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初,随着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转入反攻,共产国际的工作明显地活跃起来。为了在数万名轴心国战俘中组织反法西斯力量,配合红军打出国境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共产国际迁回莫斯科后,成立了许多委员会,工作人员也猛增了几百人,还不断召开会议,下达各种指示。[33]5月6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召开了第822次会议,讨论改进民族广播电台的工作,还成立了专门委员会,限令5月15日投入工作。[34]这样热火朝天的场面,很难使人想到这个机构的命运即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然而,就在5月8日深夜,季米特洛夫和马努伊尔斯基被召进克里姆林宫。在那里,莫洛托夫向他们通报了斯大林的意见:“作为各国共产党领导中心的共产国际,在目前形势下已成为各国共产党独立发展和执行其独特任务的障碍”,因此应该解散,并且现在就开始制定解散共产国际的相关文件。[35]根据这一指示,季米特洛夫和马努伊尔斯基很快便起草了一个决议草案,并于5月11日提交给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当晚,斯大林召见了他们(莫洛托夫在场),并对决议草案表示满意。接着斯大林与他们讨论了解散这个机构的程序:首先在主席团会议上审核决议草案,并作为向各支部的建议予以通过;然后通知各支部并取得他们的同意;最后在征得各支部同意后予以公布。至于这个机构的哪些职能以及以何种形式继续存在的问题,交由马林科夫和季米特洛夫去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斯大林最后说:经验表明,不应有一个领导所有国家的国际领导中心,这个问题在马克思时期、列宁时期和现在都已显示出来。也许应该过渡到地域性的联合,如南美,美国和加拿大,某些欧洲国家等,但这也不要急于行事。[36]
5月12日,季米特洛夫将决议草案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成员和各书记作了传达,大家认为解散共产国际的建议“原则上和政治上是正确的”,决定第二天召开主席团会议讨论,最后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决定向各大党领导人通报决议草案:波立特(英国)、毛泽东(中国)、铁托(南斯拉夫)、芬德尔(波兰)、杜克洛(法国)、白劳德(美国)、林德罗特(瑞典)。[37]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有给波立特的电报,其中说到,“该文件暂不可在任何地方对外宣扬”。[38]其他通报很可能当时没有发出,因为斯大林在主席团开会前又指示季米特洛夫:①这件事你们不要急。你们把草案提出来讨论,请给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成员两三天时间进行考虑并作出修改。我也有几点修改意见。②草案暂时不要送往国外。至于何时发送,我们以后会作出决定。③不要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似乎我们只是简单地把这些外国领导同志赶走了。这些人将在一些报社继续工作。应该开办4种报纸(德文、罗马尼亚文、意大利文和匈牙利文),还要建立若干反法西斯委员会。[39]事情确实有些急迫,对问题的处理也显得有些慌乱。5月15日《消息报》在第四版刊登的一则报道,或许有助于理解斯大林的心情。该报道指出:5月14日丘吉尔到达华盛顿,与在那里的捷克总统贝奈斯、澳大利亚外长埃瓦特进行了会晤,并将会晤罗斯福总统,英美是否于1943年开辟第二战场与此次会议的结果密切相关。[40]看来,关于解散共产国际一事,对外急需让西方盟国得知消息,对内又担心引起各国党的涣散,斯大林的复杂心情可想而知。
在5月13日有共产国际下属各国党代表参加的主席团会议上,季米特洛夫首先强调,解散共产国际并不是走形式,而是要真正地解散这一机构,这是符合当前政治形势的及时举措。多数与会者在发言中对解散共产国际持完全赞成态度,认为此举有助于联合一切反法西斯力量,组成统一民族阵线。多列士指出:“我完全同意这一草案。我们共产党人既没有成功地粉碎社会民主党派别,阻止一些国家建立法西斯政权,也没能制止法西斯分子将这些国家拉入这场强盗式的战争。(事实证明),旧的工人国际联合组织已经过时。”科拉罗夫说,作为共产国际执委会最老的委员之一,他对解散共产国际没有任何怜惜之情,“其实,共产国际早就不能发挥领导机构的职能了。原因在于,国内外形势已发生了变化。共产国际是在急风暴雨的革命高潮中建立起来的。随着迅速革命论的破产和苏联作为一种新兴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共产国际已成为过去时代的残余”。多洛雷斯则认为,“没有必要保留任何残余组织。因为毫无疑问的是,国际已成为各国共产党组织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如果我们希望让这些党成长壮大,就必须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那些在本国影响较小的共产党代表对解散共产国际有些惋惜,皮克担心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组织尚未成熟到能够独立地解决本国问题。他认为,就德国共产党而言,目前在思想方面正急切需要经验更为丰富的苏联朋友的帮助。拉科西建议在文件中增加关于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条款,“以便使我们在国外的同志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捷克共产党人施维尔玛的发言代表了与会者很多人的复杂情感,他说:“当我了解了决议草案的内容之后,心情难以言表。我是在共产国际中成长起来的,我的全部生活都与国际息息相关。但情感归情感,(我最终还是认为),草案中关于解散国际的政治决定是正确和英明的。”经过讨论,会议一致同意,将草案作为未来决议的基础,并确定草案修改的最终期限为6月17日。[41]
5月17日,共产国际主席团再次召开会议,逐条讨论了解散国际的决议草案,并提交专门成立的编辑委员会进行整理、校订。会议还讨论并决定了该决议付诸实施的方式,即在决议内容最后确定之后,由主席团向共产国际各支部发出通报,各支部则以登报方式予以确认。各支部所发表的声明即意味着接受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42]第二天,由季米特洛夫、马努伊尔斯基、皮克、多列士、多洛雷斯组成的编辑委员会整理和校订了主席团修改的决议草案,然后呈送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同时呈送的还有主席团会议记录和编委会讨论记录。季米特洛夫还报告说,该决议已通过电台发给了陶里亚蒂、哥特瓦尔德和库西宁,他们表示完全同意决议的内容。[43]
5月19日夜,斯大林召集苏联领导人开会。显然是想推卸责任,斯大林在对决议草案提出修改意见时特意指出:需要说明,解散国际的问题是一些支部在战争期间提出来的。会议商定:要预先告诉各支部,将要公布这样一个决议;决议应在10天后公布;公布的决议要由联共(布)中央主席团成员日丹诺夫和马努伊尔斯基签名;收到各支部中央批准该决议的决定后,发布共产国际主席团关于彻底解散的公报。[44]大概感到10天后公布决议太迟,20日上午,斯大林即打电话给季米特洛夫:“难道不能今天就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的决议登报公布?应当尽量加快此事的进程。”季米特洛夫解释说,密码无线电台只能够在白天、夜晚和深夜的固定时间向各党领导人电传决议内容,而他们要破译电报和了解具体内容,最快也得到5月21日。在此之前,我们不宜将决议内容公开。已定21日晚将决议全文交付印刷,这样22日晨可以见报。[45]当天,季米特洛夫就即将公布的关于解散国际的决议内容,分别用密码电报发给各国党领导人。电报称:作为国际联合的集中管理的组织模式,共产国际已不能适应以民族工人党面目出现的各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其发展的阻碍。因而,共产国际主席团要求各共产党支部中央迅速研究本建议,并将讨论结果上报。[46]
5月21日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召开了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莫洛托夫宣读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后,斯大林对此做了一番详细的解说:实践证明,即使马克思和列宁,在目前情形之下也无法用一个国际中心来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人运动实施领导。尤其是在战争条件下,情况如此复杂——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共产党组织的任务是推翻自己的政府和采取失败主义策略,而苏联、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共产党则相反,他们的目标是全力支持自己的政府,以便尽快地消灭敌人。当共产国际建立之时,我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认为我们有能力领导所有国家的运动。这是我们的一个失误。如果让国际继续存在下去,将会对国际的声誉造成损害。而这种情形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解散共产国际还有一个原因,这在决议中没有明确提及。那就是,作为共产国际分支机构的各国共产党均受到了无端的指责——似乎他们是别的国家的代理人。这对他们在本国群众中广泛开展工作造成了消极影响。而随着共产国际的解散,敌人也就丧失了藉此指责共产党的口实。国际的解散无疑会巩固以民族工人党面目出现的各国共产党的地位,并加强各族人民的国际主义意识,而后者则是苏联赖以维系的根基。斯大林讲话后,会议一致通过了决议,并就有关国际解散的具体问题交换了意见。[47]
尽管季米特洛夫向共产国际各处领导人说“解散工作将会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但是尚未等到各国共产党支部回复意见,5月22日《真理报》便公布了主席团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对此所做的解释是,由于战争环境,无法召开会议,只得通过报纸将这一建议提交各国支部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报上标明的决议通过的日期是5月15日,而不是最后定稿的5月19日。[48]这显然是希望引起英美盟友注意的一个细节。第二天,斯大林又迫不及待地举行了“答记者问”。斯大林解释说,解散共产国际是为了驳斥纳粹分子和工人运动中其他敌人的谣言,即莫斯科打算干涉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其目的是使这些国家“布尔什维克化”,以及各国共产党都服从外国的命令。[49]当然,斯大林这些话主要也是说给正在华盛顿会晤的英美领导人听的,以此进一步证明苏联愿意与西方保持长久合作的诚意。5月28日,斯大林在书面答复英国路透社驻莫斯科记者的问题时,再次解释说:解散共产国际的目的在于揭穿希特勒分子关于“莫斯科企图干预别国生活,并使他们布尔什维克化”的谎言;粉碎共产主义敌人关于各国共产党不顾本国人民利益而只是遵照外来命令行事的诬蔑;便于动员各国进步势力,不分党派和宗教信仰,联合成统一的民族解放阵营,以展开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便于把一切爱好自由的人民联合成统一的国际阵营,为各国人民将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扫清道路。[50]
5月31日前,多数国家的共产党都已经回电,表示支持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的提议。它们是:英国、法国、中国、瑞典、南斯拉夫、叙利亚和黎巴嫩、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古巴、哥伦比亚、瑞士。另外,还收到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和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支持解散国际的政治决议,这些党的领导人就在莫斯科。5月31日季米特洛夫通报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近日内在收到波兰工人党,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和希腊等国共产党组织的回电之后,即可发布公报说: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解散国际的建议,已得到绝大多数共产党组织的认可。[51]接到报告后,斯大林似乎有些等得不耐烦了,于6月2日夜间给季米特洛夫打电话问:“需要收到所有共产党通知之后才发表公报吗?”季米特洛夫回答说,因有些党将于6月7~8日召开代表会议,应该再等几天。斯大林只好作罢。[52]
6月5日季米特洛夫向莫洛托夫报告,在共产国际41个支部中,已有29个表示赞同共产国际主席团的提议,还未递交报告的共产党支部包括: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卢森堡、希腊、土耳其、阿尔巴尼亚、印度、日本、巴西、新西兰。季米特洛夫决定,即使不再收到此类报告,仍打算在6月8日召集共产国际主席团会议,并在会议上审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和批准公报。此前,公报草案将发给斯大林审阅。公报的见报日期拟定在6月10日,即英国工党会议开幕(6月13日)前夕。季米特洛夫还报告说:在此次大会上除了要确认关于解散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书记处和国际监督委员会等机构的决议外,还打算成立由季米特洛夫(任主席)、马努伊尔斯基、皮克、埃尔科利以及经济活动管理局局长苏哈列夫(任秘书)等人组成的委员会,具体负责清理共产国际原有机构及其财产的工作。整个工作结束日期限定于1943年8月1日前。[53]
经斯大林同意后,6月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召开了最后一次(第826次)会议。会议确定,共产国际的所有支部一致批准关于解散国际的建议,没有任何支部对此提出异议。余下的程序完全是按照季米特洛夫事先报告的计划进行的。[54]6月10日,《真理报》刊登了31个赞成解散国际的共产党支部的名单,以及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签署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决议,宣布共产国际从即日起正式解散。[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