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奴隶为兵并非奥斯曼人首创,而是源于阿拉伯人。在后倭马亚时代,就有一些突厥奴隶在阿拉伯军队里当兵,而到了阿拔斯王朝,奴隶军队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建制和名称——古兰姆。阿拉伯帝国崩溃后,继立的各个突厥帝国都继承了这一制度,塞尔柱时期更是发展出一支名气不逊于加尼沙里的强军:马穆鲁克。后来这支强军在埃及夺取了政权,开创了奴隶上位称王的历史。
无论是古兰姆还是马穆鲁克,都是建立在中西亚著名的“彭菲克”制度基础上的,即国君有权从包括奴隶在内的战利品中抽取五分之一归自己所有。五分之一显然不是什么大比例,再加上还要经历筛选程序,所以初期的加尼沙里军团规模很小,只有1000人左右。直到14世纪晚期,德米舍梅制度建立后,这支新军才得以充分发展起来。
何为德米舍梅制度?说来也不复杂,即在被征服地区的基督教家庭中,以40户一丁的比例征兵。征集的对象主要为8到18岁的青少年。道理也很简单,比起思想和体格早已成形的成年人来说,璞玉一般的青少年无疑是上佳的塑造对象。
德米舍梅制度每隔5到7年实行一次,一到大点兵的日子,就会有一名拥有高级头衔的军官带着苏丹的授权书和一批新兵制服,在几名随从的陪同下前往指定的地区主持征兵工作。在这名军官到达的前几天,被征发地教堂的神父就会得到命令,要他通知本地所有符合征发条件的男童家庭,在指定日期将自家孩子与其洗礼证书一起送往集结地。军官在那里将对这些孩子们进行初步的选拔,表现较为优秀者将被交给来自首都的官员,从此这些孩子就是“欧古兰”(即“侍童”之意)了,欧古兰们是直接送往各地的宫廷学校的。在那里,他们将在一名白衣宦官的监督下,完成2到7年的学业,课程内容包括神学、行政、军事、文学等方面,毕业后优等生将直接进入宫廷,担任各种官职,其余人等则进入卡皮库鲁部队(皇家骑兵团)。
◎ 奴隶常备军古兰姆。
精英是少数,欧古兰同样也是如此,因此剩下的绝大多数基督教孩童只能作为“阿杰米欧古兰”(“外国少年”之意)踏上成为加尼沙里军团成员的道路。军团尚在雏形时,阿杰米欧古兰的命运十分凄惨,他们不但要在特别的训练机构内接受各种军事训练,还要在海军兵工厂做苦工,或在军舰上担任划桨手。一般来说这样的生活要持续4到8年,但只有在军团部队的名额出现空缺时,阿杰米欧古兰的成员才有机会成为正式军人的一员。
德米舍梅制度确立后,“外国少年”的待遇稍好了一些,最先等待着他们的不是苦工一样的生活,而是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各个突厥农场。他们一边和农民们一起干活,一边学习突厥语,接受军事技能和信仰方面的教育。一旦某个地方的训练机构腾空,他们就会被送往那里,一边训练,一边承担政府部门的各种劳役。有时在加尼沙里军团出征的时候,还得接手当地的守备任务。平均每个士兵要在宦官的严厉监督下度过至少6年的训练生涯。每期新兵毕业后都要举行盛大的结业仪式,并领取一份制帽和结业证书。第二天晚课礼拜结束后,新兵们会穿上自己的制服外套,这代表着他们正式成为军团的一分子了。和侍童们一样,阿杰米欧古兰中的优等生将得到拔擢,或进入军团的精锐部队,或前往海军服役。
◎ 受训中的少年新兵。1为德米舍梅新兵,2为宫廷首席白衣宦官,3为不当值的年轻西维勒克新兵(刚被提拔至作战序列的新兵)。
从军团出色的战斗力来看,新兵的训练科目绝对是极其系统、异常严厉的,其内容也相当庞杂:马术、剑术、箭术、枪术等均纳入训练项目中,但核心科目却是对上级军官的无条件服从与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这一做法原是为了确保苏丹拥有一支强悍而忠心耿耿的禁卫军,然而也给了军团高级指挥官钻空子的机会。到了帝国后期,对军官的盲目服从和军团内部的抱团精神终于被野心家加以利用,成为一次次兵变和动乱的根源。
为了能让军团士兵随时服从调遣,帝国政府规定,所有的士兵平时都必须住在军营里,终身不准结婚,也不得从事任何一门手艺活。到了16世纪中期,情况起了变化,老兵越来越多,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禁婚令逐渐松弛下来,不但结婚的士兵越来越多,而且他们的儿子也自动获得了进入军团的资格,16世纪末期的时候,军团成员大部分已是老兵的儿子。其后军团更是向自由民敞开了大门,彻底崩坏的德米舍梅制度终于在17世纪中期被完全废止。
军团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希玛尔”(“集会者”之意)、“博鲁克”(“分队”之意)以及“塞克班”(“驯犬员”之意)。三部分的所有成员均为阿杰米欧古兰的毕业生。基本作战单位为“欧塔”(“团”),每个团的基本结构都相同。团的规模最初很小,15世纪时期仅有50人,16世纪扩大到100人。加尼沙里军团最终由196个团组成:其中101个集会者团、61或62个分队团、34个驯犬员团。军团规模虽一再扩大,但各个团的数目却固定了下来。
各团的最高军事长官称为“考巴西”,每个考巴西的下属队伍拥有6名军官,一大批军士和一名行政办事员和一名伊玛目(礼拜的主持人),团级军官职位均由本团成员出任。但军团的最高指挥官——“耶尼切里阿加”的人选却是由苏丹亲自指定的。此人权力很大,除了苏丹外,谁也无权对他发号施令。但在处理军团事务的时候,他也必须和军团高级军官组成的军团委员会共同协商决定。
奥斯曼人的服装款式是基于波斯风格设计的,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身份的人士均有各自的着装风格。加尼沙里军团所穿的是专门设计的制服,大多为羊毛质地,样式简朴但实用、耐穿。军服的颜色有红、绿、暗金等多种,款式根据军阶的高低有所变化。军官的军服外套边缘往往附有用狐狸皮、貂皮、松鼠皮等珍贵毛皮制成的绲边,并按军官等级配给各式腰带和肩带。
除了军服外,鞋子和头饰也彰显着穿戴者的地位。一般加尼沙里士兵足蹬红色的皮靴,低级军官穿的是黑色的,高级军官穿的则是黄色鞋子。头饰是全套行头中最富加尼沙里军团特色的。据说早在奥尔罕组建亚亚新军的时候,为了将加尼沙里士兵和头戴红色帽子的其他奥斯曼士兵区分开来,苏丹采纳了顾问阿里帕夏的建议,让新军头戴一顶白色的无边高顶软帽(这种帽子叫“伯克”)。作为在奥斯曼人中颇有声望的贝克西塔斯托钵僧修道会的一员,阿里帕夏为这支新成立部队的成员一一祈福。在祈福的时候,他将自己的白色长袖覆盖在士兵们的软帽上,袖子的边从士兵的帽子后沿垂下去。后来建立的军团不但继承了这顶白色软帽,同时也将“帕夏的袖子”保留了下来,即在软帽上设计一块白布,这块白布从帽子的后沿上垂下来,形成一个滚筒状的卷边,从外面看上去就与下垂的袖子无异。军团成员认为这代表了贝克西塔斯教团长老的祝福,能带给自己作战的勇气。
◎ 练习枪法的阿杰米欧古兰。1为阿杰米欧古兰加尼沙里新兵,2为新式加尼沙里兵团新兵部队的伊奇欧古兰军士,3为纪律部队的队长。
◎ 加尼沙里军团的指挥官们,右一为耶尼切里阿加。 | ◎ 身着华丽服饰的军团军官们,注意他们的鞋子。从左到右分别是乌斯塔军官、第三等级的军官、贝伊级的军官。 |
除了后卷外,帽子的前沿还系有一根朴素的木勺状的徽章,以表示军团对伙食的重视。军官们的帽徽上插有几根白色或黑色的巨大羽毛。一些高级军官和精锐部队成员戴的不是“伯克”,而是一顶尖顶的高帽,周围裹着一层又一层的头巾,将帽子几乎完全遮盖住,只露出帽子的顶端。立有战功者戴的同样是一顶特殊的头巾,这对他而言是一种嘉奖。
加尼沙里军团在成立之初,是一支步弓手部队,因此大部分成员的装备为反曲复合弓和短矛,少数人装备有剑。虽然他们也用战斧等步兵兵器,但这些兵器仅被作为次要装备使用,或干脆只在参加重大典礼的时候才装备。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团开始与来自巴尔干、西欧、北非等地区的对手交战,这些国家的兵器也开始流入并被加以使用,如马穆鲁克的剑、大马士革弯刀、西欧的重斧等。除了使用缴获的武器外,奥斯曼人还从欧洲各国进口大量兵器,因此军团兵器库里的储备与军团的统一制服截然相反,是极为复杂多样的。
军团最为常用的冷兵器总结起来有弓、马刀“基里克”、弯刀“亚塔干”、匕首“坎嘉尔”、长戟、长柄刀和长柄斧等。
奥斯曼弓有3种:战弓、射准弓和长弓。3种弓均由4种材料制成:木头、兽角、筋腱和黏胶。每种弓的弓身中心位置都有一个供持握的部位,其表面一般都附有漆工艺的装饰。
战弓为典型的突厥式,其结构与亚洲其他的经典反曲复合弓类似。其核心部分为木质(枫树为最佳材料),弓腹(面向弓箭手的那一侧)用兽角制成,前段则用动物的筋腱制成,表层用动物粘胶加固。当弓弦被取下的时候,弓身弯曲到极点,弓缘前卷,形成一个“C”字形。有些弓的弓缘那些坚硬的顶端(“卡桑”)甚至会彼此相碰。突厥弓弓身持握的部分并不像其他亚洲弓那样是凹进去的,弓腹相当笔直,而持握部分的前端则向外凸出。
◎ 突厥弓和钉头锤。
突厥弓的曲度极为明显,因而它的上弦方式与欧洲的直体弓差异很大,有人宣称:“突厥人有120种上弦的方式。”最常见的上弦法是上弦者坐在地上,用双足挤压弓身的握把部分,给重型长弓上弦时,通常需要一根长长的环形带子将弓缘向后拉起,固定。
突厥弓配有一些附属装备,射手们在拉弓时要戴上一只扳指,这种扳指用木头、金属、象牙、骨头、兽角或皮革制成。表面刻有一根滑槽,以供弓弦伸入。有些扳指是用贵重金属或宝石制成,装饰得十分华丽。
◎ “基里克”。
除了扳指外,弓身上还装有两种装置:“西普尔”和“梅加拉”。它们都是使箭支穿过弓身前沿通常搭箭处的装置。西普尔是一种搁板,通过皮带固定在射手持弓的那只手上。这种装置在战弓上最为常见,它能帮助射手将弓拉满,从而将最大的力量施加在箭支上;梅加拉则是一片薄薄的木板,上面刻有一道沟槽和一个用于钩住箭手拉弦那支手的小圆孔。这一装置使射手可以施放比弓的原配箭支短得多的箭。这两种装置都能让箭飞得更远。
多年以来,突厥弓的优越性能可谓是有口皆碑,直到1910年,还有人用老式突厥弓在射箭比赛中创下434米的记录。
“基里克”堪称东方世界弯刀之王,它的原型可能是中亚—蒙古马刀,为单刃单手兵器,刀身用高碳坩埚钢锻造而成,表面通常刻有血槽和古兰经的铭文,刀柄与长形刀身之间形成轻微弯曲,后者的下半部分质地更为精良。同时,刀身后部也保持着狭窄的宽度,而只在刀身末段的三分之一处外展变宽。这种特别的逐渐扩展的末端被称为“雅勒曼”(人工刀刃之意),这一设计可以极大地增加弯刀的劈斩力度,只需一击就能斩下一颗头颅。这种出色的威力令“基里克”成为奥斯曼人的首选兵器。
“基里克”的刀柄为犀牛角或牛角质地,并有一个椭圆形的末端,与刀柄形成一个弯曲的角度。“基里克”的刀鞘是木质的,表面饰有印花图案和金银。在苏丹巴耶济德和苏莱曼统治时期,基里克变得更短,更轻,更笔直。
“亚塔干”是另一种奥斯曼人常用的弯刀。据传说,一个外号为“亚塔干巴巴”的塞尔柱军官征服了今奥斯曼东南部德尼兹利省的一个小镇后,就在这里发明了这种兵器,并用自己的外号命名它和它的诞生地。但据考古学家考证,其实在12世纪起,“亚塔干”就出现在中亚了。它也是单刃,刀身长60到80厘米,带有一个明显的前曲,有些“亚塔干”的刀身在前曲基础上会朝刀身末端后倾。这种造型通常被称为“内弯”。刀背是用较为柔软的钢材制成的,而开锋的刀刃为了保证经久耐用,用经回火处理过的硬钢锻造。
◎ “亚塔干”。
刀柄分为两片,一般由骨头、象牙、角或白银制成,用一根带有装饰的金属带子固定在一起,上面没有护手,刀柄和刀尖之间以金属板相连。为了防止劈砍时刀从使用者手中滑落,柄锤两端同时向外延伸,形成一对翼形或耳形。不同地区的“亚塔干”刀柄在外形上带有不同特色:巴尔干人的“亚塔干”刀柄往往带有硕大的柄耳,其制作材料通常是骨头或象牙,而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亚塔干”刀柄的特征则是柄耳较小,制作材料通常为兽角或白银。由于没有护手,“亚塔干”可以与刀鞘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它往往是别在佩戴者的腰带内的,用一只钩子固定住。这种佩戴方式使刀看起来很像“横躺着”一样,故而得名“亚塔干”(奥斯曼语“躺着的人”的意思)。
加尼沙里所用的“亚塔干”被称为瓦尔萨克,其规格更小,更轻(重约0.85千克),这样在行军的时候就不至于碍手碍脚。
“坎嘉尔”很短,象牙质握把顶端附有一对叉子形的护手,护手紧贴着匕首下端为开锋的部分,这一设计令使用者可以握住握把下端而不必担心伤及手指,使用起来也更自如。
长柄刀、长戟和长柄斧均为欧洲的舶来品。长柄刀的外形类似于中国的青龙偃月刀:单刃刀身连接着一根长形木柄。一般而言,形状像斧头的刀身长18英寸(45厘米)左右,被固定在木柄(通常长2米左右)上。少数长柄刀的刀身背面是钩子状的,专门用于对付骑兵,这种长柄刀被称为“钩镰刀”。长柄刀可以兼作一支铁头木棒、一支短矛、一支斧形枪,或一支长戟,英国人西维尔认为它是长兵器中的王者。
长戟又称为瑞士镰钩枪,是一种在14-15世纪被广泛应用的双手长兵器,长度通常在1.5米到1.8米(5~6英尺)之间。它本质上是斧头和长矛的结合体。斧身背面通常附有一只钩子或刺以便将骑马的敌人钩下来。它造型简朴,用法也很简单,但用途广泛,对上骑兵的时候更是游刃有余,熟练的长戟手可以将一名骑士轻松地拽到地上去。
◎ 长柄斧。
长柄斧是从丹麦斧“斯巴思”演变而来的,一般被认为诞生于公元1500年之后,在16-17世纪闻名于东欧。但中世纪的手稿显示,公元1250年起就出现了类似的兵器。
◎ 长柄刀。
◎ 手持长戟的士兵。
长柄斧在外形上与长戟不同:斧身背面没有钩子,其顶部也没有矛头。绝大多数长柄斧的斧头部分都和一把切肉刀差不多,但斧身和长杆之间的连接方式不止一种:要么通过两个插孔(一个插孔与斧身顶部平行,另一个插孔位置要低一些,与斧身底部平行),要么通过斧身顶部的一个插孔插入,再将斧身底部的一端固定在长杆上。这种兵器的使用方式与其他长兵器截然不同:斧身很长,经常超过60厘米,斧柄很短,不到1.5米。因此它更多地依靠斧身的重量而非挥动斧柄的力量来杀伤敌人,与它的前身斯巴思极为相似。
除了以上列举的种种外,军团常用的冷兵器还有欧式的阔剑、细剑、重斧和中亚风格的钉头锤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15世纪初,火器开始流入奥斯曼境内,早期的火器由于有着射速慢、精度差且射程短、经常出故障、射击后的烟尘容易把衣服弄脏(加尼沙里军团士兵多爱干净)等弊端,并不为惯用弓箭的奥斯曼所喜,军团更是只有很少的几个团装备了它。然而,15世纪中期对匈牙利的战争让奥斯曼人认识到了火器的巨大潜力,再加上它的可靠性在不断提高,军团终于逐渐接受了它。绝大多数加尼沙里士兵在短时间内都装备了火绳钩枪和火绳枪,枪术也很快成为军团的一项重点训练科目。
◎ 奥斯曼火绳枪。
奥斯曼人用的火绳枪在长度和口径上都要大于欧洲的同类产品。最大的可以发射重达80克的铅弹,最轻的也能发射22克的弹丸。尽管火枪在军团中的普及速度很快,但突厥弓却仍在军团装备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曲复合弓与火器混杂使用的情况持续了很久。17世纪以后,加尼沙里士兵们拒绝像欧洲人那样,在步枪上装上刺刀。因为后者对部队的统一性要求很高,军团士兵厌恶地称其为“异教徒的武器”。这使得军团在与经过军事革命改造的新式欧洲军队的作战中渐落下风。
军团的防护性装备有铠甲、头盔和盾牌。
铠甲叫“泽拉·古雷克”,起源于15世纪,这件短袖身甲能将整个上半身身躯除胳膊外的主干部分完全覆盖,铠甲上端带有护颈,下端则是长长的、一直下垂到小腿上的甲裙。附有一条长及膝盖并带有护膝的甲裤。身甲为锁子甲式,前胸和甲裤大腿部分有铁叶甲片加固,甲片用铆钉和皮带固定在身甲上,表面绣有叶片图案和宗教铭文。
◎ 铁叶甲。
头盔是黄铜质的,有多种形状。较为常见的下端为圆筒形,上部为圆锥形,很像一个游牧民使用的帐篷。头盔表面刻有经文,中间连着一根可以滑动的长条形护鼻,护鼻底部呈水滴形。头盔底部和面甲顶部各开有两个半圆形的小孔,四个小孔上下嵌合成2个圆形的视孔,不至于影响佩戴者的视力。这种头盔只能覆盖人的半个面颊,因此下端还连接有面巾状的锁子甲,以保护面颊的下半部分和护颈。这种面巾盔在军团成立初期较为常见。
◎ 面巾盔。
还有一种头盔则是圆锥形半开放式的,表面镀金,绣有花纹,后部连有皮革护颈,头盔前方的帽徽上插有一根巨大的羽毛。这种胄一般配给军团精锐部队使用。
加尼沙里军团所用的盾牌多为巨大的长方形盾,为木质。有些东欧式的盾牌表面蒙有皮革,绣着花纹,并用铆钉固定。
15世纪军团火器化了后,铠甲在军队中使用得越来越少,大多数士兵都只穿着羊毛或丝绸制服上阵,但也有少部分以近战为主的部队如“德里”等仍装备有“泽拉·古雷克”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