剑》(波兰导演耶日·霍夫曼执导)在拍摄过程中,曾经有50多名翼骑兵骑马反复奔跑,但是翼饰几乎一点声音也没发出。如果要恐吓敌人,翼骑兵的外表和马蹄声就足够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翼饰是用来防止敌人——尤其是奥斯曼土耳其人和鞑靼人——对他们使用套索。这种说法也很让人怀疑能否起到作用。同样是在拍摄《火与剑》的过程中发现,翼饰在骑马冲锋时中会产生极大的阻力,甚至有把人从马上拽下来的危险;而如果装在马鞍上,马则根本没有办法快速前进。因此基本可以肯定,翼骑兵的这对翼饰应当只是在特殊场合(如检阅等重大仪式时)才会使用,在实战中使用的可能性很小。也有历史学家推断,翼饰这种装饰类似勋章,只有那些在战斗中建立功勋的部队才有资格佩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坐实了翼饰不会在实际战斗中出现的结论。

在翼骑兵早期的战斗中,基本的战斗单位是支队(Huf),每个支队由若干个连队编成。这种编制方式是沿用波兰旧日的战术。每个支队的规模大小不等,可以从150骑到1500骑——取决于作战地区的规模。传统的支队在战斗中分为左中右三部分,每一部分在战斗中将同伴放在最前,后面的扈从排成两队。17世纪30年代后,经过多次与瑞典的战争,波兰军队部队的编制也开始向西方学习和靠拢,支队的称呼也逐渐被团(Pułk)所取代。团的指挥官称作团长(Pułkownik)[23],在队长中选拔一人。不过团最初也是战术单位而非常设编制,每个团可能由4~10个连队组成。团的名字最初由团长的名字命名,后来改为用地名命名。随着小队规模的减小、扈从装备的更新,到18世纪初一些扈从已经和同伴们一同被编入阵型的最前排了,这让一部分贵族们感到不满。在战斗中,仆役会到阵地后面列队,各队队伍前会立有相应的小旗(Znaczek)。仆役们的主要工作是为冲锋回来的骑兵们换马换装备(特别是长矛)以为下一次冲锋做准备,并且收容照料伤员。偶尔也会有比较擅长用兵的统帅(如霍德凯维奇)拿他们用来当疑兵,伪装成援军。此外在某些极其危急的情况,也有将仆役投入战斗的事情。

◎ 翼骑兵的破甲剑。 ◎ 翼骑兵的马刀。 ◎ 波兰骑兵的阔剑。

根据当时一些人〔斯塔洛沃尔斯基(Starowolski),1648年〕的描述,翼骑兵是战场上的全能兵种:“如果需要,翼骑兵放下长矛,就会变成手持阔剑和手枪的黑骑兵(Reiter)[24];脱下铠甲,就能作为轻甲骑兵;如果国王或者统帅要求,他还可以下马变成重甲步兵。”不过,这种评价恐怕有所过誉,毕竟翼骑兵是一种装备复杂且昂贵的兵种,如萨克森亲王莫里斯就认为,虽然翼骑兵有很多优点,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军队里大车上的负担。现在很多人认为,翼骑兵在日常的战斗中并不发挥作用,这种昂贵的军队只有在最重要的决战关头才会被派上用场。

如果时间充裕,通常战斗之前会在营地里进行一场弥撒。做好战斗准备的翼骑兵通常在距离敌人100米处发起冲击。冲击前,队长会下达一系列口令,做好冲击的准备。冲击过程中,翼骑兵至少要经历敌军一轮射击。波兰史学家认为,翼骑兵可以在冲击过程中转换队列,开始冲击时队列较为松散,在冲击过程中慢慢集中起来,最终达到“膝盖碰膝盖”的紧密队形,这样可以减小火器造成的伤亡。但是西方则认为翼骑兵在冲锋过程中,全程都保持紧密队形。在跑完冲锋路程一半时,根据队长口令,连队会放低长矛至矛尖大致和马耳齐平。和西方骑士不同,在冲锋过程中,翼骑兵的长枪后端不是在腋下夹紧,而是放在一个特制的皮制套筒(Tok)里,这个套筒一般用带子系在马鞍上。随着逐渐靠近敌人,翼骑兵的冲击速度会越来越快,队形也会越来越紧密,最终以雷霆万钧对敌人阵地产生巨大的冲击。据当时人描述,翼骑兵在冲锋时,“他们从飞扬的尘土中冲出来,马蹄声如同上千名铁匠同时敲打铁锤”。而且,翼骑兵在战斗中往往不止攻击一次,而是多次反复冲击,直到敌军完全崩溃。面对紧密的翼骑兵连队和如雷的马蹄声,遭到冲锋的敌人受到的心理冲击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一些西方史学家对于翼骑兵的杀伤力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翼骑兵的长矛质量太轻,对于轻甲的哥萨克人、土耳其人还有一定杀伤力,但是对于重甲的西欧军队,翼骑兵难以造成很大的杀伤。他们指出,翼骑兵的冲锋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恐吓,通过翼骑兵的冲锋撕裂敌军阵容严整的方队,然后由跟上的其他部队完成对敌人的粉碎。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事实支撑——事实上在1627年,一名穿着甲胄的瑞典上校在和翼骑兵的对阵中,至少承受了3次翼骑兵长矛的冲锋并幸存了下来——但是波兰人仍然倾向于认为,翼骑兵本身不仅能够冲破敌人队列,他们本身就可以造成大量杀伤。

特别要说明的是“翼骑兵可以攻破长枪方阵”这一近年来流行的传说。近年来一些人认为,由于翼骑兵的长矛特别长,甚至比步兵长枪更长,因此可以无视步兵长枪方阵的护卫直接冲破。这一观点事实上并不成立。首先,在17世纪60年代前,翼骑兵的长矛是不如瑞典步兵的长枪长的。当时翼骑兵的长矛长度是5米,而瑞典步兵的长枪长度达到了接近6米,后来降低到5.3米。在17世纪60年代后,瑞典人将长枪的长度进一步减到了4.2~4.8米以便于更好使用,此时翼骑兵长矛的长度才超过瑞典步兵长枪。其次,对于这不到一米的差距,高速冲击的骑兵冲过这段距离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随后翼骑兵仍然会撞上密集的长枪方阵,说这点长度就会成为胜利的压倒性优势,实在勉强。事实上,波兰翼骑兵对长枪方阵的多数胜利都是在17世纪30年代之前所取得的,而且往往也不是翼骑兵单独战斗的成果。当然,例外并非没有,1605年的基尔霍姆战斗就是一次翼骑兵独立和瑞典长枪方阵战斗并取得的胜利——也是唯一的一次。而且当时的瑞典步兵和古斯塔夫·阿道夫之后的瑞典步兵相差很大,他们没有披甲,装备很差,也没有经过适当的训练。根据当时的记录,波兰翼骑兵对瑞典长枪方阵进行多次冲击后,还是冲破了他们。不过对这一胜利,即使当时的波兰人自己也认为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雅古布·索别斯基(扬·索别斯基之父)曾说:“未来几百年,人们还会为这一胜利而惊奇,但是仍然未必会真正相信。”尽管有过这样的经历,将这独一无二的胜利当成普遍的存在仍然是轻率的;不过另一方面,尽管独一无二,这一胜利仍然展现出翼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和战斗力。

根据当时的统计,翼骑兵的战斗中通常不会付出太大的伤亡。根据当时的统计,在战斗后,一个100人的连队通常不会损失(包括伤亡)超过4名同伴和8名同伴,马匹的损失则是人数的两倍。一般来说伤亡主要来自火器,冷兵器造成的伤亡相对较少。这一方面说明翼骑兵战斗力强,另一方面也是和翼骑兵本身往往只作为突击力量,而不大能够长时间缠斗有关。不过也并非绝无仅有,如1654年立陶宛副统帅亚努什·拉齐维乌在什科罗夫(今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州)的战斗中,他的连队损失了超过二分之一的兵力。至于失败的战斗,更不可能以这种较低的伤亡收场。战死者一般会被就地掩埋,而对于负伤的同伴,能有条件在自己的连队内进行治疗的并不多,通常需要求助统帅身边的大夫。整个部队中,只有统帅身边有一两个真正的大夫,他可能是在国外学习过的波兰人,也可能是外国人。伤员通常会乘坐大车,或者在两匹马中间拉起来的担架上。伤员回到家乡后,他们还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酬劳。至于负伤或者生病的下人们,通常就只能自求多福了。而对于那些活下来的人,在他们最终离开军队时,往往会有所收获。对那些大贵族家中的长子,从军时虽然也是同伴,但他们往往只是在国王、统帅或者大贵族的连队中镀一层金就离开军队,甚至只混个一年半载就走人了。而对小贵族以及大贵族家庭中没什么机会继承家产的幼子,往往会以同伴的身份在军队中服役较长时间,有可能成为职业军人,甚至有在军队中服役37年的记录。无论服役年限长短,当他们离开军队回到自己的封地,除了金钱的收获和同乡的尊敬,往往还能在当地当一个不错的小官。不过随着波兰国力的衰弱,这笔回报也逐渐缩水,后来甚至可能根本没有。

◎ 冲锋的翼骑兵。很遗憾这种帅气的战斗景象只能是后世画家的想象,而非真实的历史。

◎ 翼骑兵翼饰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