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很多日本年轻人来说,神道和佛教有许多易混淆的概念。这一节我们不妨拿这两大宗教做个比较。
之前的章节中提到过,神道中并没有教典,能够成为神道的信仰依据的是合称为“记纪”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以及日本各地的民间故事。相比之下,佛教的经书就多得多了。在日本编撰完成的最大部头的经书是《大正藏》(全称为《大正新修大藏经》),当中收录了3493部经典,足足有13520卷。
神社和寺院分别是神道和佛教中远离世俗的清净之地。神社的入口处是标志性的鸟居,在很多旅游地图上神社都是以鸟居的形状来标示的;寺院的入口处是山门,也就是寺院正面的楼门,进入山门之后便是佛的国度。分辨神社和寺院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看建筑的屋顶:神社中神殿的屋顶大多是茅草,寺院则是清一色的瓦片。
神社和寺院里分别供奉什么呢?神道在最开始崇拜的是山、石、树林这些自然物,到了后来被镜或剑一类易于保管和移动的人造物取代。在神道里,镜被看作能映照世间万物的神物。但不管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都只是神的宿主,并不代表神本身,而且基本上都不可以直接进行参拜。佛教也经历了相似的转变过程。在最开始,人们把舍利子供奉在塔里进行参拜。舍利子是佛祖的遗骨在火化后产生的结晶。到了后来,佛像就渐渐取代舍利子,成为主流的供奉对象。佛像刚开始流行那会儿还只限于释迦牟尼的佛像,后来如来佛祖、观世音、明王等也加入佛像的队伍。
运营神社和寺院的分别是神职人员和僧人,具体职能却有着细微的差别。神职人员的工作可以看作是在维持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参拜活动中会代替人们诵读祝词、进行祭祀。各个神社中最有威信的神职叫作宫司,相当于整个神社的CEO(首席执行官)。目前全日本大概有8万家神社,神职人员总数在2万人左右,所以会出现一位神职运营好几家神社的情况。相比之下,僧人更像是佛之国度的导游,负责引领游客诵经。要成为僧人首先必须出家修行,受到各宗派认可之后就能皈依门下,获得正式身份。另外,从指定大学的佛学系毕业之后也能成为正式的僧人。现在全日本约有31万僧人、7万多个寺院,基本上每个寺院至少配有一名僧人。
接下来看看两种宗教中的忌讳。神道里最忌讳的是在参道的正中央行走,这是因为参道是神明往返于神域和人间的通道。另外,神社里不能点火、抽烟、吃东西、发出过大的声响,也不能带宠物进来。而佛教里有一个著名的“五戒”,也就是说皈依佛教的人必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都算是佛教中的道德标准。
最后再来比较一下二者的神话背景。神道的世界观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专门来看一下佛教的神话。
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诞生了一名叫作乔达摩·悉达多的王子。他一出生就能走路,他在地上走了七步,随后右手指向天、左手指向地,口中念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便是后来被称为佛祖、释迦牟尼的佛教创始人。
年轻的悉达多文武双全,过着优越的生活,但由于天资聪颖,常常为人生难题而苦恼。他长大后娶了三个妻子,还有了几个可爱的孩子。这在别人眼里或许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悉达多却不这么认为,他最终在29岁时毅然决定出家。这个决定与他在皇宫的东、南、西、北四个门的见闻有很大的关系。
悉达多在东门遇见了一位贫穷的老人,在南门遇到了一位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在西门又看到了一个送葬中的死人。这样的遭遇让悉达多不禁感叹人生一世面对老、病、死的痛苦。之后,他在北门遇见了一位看上去十分满足的修行者。这位修行者告诉他,只有出家才是解脱的出路。于是,悉达多果断抛弃了富贵的生活,只身一人离开了皇宫。
一天,悉达多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拜访了两位大师。他们建议悉达多抛弃烦恼和执念,以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在经过刻苦的修行后,悉达多终于修到了二人所提到的境界,却还是不满足。他想要破除迷惘,悟得真理。随后,悉达多来到尼连禅河附近的森林里,6年间节食修行,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却还是没有悟到真理。
这个时候,他听到了一首歌,歌中唱道:“琵琶的弦若是绷得太紧就容易断,调得太松则发不出好的音。”悉达多这才意识到了自己之前走极端的行为是多么愚蠢,不偏不倚的“中道”才是自己应该追求的。
自那以后,悉达多又到迦耶山的一棵菩提树下,进入了冥想。冥想持续到第七天天亮时,已经35岁的悉达多终于从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悟出了人世的真理,成为佛祖。接下来的日子里,佛祖四处布道,宣扬“中道”的思想。一晃40多年就过去了,时年80岁的佛祖意识到自己死期将近,于是带着一名弟子前往拘尸那城。他在一条河里沐浴,上岸之后便在娑罗双树之间侧身而睡。直到涅槃之前,他始终不忘拯救众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