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科索沃战役结束后的第三年,穆拉德二世去世,19岁的穆罕默德二次继位。
之前被逼退位的耻辱事实好好教育了穆罕默德先生一番,他明白自己对军队,特别是对禁卫军团的掌控力度还不够,为此在之后的5年时光里,他认真研究了对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
◎ 穆罕默德二世。
重登苏丹宝座后,穆罕默德的复仇计划立刻付诸实施,一大批政府要害部门的官员被撤换,其中就包括耶尼切里军团的阿加。继任者全是穆罕默德二世的心腹。
接下来的一刀还是砍向军团,他制定了大批新的军规和相应的惩罚措施,尽可能地让军队与政治完全绝缘。
但这些措施还不能让苏丹满意,他觉得他还没有真正控制加尼沙里军团,于是他使出了最狠的一招,把规模最大的禁卫队塞克班(驯犬员)编入军团之中。这使得军团的规模不仅扩大了一倍,还彻底改变了它的内部结构。从此驯犬员部队与集会者、分队部队一起,构成军团的三大结构。
制服了军团之后,苏丹在军队的建设上继续推陈出新:大力组建了一支炮兵部队,制造了包括4门巨炮在内的大批火炮,扩编了海军部队的规模,并委任亲信为总司令。之后他又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部分修建了一座巨型堡垒,这座新堡垒与巴耶济德时代在海峡的亚洲部分修筑的旧堡垒遥相呼应,彻底封锁了海峡,堵死了拜占庭人的海上援助通道。
一系列措施和准备工作持续了2年时间。1453年4月,奥斯曼工程部队首先开到君士坦丁堡城下,苏丹和十多万大军接踵而至。这一次,他要攻占拜占庭首都,消灭这个古老的帝国。
奥斯曼大炮的怒吼揭开了君士坦丁堡围攻战的序幕。石弹雨点般飞向狄奥多西城墙,其中4门重19吨的巨炮,将一颗颗重达900磅的石弹射向君堡。古老的城墙终于经不住如此巨大威力的打击,在哀号声中轰然崩塌,但巨炮的最大弊端——发射周期过长(光重新装弹就要花费几个小时)给了拜占庭人机会,他们不但在巨炮的冷却期间将城墙重新修补好,更在墙内筑起了一道道木栅,反而加固了城防工事。
炮击不灵,穆罕默德又用上了夜袭、攻城塔和坑道工事等多种战术,但均以失败告终。君堡城墙岿然不动,奥斯曼人的伤亡却在不断增加。除此之外,刚扩建的海军部队似乎也相当无能,4艘热那亚补给舰靠着船体巨大的优势,愣是在100多艘奥斯曼军舰的围追堵截下杀出条血路,给城内送去了急需的补给。
一连串的打击让奥斯曼军的士气急剧低落,以大维齐坎达尔·哈利里帕夏为首的反对派也以种种理由主张撤军。但穆罕默德最终力排众议,决定打到底。
总攻于当年5月29日拂晓前发动。穆罕默德将所有可用之兵动员了起来,分为三组,分别指向城墙上现有的三道裂缝。第一波攻势由雇佣军和志愿军发起,他们在拜占庭守军的密集火力下几乎死伤殆尽,但也极大地削弱了守军的实力。
第二波攻势由阿扎布部队主导,他们未能拿下城墙,但进一步削弱了城防工事。
就在这一历史性的关键时刻,穆罕默德二世终于打出了自己的王牌:加尼沙里军团的战士们呐喊着发动了最后一波也是最致命的攻势。其实在穆罕默德的计划中,前两组进攻部队所扮演的本就是炮灰的角色,纯粹被当作加尼沙里军团的垫脚石来用罢了。这表明苏丹已经彻底将军团作为自己的心腹部队来看。
◎ 土军攻入君士坦丁堡城内(油画作品)。
加尼沙里的精锐战士们果然没有辜负苏丹的期望,在他们不要命的猛攻下,已是精疲力竭的守军再也无力阻挡,土军攻破城墙,冲入城内,竖起了第一支奥斯曼旗帜。
君士坦丁堡终于陷落了,享国千余年的拜占庭帝国就此寿终正寝。伊斯兰世界持续了数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奥斯曼人也扼制住了欧洲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这一“盖世奇功”的加尼沙里军团从此扬名全欧,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也成了奥斯曼人那恐怖的战争机器中最关键的一环。
时光荏苒,一转眼70多年过去了,在穆罕默德二世的余生与继任苏丹巴耶济德二世、塞利姆一世的统治时期内,奥斯曼人继续高歌猛进,到处扩张着,安纳托利亚、北非和东欧的大片领土成为帝国版图的一部分。到了1620年,奥斯曼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君主——伟大的苏莱曼大帝登位,突厥帝国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身为大帝,苏莱曼一世本领确实不凡。他一出手就攻克了前几任苏丹始终没能解决的两大难关:贝尔格莱德(1521年)和罗德岛(1522年)。
君主一鸣惊人,部下也不甘落后,奥斯曼行省部队只用了5年的时间(1521-1526)就摧毁了位于匈牙利人的第一道国土防线上的大部分要塞。
但这一切都未能让苏莱曼满足,他的野心是彻底灭亡匈牙利——这个号称“基督之盾”,与奥斯曼帝国全力对抗了上百年的强国,进军中欧,饮马莱茵河!
◎ 苏莱曼大帝。
1526年,机会来了。
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为争夺意大利的控制权,爆发了第一次意大利战争。1525年2月24日,法军在帕维亚惨败于神罗军队之手,法王弗朗西斯一世被俘虏,在签订了耻辱的马德里条约后才获得自由。
弗朗西斯一世恼羞成怒之余,竟冒着基督教天下之大不韪,朝奥斯曼人求援,并怂恿后者进攻神圣罗马帝国。这正符合苏莱曼的战略计划,法国—奥斯曼同盟就此达成。
要从奥斯曼来到神圣罗马帝国,匈牙利是绕不开的。于是这个不幸的王国就此成了弗朗西斯外交政策下的牺牲品。
强大而健全的军事体系和动员体系是匈牙利人得以与奥斯曼人对抗多年,数经惨败却始终屹立不倒的不二法门。但经历了15世纪下半叶的短暂辉煌后,因为历任国王的无能统治,匈牙利的军事体系逐渐崩坏。小贵族们对军事事务失去了兴趣,城镇仅由小型雇佣军部队负责守卫,当一次次农民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以后,就连旧式的,由农民组成的民兵组织都显得不再可靠了。
5年前的1521年,苏莱曼围攻贝尔格莱德期间,匈牙利国王亲自组织人马前往救援,然而军队集结的速度却慢得惊人。当援军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居然忘了携带补给物资,结果这支6万人的大军一仗未打就在饥饿与疾病的双重打击下溃散了。军事要地贝尔格莱德也落入奥斯曼人之手,给匈牙利人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2年后,主教柏尔·杜蒙尼成了南匈牙利地区的军事长官,但这名英勇的神职人员发现,举国上下竟无人响应他的热情号召。无奈之余,他只得自掏腰包,来加固第二道国土防线上的防御工事。
甚至当1526年4月26日,苏莱曼亲自率军从伊斯坦布尔出发的时候,匈牙利贵族还没有意识到这场危机有多严重。规定的集结期限到来的那一天,没有一个人来到托尔瑙的军营报道。年轻的国王路易二世只得以身作则,亲自率军出发。但他在战略决策上犯下了致命失误:与兵力明显占上风的奥斯曼人正面对决。而且在战场的选择上,他和自己的军事顾问们也错得离谱。他们决定在莫哈赤附近开战,那里虽是一片平原,但地面崎岖不平,且分布有松软、湿润的沼泽,这很不利于匈牙利骑兵作战。
相比匈牙利贵族的漫不经心和国王的粗疏大意,苏莱曼对待这场战役的态度显然严肃得多,奥斯曼军队在129天内推进了1500公里,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匈牙利境内。他们在进军途中几乎没有遇到敌军,因为当时匈牙利国王还在托尔瑙苦苦等待贵族们的部队呢。结果当路易二世还没出发的时候,奥斯曼人就已经渡过了萨瓦和德拉河,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路易二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集结了一支2.5万到3万人的部队。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约翰·扎波良统率的特兰西瓦尼亚部队,负责守卫通往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脉的通道,他们的人数在8000到1.3万人之间;路易二世亲自统率的主力部队(不包括为数众多的西班牙、德国、捷克和塞尔维亚雇佣军);以及另一支规模较小的由克罗地亚伯爵克里斯多夫·弗兰科潘所统领的约5000人左右的部队。而奥斯曼军队则为5到10万人,并拥有多达160门的加农炮。
无论是兵力、兵员素质还是装备,匈军都处于下风,但他们还有一个可用的优势:精力。匈军利用主场之便,抢先赶到了战场,并得到了充分休整。而奥斯曼军却刚刚冒着酷暑完成了一次强行军。匈军本打算把土军一一分割,消灭,当疲惫不堪的土军挣扎着穿过沼泽地的时候,马扎尔人(即匈牙利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但他们却没有乘机发动攻击,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很不符合骑士精神的。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匈牙利人丧失了最后也是最好的一次机会。
匈牙利人的另一个毛病是抱残守缺,没有创新精神。他们没有吸取法王在帕维亚战争的教训,军队仍以重装骑兵为主力。这一兵种开销巨大,但在火器普及的年代却早已显得陈旧过时。种种失误累加起来,匈牙利人的悲惨命运可以说在战前就已经决定了。
匈军的战线有两道,第一道的中央是雇佣军步兵和炮兵,两翼为主力重装骑兵。第二道战线则是服役步兵和骑兵的混编。奥斯曼军队虽然排出的也是传统阵型:行省军队布置于两翼,加尼沙里和卡皮库鲁镇守中央,但苏莱曼大胆地让精锐的波斯尼亚德里部队留在后方,作为战略预备队使用,而土军核心加尼沙里军团也装备了最新式的滑膛枪和火炮。相比之下,突厥人要现代化得多。
但战斗一开始,占上风的却是匈牙利人,最先抵达战场的鲁米利亚部队还未来得及与主力部队会合,就遭到柏尔·杜蒙尼所率领的匈牙利右翼部队的攻击,被当场击溃。导致土军军阵一度出现混乱。关键时刻,奥斯曼人那严明的纪律拯救了自己,溃败的突厥部队一边抵御匈军的推进,一边与赶到战场的友军会合,并很快完成了阵型的重整。此时匈军右翼已经深入土军中军阵地,战事进行地异常激烈,连苏莱曼本人的胸甲都被弓箭射中。但加尼沙里军团临危不乱,以150辆大车组成的防御工事为依托,利用手中的火枪和火炮狠狠打击了敌人。在禁卫军士兵那出色的枪法和炮术的打击下,笨重的匈牙利重装骑兵像割麦子一样成片栽倒,匈军左翼被击溃。
与此同时,土军的两翼骑兵队和经过充分休整的德里部队也完成了对敌军的合围,匈牙利人发现自己的退路已被切断,顿时方寸大乱。这场战斗只持续了3到4个小时就决出了胜负,匈军大部被歼,许多人在逃跑时活活溺死在战场西侧与多瑙河之间那块“长满芦苇和蒲草的沼泽地”里。沮丧的路易二世在黄昏时分得以脱离战场,但就此失踪了。战后有人在距离莫哈赤以北不远处的切莱村附近的一条小河里找到了他的尸体,看来他是被自己的坐骑抛进了河中,因为铠甲太沉而被淹死。
除了国王外,1000多名匈牙利贵族、领主以及1.3万多名匈牙利士兵于此役中阵亡。这一仗彻底粉碎了匈牙利人的最后希望,终结了匈牙利作为一个独立王国的历史。战后,匈牙利被奥斯曼和神圣罗马帝国分别占领,从此哈布斯堡家族取代匈牙利王室,成为奥斯曼人的头号敌人。双方以匈牙利为中心,先后爆发了至少7次大规模战争。
◎ 莫哈赤战役(奥斯曼细密画)。
莫哈赤战役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国力日渐增强。1650年,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已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多瑙河和萨瓦河以南的巴尔干半岛大部,以及匈牙利中部到北部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往东至伊朗边界山区,自海湾地区南扩到阿拉伯半岛西南的也门,红海的西海岸地区,财赋之地埃及省以及半独立的边境行省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尔。塞浦路斯和爱琴海群岛的绝大部分均被纳入奥斯曼的疆界范围内。到了1669年,克里特岛也成了帝国财产的一部分。帝国的扩张至此达到了它的顶峰,而在这一系列的扩张过程中,加尼沙里军团一次次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盛世之下,也隐藏着危机,前文所提到的规模急剧膨胀、对新式装备和战术的排斥、德米舍梅制度的崩坏以及军团权力过大等弊端有如内藏的裂缝,在慢慢侵蚀着帝国这座大坝。苏莱曼死后,继任的苏丹越来越暗弱无能,中央政府的威信在不断下降,统治阶级却日益腐化、堕落,军团开始变得越发跋扈不臣,兵乱乃至对苏丹的废立都逐渐成为经常现象。政局的不稳更加深了奥斯曼军事体系的各种弊端,损害了军团的战斗力。而欧洲各国在历经了文艺复兴和军事革命后迅速崛起,逐渐赶上并超越了老对头奥斯曼人和加尼沙里部队。终于在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和1697年的曾塔战役中,土军两度惨败,帝国从此走上了下坡路,军团对欧洲军队的全面优势也彻底被终结。
◎ 画中人为17世纪末奥地利军事统帅洛林公爵查理五世,此画寓意其击败了奥斯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