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10月底。
顾骜搞定了天鲲和王安的硬件布局之后,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到了第一方平台独占软件的开拓上。
在微软咄咄逼人的竞争姿态下,封闭式操作系统的公司,无论是做电脑,还是游戏机,在未来至少十年,好用的、能解决独特需求痛点的独占软件,始终是一个最主要的竞争利器。
过去几年,王安WPS电脑和苹果MAC II,相对于野路子的微软MS-DOS电脑,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是“键鼠作图的设计软件”系列,包括CAD/PS/PROTEL等系列的玩意儿。
不过,现在要移植到WPS BOOK笔记本上,难度颇高。
主要是这个时代的液晶屏,可显示的颜色太少。
历史上,IBM公司92年下半年推出的10.4英寸屏ThinkPad首款700C,屏幕就只有八种颜色——因为IBM没有提前数年介入夏普的液晶布局,所以约翰·埃克斯是买的夏普的现成货,夏普能造什么IBM就用什么。
顾骜现在能用的,最多尺寸比IBM的大一些,但颜色上真要说有多么丰富,也是做不到的。
同期很多其他液晶产品还在用黑白屏呢。
颜色这么少的屏幕,肯定不能用来搞PS这类面向时尚和艺术设计师的场景。
倒是CAD/PROTEL这些工程人员常用的软件,可以完美移植。
而且至今为止,CAD类软件在微软的DOS系统上的那些版本,还依然没有开发键鼠绘图的版本,居然可以让WPS把这个独门细分市场继续再占两年。
或许,是因为微软扩张太快,粗放式跑马圈地,所以没想到精耕细作抢细分市场吧。
毕竟三年前,微软的市值都还不到50亿美元,现在却有200多亿了,这个翻倍往上涨的速度还是很快的。萝卜快了不洗泥,说的就是这种暴发户。
不过不管微软反应再怎么迟钝,这种独占细分也就占个一两年优势了,到了WIN95时代的产品出来后,微软肯定不会再放任自己有功能性的盲维。
至于笔记本的CPU处理能力和内存这些能不能撑起上述软件,是不用担心的。
经过四年的长足发展,目前的王安WPS BOOK将采用摩托罗拉最新为POWER PC计划研发的G2处理器,主频达到了30MHz。
即使外行只看指标,也能看出这玩意儿比1988年版10Mhz主频的68000系列要强一些。
因为如今依然没有显卡的概念,所以将来做新的台式机时,王安公司依然会考虑借鉴88年款WPS电脑的设计,弄双芯片,一块G2担当CPU,另一块担当音频和图像处理。
不过笔记本上面,搞两块G2发热就太恐怖了,所以只上了一块,而相当于声卡显卡那部分的处理功能,都按照后世“集成声卡/集成显卡”的做法,牺牲一部分CPU的算力来处理。
因此,只看运算处理指标的话,明年即将上市的WPS BOOK,也会比4年前的台式机强50%,而如果是新台式机跟旧台式机对比,则能提升三倍。
这些领域不会发生什么意外,无非都是摩尔定律的延伸。
另外说句题外话,王安用的摩托罗拉最新CPU,性能上是一点都不输于英特尔的386系列最新版的,英特尔的386系列出到1992年,基本上也才出到20MHz主频的款式,其他缓存、位数、总线……杂七杂八的指标,并没有对摩托罗拉有什么优势。
英特尔唯一的优势是X86架构的普及度比较好,真正跟着微软的顺风车,实现了整合行业标准。
所以,如果历史不发生改变的话,G2也将是摩托罗拉能在功能性上赢得对英特尔同期产品局部优势的最后一款产品了。
等到94、95年左右,摩托罗拉的CPU进入G3时代时,它已经力不从心地被英特尔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一来是那时候耗费了摩托罗拉公司绝大多数资源的“铱星计划”项目将遭到失败,二来是英特尔的盟友微软会推出WIN95,然后对摩托罗拉系来说,就是雪崩一样的结局。
但至少现在,顾骜还能跟着这条破船合作几年,趁着队友不辨贤愚的机会,买珠还椟,榨干利益,最后再跳船。
……
既然所有指望画面、效果花里胡哨的新应用,都不可能在WPS BOOK上成为差异化竞争优势,“独占软件”领域能打的牌就很少了。
办公应用这些,是王安的一贯强势,能发掘的需求早就发掘完了。
顾骜只能寄希望于一款划时代的重磅应用。
而且是一款不仅给WPS BOOK笔记本使用的应用,更是可以兼容发售到WPS的老款台式机上,也就是说在WPS OS自家操作系统的机器上都能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天晚上下班之前,约翰钱伯斯给了他一个好消息。
“老板,您两个月前布置的那个事儿,软件部的人已经搞出点眉目来了——基于那个布列塔尼亚佬、蒂姆·李的WW-WEB,开发的独立内核访问器,支持图形操作和文件夹浏览。协议也是用的WWW的协议,不过因为目前还没有服务提供方的授权,暂时无法使用,我们只能花钱模拟测试。”
约翰钱伯斯来汇报的时候,软件部门的负责人也是跟来展示,两人拿了一台半成品的笔记本工程样机,还有一台预装了的测试台式机,向顾骜演示。
原来,顾骜指望赢得短期优势的独门应用,正是一款浏览器。
当然了,在1991年就研发浏览器,那是个高科技的活儿,绝对不可能跟后世那种小牌一样用别人的浏览器内核、外面套个皮就算数。
不过,也别把这玩意儿想得太复杂,因为如今浏览器要服务的对象,也是非常简陋的,要索引的数据和文件也非常稀少。
“很好,我看一下效果。”顾骜在索引框上点击着选项,然后在自行架构的测试数据库里检索文件内容,远程浏览,打开,访问网关解析……
一些基本的操作,至少勉强是能跑通了。
有些不了解互联网早期发展史的看官,可能会觉得懵逼:1991年哪来的互联网?又怎么会需要浏览器呢?
其实,1991年确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互联网,只有一些可以远程异地访问的“各自为战局域网”。
但是这种“各自为战的局域网”,又跟80年代初开始的传统局域网不太一样。
80年代的局域网,就是跟后世大家公司里很多电脑局域连接效果差不多,是不能随便添加允许接入节点的,当时叫UUCP,也就是用于UNIX系统电脑之间的组网文件传输、拷贝。
管理网关的人允许这个局域网有多少成员多少访问者、分给你多少IP,就全部定死了(当然,那个时候甚至都不叫IP地址,但确实是有一个寻址工具的)
曾经当过国务卿、退休后去当董事的黑格阁下,他当董事的那家公司“美国在线”,就是从1985年开始,经营基于UUCP在线传输游戏软件销售业务的公司。
至于如何实现远程传输,主要是靠电话线的拨号带宽。(当时还有人用UUCP发电子邮件,性质跟发传真差不多)
那种生意后世很难想象,可以大致类比成“你给了对方钱之后,对方在网上把下载文件拷给你”。但绝对不是后世那样直接传输或者留个种子网盘什么的,操作是很繁琐的,需要专门的资深技术员来调试操作,中国人肯定都没见过。
那么,90年代初、互联网出现之前这几年过渡期里,那些新的“可扩展局域网”,跟UUCP又有什么本质差别呢?
这两年里,有两个对后世影响比较重大的新事物。
一个是欧洲人搞的WWW,也就是WorldWideWeb(万维网),这个东西最初是布列塔尼亚研究员蒂姆·李,和他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一群同事,弄出来的一个数据库检索访问工具。
一开始他们的目的,是弄一个跟后世维基百科数据库类似的知识库,可以随便在哪儿访问资料库里的东西,而且可访问权限的验证要比UUCP简化很多,还加入了超文本。
(80年代的UUCP要添加新的访问者是需要网关来操作、给授权的。就像一家网吧的局域网要加电脑,要网管人工操作。所以不能“随便不经过任何人同意就直接增加新的访问者”,那就肯定不算“开放的互联网”,互联网你得是谁想上就能上的)
WWW(万维网)是在1990年年初诞生的,距离顾骜眼下这个时间点,已经是20个月之前的事儿了。
但是,万维网刚诞生的时候,它也不算真·互联网,它的影响力只是局限在欧洲的科研圈子里,至今为止也才发展出大约几百个付费访问节点。(那时候上这种“局域网”还要给数据库运营方钱)
因为技术发展到了这一步,世界上总会有聪明人不约而同想到差不多的点子、而且标准、侧重各不相同。
就在万维网诞生后一年多,也就是91年暑假之前,美国人也有单位搞出了一套看起来竞争力挺强的、但策略和架构略有差异的东西,就是明尼苏达大学的“谷佛网(GOPHER)”。
谷佛网和万维网的技术细节差异没什么好多说的,写出来也没人感兴趣。这里只说一点准入门槛方面的竞争优势差异。
那就是90年初的万维网,并没有“服务器”的概念,它本意就是给欧洲各科研机构远程互访数据库而设的,所以可以访问万维网的当时都是大型机或者小型机,而没有个人电脑。
个人电脑本身性能、算力、架构,都不足以支撑直接访问万维网。
而谷佛网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引入了服务器—客户的架构体系。它选择了专门分出服务器来搞域名或者说资源地址的解析、分配、管理,而客户端只是一个访问。
相当于从此以后,网络才有了用户端和服务器端,而在此之前,所有人看到的“网页”界面,都是跟程序员看到的调试后台界面一样不分的。
把服务提供者和客户区分开来,这就极大降低了“客户”进入和尝试的门槛,所以历史上谷佛网在出现后的一年多里,很快在全世界发展出了几万个支持访问节点。
不过后来的历史,众所周知还是万维网胜出了。主要是谷佛网只是有了一个“让‘客户’准入门槛变低”的架构优势,但其他基础做得不好。
比如谷佛网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图文访问,只能纯文字访问,还有其他一些劣势。
所以谷佛唯一的优势,历史上在1993年被万维网“学习借鉴吸收”之后,更老牌、专业功能更好的万维网就重新胜出了,在人类需要一个通用的互联网标准时,也就顺理成章得到了支持。
另一方面,万维网在90年初刚投放的时候,是付费使用的,在看到谷佛网的竞争之后,在93年初最终宣布了永久免费,这也是导致万维网竞争胜出的重要原因。
谷佛网开始也免费过,但免费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发现无法成为国际通用标准、并且靠后续利益预期回本后,谷佛最终取消了免费,这就彻底放弃了竞争可能性。
(注:这里面的斗争肯定没有我说的这么简单,但我是为了阅读性,确保大多数读者都能比较直观地理解。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专业历史文献对吧,不用到小说里来求知,小说能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我觉得已经是很有社会责任感了。)
万维网成为了全球通用的互联网架构标准,还衍生出无数技术标准,比如TCP/IP协议的标准、IPV4的寻址机制、由此导出的需要架设全球域名解析根服务器、以及物理层面上注定IPV4根服务器只能有1+12的模式总共13台……
另外说句补充,即使在万维网胜出了之后,谷佛网也并没有消散,那东西后世是一直能用的,只不过普通网民不会去用,也没条件罢了。有很多后来的专业远程服务系统,也是基于谷佛的技术路线一路发展下来的。
当然了,谷佛网和万维网之间的恩怨纠葛,如今还没有白热化。
在1991年10月底这个时间点,互联网还没有诞生,但互联网标准的两个竞争者已经诞生了,而且在各显神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适用范围。
当它们决出胜负的那一刻,也就是真·互联网诞生的时候。
顾骜要做的,只是不要浪费资源——既然这个世界的伪·互联网,已经在两三个月前提供了“服务器—客户”架构,那么,他当然要为自己的WPS BOOK和旧款台式机,配置一个应用层面更便捷、准入门槛更低的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