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宫。
宫里宫外正如其名,除了偶尔几声清脆的鸟鸣,再无其他的声音。宫人们走路时步子极轻,黛玉走在里面,不知为何,忽然想到了梨香院。
贾府里有个梨香院,本是外祖父荣国公暮年养静之所。里头虽不如静安宫开阔疏朗,十余间屋舍倒也古朴雅卓。
自外祖父去后,梨香院便一直空着。后来薛姨妈一家来了,二舅母便将梨香院给她们住了。当时为着此事,大舅舅还闹了好一通。
大舅母邢夫人更道:“什么好的都往自己娘家扒拉,梨香院姓贾又不姓王更不姓薛。”
二舅母王夫人回道:“老太太已经同意了。”
只此一句,邢夫人便无话可说。
贾母偏爱二舅舅贾政,她都看在眼里,大舅舅心中不满,她也看在眼里。可这些事,哪里有她置喙的余地。作为小辈,她也不好指摘贾母的做法。
她到底是个外姓人。
既想到贾母,便又想到了苗太后。苗太后宠爱永嘉长公主,宫里宫外无人不知。前几日她听王熙凤说起,苗太后做梦梦到永嘉长公主想吃叫花鸡,醒来后便叫人送了一盘叫花鸡去沁园。
收到叫花鸡的永嘉长公主一脸茫然,疑惑道:吃……吃鸡?
苗太后为人颇为雷厉风行,今日进宫拜见她,也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
黛玉的心思飘到了别处。
赵令仪走在她前面,心中却颇为“得意”。
有个娇俏的小姑娘乖巧地跟在她后面,她恨不得向全世界显摆。林家书香门第,黛玉的教养一流,小姑娘又谨言慎行惯了,行动之间让人挑不出差错。
虽是贵女,可要她说,黛玉同那位颇为得宠的二公主也是比的的,甚至黛玉方方面面还要更出挑些。
母女两个脚步不算快,刘嬷嬷走在后面,暗自点了点头。
这位林姑娘,虽小小年纪就没了母亲,却并不畏手畏脚,哪怕是头一次进宫,也并没有东张西望。果然是那书香门第出来的大家闺秀,见过世面,不会见到点新鲜事就咋咋唬唬。
一行人又走了几步,便到了苗太后寝宫门口。
早有宫人殷勤地打了帘子,屋子中有股淡淡的佛手香,博山炉里烟雾袅袅,苗太后正在侍弄一盆花草。
“母后。”
赵令仪唤了一声,又笑道:“你的姑娘带她的姑娘来了。”
一句话逗乐了苗太后。
“林氏黛玉见过太后娘娘。”
苗太后微微皱了皱眉头。
赵令仪心里一个咯噔,心里又把皇帝骂了一通。
本来苗太后还在犹豫,可皇帝出于私心先下了圣旨,苗太后心中多少会有些不满。
那日刚从柳家老太太屋里出来,就见到了刘嬷嬷。跟着刘嬷嬷匆忙进宫,果然看到苗太后在训宣帝。
宣帝是个老滑头,跟条上了年纪的鱼一样,苗太后说他,他只是笑,一边笑一边又见缝插针诉苦,什么江南盐场太棘手,什么那群老家伙一万个心眼子。
苗太后果然心软了。
虽说心软了,她对于宣帝的圣旨依然有些不满。兜兜转转这么一个大圈子,结果姑娘有了,却还是林家的姑娘,不是赵家的姑娘。
赵令仪自然陪着笑脸,把那“自驸马去后,儿臣见多了人情冷暖,早已看开了”,“母后心疼儿臣,儿臣知道,还望母后爱屋及乌,也心疼心疼儿臣的姑娘”等等说辞说了一遍。
凑趣了一阵,倒也哄得苗太后心情舒畅。
这会苗太后皱了眉头,想来多少还是介意那句“林氏”。
她有些无奈。
有些观念根深蒂固,一时半会她扭转不了。但来日方长,何况黛玉如此讨人喜欢。她相信,假以时日,苗太后一定会喜欢上黛玉。
“林丫头,来哀家这里,叫哀家好生瞧瞧。”??苗太后浸润深宫数年,纵然心里有些不舒坦,但此事与黛玉无关,对面又是个小辈,她面上甚为和气,开口也如寻常人家的老祖宗一样温和。
但毕竟是太后,浑身上下自带一股威仪。
黛玉依言抬起了头。
苗太后虽已上了年纪,保养的却极好,她的头发依然黑得发亮,整个人神采奕奕的。永嘉长公主,面相与她有八分相似。
“黛玉,好名字,果真人如其名。”
苗太后赞了一声。
林家这姑娘委实生的不错,可谓是集了贾敏和林如海夫妻的优点,行走坐卧就像一幅画,赏心悦目极了。
只是,看着太瘦了些。
“哀家听刘嬷嬷说,你在贾府时常吃一味叫人参养荣丸的药?”
赵令仪眉头跳了一下。
之前,苗太后并未提起。
可不出宫,却纵览天下事,连黛玉服了什么药这种小事都知道的一清二楚。那人参养荣丸是黛玉常吃的,对不对症倒不清楚,但对不对苗太后的喜好,倒是很明显。
“回太后娘娘的话,人参养荣丸的确是臣女常吃的。”
黛玉乖巧地应了一声。
心中却有些没底。
她的病,她自己知道。
自出生以来,她喝过的苦药渣子都记不清有多少了。这些年在贾府,因着老太太的怜惜,人参养荣丸就没断过。
可丸药吃着,旧疾未见好转,天气一冷,咳嗽又犯了。为着这味药,背地里她没少听贾家的人抱怨。
大舅母悭吝,既怪老太太偏心,又怪她吃了贾家的花了贾家的。毕竟,那人参可不是什么便宜货。
二舅母嘴上不说,但她心里清楚,二舅母对此也有不满。
可她们没有想过,在林府时,什么好东西不是先紧着她。贾府用的人参,她是能吃出来好赖的。再来,父亲还没离开前,每年给贾府奉上了上千两银钱,她一个姑娘家,怎么吃,一年都吃不完上千两。
明明花着自己的钱,却处处受制于人。桩桩件件,她懒得计较,可不代表她不知道。
苗太后问起人参养荣丸,她回了一句,更多的却不愿再说了。
她不说,赵令仪却都清楚。
她早想让黛玉停止吃这味药了。
是药三分毒,哪怕养生,也不该把燕窝当饭吃,人还是要吃五谷杂粮的,不然精气神怎么可能好?而且根据上辈子看的某些阴谋论,人参养荣丸就是一味毒药,她可不想让黛玉再吃。
遂紧接着黛玉的话,轻声道:“贾家老太太怜惜你,想让你养养气血,本意是好的,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这些什么丸啊汤啊还是少吃少喝为妙。人参虽好,总归不是饭,也该少吃。”
苗太后点了点头,也道:“贾家老太太上了年纪,拿人参当饭吃,倒也能理解。可你一个小姑娘家家的,还是少吃些补品为妙,没得年纪轻轻反而把身子补坏了。”
此时苗太后早忘了她对黛玉药丸不离身的不满,只以为是贾母自己养生,见小姑娘瘦弱,也顺势让小姑娘补身子。
她对贾母的做法有些不满。
时下不少高门望族的妇人都以少动、吃药、温补为金科玉律,可人想身体好,不得多吃饭多动动。就连她自己,都常在宫里各处走动。黛玉年纪小,正是该多吃多动的年纪,人参虽温补,却不宜贪多。
她既发了话,赵令仪便知,从宫里回去,这人参养荣丸便是过去式了。
瞅着机会,她指着苗太后手边案几,笑道:“母后可是在看书?”
苗太后嗔了她一眼,“明知故问。”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母后要是去科考,定然能考个状元回来。”
苗太后心头大乐,“又哄你母后开心。”
话音一转,“哀家倒是想问问你,昨天从哀家宫里骗回去的书,看到第几页了?”
昨日赵令仪出宫时,多看了她手边闲置的《归田录》一眼,她便将那本书送给了她。本来只是随口一问,哪知道赵令仪当真认真回答了。
“儿臣自然是……”
顿了顿,方道:“没看的。”
苗太后正要说她,她却又道:“那本书给儿臣也是浪费,母后知道的,儿臣不爱看书。可如今不同了,玉儿是个爱看书的,和母后一样。那本书其实是我要来给玉儿的,物尽其用,母后可千万别说儿臣。”
“哦?”
苗太后将那句“和母后一样”听在了耳里,她心里一动。
高门贵女,多读几本书多认几个字,并不稀奇。可仪儿特意说林家丫头和她一样,想来这林家丫头确实是个爱看书的。
“母后有所不知,玉儿读过的书比儿臣走过的路还多。儿臣虽不爱读书,可儿臣也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今得了个博览群书的姑娘,儿臣与有荣焉。”
“你啊。”
看着她得意的样子,苗太后摇了摇头,看向黛玉,似是随口问了一句:“林丫头平日里都读些什么书?”
黛玉忙道:“除了四书以外,只读了新旧唐书。”
犹豫了片刻,又道:“还另读了几本杂书。”
“杂书?”
苗太后来了兴趣,“说来听听。”
“《南华经》、王摩诘全集,还有李太白的诗。”
她随口说了几本,忍不住攥了攥衣袖。
苗太后却点了点头,面上颇不赞同。
“这算哪门子杂书?”
嗤笑了一声,又道:“合着只有《女诫》、《内训》才不是杂书?要哀家说,姑娘家还是该广读书,不拘什么书,都看一看。林丫头,你做的很好。”
……
眼看着苗太后就着杂书和黛玉聊得兴起,从她问黛玉读了王摩诘的哪些诗,到她把李商隐元稹批判了一顿,赵令仪嘴角忍不住地上扬。
她就知道,才华横溢的林妹妹一定会得到苗太后的喜欢。
这不,苗太后的语气比一开始好了很多,她抛书引太后这一招,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