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引自《博物志》第三十四卷第四十二章。
关于磁石及其与铁之间的亲和力,我打算另设一项来讲。铁会受磁石影响,是唯一能长期保存其磁力的物质。有时还能见到铁吸引其他的铁,几块铁连在一起悬挂着,如同环形的锁链。无知的人们所说的“活铁”便是此物,这种铁所造成的创伤格外危险。坎塔布里亚地区(伊比利亚半岛北部比斯开湾沿岸)也产这种石头,但不像真正的磁石那样是坚固的石头形态,而是如当地人所称呼的那般,由鳞片构成,呈球根形状。还没人做过实验,所以不知这石头是否能作为玻璃的原料使用。不过它能对铁施加与磁石一样的力。建筑家迪莫卡勒斯曾欲使用磁石来制造亚历山大港的阿尔西诺伊神庙的圆顶,使王妃的铁像浮于空中。但王妃已逝,为其姐姐兴建神庙的托勒密法老也已逝世,这份工作便中止了。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的第六卷中也详细记述了与磁石有关的内容,他曾见过带有磁力的几块铁如同锁链一般连接在一起,悬挂于空中,随风晃动。这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应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现象吧。最末尾关于阿尔西诺伊神庙的片段,还被十六世纪的威廉·吉尔伯特[1]引用到《论磁石》中,这片段在我看来极为有趣。让铁像浮于空中之事,若无磁力相当强大的磁石,是无法实现的吧。但竟然有人会想出如此疯狂、惊人的点子,光凭这一点就让我的内心很受触动了。
顺带一提,阿尔西诺伊是希腊化时期[2]下埃及第二任法老托勒密二世的亲姐姐,也是他的王妃。据说托勒密王朝臭名昭著的兄妹㐀婚、姐弟㐀婚的传统就是她起的头。她的事迹在普林尼的《博物志》中随处可见。
关于磁石及其作用,正如普林尼所约定的“另设一项来讲”,《博物志》第三十六卷第二十五章再次提到了这一主题。
若将话题从大理石转移到其他令人惊讶的石头上面,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便是磁石。还有比它更加不可思议的石头吗?在大自然的一切领域中,还有比它更加蛮不讲理的事物吗?正如前文所述,大自然给予岩石的声音,与其说是用于回应人类的声音,倒不如说是用于遮盖人类的声音。再没有比顽固的石头更麻木不仁的事物了。但即便如此,大自然仍然赋予其感觉和手。再没有比坚硬的铁更固执的事物了。但即便如此,大自然仍然赋予其脚和意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铁能被磁石吸引。铁这种物质能战胜其他一切物质,却会因磁石的吸引而奔向某种真空区域,在即将靠近磁石之际便猛扑过去,与之紧贴在一起,此后便不愿再分离。磁石又因此被称为希德利提斯(铁石)。另外,磁石还被称作赫拉克利昂(赫拉克勒斯之石)。据尼堪多德的说法,磁石后来被人们称作马格涅斯,是取了在伊达山发现磁石之人的名字。事实上,人们在许多地方都发现过磁石,在西班牙也有。还有说法称磁石是牧羊人发现的。据说牧羊人在喂羊吃草时,凉鞋上的钉子和手杖的顶端被磁石牢牢吸住,无法分开。
作者所写的“给予岩石的声音”,不必多言便知他指的是回声。在作者所使用的修辞中,更有意思的是他将磁石和铁分别比作有手有脚之物,磁石伸手一拉,铁便拔腿跑去。此时铁便“奔向某种真空区域”,这里可能需要稍做解释吧。从磁石流出的原子能排除空气,制造出真空区域,而铁的原子则会被吸引至这一区域,因此出现整块铁向磁石移动的现象。这是卢克莱修曾做过的解释,恐怕普林尼也参考了这个说法吧。那么为何只有铁会移动,其他的物质丝毫不动呢?卢克莱修解释道,这是由于铁的㐀构不如金那般重,又不如木材那般稀薄,因此空气能钻进铁㐀构的孔中,将其推向磁石所在之处。
下面继续引用第二十五章的内容。
根据苏塔克斯的记述,磁石有五个种类。第一种产自埃塞俄比亚。第二种产自马其顿边境的马格尼西亚[3]地区,站在博伊贝斯湖,面朝伊奥尔科斯的方向时,右手边便是这一地区。第三种磁石产自维奥蒂亚[4]的修埃特斯市,第四种产自特罗亚[5](小亚细亚西北部)的亚历山大,而第五种则产自小亚细亚的马格尼西亚[6]。区分这些磁石的种类,首先看雌雄,其次看颜色。马其顿的马格尼西亚地区发现的磁石为赤黑色,维奥蒂亚产的磁石则更接近赤色。特罗亚产的磁石呈黑色,属于雌性,因此磁力较弱。小亚细亚的马格尼西亚地区的磁石则最为粗劣,色白,且无法吸引铁,像轻石[7]。人们通常认为磁石色泽越青,则品质越佳。最优质的磁石产自埃塞俄比亚,其价值够得上用银来交换。
磁石还分雌雄,真是奇怪的说法。概括来说,无法长久保持磁力的磁石、磁性较小的磁石便是雌性,而磁力强大的磁石则是雄性。或许文中列举的五种磁石,都未必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磁石。比如最后那种无法吸引铁的、像轻石的所谓磁石,按照研究者的普遍推测,似乎就是泰奥弗拉斯托斯所说的马格涅提斯·利托斯(马格尼西亚石),也就是滑石吧。
我再引用一些第二十五章的内容。
埃塞俄比亚还有一种血红色的赤铁矿磁石,捣碎后便形成血红色或番红花色的液体。它并不像磁石那样具有吸引铁的能力。关于埃塞俄比亚的磁石的特征,必须说的是,它能将其他的磁石也吸引到自己周围来。顺带一提,这些磁石若各取适量,可作为眼药使用,尤其因泪流不止而困扰时,具有止泪作用。将其烧制,磨成细粉,还可治疗烧伤。距离埃塞俄比亚不远处还有另一座山,山中产的磁石可排斥各种铁。关于这种双重性质,我已记载于书中各处了。
磁石之间若是磁极相同,便会产生斥力,磁极相异则会产生引力,这是众所周知的。正因普林尼对这一点缺乏认识,所以读起他所写的这一段文章,会感到混乱。即便不是埃塞俄比亚的磁石,倘若相接触的两个磁极相异,磁石之间也会理所当然地发生吸引,反之则会相斥,这也不必多说。不过当时人们还没有磁极的概念,即便如此,普林尼还是对磁石相吸相斥的双重性质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正如他自己所述,在书中多处皆有提及。用普林尼的话来说,这种双重性质就是自然界中的和谐与相斥。
这里引用《博物志》第三十七卷第十五章关于钻石的部分,作为一例。
我至今已在整本书中几度尝试说明希腊人所言的相斥与和谐了,换言之,这便是自然界中的不协调与协调。但这些说明都不能像此时这般清晰明确地被人们认可。我在这里想说的是钻石。自然界两种最强力的物质,铁与火,都无法与其相较,其硬度可谓天下无敌,却能被山羊血粉碎。不过,必须用新鲜且温热的山羊血将钻石浸泡其中,随后还需对钻石施以多次击打才行。这样一来,虽说钻石能弄碎最为坚固的铁砧和铁锤,但其本身又是如此脆弱易毁。这到底是怎样的人,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之下发现的秘密啊。又是通过怎样的推理,才想到这种方法,进而使用极其不洁的动物血液,来探究这高贵物质呢。毫无疑问,这一发现只能说是借助了神力、蒙受了神恩吧。在自然界中找不到其他原因,只可能是神的意志。钻石若被成功弄碎,便会形成肉眼几乎不可见的细微粉末。宝石工匠弄到这些钻石粉末,将其镶嵌在铁器之中。若是这样,无论是何种坚硬物质,都能在上面轻松地打出洞来。由于钻石对磁石有非常强烈的斥力,若将其摆在磁石附近,就会妨碍磁石对铁的吸引。即使磁石已经吸引到附近的铁,钻石也会将铁从磁石的引力中抢夺出来。
将钻石浸入山羊血,便能立刻使其变弱、粉碎,这完全是一派胡言。不过这说法在中世纪的圣依西多禄[8]、索利努斯[9]和奥古斯丁[10]那里,仍然被不加批判地继承着。钻石与磁石相斥这种离奇的说法,也同样广为流传。有意思的是,从普林尼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利用钻石碎片切割玻璃的工具,早在古代便已为人所用。荒谬胡言之中突然跳出现实话题,这一点或许可称得上是普林尼的有趣之处。
接下来的内容不过是我顺便一提,与磁石并无太大关系,是关于前文中提及的埃及王妃阿尔西诺伊的一个片段,摘自《博物志》第三十七卷第三十二章涉及黄玉[11]的部分。
据努米底亚的朱巴王所述,在红海中央距大陆海岸三百里(约五十公里)处,有一座托帕佐斯岛。自古便有众多航海者探索至此,但由于附近迷雾深重,很难有人发现这座海岛。托格洛蒂泰人的语言中,探索一词叫作托帕津,这座岛的名称便由此而来。这岛上的第一颗黄玉,经总督斐洛之手,被带进埃及王室,作为赠予托勒密二世的母亲贝勒尼基王妃[12]的礼物。这黄玉深受法老喜爱,随后他便命人用这枚宝石为妻子阿尔西诺伊造出四腕尺(约二米)的雕像,供奉在名为阿尔西诺伊神庙的圣域中。
据推测,这片段中提及的托帕佐斯岛,大概指的是圣约翰岛,位于突入红海的埃及巴纳斯角的东南方向约三十五英里。事实上这座岛上产有贵橄榄石,这是品质最高级的一种橄榄石,人们曾将其与黄玉弄混。即便真有此事,我也说不准,是否能用这贵橄榄石或黄玉石块造出将近二米的雕像。这安放在阿尔西诺伊神庙的王妃像,无论是因磁石的作用而悬浮空中的铁像也好,是黄玉制成的雕像也罢,都显得脱离实际,宛如普林尼梦中之景。
最后聊一聊我自身与磁石有关的事吧。孩童时期,我喜欢镜片,也非常喜欢磁石。我曾用大大小小的各种我所中意的磁石将铁矿砂收集在一起,这么玩过无数回。若问磁石为何牵引着少年时的我的心,正如普林尼和卢克莱修所写,因为那是一种远程操作的体验。卢克莱修曾在《物性论》中写过下面这段充满乐趣的内容:
青铜碗的下方放有磁石,碗内有萨莫色雷斯岛[13]的铁链在蹦跳,这是我亲眼所见的。我还见到铁粉疯狂地到处移动,简直像是铁要从磁石那里逃脱出去一般。有青铜夹在中间,便发生了如此混乱的景象。
注解:
[1]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御医,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院长、物理学家。主要在电学和磁学方面有很大贡献。其著作《论磁石》是物理学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磁学的科学专著。
[2] 始于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国后不久,通常的看法是起于亚历山大逝世的公元前三二三年,止于罗马共和国征服希腊本土的公元前一四六年或托勒密王国灭亡的公元前三一年。在这段时期内,古希腊文明主宰了整个地中海东部沿岸的文明,故称其为希腊化时期。
[3] 得名于居于此地的马格奈泰斯人(Magnetes)。位于现今希腊色萨利大区。据传此处有滑石矿,当地将滑石粉称为“马格尼西亚”。也有说法称此地名为“镁”(Magnesium)的词源,或称此地名为磁石(Magnet)的词源。
[4] 古希腊的地名,在希腊语中意为“牛之国”。位于现今希腊中部,北界弗西奥里斯区,南临科林斯湾。
[5] 小亚细亚西北的海港,位于现今土耳其。
[6] 因马格尼西亚人迁入并建设城市而得名。
[7] 一种多孔、轻质的玻璃质酸性火山喷出岩,可以用作搓脚石。
[8] 西班牙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的教会圣人,神学家,曾长期担任塞维亚总主教,劝化西哥德人归化天主教。著有类百科全书《词源》等。
[9] 公元三世纪的罗马著述家。
[10] 即圣奥古斯丁,又称希坡的奥古斯丁。
[11] 也称为黄宝石、黄晶、托帕石,典型的黄玉为葡萄酒色或淡黄色,但也可能呈白色、灰色、蓝色、绿色。无色的黄玉在切割精良的情况下,可能被误认为是钻石。
[12] 又称贝勒尼基一世,希腊贵族之女,曾嫁给马其顿贵族,后成为托勒密一世之妻。
[13] 位于北爱琴海,现今希腊的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