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眼下的状况,多尔衮很是满意。
自己在朝廷里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一眼看去,几乎没有人敢反抗的。
接下来只需要巴思哈点头同意,那将不再有任何人会反对了。
想到这里,多尔衮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巴思哈身上,要知道巴思哈虽然是代善看重之人,可要是没有自己的扶持,他巴思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又怎么可能达到如今的高度。
所以在多尔衮看来,巴思哈绝对会支持他的选择。
见多尔衮看向了自己,巴思哈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后他缓缓的站了出来,他这一站,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看了过去。
包括所有的旗主,以及各旗的大臣。
巴思哈年纪不大,资历也不高,但是人家运气好。
好巧不巧的将代善给救了回来,就此获得代善的青睐,而后更是如同开挂一样,接连给满清献出了多个不世之功,甚至可以说满清能够走到今天,巴思哈的贡献是绝对的。
所以就算巴思哈并没有太多的军功,八旗中的王公贵族们还是十分信服巴思哈的。
当然,现在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巴思哈现在不仅是镶红旗的旗主,还是正红旗的旗主,而且多尔衮让出来的正白旗,巴思哈也拥有半个旗,在八旗中齐尔哈朗毫无疑问的也会支持他。
所以说,巴思哈现在是除了多尔衮外,说话最管用的一个。
他想了想,认真的说道。
“摄政王,辽东乃是我满人的发祥之地,也是咱们的龙兴之地。
至于倭国,那毕竟不是咱大清的国土,万一日后再有什么变动,到时候咱们满人还能去哪里,所以本王建议,先于明军决一死战,若是不敌,全军撤退。
若是胜了,咱更是可以长驱直入拿下整个中原!”
多尔衮懵了,巴思哈越说,他的脸色就越难看起来,直到最后更是一会青一会红,显然他是没有考虑过巴思哈居然会如此说话。
可现在巴思哈说的就是这样的话,多尔衮无奈的叹息一声,而后又询问了其他王公的意见,而有了巴思哈的带头,所有人都支持先打上一战。
多尔衮无奈,只能下令全军备战,而八旗主力和新军主力也全都派往了大明松锦一线,他们还是打算将决战的地点放在他们的福地上。
要知道在这里,他们经历过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所以他们觉得,在这里他们绝对会战胜明军!
同时,大量的粮食也不停的从倭国运回了辽东,整个满清都动了起来,他们妄想举全国之力,与明军决一死战!
.......................................................
而在京师,大明也同样在备战,一车一车的粮食不停的从通州运河的尽头卸下而后转运到山海关去。
数以千计,万计的百姓加入了运粮的队伍之中,从高空俯视下去,能够清楚的看到一条长龙从山海关绵延到了京师之中。
几乎整个京畿的百姓都被发动了起来,而且还是自发的。
这些百姓一听说吴王被刺杀,而且还是满清干的后纷纷群情激奋。
不少人甚至发动了万人请命发兵攻打满清。
而在朝廷张榜,大明将要平定辽东的消息后,整个京畿附近的百姓都沸腾了。
要说哪里的百姓被建奴祸害的最惨,第一当然是辽东的百姓,第二肯定就是京畿的百姓。
几乎满清每一次叩关,京畿都是他们的必经之地,京畿附近的百姓自然也是深受他们的祸害。
一听朝廷要发兵了,这里的百姓比谁都激动,朝廷要人运粮吗,他们便自带干粮自告奋勇的前去运粮。
这些行为,都深深的刺激着崇祯的内心。
因为这在崇祯十七年里,几乎不可能看到的场景。
那个时候的百姓眼里,官军跟贼军的是差不多的存在。
而水为民,他为舟这句话,他也深深的体会到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乾清宫内,崇祯不停的试着自己的战甲来,这套战甲乃是崇祯二年,建奴第一次叩关的时候,兵仗局为崇祯打造的战甲。
不过至今十六年的时间,崇祯除了崇祯二年穿过一次外就再也没有穿过了。
穿着这套战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崇祯也不由的感叹道。
“大伴啊,一晃便是近二十年过去了,没想到朕还能如此轻松的穿上这套甲胄啊。
没想到朕除了外貌看起来老了些外,其他的是一点都没变。”
“是啊,陛下当初第一次穿这套甲胄的时候,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不过现在的陛下,也还年轻着呢。”
王承恩一边给崇祯整理着甲胄一边说着,不过他说的可不是什么恭维的话,只从朱仲杰出现以后,崇祯的压力下降了许多。
尤其是最近的这一年的时间,大明的局势越来越好,大明的百姓也过的越来越好,各省各府传上来的也大多都是一些好消息,人看多了好消息,这心情自然就好了。
心情好了,这人也就好了。
不像前面的十七年,崇祯几乎没有睡过一次好觉,他宵衣旰食,昼夜不停的处理公务,可换来的结果却是大明的局势越来越差,差到差点被李自成攻破京师灭国。
可崇祯自从放权给朱仲杰以后,他的生活过得是越来越好,这样一年的时间里,崇祯还纳了两个妃子,生了一个皇子,一个公主。
就连周皇后都觉得,现在的崇祯不一样了。
“行,朕就穿这一身甲,去将祖宗的土地给收复回来!”
崇祯得意的说着,而后还拔出佩剑,兴趣盎然的挥动了几下,忽然,崇祯仿佛想起了什么,转头对着王承恩问道。
“对了,大伴,还没有烺儿的回信吗?”
王承恩摇了摇头,崇祯晃了晃头,有些疑惑的说道。
“不应该啊,烺儿以前每三天就有一封折子回来,说说自己修建水泥厂的结果,现在是怎么回事。
不行,得派锦衣卫打探打探才行了。”
崇祯认真的说着。
对于眼下的状况,多尔衮很是满意。
自己在朝廷里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一眼看去,几乎没有人敢反抗的。
接下来只需要巴思哈点头同意,那将不再有任何人会反对了。
想到这里,多尔衮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巴思哈身上,要知道巴思哈虽然是代善看重之人,可要是没有自己的扶持,他巴思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又怎么可能达到如今的高度。
所以在多尔衮看来,巴思哈绝对会支持他的选择。
见多尔衮看向了自己,巴思哈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后他缓缓的站了出来,他这一站,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看了过去。
包括所有的旗主,以及各旗的大臣。
巴思哈年纪不大,资历也不高,但是人家运气好。
好巧不巧的将代善给救了回来,就此获得代善的青睐,而后更是如同开挂一样,接连给满清献出了多个不世之功,甚至可以说满清能够走到今天,巴思哈的贡献是绝对的。
所以就算巴思哈并没有太多的军功,八旗中的王公贵族们还是十分信服巴思哈的。
当然,现在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巴思哈现在不仅是镶红旗的旗主,还是正红旗的旗主,而且多尔衮让出来的正白旗,巴思哈也拥有半个旗,在八旗中齐尔哈朗毫无疑问的也会支持他。
所以说,巴思哈现在是除了多尔衮外,说话最管用的一个。
他想了想,认真的说道。
“摄政王,辽东乃是我满人的发祥之地,也是咱们的龙兴之地。
至于倭国,那毕竟不是咱大清的国土,万一日后再有什么变动,到时候咱们满人还能去哪里,所以本王建议,先于明军决一死战,若是不敌,全军撤退。
若是胜了,咱更是可以长驱直入拿下整个中原!”
多尔衮懵了,巴思哈越说,他的脸色就越难看起来,直到最后更是一会青一会红,显然他是没有考虑过巴思哈居然会如此说话。
可现在巴思哈说的就是这样的话,多尔衮无奈的叹息一声,而后又询问了其他王公的意见,而有了巴思哈的带头,所有人都支持先打上一战。
多尔衮无奈,只能下令全军备战,而八旗主力和新军主力也全都派往了大明松锦一线,他们还是打算将决战的地点放在他们的福地上。
要知道在这里,他们经历过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所以他们觉得,在这里他们绝对会战胜明军!
同时,大量的粮食也不停的从倭国运回了辽东,整个满清都动了起来,他们妄想举全国之力,与明军决一死战!
.......................................................
而在京师,大明也同样在备战,一车一车的粮食不停的从通州运河的尽头卸下而后转运到山海关去。
数以千计,万计的百姓加入了运粮的队伍之中,从高空俯视下去,能够清楚的看到一条长龙从山海关绵延到了京师之中。
几乎整个京畿的百姓都被发动了起来,而且还是自发的。
这些百姓一听说吴王被刺杀,而且还是满清干的后纷纷群情激奋。
不少人甚至发动了万人请命发兵攻打满清。
而在朝廷张榜,大明将要平定辽东的消息后,整个京畿附近的百姓都沸腾了。
要说哪里的百姓被建奴祸害的最惨,第一当然是辽东的百姓,第二肯定就是京畿的百姓。
几乎满清每一次叩关,京畿都是他们的必经之地,京畿附近的百姓自然也是深受他们的祸害。
一听朝廷要发兵了,这里的百姓比谁都激动,朝廷要人运粮吗,他们便自带干粮自告奋勇的前去运粮。
这些行为,都深深的刺激着崇祯的内心。
因为这在崇祯十七年里,几乎不可能看到的场景。
那个时候的百姓眼里,官军跟贼军的是差不多的存在。
而水为民,他为舟这句话,他也深深的体会到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乾清宫内,崇祯不停的试着自己的战甲来,这套战甲乃是崇祯二年,建奴第一次叩关的时候,兵仗局为崇祯打造的战甲。
不过至今十六年的时间,崇祯除了崇祯二年穿过一次外就再也没有穿过了。
穿着这套战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崇祯也不由的感叹道。
“大伴啊,一晃便是近二十年过去了,没想到朕还能如此轻松的穿上这套甲胄啊。
没想到朕除了外貌看起来老了些外,其他的是一点都没变。”
“是啊,陛下当初第一次穿这套甲胄的时候,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不过现在的陛下,也还年轻着呢。”
王承恩一边给崇祯整理着甲胄一边说着,不过他说的可不是什么恭维的话,只从朱仲杰出现以后,崇祯的压力下降了许多。
尤其是最近的这一年的时间,大明的局势越来越好,大明的百姓也过的越来越好,各省各府传上来的也大多都是一些好消息,人看多了好消息,这心情自然就好了。
心情好了,这人也就好了。
不像前面的十七年,崇祯几乎没有睡过一次好觉,他宵衣旰食,昼夜不停的处理公务,可换来的结果却是大明的局势越来越差,差到差点被李自成攻破京师灭国。
可崇祯自从放权给朱仲杰以后,他的生活过得是越来越好,这样一年的时间里,崇祯还纳了两个妃子,生了一个皇子,一个公主。
就连周皇后都觉得,现在的崇祯不一样了。
“行,朕就穿这一身甲,去将祖宗的土地给收复回来!”
崇祯得意的说着,而后还拔出佩剑,兴趣盎然的挥动了几下,忽然,崇祯仿佛想起了什么,转头对着王承恩问道。
“对了,大伴,还没有烺儿的回信吗?”
王承恩摇了摇头,崇祯晃了晃头,有些疑惑的说道。
“不应该啊,烺儿以前每三天就有一封折子回来,说说自己修建水泥厂的结果,现在是怎么回事。
不行,得派锦衣卫打探打探才行了。”
崇祯认真的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