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
京师东边的朝阳门,东直门城外,搭建起了几十个棚子,每处棚子旁,都有百余名辽东兵士维持着秩序。
在棚内,堆放着不少装有大米的麻袋,以及一箱一箱不知是何东西的褐色箱子,在棚外数十米处,用数根长麻绳圈了一个大圈,圈外不少的辽东百姓纷纷对着里面指手画脚的。
这些棚子都是昨晚连夜搭建而成,里面的东西更是才刚刚运过来不久,周围的百姓,一双眼睛更是紧紧的放在粮袋上,久久不能移开。
谁都看得出来,朝廷这十有八九又要救济百姓了。
“老哥,看来今天是可以吃一顿饱饭了啊,你看那一堆堆的粮食,这还不算什么,听说咱们东直门这边加上朝阳门外,有好几十个这样的棚子呢。”
“是啊,咱们赶了半月的路,也就前几天稍微还吃的好些,这几天连米粒都没见几颗,我这走路都已经开始晃悠了。”
“依我看啊,你们是想多了,别看米堆的多,你们谁看见大锅了,谁看见起灶台了,这十有八九是走个过场罢了。”
人群中,百姓正激动的议论着,就算是说话,他们的眼神也没有从那大米袋子上移开过,要不是有官兵守卫着,他们恨不得冲过去,一人扛起一袋回去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来。
没看了看官兵手中明晃晃的兵器,再一看后方高大的红色城墙,这份念头也只能赶紧吞了回去。
朝阳门上,十七年来少有空闲的崇祯这个时候也饶有兴趣的登上了城楼,甚至还把周皇后和太子,定王,永王二人都带了出来。
如今大明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可是还能直接统治的,也就只有江南了,而江南来往不便,其中又有很多公文交给了南京六部处理。
所以崇祯这才难得的闲了下来,有了朱仲杰,他更是难得的睡了几个好觉。
看着城外的一幕,那些黑压压的百姓们全都围在棚子四周,崇祯不停地点着头。
三名皇子中朱慈烺年纪稍微大些,跟着崇祯不停地看着城外,百姓们的惨状,让他不停地皱眉。
而定王,永王两人则才刚刚十岁出头,玩心不小,眼前的这一切,他们看不明白,也不懂崇祯为什么要待他们出来。
“陛下,这些都是辽东撤回来的百姓吗?”周皇后看着城外一片狼藉,百姓们衣不遮体,居无定所的样子,声音突然有些哽咽。
“是啊,这些就是朕的辽东子民,这些年来,苦了他们了,不仅家没有了,许多亲人也没有了。”
崇祯拉过周皇后的手,难过的说道,眼中甚是后悔,若是时光能够回到他刚继位之初,他.....
可是那又怎么可能。
想到这里,崇祯也只能叹息一声,不过自己虽然不不去了,太祖老人家却派来了朱仲杰,崇祯又不由的挺直了腰板。
“按照仲杰之计划,这几十万人,不仅不会成为咱大明的负担,还会给咱们大门创造不少的价值啊。”
崇祯看着城外的百姓,想到了朱仲杰给自己递上的折子,不停的点着头。
太子朱慈烺也在一旁点着头,这么多的百姓若是妥善安置,对于大明来说确实百利而无一害。
“陛下,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李国祯在崇祯不远处,想了半天,还是没有忍住,开口说道,崇祯回头一看是他,没好气的说道。
“你嘴里还能憋出什么好话,是不是又是关于镇国公的?”
李国祯老早就被朱仲杰革职,要不是崇祯看他可怜,给他在宫中禁卫安排了个差事,这货还能在这里说话?
“陛下,臣都是为了大明啊,不吐不快,臣觉得,自镇国公出现以来,声威渐长,如今的京师之内,不少官员百姓都已经变成只知镇国公而不知陛下和朝廷了,如今再任由镇国公收拢人心,那恐怕今后的天下,也是如此啊陛下!”
李国祯痛哭流涕起来,表现出一副十分忠心的模样,其实他说这话还真不是挟私报复,而是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前几日他散值回府,碰到了一名原京营都老部下,一阵闲聊,李国祯发现这老部下如今对于朱仲杰是推崇到了极致,这让他心生出了不少警惕之心。
“荒谬!”
“李国祯,朕看你是在找死,朕说过,谁敢离间朕和仲杰的关系,定斩不饶,难道你真的想试试朕的刀锋不锋利吗!”
崇祯听后,瞬间大怒,可是这大怒,却是对着李国祯发出的,李国祯说的话,他无比的熟悉,以前有许多人都跟自己说过同样的话,当时自己的反应也是出奇的愤怒。
怀疑,害怕,心悸是当时自己的感受,于是便通过一些手段,压制那些文臣武将们,可是结果呢,大明差一点就亡了!
这一次好不容易天将奇才朱仲杰来辅助自己,崇祯已经发过誓,绝不会再对朱仲杰起任何疑心!
可是说来也奇怪,崇祯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底对于朱仲杰那是极其的信任!
“臣惶恐,但是臣一字一句都是为了大明好啊,臣敢起誓,臣绝无私心。”
李国祯被吓得跪倒在地,不停的磕头,崇祯只是冷冷的看了一眼。
“念襄城伯一脉为我大明鞠躬尽瘁,宫中的职务,你就不再担任了,下去吧。”
一句话,李国祯又失了业,虽然心中有很多的不甘,还是点了点头,退了下去。
一旁的太子朱慈烺,看着自己的父皇,想说什么,却没敢开口,反而是崇祯瞥到了他,轻声说道。
“烺哥儿,有些事,父皇还不能告诉你,但你父皇希望你明白,这天下,你怀疑谁,都不能怀疑镇国公,明白吗?”
崇祯的声音虽然很轻,但是每一个字的穿透力都极强,深深的进到了朱慈烺的内心里。
“儿明白了。”
崇祯满意的点了点头,再次将目光放向了城外,远处,朱仲杰已经登上了高台。
第二日清晨
京师东边的朝阳门,东直门城外,搭建起了几十个棚子,每处棚子旁,都有百余名辽东兵士维持着秩序。
在棚内,堆放着不少装有大米的麻袋,以及一箱一箱不知是何东西的褐色箱子,在棚外数十米处,用数根长麻绳圈了一个大圈,圈外不少的辽东百姓纷纷对着里面指手画脚的。
这些棚子都是昨晚连夜搭建而成,里面的东西更是才刚刚运过来不久,周围的百姓,一双眼睛更是紧紧的放在粮袋上,久久不能移开。
谁都看得出来,朝廷这十有八九又要救济百姓了。
“老哥,看来今天是可以吃一顿饱饭了啊,你看那一堆堆的粮食,这还不算什么,听说咱们东直门这边加上朝阳门外,有好几十个这样的棚子呢。”
“是啊,咱们赶了半月的路,也就前几天稍微还吃的好些,这几天连米粒都没见几颗,我这走路都已经开始晃悠了。”
“依我看啊,你们是想多了,别看米堆的多,你们谁看见大锅了,谁看见起灶台了,这十有八九是走个过场罢了。”
人群中,百姓正激动的议论着,就算是说话,他们的眼神也没有从那大米袋子上移开过,要不是有官兵守卫着,他们恨不得冲过去,一人扛起一袋回去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来。
没看了看官兵手中明晃晃的兵器,再一看后方高大的红色城墙,这份念头也只能赶紧吞了回去。
朝阳门上,十七年来少有空闲的崇祯这个时候也饶有兴趣的登上了城楼,甚至还把周皇后和太子,定王,永王二人都带了出来。
如今大明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可是还能直接统治的,也就只有江南了,而江南来往不便,其中又有很多公文交给了南京六部处理。
所以崇祯这才难得的闲了下来,有了朱仲杰,他更是难得的睡了几个好觉。
看着城外的一幕,那些黑压压的百姓们全都围在棚子四周,崇祯不停地点着头。
三名皇子中朱慈烺年纪稍微大些,跟着崇祯不停地看着城外,百姓们的惨状,让他不停地皱眉。
而定王,永王两人则才刚刚十岁出头,玩心不小,眼前的这一切,他们看不明白,也不懂崇祯为什么要待他们出来。
“陛下,这些都是辽东撤回来的百姓吗?”周皇后看着城外一片狼藉,百姓们衣不遮体,居无定所的样子,声音突然有些哽咽。
“是啊,这些就是朕的辽东子民,这些年来,苦了他们了,不仅家没有了,许多亲人也没有了。”
崇祯拉过周皇后的手,难过的说道,眼中甚是后悔,若是时光能够回到他刚继位之初,他.....
可是那又怎么可能。
想到这里,崇祯也只能叹息一声,不过自己虽然不不去了,太祖老人家却派来了朱仲杰,崇祯又不由的挺直了腰板。
“按照仲杰之计划,这几十万人,不仅不会成为咱大明的负担,还会给咱们大门创造不少的价值啊。”
崇祯看着城外的百姓,想到了朱仲杰给自己递上的折子,不停的点着头。
太子朱慈烺也在一旁点着头,这么多的百姓若是妥善安置,对于大明来说确实百利而无一害。
“陛下,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李国祯在崇祯不远处,想了半天,还是没有忍住,开口说道,崇祯回头一看是他,没好气的说道。
“你嘴里还能憋出什么好话,是不是又是关于镇国公的?”
李国祯老早就被朱仲杰革职,要不是崇祯看他可怜,给他在宫中禁卫安排了个差事,这货还能在这里说话?
“陛下,臣都是为了大明啊,不吐不快,臣觉得,自镇国公出现以来,声威渐长,如今的京师之内,不少官员百姓都已经变成只知镇国公而不知陛下和朝廷了,如今再任由镇国公收拢人心,那恐怕今后的天下,也是如此啊陛下!”
李国祯痛哭流涕起来,表现出一副十分忠心的模样,其实他说这话还真不是挟私报复,而是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前几日他散值回府,碰到了一名原京营都老部下,一阵闲聊,李国祯发现这老部下如今对于朱仲杰是推崇到了极致,这让他心生出了不少警惕之心。
“荒谬!”
“李国祯,朕看你是在找死,朕说过,谁敢离间朕和仲杰的关系,定斩不饶,难道你真的想试试朕的刀锋不锋利吗!”
崇祯听后,瞬间大怒,可是这大怒,却是对着李国祯发出的,李国祯说的话,他无比的熟悉,以前有许多人都跟自己说过同样的话,当时自己的反应也是出奇的愤怒。
怀疑,害怕,心悸是当时自己的感受,于是便通过一些手段,压制那些文臣武将们,可是结果呢,大明差一点就亡了!
这一次好不容易天将奇才朱仲杰来辅助自己,崇祯已经发过誓,绝不会再对朱仲杰起任何疑心!
可是说来也奇怪,崇祯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底对于朱仲杰那是极其的信任!
“臣惶恐,但是臣一字一句都是为了大明好啊,臣敢起誓,臣绝无私心。”
李国祯被吓得跪倒在地,不停的磕头,崇祯只是冷冷的看了一眼。
“念襄城伯一脉为我大明鞠躬尽瘁,宫中的职务,你就不再担任了,下去吧。”
一句话,李国祯又失了业,虽然心中有很多的不甘,还是点了点头,退了下去。
一旁的太子朱慈烺,看着自己的父皇,想说什么,却没敢开口,反而是崇祯瞥到了他,轻声说道。
“烺哥儿,有些事,父皇还不能告诉你,但你父皇希望你明白,这天下,你怀疑谁,都不能怀疑镇国公,明白吗?”
崇祯的声音虽然很轻,但是每一个字的穿透力都极强,深深的进到了朱慈烺的内心里。
“儿明白了。”
崇祯满意的点了点头,再次将目光放向了城外,远处,朱仲杰已经登上了高台。