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未央 西汉文帝皇后窦氏

现在我们讲到汉代的另一位皇后,汉文帝皇后窦氏。

窦氏的名字于当时史载无考,只有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里头,提到西晋皇甫谧曾说窦氏的名字为“猗房”,不过皇甫谧老先生是以名医和文学家留名史册,他关于商纣王等的记录都有些浪漫发挥过度,且离窦氏时代亦有数百年了,所以我们暂时还是抛开这个很漂亮的名字,叫她窦氏吧。

窦氏出身草根,这个草根和吕雉的草根还略有不同,吕雉家好歹有钱有人,她爹还能做县令的贵宾。窦氏家一穷二白,父母双亡,不得已入宫为奴,与一兄一弟各自天涯。

宫里的日子也不是特别好过,后宫升级之路基本上在窦氏进宫不久就没有了,因为皇帝死了。

汉高祖刘邦驾崩,太后吕雉执政,把一部分后宫妃子放出来随其子到封地去,同时又把一些多余的宫女分赐诸王,而窦氏便成为被分配出去的宫女之一。

窦氏是清河郡人,在赵国附近,她自然是希望能够分到赵国去,这样也可以回到故乡,寻找亲人。不过可能赵国是个大热门,想去的人太多,窦氏给经办人的钱不够,结果她不但没分到赵国,反而分到了代国去。

代国和赵国离首都长安的距离在地图上可以看得到,赵国明显更近更强大,而代国就有点属于偏远地区的意思了。当时被封为赵王的是刘邦爱子,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而被封为代王的刘恒,是不得宠的妃子薄夫人所生。

窦氏不得已,只得忍着伤心去了遥远的代国,和另外四个宫女走上了迢迢行程。那时候她可能感慨自己运气太坏,这一去代国,很可能与首都长安城,与自己的亲人永别了。

然而她并不知道,这并不是她的噩运,而是她的好运。

代国虽然偏远,日子艰苦,却因为这样,竞争压力也小,想来这些贿赂不够瞧,被弄到代国去的宫女应该也不是什么出挑的人才。

窦氏被薄太后指派去照顾当时才八岁的代王刘恒,窦氏从小在家当惯了姐姐,把刘恒照顾得很是周到,两人渐渐形成类似于袭人和宝玉的感情。因此在刘恒长大娶妻之后,窦氏也成了刘恒的小妾。

刘恒为人聪明,在代国这种偏远地区,深刻地感受到了民间疾苦,执政风格也是艰苦朴素,勤政爱民,赢得了属臣和民间的赞誉之声。

在家庭中,他也享有妻妾和美、儿女绕膝的幸福生活。史载刘恒继位前(二十二岁前)最起码有了七个孩子。和他的正室王后一共生了四个嫡子,和窦氏一共生了一女二子,其他姬妾生育情况不明。

就在代王刘恒在偏远地区努力而勤劳经营着自己幸福小日子的时候,一个来自京城长安的使者,带来了远方的消息。

这个消息是:请您回去当皇帝。

刘恒惊呆了!

当时长安的情况是,太后吕雉已死,朝中重臣周勃、陈平等诛杀吕氏族人,废吕后所立的少帝,紧接就要挑选新帝了。

各位功臣经历了吕后之事以后,对于新帝的最大要求就是:母族薄弱,自己老实。

对于大汉朝的群臣来说,谁也不愿意再面对一个强权的太后了,因此母族薄弱的代王刘恒就成了一个首选项。

然而当来自长安的使者来到代国的时候,带来的并不是欣喜,而是惊恐。盖因当时政局变幻太厉害,而代国离长安又太远,听到的消息并不准确。想想赵国刘如意当年就是被吕后的一道旨意骗到长安被杀死,而这些年来刘姓诸侯王也置身于吕后执政风雨飘摇的局面,时年二十二岁的刘恒不知道该不应该相信这个所谓要接他去“当皇帝”的京城使者。

于是他和他的属臣商量了半天,各有分歧,最后只能去占卜,占出一个大吉来。于是刘恒和他的属臣决定赌一把,还是上路去长安了。但他上路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先是派自己的舅舅薄昭到长安城探听虚实。薄昭飞骑入京,见了重臣周勃,证明了接刘恒为帝的消息是真的,于是刘恒放了一半心。但走到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他又不敢走了,再派属臣宋昌先进城探路,然后由京中派出大臣来接他进京,直到最后一刻还悬着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进了长安,坐上了皇帝宝座。

当然,做了皇帝以后,就要赶紧接老娘和老婆孩子进京了。

我们之前说过,刘恒是有正室王后的,而这位王室王后,还给刘恒生了四个儿子,那么依照常理,刘恒当上皇帝以后,当上皇后的当然会是这位代王后,当上太子的,也应该是她所生的嫡子。

然而,世事大大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就在刘恒登基元年元月,他宣布所立的长子,却是小妾窦氏所生的长子刘启,转眼他又在三月后册封窦氏为皇后。

一夜之间,似乎刘恒的原配王后以及她所生的四个嫡子就这么人间蒸发了,在长安城中不明真相的人们心中,似乎新帝的王后一直就是窦氏,而嫡子就只有窦氏所生的二子刘启、刘武一样。

而在史书中,这位代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就含含糊糊地写了“病死”,窦氏这个草根女忽然间一飞冲天成为皇后,这就给了人无穷的想象。按照谁得利谁就最有可能是黑手的原则,窦氏也在一些后世文人眼中变成了工于心计、手段厉害的宫斗女,干掉了原配和四个嫡子成为皇后。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以刘恒执政时的手段,以太后薄氏历经数个王朝几任婚姻在残酷的刘邦后宫活到最后成了胜利者的心机,一个普通的草根女窦氏想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玩这种花样,等于是找死。何况,能够生出四个嫡子的代王后,更不可能是一个宫女出身毫无倚仗的窦氏一个人就能够干得掉的。

那么,代王后和她的四个嫡子,是怎么死的呢?真是如书上所说“病死”的吗?是什么样的病,这么恰好让代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死了,而其他人毫发无损?

这就是人为的“病死”了,当然,窦氏干不了这事。

干掉代王后和她四个嫡子的,是当时的政治时势,也是刘恒本人及薄太后。

代王后是谁,史书含糊不提,怎么死的,也含糊不提。然则联想到当时吕后执政,广嫁吕氏女给刘姓诸侯王为妻,甚至有不惜强令诸侯王杀原配娶吕氏女的旧例来看,刘邦死时才八岁的刘恒所娶之原配正室,很可能就是吕后强派给他的吕氏女。

这些吕氏女嫁给刘姓诸侯王,有些婚姻和谐,有些则夫妻翻脸。赵王刘友甚至因宠爱姬妾,而被其妻吕氏诬告谋反而死于狱中。而一向小心谨慎、谦和待人的刘恒母子,自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从这位代王后连生四个嫡子的情况来看,这位吕氏女在代国一定过得相当心满意足。而窦氏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出一女二子来,也一定是很低调很温顺到让这位代王后不至于生出要除了她的嫉恨之心。

然而当时因为善待吕氏女而平安度过危险期的刘恒,一旦登上皇位之后问题就来了——刘恒因为母族薄弱为人温和,而被这些诛杀诸吕的权臣选中当了皇帝,那么他如果有一个吕氏女的王后,还带着有吕氏血脉的四个嫡子进京,会让权臣们怎么想呢?

于是当机立断的刘恒母子,就直接让这位代王妃连她的四个嫡子,就这么直接在代国“病死”了,而进京的新帝妻儿,就成了一向老实低调的窦氏及其儿子。甚至在他们一进京,刘恒就迫不及待地宣布“长子”刘启为太子,封窦氏为皇后。一床锦被掩过,一切悄无声息,花团锦簇得如同那位代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从来不曾在世间存在过一样。

而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决定一个皇后的准备人选,以薄太后和刘恒的谨慎来说,一定会选择一个能够绝对掌控,出了事情也能够毫无后患地换掉的人。而出身草根、温驯老实的窦氏,便是最好的人选。

那么窦氏面对这样的天降好运,会怎么想呢?一个宫婢出身成为侍妾,因其温驯而安全度日的女子,看到如此得意的代王后及四个孩子一夕而死,纵然忽然天降好运,恐怕也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我们回头看看,她怕的是什么?

首先是她的婆婆薄太后,这位女士心比天高,经历复杂。其母当年是魏国宗室女,幼年时请卜者为薄姬看相,就说她当生天子。于是她母亲就把薄姬送进项羽部将魏豹府中,成为魏豹的妃子。而魏豹也因为这句话,而对薄姬十分宠爱,并谋求自立为王,结果被刘邦打败,薄姬也没入汉宫。据史料记载,薄姬年少时曾与管夫人、赵子儿十分要好,约定说:“先贵者不要忘记同伴。”后来管夫人、赵子儿先受到刘邦的宠幸,拿当年相约之事取笑,令刘邦心生怜悯,而召薄姬入侍,自此生刘恒。薄姬因一直不得宠,所以低调处事,不招吕后之嫉,所以反而在刘邦死后,得以与其子刘恒去了封国成为太后。

刘邦死,刘恒成为代王时才八岁,薄姬带着刘恒艰苦朴素,甚至亲自纺织,这才在代国站住脚跟。刘恒入京,又是由薄姬的亲弟弟薄昭率先探路,结交周勃,保得刘恒顺利继位。刘恒继位以后自然是在长安,母子通讯不便,那么处死还在代国的代王后及四个嫡子并让窦氏和其子成为新皇后和新太子的决定,是谁做出的?自然只能是薄姬了。

一个被世人视为“老实”、“无害”了一辈子的女人,在关键时刻能够下这样的决断,着实是令人寒心的。

当然,窦氏的丈夫刘恒亦不是一个简单人物,大名鼎鼎的汉文帝,可不仅仅只是在史书中留下仁慈爱民的名声而已,他能够坐稳江山,在政治上亦是毫不手软的。在立足未稳之时,他对重臣周勃恭敬万分,一到时机就以各种琐事数据把周勃弄得当庭无言,然后又将周勃以谋反之罪下狱要处死,幸得薄昭与薄太后求情,方赦了周勃。继位第三年,杀济北王刘兴;再三年,又杀在“诛诸吕”中立下大功的淮南王刘长。

甚至对于母亲薄太后,刘恒虽然恭敬孝顺有加,但翻脸无情起来,也是够呛的。前面说到那位为了给刘恒继位,而舍命去长安打前站探路的舅舅薄昭,却在后面因为“违法杀皇帝使者”之事,被刘恒逼迫自杀。而在这件事里,看得到大臣们的劝阻和抗议,却看不到薄太后的表示。

参见后来另一个类似的案例,汉武帝之母王太后因为弟弟田蚡与窦婴相争,本是田蚡理亏,但王太后以绝食相胁,逼得汉武帝杀死窦婴,两相对比,薄太后的毫无动静,实在是有点让人心寒。不晓得是薄太后薄情,还是知道不管她怎么折腾哀求,也不会对刘恒的决定有任何的影响,徒劳无功罢了。

总之,这两母子是一个比一个冷血和狠辣,有这样的婆婆和这样的丈夫,草根出身大字不识的窦氏,想不老实,也不可能了。

而薄太后也很喜欢这样的儿媳妇,窦氏的优点最明显,老实温驯,重点就是:省心!

所以薄太后不吝在各种场合表示对这个儿媳的满意,拉着她一起纺织,亲自教她识字读书,从刘恒的姬妾中挑中她立为皇后,并在立她为皇后以后,满足她思亲之愿,传旨天下为她寻找失散多年的两个兄弟。

照例,汉家皇后的母族应该有所荫封,但刘恒却没有下这个命令,反而是薄太后出面,亲自下令追封窦后之父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并在窦氏家乡清河郡安置陵园,并同意其规格和仪式与薄太后父亲的灵文园一样。

在这件事里,薄太后在努力表现自己是个“好婆婆”,但事实上,这件事哪怕薄太后不出面,窦氏作为皇后,也应该有这个待遇。反而是窦氏的兄弟,照例应该封侯的,却只能在薄太后死后,才由汉景帝封侯。

说到窦氏的兄弟,史记上关于窦氏总共也就七八百字,有一半倒在讲她与弟弟窦少君姐弟相认的事,因此此书亦不能免俗,在此一提。

史载窦氏有兄弟二人,兄名窦长君,弟名窦广国,字少君。史书中记载的主要是与窦少君有关的事。窦少君是个可怜的孩子,窦氏入宫前,对这个弟弟十分疼惜。但在那种年代里无依无靠的两兄弟,简直是悲惨世界的代名词,尤以窦少君为甚。据说他四五岁时就因家境贫困,被人掳掠贩卖到外地,又被辗转贩卖了十几户人家,最后被卖到矿山为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到底有多惨。采矿很惨,时不时还会遇上塌方,一次矿难一百多号人就这么埋在里头了,结果只有窦少君脱险逃生。他的主人觉得奇怪,找一个卜者一算卦,说是窦少君是贵人,有封侯的命。主人觉得奇货可居,于是带着他上长安找机遇,结果一到长安就听说皇后在找弟弟,跟少君同姓同乡,于是就来相认。窦少君虽然被拐卖的时候年纪还小,但由于后来的遭遇太悲惨,以至于生命最初那一点亲情和温暖在记忆里反而显得格外深刻,成为安抚他度过悲惨少年、青年期的微弱力量。在寻找人员的启发下,他回忆起幼年与姊姊一起采桑叶从树上摔下来的情景,等到窦后亲自来问时,又说出窦氏入宫前,在驿站分别时讨来米汤水给他洗头,临走时又将食物留给他的情景……

窦后听罢往事,再听说弟弟多年为奴的悲惨遭遇,泣不成声,“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于长安。”本来是一件挺皆大欢喜的事,但是下面一句却是“绛侯、灌将军等曰:‘……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又复效吕氏大事也。’于是乃选长者士之有节行者与居。窦长君、少君由此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尊贵骄人。” 绛侯是周勃,灌将军是灌婴,这两个是诛杀诸吕的大功臣,他们这一出面,窦氏家族就此退让,小心翼翼。

这是窦氏的聪明之处,君不见后来立下大功的薄昭亦要被逼自杀,当时这几位重臣的权力虽然很大,但后来在汉文帝的权谋之下,周勃下狱,灌婴后人被撤封国,曾经骄横的权臣,亦狠狠吃了新帝的苦头,自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窦氏成为皇后,是在当时情势之下,薄太后母子做的一个权宜选项,所以在当上皇后之后,窦后亦是一如寻常的小心恭敬。

长安城花花世界,美女如云,一国之天子,尽可享用。后宫中便有各种妃子冒头,如慎夫人、尹姬等先后得宠。汉文帝自命为人简朴,喜欢黄老之术,“清静无为”。窦后很老实地遵守了这些规定,衣着简朴,亲自纺织,但慎夫人却衣着华丽,招摇宫中。慎夫人甚至在公开场合与皇后同席并座,与刘恒同辇而行,处处要压皇后一头。

一次行猎游玩的酒宴上,慎夫人的席位如在宫中一般,与皇后并列,大臣袁盎看到后认为这很失礼,就命令人将慎夫人的席位挪到皇后下面去。慎夫人居然大发脾气,不肯就座,而汉文帝也因此问责袁盎。

袁盎却对汉文帝说,他如此宠爱慎夫人,不怕将来慎夫人落得戚夫人的下场吗?汉文帝悚然而惊,忙以厚礼谢袁盎。

慎夫人无子,汉文帝可能因此认为虽然不能立她为皇后,但给予她皇后同等的待遇,是对慎夫人的补偿。但他却没有想到,慎夫人今日对皇后的冒犯,会埋下将来的杀身之祸。将来新帝继位,只要有人翻起新种“越礼”的旧帐来,慎夫人就会倒霉。所以当袁盎提醒他这一点的时候,他才猛然惊醒过来。自然,事情过去,慎夫人得宠如故,窦后依旧布景板。

但这件在外人眼中已经相当严重的“失仪”之事中,窦后没有表示,是因为她素日已经忍习惯了;慎夫人发脾气,亦是因为她平时习惯了自己与皇后平起平坐而不知失礼。而纵容后宫形成这种情况的汉文帝,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种“下克上”的情况成了定例时,窦后的体面,居然要一个大臣扳回,的确是皇后的悲哀和无能。

此外,汉文帝刘恒爱好广泛,不但喜欢宠妃,还喜欢男宠。著名的财神邓通,就是汉文帝的男宠。所谓邓通之富,就是因为汉文帝听了卜者之言,说邓通将来会饿死。于是汉文帝大惊,将整座铜山赐予邓通,相当于今天来说,就是给了邓通铸币权,想铸多少钱就铸多少钱。

而太子刘启,也因为邓通的出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事情起源于汉文帝刘恒一次背上长了个脓疮,邓通为了讨好他,亲自为他吸脓疮。结果刚好太子刘启到来,刘恒一起兴起,就问太子,你可愿意如邓通一样为我吸脓疮?刘启仓促之间不及应对,刘恒见他神情,顿时冷了心肠,认为太子对自己不够真心。此事一出,就成为了刘启太子生涯中的危机。

窦氏的皇后生涯,就是面对这些一波又一波的竞争者和破坏者,她为此心惊胆战,日日垂泪。后来就渐渐地生了一场大病,眼睛也变得渐渐不能视物,直至最终完全失明。作为一个锦衣玉食的皇后,生病到双目失明,是哭得太多,还是抑郁太甚呢,谁也不得而知。

她所生的两儿一女,也在这危险的深宫中,与母亲共同经历了患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终汉景帝刘启一生,都对这个母亲不管有理还是无理的要求十分包容。

不是没有人把主意打到皇后的宝座上,可是窦氏作为薄太后和刘恒眼中一个省心的皇后,作为大臣们眼中一个母族薄弱自己存在感同样薄弱的皇后,作为皇太子之母,大家觉得还是让她继续保留在这个位置上对大家都比较好。大家固然不愿意再出现吕后那样的权后,但也不喜欢出现宠妃夺嫡的事,太麻烦。

然而,窦氏在失宠、失明的打击之后,在这种极度痛苦中,她对黄老之术的感情,渐渐从原来的迎合丈夫,变成了在痛苦中的心灵寄托。据说窦后在双目失明之后,经常叫人给她念诵《老子》的内容,估计此时此刻,也唯有那种提供“无为”的“黄老之术”,能够安抚她的痛苦,因此使得她终生对黄老之学有着深厚的热爱。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这是一个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皇帝,他勤政爱民、艰苦朴素、推行仁政、废除酷刑、定诸侯、平外患,开创了“文景之治”。

对于汉文帝的去世,窦皇后是悲痛的,但同时也是解脱的。在汉文帝晚年,他对双目失明的窦皇后已经情弛爱淡,窦皇后虽然对他的知遇之恩感激深重,可对于他是否可能以新欢取代自己母子的地位,也是深怀恐惧的。

现在,一切都结束了,故人只留下了美好回忆,而这种美好回忆,又会在她再也看不见光明的眼睛里,一次次被深化,甚至让她自己也深深地再度相信这种美好感情的存在。

窦皇后成了窦太后,她的儿子刘启成了新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景帝。

在某些方面,窦太后一直保持着很接地气的草根性,她对生活最大的满足,并不是荣华富贵,而是亲情美满。她寻回了兄弟们,她对她的儿女们纵容宠爱,而她的儿女们与她一起经历了从代国到长安,从风雨飘摇到同舟同济,也同样对她感情深厚。

刘启继位之后,就大封窦氏亲族,太后之兄窦长君早死,其子窦彭祖被封为南皮侯,太后之弟窦少君被封为章武侯,其侄大将军窦婴,平七国乱,被封魏其侯。

汉景帝同时对姐姐馆陶公主、弟弟梁王刘武都非常友爱,兄弟两人也是感情深厚。

汉景帝刘启继位不久,就爆发了“七国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联手叛乱,波及天下,幸得周亚夫及时平乱,而窦氏家族的窦婴和梁王刘武也在战争中立下大功。

天下平定以后,梁王刘武入朝庆祝,汉景帝刘启设宴款待,喝到兴起的时候,说起弟弟的功劳,历数对弟弟的感情,竟一时失口,说自己死后要将帝位传给弟弟刘武。

当然这只是汉景帝的失口,但窦太后却不知道怎么地信以为真了,转眼就要汉景帝兑现承诺,要立刘武为储君。

窦太后本是草根女,其实对政治并不懂,多年来安分守己地在后宫过着温驯的生活,眼睛还好的时候,也不过是读读黄老之学,到双目失明的时候,基本上就只有靠听别人念书来打发日子了。虽然黄老之学是文景时代的政治理念,但从一家学说到政治理念的执行,还是有相当远的一段距离,奈何窦氏是不懂政治的,更不懂得皇位的交接,是不能私相授受的事情。

刘启一时失口,被顽固老妈纠缠,后悔不迭。窦太后一心把世间最好的东西都留给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可以共享权势与富贵,而忘记了皇权并不是过家家,不但没有达到她的心愿,反而让刘启和刘武兄弟之间的感情产生了不可融合的裂缝。

窦氏族人窦婴也曾劝窦太后说父子相传,是本朝的祖制,怎可立弟弟?结果此言惹怒了窦太后,差点要把窦婴给除名。

而刘启也知道,同他的瞎眼老母,是无法解释清这件事的。甚至别人说的话,也很难让窦太后听得进去。他不愿意和母亲闹翻脸,但更不愿意顺从母亲,于是将此事推到大臣们身上,说是诸大臣不肯。朝议几次以后,刘启顺水推舟,就立了自己的长子刘荣为太子。

有时候政治的事件,如同蝴蝶的翅膀,在某个点上扇动,却影响到下一个点。

因为窦太后逼立梁王刘武,汉景帝刘启才会匆忙立了刘荣为太子,这一立,就把汉景帝后宫中的矛盾彻底激化了。

在刘启继位之时,立的是薄太后的母族之人为皇后,但这位小薄后,并不得刘启宠爱,刘启真正喜欢的却是为他生下三子的栗姬。在刘荣立为太子之后,朝中内外,便掀起一股要求立太子母为皇后的风潮来,而小薄后也因此被废。

小薄后是薄太后的族人,她此刻被废,窦氏不发一言,可见之前薄太后和窦氏的婆媳和乐融融,更像是一出薄太后单方面操纵的亲情戏罢了。窦氏眼睛虽瞎,但是对于真情假意,还是明白的。

小薄后被废以后,此时的栗姬离后位只有一步了。而改变这一切的是馆陶公主,窦太后唯一的女儿。

馆陶公主比她亲妈更懂得后宫生存之道,她知道现在凭着亲妈亲弟弟的宠爱,她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亲妈会走在她前头,到时候她就得在亲弟弟甚至亲侄子手底下过日子。于是她为了拍皇帝弟弟的马屁,曾经献了不少美女给汉景帝。如今看到栗姬的儿子将成为太子,她就忙去找栗姬,打算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结成儿女亲家,以保障自己将来依旧风光的局面。

没想到栗姬早对馆陶公主向汉景帝献美这件事怀着嫉恨之心,此时以为自己必将成为皇后,得意之下,便要将过去的怨恨发泄出来,不但对馆陶公主的要求一口回绝,言语中还有那么些不恭敬。

公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栗姬这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低估了馆陶公主的能量。她以为凭着自己的美丽征服皇帝,就是拿到了一张最大的王牌至尊宝,见谁就能压死谁。她忘记了,打牌打的是一局牌,而不仅仅是一张牌。后宫的博弈,有时候不仅仅只是后宫女子们一个人的博弈,还包括其他人手中的牌。

就在馆陶公主气急败坏的时候,汉景帝另一个妃子王娡乘机讨好馆陶公主,并请求将自己的儿子刘彻许配给陈阿娇。这一举动哄得馆陶公主十分开心,自然也卷起袖子为自己的小女婿争江山。

在馆陶公主的进言下,曾经风头无俩的栗姬在接近皇后宝座的时候从天下跌入地下,已经登上太子位的刘荣被废。不甚得宠的美人王娡登上皇后宝座,默默无闻的庶出子刘彻成为大汉帝国的皇太子。

而在这一连串的变故中,不管是小薄后的被废,还是栗姬的接近后位又失去,或者是王娡的上位,对于窦太后来说,汉景帝的后宫如何变化,其实她并不感兴趣。

她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儿女之事,所以只要馆陶公主要的,她就会给她。而幼子刘武已经煽起的野心,自然也不是这么容易熄灭的。

窦太后坐视刘荣被废的很大原因,就是在此后又提出立刘武为太子的要求,汉景帝自然是不肯答应的,就借口大臣袁盎等人反对为由,乘机再立刘彻为太子,窦太后愿望再次落空。而梁王刘武听说是袁盎等与他作对,大怒之下,便派刺客在宫门口行刺反对立他为储的袁盎等诸大臣。

景帝大怒之下,严令缉捕真凶。自然大家都明白,这件事太明显了,就是刘武所为,于是一查就查到刘武的身上去。刘武手忙脚乱之下,令刺客自杀以灭口。刘武自然也是不能逃脱罪行,无奈汉景帝奈何不了老娘窦太后的胡搅蛮缠,再加上姐姐馆陶公主哭闹,于是刘武之事,不了了之。

但窦太后再偏心刘武,也知道此事已经触了汉景帝逆鳞,而汉景帝虽然是个孝子,但素日在为人处事上许多方面,表现得与汉文帝极为相似。

而刘武毕竟也是娇生惯养,在一时冲动犯下如此逆天大罪之后,随之而来的追查和汉景帝的勃然大怒,也让他见识到了什么是天子之威。汉景帝虽然因为窦太后的哭闹而没有杀他,但刘武还是对差点丢了性命的情景印象深刻。因此刘武在回到封地之后,便一惊成病,不久就病死了。

窦太后在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惊呆了,刹那间,当年的代王后及四个嫡子的“病死”情景,又出现在她眼前。她的眼睛已经瞎了太久,唯其如此,她对未瞎之前所见过的事,记得特别深。尤其是这一幕人伦惨剧,更是多少次曾令得她午夜梦回,汗湿重衣。

旧事新景,交织在一起,而刘启这个和他父亲格外像的儿子,更让她觉得胆寒。这一刻她几乎可以认定,是刘启杀了刘武;她后悔自己的天真害死了幼子;她更害怕自己的长子变成令她害怕的怪物。

她开始整日涕泣,不吃不喝,口中喃喃地叫着:“皇帝果然杀了吾儿!”

有人说,她这是骂汉景帝杀了刘武;但我想在她的内心甚至有一种可能,是否她曾经目睹代王妃在临死前,也如此诅咒“皇帝果然杀了吾儿”。或者这句话给她的印象太深,所以到了内心极度脆弱的时候,这句话不禁脱口而出。甚至在某些内心不可触及的隐秘角落里,她是否怀疑是汉景帝身上的那部分汉文帝所具有的性格,杀死了她的幼子刘武,也杀死了她心中的孝子刘启。

汉景帝毕竟与窦太后母子情深,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善解人意的馆陶公主进宫了,她深为了解母亲的心情,于是劝汉景帝把梁国一分为五,刘武的五个儿子都封王,五个女儿都赐给汤沐邑,以此劝慰窦太后,汉景帝实无对付梁王之心。

窦太后的恐惧和焦虑得到了宽慰,终于渐渐地放下心结,与汉景帝慢慢恢复了母子关系,而馆陶公主也因此受到汉景帝的更加信任。

不久之后,汉景帝去世,史家将文帝、景帝在位的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汉景帝死后,汉武帝登基,窦氏从太后升为太皇太后。而这个时期,常常会因为汉武帝与窦太后政见不同,他所倚重的儒臣屡受窦太后之打压,而把窦太后变成一个老政客的形象。

而事实上,在汉文帝时期已经双目失明的窦太后,在汉景帝时期又只留下宠溺子女故事的窦太后,此前并不曾表现出任何政治上的才能来。而对于汉武帝前期壮志不得伸张的最大原因,更可能是文景时代崇尚黄老之学的旧臣,和推行儒家理论的新派之间的派系之争。而旧臣们把老太太当成一面压制新帝的牌,而老太太则更多是出于情感因素,凭着“一辈子吃苦的老年妇女可以用孝道对儿孙们有着胡搅蛮缠不讲理的天赋权利”,而使得政治上还幼稚的刘彻不得不向这些老臣们让步罢了。

当然,人寿终有定,汉武帝建元六年,窦太后病逝于长乐宫。

从一个吃苦耐劳的草根女,到大汉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窦氏活了七十多岁,封后五十一年。她的人生虽然有过许多波折,虽然也有诸多不如意,但总的来说,她实在是充满运气的一生。皇后之位莫名落在她的头上,有孝顺的儿子,有听话的孙子,福寿禄都还算圆满。

尽管,她看得到的时候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