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苏联的支柱,苏联虽然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但力量并不平衡。苏联的面积是2240.22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的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1981年苏联的人口是2.666亿,俄罗斯的人口为1.39165亿。[96]在自然资源、经济实力等各方面,俄罗斯相对于其他共和国都占有绝对优势,苏联可以没有波罗的海三国,可以没有外高加索三国,但绝不能没有俄罗斯。
在苏联各地民族主义思潮奔涌、民族分离主义日益发展之时,作为苏联最大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并没有站在联盟一边,叶利钦为了与戈尔巴乔夫争权,对民族分离主义浪潮推波助澜,是波罗的海三国与联盟争权和独立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到1990年6月,俄罗斯这一全新因素加入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大合唱,6月12日,在叶利钦等人的鼓动下,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903票赞成,13票反对和9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国家主权的声明》,宣布俄罗斯联邦是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宪法和法律在俄罗斯全境内至高无上,俄罗斯联邦保留退出苏联的权利。这表明:“俄罗斯内部倾向获得主权的情绪开始迅速发展。这种情绪是渴望与努力在本国疆域内团结起来,永远摆脱这样的状况:在俄罗斯发号施令的同时,又在许多方面与苏联融为一体。在俄罗斯的许多地区——非黑土地带、外乌拉尔、远东走向经济上荒芜和衰退的同时,俄罗斯仍是输血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满。”[97]
戈尔巴乔夫认为,“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主权宣言。紧随这一文件之后,其他共和国也相继通过类似宣言,不仅是加盟共和国,也还有自治共和国。开始‘主权国家大检阅’,结果,寻求与立陶宛调解之路告吹”。[98]长期在俄罗斯的意大利记者朱利叶托·基耶萨认为,1990年6月12日是苏联开始终结的准确日期,“1990年6月12日是一个转折的日期,它对后来许多事件有影响,它注定了濒死期及其速度、方式,并迅速地使挑选不同抉择的可能性丧失殆尽。正是在这一天,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以绝大多数的选票赞同了其主席鲍里斯·叶利钦宣布俄罗斯为主权国家的提议。这就是所有接踵而至的分立主义倾向的起点和开端,这些分立主义分子先是断送了苏联,而后是俄罗斯”。[99]在俄罗斯的示范作用下,到1990年12月又有9个共和国:乌兹别克、摩尔多瓦、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土库曼、塔吉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发表了主权宣言。1990年10月2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法令,重申联盟法律优先于共和国法律,但同一天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规定在俄罗斯境内共和国法律高于联盟法律。
在这种背景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联盟体制、建立新的主权共和国联盟提上了日程,1990年9月25日,成立了包括苏联总统、最高苏维埃主席、部长会议主席、民族院主席、各共和国负责人在内的筹备委员会,起草新联盟条约。1990年11月23日,新联盟条约草案公布,供全民讨论,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明确表示不签署联盟条约,俄罗斯提出了许多保留条件,叶利钦更热衷于与其他共和国进行双边谈判和签订双边条约。
1990年12月24日,苏联第四次人代会通过了《关于新联盟条约的总概念及其签署程序》的决议,决定把现行联盟改组为“自愿平等的主权共和国联盟——民主的联邦制国家”。决定由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条约的起草工作和决定签署的程序。为了取得民意的支持,苏联最高苏维埃于1991年1月16日通过决定,在3月17日就是否保存革新后的联邦举行全民公决。1991年初建立了起草新联盟条约草案的专家小组,领导人是苏联科学院副院长弗·尼·库德里亚夫采夫和总统的两个代表:列文科和沙赫纳扎罗夫,参加这一小组工作的有经济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和自治共和国的领导人参加讨论和做出决定。戈尔巴乔夫这一行动采取得过晚,这是在中央与各共和国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开始的。加盟共和国的对抗使中央名存实亡,为摆脱危机,戈尔巴乔夫不得不通过签署新联盟条约来寻求出路。
与此同时,俄罗斯与中央之间的矛盾加剧,在1991年初,莫斯科街头游行不断,矿工举行罢工,不断提出让苏联总统和内阁辞职,1991年2月19日叶利钦在苏联电视台发表讲话:“事情已经非常清楚,戈尔巴乔夫保留‘改革’这个词的同时,不愿意进行实质上的改革,他要保存现有体制,保存强硬的中央集权,不给予各加盟共和国特别是俄罗斯以独立自主。……我完全不同意总统的立场和政策,我要求他立即辞职。”[100]3月9日,《真理报》刊登了主权国家联盟条约的第一个方案,叶利钦声明:“我们不需要现存的任何形式的联盟,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中心——庞大的、官僚化的……我们应该摆脱它。改革已经进行了6年,人们让我们相信,我们正在破坏这个体制,我们事实上已经走上了民主的革新,原来这是一个谎言。”[101]叶利钦摆出了一副要与联盟中央对着干的架势。
叶利钦想阻挠和破坏全民公决,他认为:“全民公决的目的,其一是为了赋予全国范围内的紧急状态以合法性质,其二是为了取得同俄罗斯的独立进行斗争的‘合法权利’。”[102]1991年1月26~27日在哈尔科夫召开“主权共和国民主力量大会”,有来自11个加盟共和国的40多个政党和组织参加,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俄罗斯自由民主党、“民主俄罗斯运动”都参加了会议,会议号召对3月27日举行的是否保留联盟的全民公决说“不”。[103]2月7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决定在全民公决票上加上第二个问题:“您是否同意设立全民投票选出的俄罗斯联邦总统职位?”目的是巩固自己在与联盟中央关系中的地位。
1991年3月17日,80%的苏联公民参加了全民公决(有6个共和国官方拒绝参加全民公决,它们是:格鲁吉亚、立陶宛、摩尔多瓦、拉脱维亚、亚美尼亚、爱沙尼亚),其中76.4%的人赞成保留联盟,21.7%的人反对,还有1.9%的票无效。在俄罗斯联邦,有76%的公民参加了全民公决,表决的结果很奇怪:一方面有71.3%的参加者赞成保留联盟,另一方面有70.8%的人赞成在俄罗斯设立总统职位,而这实际上是反对联盟的。俄联邦参加投票的人和赞成保留联盟的人在共和国中占倒数第一和第二,在俄联邦的中心地区,赞成保留联盟的人很少。俄罗斯的全民公决结果很难说是苏联总统设想的胜利。
在乌克兰举行全民公决时,根据乌克兰最高苏维埃的决议,也加上了一个问题:您是否同意在组成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的宣言的序言中写明乌克兰的国家主权?有80.17%的人回答是肯定的,高于赞成保留联盟者(70.2%)。这确定了乌克兰法律高于联盟法律的思想基础,在事实上排除了建立新的联邦制国家时乌克兰完全合乎要求加入的可能性。[104]在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哈萨克斯坦,89%的公民参加了投票,其中94.1%的人赞成保留联盟。白俄罗斯、阿塞拜疆、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土库曼斯坦赞成保留联盟者的比例分别为:82.7%、93.7%、94.6%、93.7%、96.2%和97.9%。[105]
叶利钦并不受全民公决结果的约束,戈尔巴乔夫忙于制定新联盟条约,叶利钦则忙于与其他共和国加强双边联系,以增强与戈尔巴乔夫讨价还价的资本。布尔布利斯回忆说:“还在1991年4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代表团多次举行会晤,在此之前就与这些共和国签订了双边协议。这些协议能够成为新联盟条约(没有当局竭力保留的具有极权主义内容的联盟中心)的基础,但是,卢基扬诺夫和戈尔巴乔夫注意到这么做对他们的危险后果,依靠新奥加廖沃进程轻易阻止了我们。”[106]1991年5月5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决定建立自己的国家安全委员会,6月12日,俄罗斯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总统选举,叶利钦以57.3%的得票率当选为俄罗斯联邦的总统,巩固了自己作为俄罗斯主人的地位。叶利钦当选总统是对中央政权、苏共、俄共的打击,“设立俄罗斯总统,并且赋予他很大的权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苏联国家大厦下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地雷。在俄罗斯即将出现一个新的,与苏共中央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基本不依赖于苏联政府和苏联总统的权力中心,出现一个与苏联竞争的国家”。[107]叶利钦比戈尔巴乔夫有权威,因为他是全民普选产生的,而戈尔巴乔夫是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由苏联人民代表选出的,叶利钦被民意推上了俄罗斯总统的宝座,使他这个“小总统”比戈尔巴乔夫这个“大总统”更加强有力,同时,波波夫当选莫斯科市长,索布恰克当选为列宁格勒市长,实际上苏共在俄罗斯联邦已失去了执政地位。
叶利钦上任后便开始自行其是,他访问美国,表示要独立自主地与美国发展关系,声明俄罗斯不执行苏联政府制订的下一年的经济计划,禁止各政党和群众性的社会运动和组织在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机关、团体、军队和企业中设立基层组织和进行活动。对叶利钦针对联盟中央和苏共的这些命令与决定,戈尔巴乔夫无力进行改变。为了争取叶利钦能够签署新联盟条约,戈尔巴乔夫做出了最大程度的让步,联盟中央只保留了制定安全、外交、社会政策以及协调经济活动等权力。1991年7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关于主权国家联盟条约草案》的决议,7月23日,各共和国领导人再次在新奥加廖沃举行会晤,苏联最高苏维埃领导人全部到会,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也到会。卢基扬诺夫说,最后一次讨论关于主权国家联盟条约最后文本的会议上仍是非建设性的。有人建议从条约中删除提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主权联邦国家的内容,他们拒绝它有财产权,坚持只有一套税收系统。乌克兰代表在会谈中宣布,乌克兰将不会在9月中旬前决定自己与联盟条约的关系问题。15个加盟共和国中只有8个准备签署条约。[108]
1991年7月23日在新奥加廖沃协商好的新联盟条约最后文本没有对外发表,8月15日《莫斯科新闻》上意外刊登了这一文件,戈尔巴乔夫对报纸刊登这一条约大发雷霆,下令追查和严惩透露消息的人。1991年8月16日苏联各大媒体也争先公布了新联盟条约文本。按照新公布的条约文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简称仍为苏联。[109]新条约规定,“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为平等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邦制主权民主国家”,“缔约的每个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保留独立决定涉及本国发展的一切问题的权利,在国际关系中苏联为一个主权国家,但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有权同外国建立直接的外交、领事和贸易关系。联盟成员国的相互关系原则是:平等、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合作互助、诚实履行根据联盟条约和共和国间协议而承担的义务。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作为主权的联邦制的民主国家,但主权共和国是第一位的,条约规定,在联盟职权范围内,联盟法律至高无上;在共和国职权范围内,共和国法律在本共和国境内至高无上。土地、矿藏、水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均为各共和国所有。联盟没有税收权,联盟的财政预算要取决于共和国提供多少,条约中没有新的宪法通过的期限,也没有确定参加者的义务。条约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后,1922年的联盟条约即同时失效。
1991年7月29~30日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纳扎尔巴耶夫在新奥加廖沃举行秘密会晤,戈尔巴乔夫建议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总统不是在9~10月,而是在8月20日开始签署条约。共和国的领导人同意了这一建议,因为他们明白苏联最高苏维埃和人代会不会通过这样的条约,而8月份人民代表们正在休假,是签订条约的好时机。在交换意见中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共和国领导人关于在财政预算中实行单一的税收体系的建议。戈尔巴乔夫还同意解除总理帕夫洛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内务部长普戈、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主席克拉夫琴科、副总统亚纳耶夫的职务,他们三人商定由纳扎尔巴耶夫任总理。叶利钦在谈到新奥加廖沃条约时说:“我同戈尔巴乔夫突然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我们二者的利益终于相互一致了,这些角色让我俩完全满意。戈尔巴乔夫保住他最高的职位,我则保住自己的独立。这对于我们二人而言乃是理想的决策。”[110]
以为万事大吉的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8月5日去克里米亚休假,计划8月19日回来,莫斯科准备好在20日的签约仪式。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强硬派发动了政变,他们本意是挽救联盟,但政变不得人心,只坚持了三天,这次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正如雷日科夫所说:“我认为政变成了标志我国改革寿终正寝的界石。改革陷于濒死状态了吗?是的,它曾进行垂死挣扎。而现在,改革不可避免地死亡了。不论是侥幸还是倒霉,这迟早会受到历史的审判。”[111]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认为,“苏联的历史已经结束,1991年8月21日这一天,撕下了苏联历史的最后一页。尽管苏联在这之后又垂死挣扎了几个月,但从这一天起,俄罗斯联邦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国家已经开始了它的历史计时,尽管这个新国家此前只有一个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戈尔巴乔夫说的话,做的事,还有他想干的一切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112]八·一九事变产生了两个直接的后果,一个是使戈尔巴乔夫离开了权力,大大加强了叶利钦的权力,很多人站到了叶利钦一边;另一个是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各种政治力量,特别是激进力量得到发展,而共产党的力量不再起作用。俄罗斯实际上已经顶替联盟中央,这让许多共和国不满,也促进了独立浪潮的发展。
八·一九事变后,苏联国内掀起了一场独立的浪潮,各国纷纷发表独立声明,确定总统选举日期,起草宣言。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分别于8月20~21日宣布独立,恢复1940年以前的宪法。8月2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8月24日,乌克兰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乌克兰是独立的民主的国家,从这一时刻起,在乌克兰领土内只有共和国法律机关通过的宪法、法律、法令有效。将于1991年12月1日就批准乌克兰独立的文件在共和国举行全民公决。
8月27日,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宣布独立,30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31日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分别宣布独立,9月9日塔吉克斯坦宣布独立,9月23日亚美尼亚,10月27日土库曼斯坦宣布独立。在别洛韦日协定签订前只有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没有宣布独立。
戈尔巴乔夫仍在为保持联盟进行着最后的努力,为了争取各共和国能够签署,戈尔巴乔夫再次做出让步,确认新联盟将是邦联式的民主国家,但叶利钦反对“主权国家邦联”的提法,建议改称“民主国家邦联”,他还强调要等乌克兰12月1日全民公决的结果,如果乌克兰不签署,俄罗斯也不会签署。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全民公决的结果是赞成乌克兰独立,克拉夫丘克当选为乌克兰首任总统,12月3日叶利钦率先承认了乌克兰的独立。12月7日叶利钦率领一班人马,撇开戈尔巴乔夫来到白俄罗斯,与克拉夫丘克、舒什克维奇会晤,决定了苏联和戈尔巴乔夫的命运,为苏联的解体进程画上了句号。
叶利钦回忆道:“别洛韦日会谈是秘密进行的,为此甚至动用了特种部队来保卫整个官邸。……会议的紧张程度随着分针的移动不断增强。我方参与文件起草工作的有布尔布利斯、沙赫赖、盖达尔、科济列夫和伊柳辛。我们在新的别洛韦日条约的构想和提法上下了很大功夫。显然我们必须当场签署所有这些协议,不能再耽搁了。”[113]曾参与起草别洛韦日协定的沙赫赖认为,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的全民公决为这一解体进程画上了句号,“起先鲍里斯·叶利钦和斯塔尼斯拉夫·舒什克维奇还希望说服列奥尼德·克拉夫丘克以某种形式保留联盟。……然而乌克兰总统甚至不愿听到‘联盟’这个词,最后找到了‘联合体’这一形式作为各国在同一个经济、政治和军事空间共存的方式”。[114]
这种说法并不能推卸叶利钦的责任,如果俄罗斯不选择独立之路,苏联不会彻底解体,没有任何一个加盟共和国苏联都可能存在,但是没有了俄罗斯,苏联便不可能存在了。正如美国俄罗斯问题专家所说:“恰恰俄罗斯的利益和民族主义在苏联解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115]雷日科夫在谈到叶利钦的作用时也说:“为了攫取国家最高权力,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他用自己的行动千方百计鼓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乌克兰的以及其他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行动,以此作为同国家中央政权斗争的政治杠杆。一旦作出最重要决定的关头来临,他就毫不犹豫地跑到别洛韦日森林去有意识地展开了搞垮国家的行动。”[116]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斯拉夫国家的领导人发表声明,并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结束了。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成了决定苏联命运的一个特殊的政治因素,在改革浪潮中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摧垮了联盟大厦。苏联的解体,与历史上没有很好解决民族问题直接相关,长期以来,苏联一方面宣传“民族自决原则”,按民族属性划分行政区域,另一方面又过分强调无产阶级族际主义原则,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各民族的权利得不到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国家共同性的威胁,积聚了许多不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各民族提供了表达自己要求的机会,但他对民族问题显然估计不足,既没有很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解决好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当问题和危机来临时,他又盲目相信人民的理性和各民族间的兄弟情谊,没有发挥联盟中央的作用。戈尔巴乔夫没有及时更新联盟,没有及时划分联盟中央与地方的权限,使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与此同时,俄罗斯联邦在叶利钦的领导下,一方面对民族分离主义浪潮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又与联盟中央争权,让戈尔巴乔夫一次次挽救联盟的努力落空。在苏联解体的进程中,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和叶利钦无疑起了决定性作用。
[1] 埃莱娜·卡·唐科斯:《分崩离析的帝国》,郗文译,新华出版社,1982,第271、215页。
[2] 罗伯特·康奎斯特主编《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刘靖北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9页。
[3] Shahram Akbarzadeh,The Soviet Union:Collapse of the USSR and Form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Republics,History Behind the Headlines:The Origins Of Conflicts Worldwide,Michigan:The Gale Group,20001,pp.252-265.
[4] David MacKenzie and Michael W.Curran,A History of Russia,the Soviet Union and Beyond,Belmont,Calif.:Wadsworth Pub. co.,1993,p.734.
[5] 罗伯特·康奎斯特主编《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第201~202页。
[6] Robert Strayer,Why Did the Soviet Union Collapse?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Change,New York:M.E.Sharpe,1998,p.36.
[7] Коэн С. “Вопро вопросов”:Почему не стало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М.:Спб,2007,с.67-68、77、95.
[8] 雷切尔·沃克:《震撼世界的六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怎样葬送了苏联》,张金鉴译,改革出版社,1999,第167页。
[9] 罗伯特·康奎斯特主编《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第177~178页。
[10] 赵常庆等:《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第196、189、194页。
[11] 吴楚克:《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1页。
[12] 如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陈之骅等主编《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 Барсенков А.С.,Вдовин А.И.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1938-2002. М.:Аспект Пресс,2003,с.307.
[14] Барсенков А.С.,Вдовин А.И.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1938-2002. с.308.
[15] 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522页。
[16] Барсенков А.С.,Вдовин А.И.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1938-2002. с.309.
[17]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第213、214页。
[18] 《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369、370页。
[19] 《列宁全集》第43卷,第355页。
[20]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第108页。
[21] 努·纳扎尔巴耶夫:《时代、命运、个人》,陆兵、王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130页。
[22] 《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第2~3、5页。
[23] 费·丘耶夫:《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王南枝等译,新华出版社,1992,第15~16页。
[24] 《斯大林文集》,第470页。
[25] 米·谢·戈尔巴乔夫:《十月与改革:革命在继续》,莫斯科,新闻社出版社,1987,第32页。
[26] 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岑鼎山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第101页。
[27] 米·谢·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册,述弢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507~508页。
[28] 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 М.:АСТ,2007,с.23.
[29]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600页。
[30]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647~648页。
[31]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522~525页。
[32]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第122~123页。
[33]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第121页。
[34] 纳扎尔巴耶夫:《时代、命运、个人》,第60页。
[35] 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с.25.
[36] 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1945~1991)》,徐锦栋等译,东方出版社,2006,第580页。
[37]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587页。
[38]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593页。
[39]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593~594页。
[40]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595~596页。
[41]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602页。
[42] 皮霍亚:《苏联政权史(1945~1991)》,第583页。
[43] 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册,第623页。
[44] АГФ(戈尔巴乔夫基金会档案),Фонд 10,опись 2,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 с.125。
[45] 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徐昌翰等译,新华出版社,2008,第104页。
[46] 埃莱娜·卡·唐科斯:《分崩离析的帝国》,第206页。
[47] 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第50页。
[48] 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第51页。
[49] АГФ,Фонд 10,опись 2,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 с.60.
[50]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639~640页。
[51] АГФ,Фонд 10,опись 2,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 с.61.
[52] 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第57页。
[53]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662~663页。
[54]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641~642页。
[55] 叶·库·利加乔夫:《警示》,钱乃成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第274页。
[56]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662页。
[57]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643~644页。
[58]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644、645页。
[59]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670页。
[60]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670~671页。
[61] 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第72页。
[62]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第115页。
[63]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第116页。
[64] 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第63页。
[65] 瓦·博尔金:《戈尔巴乔夫沉浮录》,李永全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第329页。
[66]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675~676页。
[67]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522页。
[68] 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 с.63.
[69] 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 с.65.
[70] 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 с.70.
[71] 安德烈·格拉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述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第226页。
[72] 纳扎尔巴耶夫:《时代、命运、个人》,第127页。
[73] 格拉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第221页。
[74]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第110页。
[75] 纳扎尔巴耶夫:《时代、命运、个人》,第135页。
[76] 纳扎尔巴耶夫:《时代、命运、个人》,第136页。
[77] 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第84页。
[78] 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第87~88页。
[79] 新华社国际部编《苏联波罗的海三个共和国民族问题资料》,1972年8月,未刊,第58~59页。
[80] Киселева А.Ф.,Щагина Э.М.(под ред.) Хрестоьатия по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истории(1946-1995),М.:ВЛАДОС,1996,с.346.
[81] 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 с.45.
[82] 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第116页。
[83] 格拉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第233页。
[84] 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第122页。
[85]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第123页。
[86] 格拉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第230页。
[87] 吉连科,苏共中央书记;马斯柳科夫,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梅德韦杰夫,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主席;拉祖莫夫斯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苏共中央书记。
[88]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第531~534页。
[89] 罗·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王晓玉、姚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15页。
[90]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第125页。
[91] 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第148页。
[92] 罗·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第17页。
[93] 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 с.202.
[94] 2000年6月3日《圣彼得堡消息报》,转引自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第21页。
[95] 皮霍亚:《苏联政权史》,第674页。
[96] 《苏联百科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第1、671页。
[97] Примаков Е. Годы в большой политике. М.:СОВЕРШЕННО СЕКРЕТНО,1999,с.76.
[98]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第126页。
[99] 朱利叶托·基耶萨:《别了,俄罗斯!》,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第118页。
[100] 鲍里斯·叶利钦:《总统笔记》,李垂发等译,东方出版社,1995,第27页。
[101] 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 с.212.
[102] 叶利钦:《总统笔记》,第26页。
[103] 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 с.203.
[104] Барсенков А.С.,Вдовин А.И.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1938-2002. с.374.
[105] 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 с.215-216.
[106] Союз можно было сохранить. Белая кника. с.220.
[107] 罗·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第46页。
[108] 转引自Барсенков А.С.,Вдовин А.И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1938-2002. с.375。
[109] 在俄文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的缩写一样,都是“СССР”。
[110] 叶利钦:《总统笔记》,第45页。
[111] 尼古拉·雷日科夫:《背叛的历史——苏联改革秘录》,高洪山、韩生民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第5页。
[112] 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第124页。
[113] 叶利钦:《总统笔记》,第131页。
[114] 沙赫赖:《苏联解体的谎言与事实》,载杨新宇、谢尔盖·沙赫赖、阿利克·哈比布林《变动中的法与宪法》,上海三联书店,2006,第318页。
[115] 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第七版),杨烨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593页。
[116] 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第386~3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